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天冲穴位位置图

时间: 2023-04-11 06:30:23

天冲穴位位置图

目录天冲穴位位置图天冲穴的名词解释天冲穴的功效与作用天冲穴的取穴方法天冲穴的疗法及注意事项天冲穴的按摩手法天冲穴位于我们身体的头部,也叫天衢穴。此穴位具有缓解头痛和癫痫,牙龈肿痛的作用。本篇,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天冲穴的具体位置,名词的含义以及作用功效和疗法注意事项,包括按摩手法等。希望这个穴位的常识学习,能够帮助和起到网友们正确掌握天冲穴对于我们日常养生的作用。

天冲穴位位置图

天冲穴属于足少阳胆经。天冲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穴后0.5寸。

天冲穴的名词解释

1、天冲穴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作天衢。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少阳之会。别名:天衢穴。

2、“天冲穴”:“天”,天部气血也。“冲”,气血运行为冲射之状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吸热后胀散并由本穴冲射于天之各部。本穴物质为率谷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穴外传入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冲射于胆经之外的天部,故名“天冲穴”。

3、“天衢穴”:“天”,天部气血也。“衢”,指四通八达的道路或树枝交错而出之貌,此指穴内气血向外的输出状态。天衢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向天之各部传输。理同天冲名解。

天冲穴的功效与作用

1、缓解治疗头痛、癫痫、惊恐、齿龈肿痛等。

2、天冲穴位功效:益气补阳。

天冲穴的取穴方法

天冲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穴后0.5寸。

天冲穴的疗法及注意事项

1、【天冲穴的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天冲穴的针刺方法】:天冲穴,沿皮刺0.3—0.5寸。

3、【天冲穴的艾灸方法】:天冲穴,艾条灸5—10分钟。

天冲穴的按摩手法

用食指指尖垂直向下按揉,有酸、胀感,每天早晚一次。

头窍阴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头窍阴穴的别名5出处6穴名解7特异性8所属部位9头窍阴穴的定位10头窍阴穴的取法11头窍阴穴穴位解剖 11.1层次解剖11.2穴区神经、血管 12头窍阴穴的功效与作用13头窍阴穴主治病证14刺灸法 14.1刺法14.2灸法 15头窍阴穴的配伍16特效 *** 17文献摘要18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头窍阴 1拼音 tóu qiào yīn

2英文参考 Tóuqiàoyīn GB11 [中国针灸学词典]

Head Orific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ouqiaoyi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óuqiàoyī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1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B1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穴位 头窍阴 汉语拼音 Touqiaoyin 罗马拼音 Touchiaoyin 美国英译名 Empty Yin 各


号 中国 GB11 日本 11 法
国 莫兰特氏 VB18 富耶氏 德国 G11 英国 G11 美国 GB11

头窍阴为经穴名(Tóuqiàoyīn GB11)[1]。出《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名窍阴;《圣济总录》名首窍阴;《针灸资生经》名头窍阴。别名枕骨[2]。属足少阳胆经[1]。头窍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2]。头即头部,窍即孔窍,阴为阳之对,开窍于耳目的肾和肝均属阴脏,此穴在头部耳后,善治耳目诸病,故名头窍阴[1]。头窍阴穴主治头部、五官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耳鸣,耳聋,喉痹,口干,口苦,头项痛,耳痛,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头窍阴穴治疗神经性耳聋,耳源性眩晕,三叉神经痛,脑膜炎,四肢痉挛抽搐,喉炎,神经性耳鸣,甲状腺肿,脑血管病,胸痛,支气管炎等。

4头窍阴穴的别名 枕骨(《针灸聚英》),首窍阴(《圣济总录》),窍阴(《针灸甲乙经》)。

5出处 《针灸甲乙经》:窍阴,在完骨上,枕骨下,摇动应手。

6穴名解 头即头部,窍即孔窍,阴为阳之对,开窍于耳目的肾和肝均属阴脏,此穴在头部耳后,善治耳目诸病,故名头窍阴[1]。

窍,《说文》:“空也。”孔窍。阴,指五脏之阴。五脏属阴,皆开窍于头,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以穴能治五脏阴窍之病,如目疾,耳聋,舌强,鼻塞,咳逆,口中恶苦等。[3]

7特异性 头窍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2]。

8所属部位 后头[4]

9头窍阴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头窍阴穴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中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点处[5]。

头窍阴穴位于耳后颞骨乳突后上方,天冲穴与完骨穴间平行耳后发际弧形连线的下1/3与中1/3交点处[2]。

头窍阴穴位于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从天冲到完骨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耳廓弧度相应)的上2/3与下1/3交点处。正坐或侧伏取之[1]。

头窍阴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头窍阴穴在后头的位置

头窍阴穴在后头的位置

头窍阴穴在后头的位置(肌肉)

头窍阴穴在后头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10头窍阴穴的取法 头窍阴穴位于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从天冲到完骨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耳廓弧度相应)的上2/3与下1/3交点处。正坐或侧伏取之[1]。

正坐或侧伏,在乳突后上方,当浮白穴与完骨穴的连线上取穴。

正坐俯伏或侧卧位,在乳突的后上方,当浮白与完骨穴连线的中点取穴[6]。

快速取穴:先找到天冲穴(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3横指处即是天冲穴)和完骨穴(耳后明显突起,其下方凹陷处即是完骨穴),二者弧形连线下1/3处即是头窍阴穴[7]。

11头窍阴穴穴位解剖 头窍阴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耳后肌、枕额肌(枕腹)。皮肤由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双重分布。耳后肌属皮肌,起于乳突的外面,止于耳廓软骨的后面。该肌和枕额肌的枕腹由面神经的分支支配。(参看浮白穴)

11.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1]。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8]。

11.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分布;深层有耳后神经和耳后动脉分布[8]。

布有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吻合支及耳后动、静脉分支[2]。

12头窍阴穴的功效与作用 头窍阴穴具有平肝镇痛,开窍聪耳的功效。

头窍阴穴有清胆热、通耳窍、利咽喉的作用[1]。

头窍阴穴系胆、膀胱、三焦经之会穴,有通络清热之功,对头部耳目口舌鼻诸窍之病,本穴均有调摄之功[3]。

13头窍阴穴主治病证 头窍阴穴主治头部、五官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耳鸣,耳聋,喉痹,口干,口苦,头项痛,耳痛,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头窍阴穴治疗神经性耳聋,耳源性眩晕,三叉神经痛,脑膜炎,四肢痉挛抽搐,喉炎,神经性耳鸣,甲状腺肿,脑血管病,胸痛,支气管炎等。

头窍阴穴主治头部、五官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耳鸣、耳聋、喉痹、口干、口苦等[1]。

头窍阴穴主治头项痛、耳痛、耳鸣、耳聋、喉痹等[2]。

头窍阴穴主治头痛、耳鸣、耳聋[9]。

头窍阴穴主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颈项强痛[6]。

现代又多用头窍阴穴治疗神经性耳聋、耳源性眩晕、三叉神经痛等[1]。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三叉神经痛,脑膜炎,四肢痉挛抽搐;

2.五官科系统疾病:喉炎,神经性耳鸣,耳聋,甲状腺肿;

3.其它:脑血管病,胸痛,支气管炎。

14刺灸法

14.1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1][2]。

平刺0.5~0.8寸[6][9],局部有胀重感[6]。

14.2灸法

可灸[1][6][9]。

艾条灸5~10分钟[2]。

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5头窍阴穴的配伍 头窍阴配听宫、听会、翳风,有开窍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头窍阴配听宫、听会、翳风,治耳鸣、耳聋[6]。

头窍阴配内关、阳陵泉,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胸胁痛。

头窍阴配内关、支沟、阳陵泉,治胸胁痛[6]。

头窍阴配风池、侠溪、太冲,有平肝潜阳,清火熄风的作用,主治眩晕。

头窍阴配风池、太冲、足临泣、侠溪,治眩晕[6]。

16特效 ***每天早晚各揉按头窍阴穴1次,每次1~3分钟,可改善和治疗耳鸣、耳聋等耳部疾病[7]。

17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头痛引颈,窍阴主之。痈疽,窍阴主之。脉风成为厉,管疽发厉,窍阴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窍阴、强间,主头痛如锥刺,不可以动。

《针灸大成》:主四肢转筋,目痛,头项颔痛引耳嘈嘈,耳鸣无所闻,舌本出血,骨劳,痈、疽、发、厉,手足烦热,汗不出,舌强胁痛,咳逆喉痹,口中恶苦。

天宗穴的准确位置图及主调病症

天宗穴归属手太阳小肠经,有丰胸美乳、治疗肩膀酸痛、五十肩、气喘等作用。天宗穴的位置:位于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详见本文图解天宗穴的准确位置图及穴位疗法。

1、所属经络

手太阳小肠经

2、穴位图

3、位置

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4、取穴方法

正坐位。垂肩,取一标有三等分的弹性皮筋,将皮筋的两头与肩胛冈下缘中点、肩胛下角对齐拉紧,皮筋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相当于冈下窝中央,用力按压有明显酸痛感处即为此穴。

5、功效

舒筋活络, 理气消肿。

6、主调病症

肩周炎,肩背软组织损伤,肘臂外后侧痛,上肢不举,颈项颊颔肿痛,乳痈,乳腺炎,胸胁支满,咳嗽气喘,咳逆抢心,乳腺炎。

如何准确找到天突穴?

天突穴位位置图

穴位解剖

胸骨切迹中央,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深层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深部为气管,向下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深部神经。

天突穴位的作用

【主治病症】咳嗽,哮喘,胸中气逆,咯唾脓血,咽喉肿痛,舌下急,暴喑,瘿气,噎嗝,梅核气。

【作用功效】吸热生气。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咽喉炎、甲状腺肿大、食道炎、癔病等。配定喘、膻中、丰隆主治哮喘。

没错介绍这个穴位是方便在使用宝宝贴时可以快速准确的找到。后续还会有其他穴位的相关介绍,敬请关注!

颅息穴穴位位置图及作用

颅息,属手少阳三焦经。颅,头盖骨也、肾主之水也,此指天部的冷降水气。息,停息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收引冷降。本穴物质为角孙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其变化为进一步的散热冷降,如风停气止之状,故名。

【取穴位置】

位于头部,当角孙穴与翳风穴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中1/3的交点处。

【解剖位置】

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和枕大神经的吻合支。

【功能主治】

头痛、牙痛、耳鸣耳痛、小儿惊痫、呕吐、癫痫等。

【穴位配伍】

配风池、太阳、天冲、脑空,治偏头痛、头风病;

配太冲,治小儿惊痫、呕吐涎沫、瘈疭。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