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们的身体有很强的自我愈合能力,通常情况下,如果身体中哪个部位出现了问题,例如外邪入侵,身体就会做出反应,调集自己的修复部队,及时赶到那里与入侵的外邪斗争,来保护自己的身体。这种强大的自我愈合能力十分强大。
但是有的时候,我们的修复部队不能及时到达指定的地点,就无法进行修复,其原因有很多种,最重要的几种包括痰、湿和瘀血。本篇,祝由网就先给大家讲讲瘀血。
血液不能正常流通,病理性地停留在经脉之中,就会形成瘀血。我们可以把身体的血液流通比作高速公路,有的瘀血停留在经脉里面,就像是在路面上不能前行的车辆,这里面包括那些占据了应急车道的车辆,它们的危害是最大的。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的气血运行就严重受阻,还有一些瘀血停留在经脉之外,这些就好像是被撞出高速公路的车辆,虽然对运输的影响不大,但是随时有着火的可能,同时这些瘀血会造成诸如疼痛之类的问题,也是一些麻烦制造者。
所以,为了能够保持身体健康,让身体的修复部队能够及时到达指定部位,就一定要祛除瘀血,保持气血通畅。要祛除瘀血,就要知道瘀血是怎么产生的。一般情况下,瘀血是由以下两种因素造成的。
第一,因为受伤而导致的瘀血。跌打损伤之后,很多受伤的地方就会青一块、紫一块的,这就是瘀血。
第二,因为气滞而导致的瘀血。中医理论中血液的运行要靠气来推动,如果气不推动了,血液也就不流动了,这个人也就不能生存下去了。很多时候,气会消极怠工,例如我们生气了,气就会郁结在那里,造成气滞,这个时候它推动血液的力景就会减弱,血流动性就会变差,从而导致瘀血。这种情况被称为“气滞血瘀”。很多人都觉得生气不过是一时的事儿,是功能性的,气过了也就没事了;但其实,生气也会造成病理性的改变,这可就不是小事了。
“治未病”一词源自于我国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具特色的健康防病文化。
治,治理,管理;
未:还没有发生的;
治未病: 治理于疾病发生之前。
治未病强调的是,掌握防治疾病的主动权,在疾病发生之前,防止其发生、发展。
请不要将“治”仅理解为治疗,“未病”是没病,治未病是治疗没有病的人,这样理解就大错而特错了。
“治未病”包含三层意思:
未病先防 :在疾病还没有发生前,防患未然。
既病防变: 症候出现后,早期治疗,防微杜渐。
瘥后防复: 疾病好转后,防病复发传变。(瘥[chài]:疾病好转)
由此看出,“治未病”突出的就是一个“ 防 ”字。而且具体指出了在未病、既病、瘥后这疾病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如何防病。
唐代医家孙思邈有更经典的归纳:他将人的身体状态分为三个层次“未病”、“欲病”、“已病”。基本对应了上述的疾病三个阶段。“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高明的医生善于消除还没有发生的疾病,中等医生治疗已经有疾病先兆的初期阶段;下等医生治疗已经发生的病,但是诊治已经很困难了。这三个层次,如果用我们现代的语意理解,可以通俗地解释为,健康、亚健康、疾病。
我们的传统医学是如此重视在未病时“防患于未然”,然而,再看看我们现代的很多人,却完全反着来。请注意看文字最后面的表情符号。健康时,我们维护健康的 意识信号最弱 。亚健康时,我们的 意识信号开始加强 ,到疾病已然发生时, 意识信号最强 ,全力以赴。
健康时,我们很少有防病的概念,自恃年轻体壮,面对身体,肆意而为。虽然面对工作生活的诸多压力,但更多的还是贪图安逸享乐,不愿意约束自己,过自律的生活方式。当我们身体出现了异常,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开始增高的时候,再看到身边打着胰岛素的糖尿病人、走路一瘸一拐的中风患者,开始对身体状况担心了,开始有意去锻炼,注意饮食,但很多时候,因为这些疾病还没找上头来,依旧管不住自己。最后,当疾病发生了,悔之晚矣,四处求医、以求消除疾病,还自己健康之身,但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治未病”如此重要,我们该怎么做?其实,我们的先辈早就给出了答案。中医药的经典理论,凝聚着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智慧。其独有的整体观、系统论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诸多论述,早已为我们指明了维护健康,防病治病的理念和方法。尤其在当前,健康面临诸多问题和困境的时候,人类面对诸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中医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价值和先进性。
看我们中医典籍中的精彩论述。
在未病(健康)时,未病先防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强身才能防病。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我们要懂得天地阴阳大自然的变化之理,并加以顺应,懂得调和养生的方法,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不过度劳累,这样才能够形神俱旺,活到自然年龄,活到百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在欲病(亚健康)时,既病防变。 “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城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疾病的发生,是有其先兆的,能将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治理在萌芽中,就算是掌握了医学的纲领,维护身体健康的法则。我们要善于发现身体出现的疾病症候和征兆,及早就医,及早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不让疾病发生。
在已病(疾病)时,瘥后防复。 “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治病时必须有整体观。如见肝之病,应该想到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当先调补脾,为的是使脾正气充实,不受侵袭。这就是治未病。如果见肝之病,不知道实脾,只一心治肝,就是治已病,不会有好的效果。另外,瘥后防复,也指立足于扶助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
治未病——医学之“术”,健康之“道”。
使用常用的调和阴阳方法及时调理也可以帮助阴阳平衡!
1.运动锻炼
运动可活动肌肉、筋骨、关节,舒筋活络、振奋阳气、畅行气血、增强体质,适量运动是预防和消除疲劳的重要手段,还可使人心情舒畅,长期运动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是预防亚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平常可进行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还可经常梳头、摩擦脚心、按揉肾俞、足三里穴等,使四肢关节、五脏六腑都得到活动,促进血脉流通,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从而预防疾病发生。
2.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也可有效防治阴阳失衡,因为运用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相应穴位或部位,刺激经络和腧穴,以调整机体生理功能,促使人体气血流通,改善其病理环境,从而使人体增强抗病能力,以达到预防疾病的作用。推拿可疏通经络、运行气血、消肿止痛、调和营卫、养心安神、平衡阴阳。
3.饮食调养
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误区,如在烹调寒性食物时,其原则必佐以姜、醋类温性调料,以防止菜肴性寒偏凉,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又如在食用助阳类菜肴时常配以滋阴之品,以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
除了日常方法,中医多数采用补阴配阳或补阳配阴,或阴阳并补,以促使肾中阴阳的平衡。
八子补肾胶囊有效调理阴阳平衡:
八子补肾胶囊根据中医“子药养精”的理论,用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金樱子、覆盆子、蛇床子、韭菜子、川楝子等八个植物种子补肾填精,用鹿茸、海马等“血肉有情之品”增补肾精,因此,八子补肾胶囊是专用于肾精亏虚的补肾养生滋补中药。
此外,八子补肾胶囊组方还配伍了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等补肾温阳药,也配伍了有地黄等补养肾阴药,阴阳双补,平衡补肾,解决了一般补肾药偏补肾阴肾阳的弊端。八子补肾胶囊对因“肾精亏虚”引起的亚健康状态、疲劳综合征、早衰、男女性机能减退及多种中老年病等病症可长期服用。
通过以上内容的介绍,相信大家对常用的调和阴阳方法已经有所了解了。人体不仅肾脏需要维持阴阳平衡其他器官也有阴阳的存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规律健康的生活就可以有效预防阴阳失衡。
首先阳气是正气推动激发功能之气。
阳气是人体物质意识、形神统一、推动激发之气、也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等变化决定因素。
一,生命是阴阳动静交替、结合互生、自主平衡统一属性。
简单实际实用性地说,生命功能阴阳调和适应能力好较强,就是阳气功能性佳。
阳气充足,温煦激发、释放等功能完整完善,全身气机气正常,生理,生活等功能活动活力有保障。
二,中医是遵循自然自主统一医学。
中医高度重视,生命生活共同体功能,自组织,自调整,自适应,自改善与自稳态,自节律流注突出特征特色。
三,提高脾胃后天精微、营养功能的物质阳性、机体阳气功能属性,并加强肝肾阴阳调和统一有益于生命阳气、气化活力活动充分发挥完整完美性。
养阳气最简单方法:
1.节律性良好起居睡眠质量。
2.结构方式 健康 的饮食习惯。
3.功能性良好阳光环境运动。
4.有益于生命生活习惯习性。
5.治未病与过度医疗双向机制完善。
6..心脑肝功能精神文化进步建设。
7.排泄功能与身心 健康 重要性。
8. 遵从顺应自然规律,调养美和精神、锻炼保健按摩、起居节律有常、劳逸平衡和谐共生性。
四,在改善脾胃功能 加强肝肾阴阳调和统一时,并重视下列各种注意事项,有益于阳气功能性增强发挥性。
除生病耗损伤害正气阳气外,日常一些行为也会耗损阳气,不适当的穿衣露体,不适当之适合性之洗澡洗头等,及情志情绪失调失控,起居饮食不当,失去良好的节律功能性,以及五劳七伤,暗劳暗耗等因素都会耗损阳气正气。
本文为知识共享。
如使用不当,概不负责,并保留相关法律事项。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