中药学重要著作《本草备要》中讲到,“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缓.辛者能散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有收、降、补、散、软的药理效用,食物的五味亦具有同样的功效。了解不同食物所具有的性味,有助于正确选用食疗方中的食物,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1、酸性食物的食疗作用
常见的酸味食物有醋、番茄、马齿览、赤豆、橘子、橄榄、杏、批把、桃子、山楂、石榴、乌梅、荔枝、葡萄等。
酸味食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虚汗出、泄泻、小便频多、滑精、咳嗽经久不止及各种出血病。酸味固涩容易敛邪,因此,如感冒出汗、急性肠火泄泻、咳嗽初起者均当慎食。
2、苦性食物的食疗作用
常用的苦味食物有苦瓜、茶叶、杏仁、百合、白果、桃仁等。苦味食物有清泻火、燥湿、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证、湿证。热证表现为胸中烦闷、口渴多饮水、烦躁、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浮数的,可选用苦瓜、茶叶;热证表现为午后潮热、两颧潮红、咳嗽胸肋作痛的,可食用百合;热证表现为发热不退、下腹部满的,可配用桃仁。湿证表现为四肢浮肿、小便短少、气短咳逆的,可配用白果。苦味食物属寒性,不宜多吃,尤其脾胃虚弱者更应慎食。
3、辛性食物的食疗作用
辛即辣味,常见的辛味食物有姜、葱、大蒜、香菜、洋葱、芹菜、辣椒、花椒、茵香、豆鼓、韭菜、酒等。辛味食物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表证及寒凝疼痛。
同是辛味食物,有属于热性的,也有属于寒性的。如生姜辛而热,适宜于恶风寒、骨节酸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的风寒感冒;豆豉辛而寒,适宜于身热、怕风、汗出、头胀痛、咳嗽痰稠、口干咽痛、苔黄、脉浮数的风热。辛味食物大多发散,易伤津液,食用时要防止过量。
五味是中医中常见的一个概念,指甘、酸、苦、咸、辛五种味道,中医认为药物的滋味与药效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对应性。如:
多食甘味能补虚缓急;
多食酸味能敛肺涩肠;
多食苦味能降泄燥湿;
多食咸味能软坚散结;
多食辛味能发表行散;
常见食物按五味大致可划分如下:
甘味食物:米面杂粮、蔬菜、干鲜水果、鸡鸭鱼肉类等。
酸味食物:西红柿、山楂、葡萄、杏、柠檬、橙子等。
苦味食物:苦瓜、苦菜等。
咸味食物:海产品、猪肉、狗肉、猪内脏等。
辛味食物:生姜、大葱、洋葱、辣椒、韭菜等。
五味指的是辛、酸、甘、苦、咸五种味道。
五味是中医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在中医学的诊断治疗、遣方用药等方面运用广泛。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扩展资料: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味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即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甘味能补能缓,苦味能泻能燥,咸味能软坚润下。
在五行理论中五味与五脏的关系,酸味入肝、苦味入心、辛味入肺、甘味入脾、咸味入肾,而通过这种对应关系,又将五味的功能应用于五脏,在五行理论框架下形成一种理论,指导着临床治疗。近人认为药物味的不同,与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如辛味的多含挥发油,酸味的多含有机酸,甘味的多含醣类,味苦的则可能含生物碱、甙类或苦味质等。
-五味
五味
wǔ wèi
1.指 酸﹑ 甘﹑ 苦﹑ 辛﹑ 咸五种味道。其实甜就是甘。
2.泛指各种味道或调和众味而成的美味食品。
3.佛教以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者比喻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盘五时之教。见《涅盘经》卷十四。
4.现代科学证明,人共有五种味觉,即酸、甜、苦、咸和鲜。
5.中医认为,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早起,若感觉口有酸甜苦辛咸,分别表示肝胆脾肺肾有病起。
(注意:五味(酸甜苦辛咸)和人的五种味觉(酸甜苦鲜咸)不一样,五味中的"辛",与"麻"一样算是一种痛觉)
6.中医经典《灵枢经》的篇名,即第五十六篇。
[关于篇名]
五味,泛指食物或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本篇讨论了谷、菜、果、畜中的五种性味,各分别先入不同的脏腑而发挥补益作用,以及五脏有病各有宜忌之味,这些都是药疗和膳疗的基本理论原则,所以篇名“五味”。正如明·马莳《灵枢注证发微》所云:“篇内详论五脏所用五味之义,故名篇。”
含义
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确定依据
最初是由健康人口尝药物的真实滋味而得知,继而人们发现药物的滋味与药效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对应性。如:
多甘味能补虚缓急;
多酸味能敛肺涩肠;
多苦味能降泄燥湿;
多咸味能软坚散结;
多辛味能发表行散;
所示效用
(一)、辛
1治疗作用:能散、能行、能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2不良反应:辛味药多大能耗气伤阴。
(二)甘
1、治疗作用:能补助、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和味、缓急、调和药品性等作用。
2、不良作用:腻膈碍胃,令人中满。
(三)酸
治疗作用: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不良反应: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
(四)苦
1、治疗作用:能泄、能燥、能坚、能泄含义有三:一指苦能通泄;二指苦能降泄;三指苦能清泄,能燥指苦燥显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即泻火存阴,二指坚厚肠胃。
2、不良作用:能伤津、伐胃。
(五)咸
治疗作用: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肠作用。
不良作用:多食咸则脉凝冷而变色”能伤脾胃。
五味宜忌
五欲
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此五欲合五脏之气也。
五宜
青色宜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黄色宜甘,黑色宜咸。
阴阳属性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典故
【五味】
(梵pan~ca rasa^h!,藏ro-ln%a)
在佛典中,五味有时亦指碱、苦、酸、辛、甘之五味。但是,与佛教教义之说明有关之五味,则指《涅盘经》所举的譬喻,亦即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 天台宗藉此五味配以分判佛一代教法的五时。北本《涅盘经》卷十四〈圣行品〉云(大正12·449a)︰‘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众病皆除,所有诸药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盘,犹如醍醐。’
依《 四教仪》所说,以五味配属五时有二意︰(1)约教 相生,谓如乳等五味相生,次第不乱,华严等五时教也顺次相生。(2)约机浓淡,就五味的浓淡论所被得益的浅深。
智顗在《法华玄义》卷十论五味时,更立前番、后番之别。前番五味系经由华严、阿含、方等、般若以至于法华,而以法华为后教后味;后番五味为在法华座上为未入实者更以般若淘汰之,方令入涅盘,是以涅盘为后教后位。
五味虽次等相生,但后四味非直接由牛所出,因此以之喻五时同是佛说,其义不明,故天台大师举日光三照的譬喻,以阐明五时皆是佛说。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