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四气是指,中药的四气是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也称四性。四气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四气中的寒凉与温热是本质不同、互相对立的两大药性;而温与热、寒与凉则是本质相同、程度有别的同一药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药物的四气是与疾病的寒热属性相对而言的。由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决定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等;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等。
此外,有一些平性药,是指寒、徽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缓和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气范围。
药物的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代表着药物不同的功效和应用,是药物功用的重要标志。另外,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都分属于五味之中,所以仍将药物分为五味。
五味的确定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与实际口尝感觉有关,二是通过药物临床应用的归纳和总结而定。药物的五味并非简单的味觉概念,应上升为药性理论来认识,与药物功效应用密切相关。因此,古书中记载的味有时与实际口感味道并不相符。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
1、辛:辛味药物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常用于治表证或气血阻滞证。
2、甘:甘味药物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常用于治虚证,并缓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解药食毒。
3、酸:酸味药物具有收敛、固涩等作用,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
4、苦:苦味药物具有泄和燥等作用。泄包括通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降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清泄,如桅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有苦寒燥湿热、苦温燥寒湿之分。中医还有苦能坚阴的说法。
5、咸:咸味药物具有软坚散结和泻下等作用,多用于治疗痕痈、痪瘤、痰核、症瘾。
6、淡:淡味药物具有渗湿、利尿等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