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膺窗穴位位置图(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时间: 2023-04-11 04:57:49

膺窗穴位位置图

目录膺窗穴位位置图膺窗穴的名词解释膺窗穴的功效与作用膺窗穴的主治病症膺窗穴的配伍功效膺窗穴的疗法及注意事项膺窗穴位位置图

膺窗穴的位置:位于胸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膺窗穴的名词解释

1、膺窗穴:经穴名。属足阳明胃经。出处《针灸学》之《腧穴学》。

2、穴义:胸腔内的高温之气由此外出胃经。

3、名解:膺,胸也。窗,空孔也。膺窗名意指胸腔内的高温之气由此外出胃经。本穴位处乳之上、胸之旁,地部有孔隙通道与胸腔内部相通,如胸腔与体表间气血物质交流的一个窗口,故名膺窗。膺中名意与膺窗义同,中与外相对,指胸腔。

4、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高温气态物。

5、运行规律:气态物由胸腔内部外出体表胃经。

6、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膺窗穴的功效与作用

1、缓解治疗咳嗽气喘、胸胁胀满、乳痈等。

2、按摩膺窗穴的功效:减卸胸腔内部高压,释放胸腔内部能量。

膺窗穴的主治病症

1、主治病症:咳嗽气喘、胸胁胀满、乳痈等。

2、各家载述:膺窗穴,喘哮咳逆,寒热,胸满短气,卧不得安,肋痛,乳痈,肠疝痛,唇肿,肠鸣泄注,胸塞痈肿。

膺窗穴的配伍功效

1、膺窗穴配屋翳穴:治乳痈;

2、膺窗穴配太冲:治唇肿;

3、膺窗穴配乳根、神阙、冲门:治乳腺炎。

膺窗穴的疗法及注意事项

1、【膺窗穴的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膺窗穴的针刺方法】:膺窗穴,平刺或斜刺0.3—0.8寸(不宜深刺)。(即:角度:斜刺,针尖略向下。深度:针3—5分,不可深刺。)

3、【膺窗穴的艾灸方法】:膺窗穴,艾柱灸3—5壮;艾条温和灸5—15分钟。

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 ”说明在内经成书以前,经穴已经开始从以痛为输到定位定名,孙思邈 《千金翼方》载:“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说明穴位的命名不是信手拈来,而是古代医家根据对宇宙对自然的认识,从各个方面总结而成,所以穴名之间也许存在某些联系,可以利于我们掌握穴位的定位、临床应用。

穴位 根据气象分类 ,含“风”的经穴有风池、风市、风府、风门、秉风、翳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善动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故为阳邪。风邪致病,发病速、变化快、病位游走不定。故《素问·风论》说:“风者,善行而变”,所以又有“ 风为百病之长 ”的说法。

风池 ,头项之上,唯风可到,为风所入之池;风市,为风所聚之处; 风府 ,风邪所入之府; 风门 ,是太阳主一身之表,为风邪入侵之藩篱; 秉风 ,秉,柄也,治疗背风邪之权柄所在。这些含“风”的穴位在主治病症中大都与风邪相关,例如 风池主治头痛、眩晕、中风、不寐、癫痫、颈项强痛 等等。

由此可以得出, 含“风”穴位是治风的要穴, 凡在临床看到属于风的症状,可以考虑到运用穴名中带“风”的穴位,也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 根据气象命名的还有很多,例如其中的列缺。列缺,天隙电照也,又列缺指闪电,闪电的形状类似天上的裂缝,就好像天上的门一样,古人取名很形象。

列缺 是属于手太阴肺经,肺在上,藏之盖,至高为天,列缺为手太阴之络,至此别走阳明,脉气由此别裂而去,好似天上的裂缝。列缺穴在腕的 桡侧两筋间的裂缝处 ,在扎针的过程中要注意扎到两筋的间隙中。

针感常窜到头面,就如闪电一样。即为天门,我想列缺对头面部的病症治疗效果好,闪电快而亮,说明这个穴用好以后,对于疾病立竿见影,有奇效。

根据地理分类 ,例如含“溪”的穴位有阳溪、后溪、侠溪、解溪。 阳溪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健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后溪 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侠溪 在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溪 在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当 拇长伸肌踺与趾长伸肌腱 之间。溪,山洼流水之沟,又筋膜连接之处,溪流都是在河流的上游,和山谷一带,湍流和不平坦的河床亦较常见到。由此可以联想到带有“溪”的穴位在身体不平的地方的小类似山谷后的凹陷处,没有池、海大。

还有以山名命名的承山、昆仑, 承山 在丰肉分叉之下,可为承上丰肉之山而得名; 昆仑 ,高山名,穴在高大外踝的后方。山高大稳重,有承担重量的意思,能起到支柱的作用。一旦山倒,那么所依附它的就倒了,下肢支撑人体,一旦脚出问题人就不能行走如常。所以这两穴主治 腰背疼痛,脚重战栗不能立,脚肿 等等症状。

根据活动场所分类 ,例如风市和阴市,市,集结之处为市。 阴市 是足阳明胃经的腧穴,穴在辅骨后,大筋下,小筋上,内属阴,所以 阴市是阴气聚集的地方 ,那么针刺阴市穴可以达到 温经散寒 的疗效,主治寒疝、膝冷等。

风市 是足少阳胆经的腧穴,穴在膝外两筋之间,手垂直时中指头凹陷处,是风气聚集之处,所以是治风要穴,主治中风偏枯,祛风。

根据建筑分类 ,例如穴名含“窗”的穴位目窗、膺窗、天窗。窗的本义是在墙和屋顶上开个洞口,让光线和空气进入室内。 目窗 ,顾名思义也就是通目气的孔穴。

由此可见,目窗有 善治眼疾,明目 的功效。

膺窗 ,膺是肩臂连胸之膺,所以它释义为 胸膺所通气的孔穴处 ,根据穴义可以理解为膺窗对于胸部疾病,如胸满短气,乳痈等有帮助,根据它的意思是胸上的窗子,针刺它,打开窗子,迎进阳光,有开窍的作用,那么膺窗对与妇女通乳是否好的效果呢?

天窗 ,穴在颈部,位于天位,义为天部通气的孔穴。这穴在曲颊下,与耳近,窗的引申义有通的意思,所以天窗有开耳治疗耳聋的疗效。

根据解剖分类 ,例如穴名中含“髎”的穴位瞳子髎、巨髎、肘髎、颧髎、居髎、八髎。髎,空穴也,窟也,深空之貌。

根据对“髎”的理解,我们就能准确掌握含“髎”字的穴位取穴定位,要在空阔孔隙凹陷处取,在针刺的过程中,因为是深空之貌,所以进针应该深一点,且进针时应该没有大的阻碍,倘若进针不顺,就应该考虑到进针的位置、方向是否错误,要善于掌握手下的感觉及时调整进针的方向达到得气的效果。

根据取穴的方法分类 ,例如侠白、箕门、居髎。 侠白 取穴时,需令两手直伸夹之,夹通侠,肺色白,故为侠白。 箕门 取穴时应需展其足,状如箕舌,脾气所出之门故为箕门,这里的箕就是类似簸箕,一般在农村用来装东西的器物,箕门就是它的形状类似簸箕的前口。

居髎 取穴时要蹲着,居,踞也,蹲也。了解穴的释义可以推测古代医家对于穴的理解,从而可以准确定位。

对于腧穴的命名,不是空穴来风,古人是很有讲究的,我们可从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站在古人的角度去理解腧穴名的含义,也从穴位的释义中去窥探古人的思想与智慧,更重要的是对于我们掌握腧穴,准确取穴定位,在临床上灵活运用腧穴有很大的帮助。

我想要武学中所有的穴位和其作用求大神帮助

武学中的话分自身练功应注意的穴位及点穴 有些功法中需要开的穴位不同,所以不能一一列出了,但一般先练丹道还有些好处。丹道和气功都有开大小周天一说,小周天即任督二脉,任脉: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 、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共24穴。督脉:长强 、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共28穴。 点穴就好说了,百度一查就有~ 致命三十六穴歌诀 致命穴位三十六 代代武僧刻颅首 悉知穴位在何处 点中穴位致命休 得真技者尚武德 除暴安良美名留 少林点穴招法妙 三十六处神鬼愁 三十六穴点法妙 不可随意传人间 少林致命穴法源 六六三十六处点 一在头额前中线 二在两眉正中间 三在眉外两太阳 四在枕骨脑后边 五在脑后藏血穴 六在耳后厥阴言 七在华盖心口上 八在黑虎偷心眼 九在巨厥心口处 十在水分脐上缘 十一脐下气海穴 十二关元下腹间 十三下腹四寸处 亦名中极断阴泉 十四左乳上六寸 亦名左膺窗命关 十五右乳上寸六 右膺窗穴位当然 十六左乳下寸六 左乳根穴连命关 十七右乳下寸六 右乳根穴牵命连 十八十九两期门 乳下寸六旁寸然 二十脐下左幽门 巨阙之旁五分算 二十一在右幽门 若能点中断肺源 二十二即左商曲 亦名血门主命关 二十三即右商曲 点中五月丧黄泉 二十四并二十五 左右章门定为然 二十六亦左腹结 二十七右腹结眼 二十八为命门穴 十四腰椎下中间 二十九即左肾俞 命门两旁一寸半 三十亦名左志室 点中三日归西天 三十一亦气海俞 三二鹤口刻心间 三三阴囊后海底 三四足底是涌泉 三十五亦右志室 又名一计害三贤 三十六在右肾俞 点伤绝气闭双眼 三十六穴切记牢 点打不可半丝偏 此为少林真绝技 切莫轻易向外传 致命三十六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7.左期门穴:左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8.右期门穴:右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9.左幽门穴:巨阙穴左开五分。 20.右幽门穴:巨阙穴右开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脐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脐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门穴: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4.右章门穴: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5.左腹结穴(又名左七劳):脐左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结穴(又名右七劳):脐右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 28.右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 29.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 31.气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32.鹤口穴(又名尾宫穴):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 33.海底穴(又名会阴穴):前阴与肛门之间。 34.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 35.右志室穴: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致晕十一穴位详 脑颅囟门上星当 前后两顶风府位 头维耳后哑门纲 通天玉枕谱册注 点中应辰入梦乡 轻易莫把晕穴点 因小伤人是呆郎 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人体俞穴三百眼 点中致残百零三 残穴亦有残身意 莫可轻纠胡乱点 少室祖师有铭训 点艺不传败徒般 贤徒德技贯双峰 仅为健体守门院 有德无艺非英杰 亦须百倍破武坛 饱咽三旬黄连苦 定闯八方擂台关 致残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2.对门穴(又名不容):巨阙穴旁开六寸。 3.扇门穴: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三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8.胆中穴: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正中。 9.对心穴(又名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开腔穴:即两耳。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一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肛门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4.转喉穴:即气舍穴偏左。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脉穴:枕骨正中。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1.正气穴:左侧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侧乳上一寸三分。 63.气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0.神门穴:尺侧腕关节横纹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82.承山穴:委中与跟腱之间。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4.绝骨穴(又名悬钟):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103.箕门穴: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

我们人体的“腰眼穴位”的具体位置在哪里

.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致晕11穴部位
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致残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2.对门穴(又名不容):巨阙穴旁开六寸。
3.扇门穴: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三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8.胆中穴: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正中。
9.对心穴(又名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开腔穴:即两耳。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一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肛门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4.转喉穴:即气舍穴偏左。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脉穴:枕骨正中。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1.正气穴:左侧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侧乳上一寸三分。
63.气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0.神门穴:尺侧腕关节横纹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82.承山穴:委中与跟腱之间。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4.绝骨穴(又名悬钟):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103.箕门穴: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
致命36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7.左期门穴:左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8.右期门穴:右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9.左幽门穴:巨阙穴左开五分。
20.右幽门穴:巨阙穴右开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脐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脐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门穴: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4.右章门穴: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5.左腹结穴(又名左七劳):脐左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结穴(又名右七劳):脐右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
28.右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
29.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
31.气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32.鹤口穴(又名尾宫穴):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
33.海底穴(又名会阴穴):前阴与肛门之间。
34.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
35.右志室穴: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