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冬和麦门冬是两种非常的常见的中药药材了,这两种药材不仅药用价值是非常的高的了,保健和功效的作用也是非常的不错的哦,所以很多人在生活中也经常会服用这些药物了,但是许多人不知道怎么区分天冬和麦门冬了,其实天冬和麦门冬的区别也是非常的多的哦,我们来看看吧。
(1)外观区别:
天冬:攀援植物,多分枝丛生下垂。长80~120厘米,叶式丛状扁形似松针,绿色有光泽,叶状枝通常每3枚成簇,扁平或由于中脉龙骨状而略呈锐三棱形,稍镰刀状,茎上的鳞片状叶基部延伸为长2.5-3.5毫米的硬刺,在分枝上的刺较短或不明显。
我们已经知道了关于天冬的一些外形的特征了,其实麦门冬和天冬的外形也是比较相似的了,但是也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哦,麦门冬一般是成丛生长的了,麦门冬一般高30厘米左右,叶丛生并且是非常的细长的哦,大多数都是呈现出深绿色的,和我们生活中经常吃的韭菜也是非常的相似的。
(2)浆果区别:
天冬浆果:成熟后为红色。
麦门冬浆果:成熟后为深绿色或黑蓝色。
(3)花色区别:
天冬:花为多白色、淡绿色。
麦门冬:花为淡紫色。
(4)来源区别:
相同:均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部位均为块根。
不同:天冬是攀援草本植物天冬的块根,麦门冬是草本植物麦门冬的块根。
(5)性状区别:
相同:呈纺锤形。质柔韧,半透明,有纵皱纹。
不同:
天冬:块根呈长纺锤形或圆柱形,稍弯曲,长4-18cm,直径0.5-2cm。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呈油润半透明状,有深浅不等的纵沟及细皱纹。偶有未除净的黄棕色外皮,有粘性,中柱明显。
麦门冬:呈纺锤形,两端略尖,长1.5~3cm,直径0.3~0.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半透明,有细纵纹。中柱细小。
随着我们生活中水平不断的变好了,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我们的保健和养生也是更加的关注了,当然了,天冬和麦门冬这两中药材也是非常不错的保健养生物品了,对于我们人体的好处也是很多的了,当然了,虽然天冬和麦门冬非常相似,但是也是有很多的区别的了,上面我们也了解了哦。
天冬和麦冬都是经常被人使用的养阴类中药材,它们虽然看似有相同的地方,但其实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中药材,不管是其来源、外形,还是入药功效方面,皆有一定的差异。
来源不同天冬的来源:天冬又名天门冬,它的来源是百合科的植物,多年生攀援类草本天冬的块根,叶子似松针状,一般在秋冬季节采挖,然后将这些块根清洗干净,除去根须,再置于沸水中稍煮,或者在锅内蒸透,趁热的时间去掉外面的表皮,干燥后即可入药。
天冬的个头相对于麦冬来说一般较大,而且天冬的质地比较润,优质的天冬比较饱满肥硕,颜色呈黄白色,且半透明状。
麦冬的来源:麦冬又名麦门冬,它的来源则是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麦冬的叶子如韭菜叶,会结出一串浆果,成熟后呈紫黑色。麦冬一般在春、夏之季采挖,然后清洗干净,曝晒取杂,无需进行蒸煮等缓解,干燥后即可入药使用。
麦冬的个头相对来说较小,外表则会呈现出淡淡的白黄色,质地较柔软,没有天冬那般通透。
功效不同天冬的功效:天冬味甘润,有苦味,药效寒凉,主要具有“养阴润燥、清肺降火、生津”等功效。
天冬入药主要应用于阴虚燥热、肺热肺燥之咳喘等方面,天冬的苦寒之力较麦冬强,当肺内有燥热之邪,且伴有燥咳不止,甚至是咳嗽的时间痰液中夹有淡淡的血丝等情况,使用天冬也是可以起到缓解效果的。
天冬对于一些热病伤阴导致的津液不足、口干舌燥等情况也有较好的缓解作用。此外,还有当我们体内燥热伤津,引起肠道津液不足,并伴有大便干结、大便不畅等情况的时间,适当地使用一些天冬还可以起到清热降火、润肠除燥的效果。
麦冬的功效:麦冬也是甘润之药,稍有苦味,药效微微偏寒,中医里面认为麦冬入药主要具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润肠通便”等功效,所以相对于天冬的苦寒之气来说,麦冬更适合于大众人群养生使用。
麦冬对于常见的肺热、肺燥之咳喘也是有缓解效果的,此外它更偏向于起到生津液而养胃阴的效果,比如当我们胃内有热而出现口干舌燥、咽喉干痛、烦热呕逆等情况的时间,就可以选择使用麦冬来缓解。
有时间当体内燥热之邪四逆的话,还会使人出现五心烦热、难眠、不安等情况,对于此类心神不安之症,麦冬入药还可以起到一定的养心神、除烦热的效果。
此外,还有一些医者认为麦冬在凉血止血、利水消肿等方面也是有效的,所以也常会使用麦冬入药,来辅助缓解此类症状。
当然有区别了, ,时时会用来煲汤的药材,它具有很好的作用。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Lour.) Merr. 的干燥块根。秋、冬二季采挖,洗净,除去茎基和须根,置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趁热除去外皮,洗净,干燥。 麦冬:为百合科植物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Thunb.)Ker-Gawl. 的干燥块根。夏季采挖,洗净,反复暴晒、堆置,至七八成干,除去须根,干燥。
天冬和麦冬是两种中药,功效也有所不同。天冬既能补肾阴,还能补肺阴。对于患者出现的肺阴虚和肺燥咳嗽症状都有一定的缓解效果,此外还可滋阴生津,所以在津液缺乏时服用天冬能缓解症状。而天冬又是女性子宫出血,以及妊娠后负重造成出血的止血良药。而麦冬有扩张血管和防止心律失常的功效,还有一定的抑制细菌作用,能提高人体免疫力。麦冬也有养阴生津和润肺止咳的功效,但麦冬主要针对于脾胃虚寒,口干舌燥等干咳的症状。
麦冬微寒凉,清火与滋阴的力度虽然偏弱,但滋腻性也较小,而天冬苦寒性较强,清火润燥的力度强于麦冬。麦冬可以清心除烦,宁心安神,常用于治疗心阴不足或者心火亢盛的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悸等。天冬可以滋肾阴降虚火,常用于治疗肾阴亏虚引起的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阴虚火旺的潮热,消渴等症状。麦冬和天冬的共同功效是滋肺阴,润肺燥,清肺热,又可以养胃阴,清胃热,生津止渴,润肠通便。
天冬和麦冬的品种不同,天冬是百合科天门冬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而麦冬是百合科,沿街草属于多年常绿草本植物。他们的根部也不太相同,果实和叶子颈部都不一样。而且最主要的是他们的功效是不一样的,天冬主要治疗养阴润燥,清肺生津,麦冬主要治疗滋阴润肺,益胃生津,这是两种不同的中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要自己盲目使用。
天冬是甘、苦,而寒的药性;麦冬甘、微苦,而微寒的药性。
天冬入肺经和肾经;麦冬入肺经、胃经和心经,这是归经的不同。
在疗效上,天冬是养阴润燥、清肺生津的功效;麦冬具有相同的功效,而且麦冬还有清心热的功效,麦冬可以用于治疗心烦失眠,是独有的。
这两个药都有治疗肺燥、干咳的作用,出现干咳、少痰、痰粘且不易咳出的现象,这两个药也都可以用于治疗口渴,同时也都可以治疗肠燥、便秘,但是麦冬因为入心,所以可以养心和治疗心烦的失眠。
什么是道地药材呢?这个一时间很少人能够说得清楚。其实道地药材里面的“道”是古代的行政区别,“地”指地域或地区,“道地药材”指的是一定的药用生物品种在特定环境和气候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简单地说,就是某些地方的自然环境特别适宜某些中药的生长,所产的这种中药药效比其他地方产的好,那么在这个地方产的这种中药就是道地药材了。就像大家知道的山东的阿胶、东北的人参、广东的砂仁,这些都是道地药材。
天冬和麦冬就像是两兄弟,都是百合科的植物,也同样都是观赏和药用植物。天冬和麦冬都是以块茎入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天冬和麦冬都被列为药材上品。因为二冬都有滋阴润泽的功能,所以很多人喜欢在煲汤的时候加上天冬、麦冬。但是其两者的差异,很多人都不太分得清。其实,两者均归肺、胃经。既能滋肺阴,润肺燥,清肺热,又可养胃阴,清胃热,生津止渴。对于一些因为热邪津液亏损的肠燥便秘,还可增液润肠以通便。在治疗肺胃燥热时,还常联合一起使用,以增强滋阴润燥的疗效。而脾胃虚寒泄泻或者是外感风寒导致的咳嗽,无论天冬还是麦冬,都不能使用。
天冬
天冬又叫天门冬,是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天冬的块根,主产于贵州、四川、广西等地。天冬苦寒之性比麦冬要强,因此补肺、胃阴的功效也要强于麦冬。天冬对咳嗽,而且咯痰不顺的患者,能有效地止咳祛痰。而且麦冬还能入肾经,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肾阴、降肾火,可治肾阴亏虚、阴虚火旺之症。最近的研究也表示,天冬可以辅助治疗乳房肿块,对乳腺小叶增生疗效较好,但滋腻性较大,应当注意。
分享食疗小秘方:天冬生地炖排骨。将天冬15克,生地10克,排骨适量同放炖盅内,加清水半碗,隔水炖1小时,此为一人份。
麦冬
麦冬又叫麦门冬,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麦冬的块根,主产于浙江、江苏等地。麦冬性甘平,微微苦寒,养胃阴与清胃热的功效比天冬弱,但是它没有天冬那么苦寒,而且滋腻性也比麦冬小。而这就是它的长处。麦冬比天冬更符合药食同源。另外,麦冬还能入心经,因此可以补心阴、清心除烦、安神,可治心阴不足及心火亢盛之症。有些阴虚烦躁的失眠的患者,使用麦冬煮水,喝过后失眠也有所改善。
分享食疗小秘方:麦冬淮山炖鹌鹑。将麦冬15克,淮山30克,鹌鹑一只放炖盅内,加清水半碗,隔水炖1个小时,此为一人份。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