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敷脐疗法有一定的注意事项是我们在操作时需要知道的。本篇,我们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在进行中医敷脐疗法的时候,有哪些是需要我们遵守的注意事项。
1、询问病情,防止毒性反应:在施药治疗之前,要能够对患者的全身情况做到详细了解,并对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孕育及胎产史等情况进行询问,避免发生药物过敏反应或者堕胎流产等医疗事故。
2、注意体位,仰卧取穴:在施行本法的时候,要瞩咐患者在床上仰卧,裸衣露脐,将药物填纳并敷贴在脐内,用纱布餐盖或胶布因定。如果侧卧,会让药物流失或者泄污皮肤。
3、严格消毒,预防感染:在治疗之前,在脐部及四周的皮肤上,用75%医用乙醇按照常规的消毒法进行消毒,避免药物刺激皮肤而引起细菌或病毒感染。
4、认真覆盖,束紧固定:在脐上填纳或敷贴药物之后,医生通常会用消毒纱布、蜡纸或者宽布带盖于脐上,用胶布或者橡皮膏贴紧固定,也可以用绷带或者宽布条束紧固定,防止因为药物流失或药物脱落而影响疗效。
5、注意保暖,避免着凉:该法要在室内进行施药。特别是在严寒季节施药时注意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医生在操作时动作要快,避免患者因为受凉而感冒。尤其是对一些体弱多病的患者以及老年人和小儿要更加注意。
6、间断用药,疗程要短:因为本法经常使用一些有刺激性或者辛热性的药物敷贴在脐上,敷药之后,可能有局部皮肤发痒、灼热,甚至发生水疱的现象。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使用的药剂不宜过大,更不能长期连续使用刺激性的药物。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建议闪歇性使用,每个疗程之间最好休息3一5日。如果皮肤出现了水疱,可以用消毒针挑破,用消毒药水进行消毒。
7、小儿施药,护理精细:在对小儿使用本法时,要做好护理工作,对于好动的小儿要避免让他用手抓搔或擦拭,防止敷药脱落。小儿肌肤娇嫩,不要使用刺激性较大的药物,贴药时间也不宜过久,通常控制在1——2小时为宜。
肚脐是人体中可以用手触摸,用眼睛看到的最明显的穴位。中医学里的经络学说把肚脐命名为“神阙穴”,神阙即神气通行的门户,历来被医家视为治病要穴,具有温通经络、调理胃肠、益气固脱、调和气血的功效。肚脐为任脉的重要腧穴,又为冲脉循行之地,冲脉乃经脉之海,任、督二脉相表里,故有任脉、督脉、冲脉“ 一源而三歧 ”的说法。三脉经气相通,内联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肚脐是胎儿生前从母体获取营养的通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的最后闭合口。同时肚脐是人体表面皮肤最薄的地方,因此,当药物外敷脐部后,皮肤可迅速吸收药物的有效成分,并通过经脉循行输布于全身,从而调整人体脏腑气血功能,改变脏腑的病理状态,达到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药脐敷疗法 发展 历史 悠久,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 在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 把药物敷贴施治于患者脐部,通过药物在神阙穴的刺激作用,通过经络传导、渗透入体内,从而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凝聚着中医药学的精华。
敷脐用药一般以芳香走窜,温通透络之品为主,取芳以化湿,香(窜)以循经、醒脾,温以散寒的功效。通过辨证选用药物,并把中药研成粉末状,用醋、酒、蜂蜜等溶剂调成糊状,直接贴敷于肚脐内,利用药物对脐部穴位(神阙穴)的刺激和药理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脐敷是传统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其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而不仅仅是单纯某一因素在起作用。该法有效、方便、价廉、患者易于接受。
中药脐敷的特点及优势
1.作用直接 简便易行
肚脐是腹壁最薄的地方,没有皮下脂肪,而且血管非常丰富。药物直接刺激穴位,透皮吸收,易于渗透、弥散,作用较直接。中药敷脐疗法易学易用,不需特殊的医疗设备和仪器,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患者或家属,都可兼学并用,随学随用。
2.用药安全 乐于接受
中药脐敷经皮肤吸收的药物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一方面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的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脐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只要辨证准确,不会对机体造成损害,因此是一条理想且安全的给药途径,患者和家属易于接受和掌握,安全可靠。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衰老稚弱患者,对于用药过多损伤消化道或不喜服药者也更为便利。
即使在临床应用时出现脐部及脐周皮肤过敏,亦可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很快就可消失,并可继续使用。
3.疗效显著 无创无痛
脐部表皮角质层最薄,无脂肪组织,和筋膜、腹膜直接相连,渗透力强;脐下腹膜有丰富的静脉网,药物在脐渗透后,直接扩散到静脉网或腹下静脉分支而入体循环,脐动脉壁结构特殊,为骼内动脉的内脏分支终端,所以吸收快,可见脐部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也是最敏感、最有利于药物吸收和物理因子作用的部位,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
中药脐敷,只是在肚脐内涂抹上药物,无创伤且无痛苦,用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一种特殊穴位疗法,患者乐于接受,现临床上广泛应用,临床疗效显著。
4.取材广泛 价廉药俭
中药脐敷所用药物绝大多数为常见中草药,价格低廉,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如干姜、生姜、花椒等等。且本法用药量极少,既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可节约大量药材。
中药脐敷疗法操作及应用
中药脐敷的操作方法:
首先,根据疾病病情,辨证选择药物;而后,将选定的药物研成细末,用醋、酒、蜂蜜等调匀,制作成膏状使用。使用前,将脐部清洗擦干,脐部清洁后将调好的药物直接敷于脐部,外加胶布或膏药予以固定,一般保留1 2小时即可。在消化科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腹痛、腹泻、便秘、腹胀、脾胃虚寒等消化系统疾病。
腹痛: 若为虚寒型腹痛,表现为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等可选用高良姜、吴茱萸、丁香、肉桂、小茴香、白芥子、细辛等药物温中散寒止痛。若为气滞型腹痛,表现为腹部胀满疼痛、窜痛,疼痛常随嗳气、肠鸣、矢气等而减轻者,可选用木香、制香附、川楝子、延胡索、乌药等药物行气止痛。
腹泻: 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溏甚至大便呈水样可选用五倍子、生地榆、石榴皮等药物,若泄泻日久伴有腹部畏寒,四肢不温等脾胃虚寒的表现者可加用吴茱萸、丁香、肉桂、高良姜等药物温中散寒。
便秘: 大便干燥、排出困难,数日一行,腹胀、腹痛等症状,可选用大黄、木香、厚朴、槟榔等药物行气通便。
腹胀: 腹胀多由气机阻滞引起,腹部胀满不适,可选用莱菔子、大腹皮、乌药、沉香、木香、川楝子等药物理气消胀。
综上所述,中药脐敷不用吃药、打针,安全,无毒副作用。对于惧怕打针,又不愿意口服药的患者,特别是年幼的患者更易于接受,是一种简单、方便、经济、有效的中药外治疗法,适应症广。但肚脐是柔弱的部分,日常要注意保护,不宜长时间将肚脐暴露受凉。同时在用中药敷脐治疗胃肠病的同时,不能摒弃针对病因的治疗,也不能忽视日常饮食和情绪的调节。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中医药知识健康养生 资讯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654
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杂志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摘录。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1、中药热敷包的减肥原理是什么。中药热敷包减肥的原理是将中药包敷于肚脐眼处,通过神阙穴的吸收能力,将中药包内的中药药效吸收到体内,并且作用于皮下脂肪,从而实现皮下脂肪的溶解和分解。还可以调节内分泌,实现消除多余脂肪的作用,从而成功实现减肥的目的。
2、中药热敷包的使用方法。早上起床后我们可以先喝300毫升左右的温水,目的是为了补充夜晚流失的水分,并且带动肠胃蠕动。10-15分钟后打开盒中的小开穴包,把包放入腰带的网中,然后把药包对准肚脐插电开始加热,让神阙穴充分吸收药效。约五分钟后将药包翻面,温度要适宜,当身体感觉过热时可以将温控开关调至睡眠档。热敷半小时后就取下,待药包自然冷却后放回自封袋内保存,以免药效的挥发。
3、中药热敷包的减肥功效是什么。中药热敷包通过温灸疗法,肚脐渗透给药,可以达到祛除湿寒、调节脾胃,打开穴位、疏通人体经络的效果。使用减肥热敷包可以调理亚健康体质,调节内分泌。可以提高脂肪分解能力、溶解脂肪。还可以增强脾胃运动,缩小胃的容积、增加胃动力。
4、使用中药热敷包有什么禁忌。使用中药热敷包期间,只需要保持正常饮食就行,不需要节食。但是不要吃过多的巧克力,奶油,坚果,薯片,方便面等高热量且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及生冷刺激性食物,海鲜也要少吃。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