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子大家都吃过吗,很多人都不知道萝卜子的功效,其实它有利用的价值哦。萝卜子也叫莱菔子,是一种中药材,可以有很好的保健的做义工,比如说止咳化痰啊还有缓解大便干燥的作用,一起来看看它的制作方法以及功效吧。
又名莱菔子、萝白子、菜头子等,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的成熟种子。全国各地普遍栽培。入脾、胃、肺经,能消食除胀,功效显著,有“冲墙倒壁”之称。可用于用于治疗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等。
炮制方法:
1、生萝卜籽: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炒萝卜籽:取净萝卜籽,置预热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鼓起,有爆裂声,外表色泽加深,内部黄色,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炮制作用:
1、生萝卜籽:味甘、辛,性平。归肺、脾、胃经。具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的功效。生莱菔子能生能散,长于涌吐风痰。以该品为末,温水调服,可宣吐风痰。生的萝卜子可以有很好的消除胀气和化痰的作用,对于健脾胃有好处,同时也可以有生津的效果。
2、炒:炒后性降,药性缓和,有香气,可避免生品服后恶心的副作用,并长于消食除胀,降气化痰。常用于食积腹泻,气喘咳嗽。同时炒后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和煎出药效。炒的萝卜子香味更重,而且还可以有缓解腹泻和气喘咳嗽的作用哦。
萝卜子的一些小常识,小编给大家介绍了相关的内容了,这些都是萝卜子的一些小常识,比如说泡制的方法啊,还有功效和作用,可以起到止咳化痰的作用,还有消除胀气的作用哦。对于缓解腹泻和咳嗽有帮助。
#每日一药 莱菔子
别名:卜子、芦菔子、萝白子、菜头子
性味归经:辛、甘,平,脾胃肺
功效: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主治:
1、用于食积气滞证,尤宜行气消胀
2、用于咳喘痰多证,胸闷食少:尤善治咳喘痰壅,胸闷兼食积者。
3、古方中生用研服治涌吐风痰。
注:生用不开服以涌吐风痰;气虚慎用,不宜与人参同用 。
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的干燥成熟种子。
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纲目》: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皆是利气之效。
《本草经疏》:莱菔子,味辛过于根,以其辛甚,故升降之功亦烈于根也。
《冷庐医话》记载:苏州某官之母,偶伤食,且感风寒。医者均在发散药中加入参、术进补,病加重。其内侄探视,问其由,知进补之故,就用莱菔子、大黄、槟榔、厚朴三剂而痊愈。
据传,慈禧有一年做寿,游园看戏又品尝各种寿字图案的佳肴,一时高兴而吃多,病倒了,精力日衰。要太医每日给上等人参煎独参汤进行滋补。开始有效,后来非但不效,反而觉得头胀、胸闷、食欲不佳、爱怒、鼻流血,太医无策,即张榜招贤“凡能医好病者必重赏”。3天后,有位走方郎中(也有资料说是苏州名医曹沧州进京为慈禧治疗),对皇榜细加琢磨,悟出了太后发病机制,便揭下皇榜。郎中从药箱中取出了三钱莱菔子,细研后加面粉用茶水拌,做成粒丸子,用锦帕一包呈上,且美其名日“小罗汉丸子”,嘱咐每日服3次,每次1粒。
太后服下1丸止鼻血;2丸下去,除内胀;3丸服下,能吃饭。太后大喜,赐给郎中一个红顶子(是官衔的标志)。当时盛传“三钱莱菔子,换了个红顶子”。
莱菔子,性味辛温,宽中下气,善治胸膈风痰,消面类(五谷)食积,历代医药家如朱丹溪、黄宫绣等均认为有“推墙倒壁之功”,降气消导宜炒用。生服性升,用量稍大或脾胃虚弱者每致涌吐,故生用捣碎冲服可吐膈上风痰。吾医案中有刘瑞征伤食胃脘痛一例,患者年轻体壮,劳动后食夹生大米饭过饱,以致胃脘满痛难以忍受。服予方数剂,平胃散、保和丸以及楂曲、麦芽、枳实、槟榔、香砂之类均无效,最后加入炒莱菔子则胀减痛已。可见此药为消五谷食积之猛将。
……
炒莱菔子还有一特效作用,即用于人参误补酿成气滞脘胀之证,可用单味莱菔子煎服即效。如兼有外邪者,可与解表药同用,膈中有热者,佐以黄连,亦可加入小陷胸汤内用之,痛甚者,佐以香附,临床中用之多效。温病热痰停于胸膈,用生莱菔子擂汁凉开水冲服多效。
《成孚民医案医话》
莱菔子听着好像很不接地气,但其实咱们接地气的很,莱菔子就是萝卜籽呀、就是萝卜的种子~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大名鼎鼎的“三子养亲汤”,此方可温肺化痰,降气消食。这个方子最开始是为高年咳嗽,气逆痰痞者而设的哦
里面也有个温馨的小故事,大概就是有三位读书人来请一名医为他们的父母看病。老人年纪大了,咳嗽,气不顺,而且有痰。这可是老人常见的问题。
医者也没有就病开方,而是仔细构思出一个有广泛适用性的方子来,这个方子就是三子养亲汤啦。
其中的三味药都是菜园里常见的的东东:莱菔子(萝卜籽),苏子(紫苏的种子),白芥子(芥菜的种子)。
结局是美好滴,3味药加在一起,把老人的吃喝拉撤以及平时可能有的一些小毛病全管了,最后就流传下来了。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拉丁名5英文名6萝卜子的别名7莱菔子的处方用名8来源9原植物形态10产地11采收与初加工12生药性状13莱菔子的炮制 13.1莱菔子的炮制方法 13.1.1莱菔子13.1.2炒菜菔子 13.2成品性状13.3炮制作用13.4炮制研究13.5贮存方法 14性味归经15莱菔子的功效与主治16莱菔子的化学成分17莱菔子的药理作用18莱菔子的药典标准 18.1品名18.2来源18.3性状18.4鉴别18.5检查 18.5.1水分18.5.2总灰分18.5.3酸不溶性灰分 18.6浸出物18.7含量测定 18.7.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18.7.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18.7.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18.7.4测定法 18.8莱菔子饮片 18.8.1炮制 18.8.1.1莱菔子 18.8.1.1.1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 18.8.1.2炒菜菔子 18.8.1.2.1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18.8.2性味与归经18.8.3功能与主治18.8.4用法与用量18.8.5贮藏 18.9出处 19参考资料附:1用到中药萝卜子的方剂2用到中药萝卜子的中成药3古籍中的萝卜子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莱菔子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莱菔子 已经自动替换为萝卜子 ,可点此恢复原貌 ,或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拼音 luó bo zǐ
2英文参考 SEMEN RAPHANI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概述
萝卜子
萝卜子为中药名,出《本草衍义补遗》。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Raphanus sativus L.的干燥成熟种子[1]。呈类卵圆形或椭圆形,稍扁,长2.5~4mm,宽2~i3mm。表面黄棕色、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深棕色圆形种脐,一侧有数条纵沟。种皮薄而脆,子叶2,黄白色,有油性。气微,味淡、微苦辛。炒萝卜子鼓起,颜色加深,质脆,有香气[1]。
萝卜子味甘、辛,性平[1]。归肺、脾、胃经[1]。具有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的功能[1]。用于食积气滞、胸闷腹胀、大便秘结、嗳气吞酸、痰壅喘咳。萝卜子生品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1]。炒萝卜子变升为降,改变了涌吐痰涎的副作用,既缓和了药性,又利于粉碎和煎出[1]。长于消食除胀、降气化痰[1]。多用于食积腹胀,气喘咳嗽[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拉丁名 Semen Raphan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英文名 radish seed(《中医药学名词(2004)》)
6萝卜子的别名 莱菔子、萝白子、菜头子。
莱菔子[2]。
7萝卜子的处方用名 萝卜子、莱菔子、炒萝卜子[1]。
8来源 萝卜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Raphanus sativus L. 的干燥成熟种子[3]。
萝卜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Raphanus sativus L.的种子[2]。
9原植物形态 根肉质。茎高1m,多分枝,稍有白粉。基生叶大头状羽裂,侧生裂片4~6对,向基部渐缩小,有粗糙毛;茎生叶长圆形至披针形,边缘有锯齿或缺刻,很少全缘。总状花序顶生,花淡紫红色或白色,直径15~20mm。长角果肉质,圆柱形,长15~30mm,在种子间收缩,熟时变成海绵状横隔,顶端渐尖成喙;种子圆形,稍扁,红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10产地 全国各地普遍栽培。
11采收与初加工 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1]。
12生药性状 萝卜子呈类卵圆形或椭圆形,稍扁,长2.5~4mm,宽2~i3mm。表面黄棕色、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深棕色圆形种脐,一侧有数条纵沟。种皮薄而脆,子叶2,黄白色,有油性。气微,味淡、微苦辛。
种子类卵圆形或椭圆形,稍扁,长2.5~4mm,宽2~3mm。表面黄棕色、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深棕色圆形种脐,一侧有数条纵沟。种皮薄而脆,子叶2,黄白色,有油性。味淡、微苦、辛。
13萝卜子的炮制 宋代有微炒、炒黄(《太平圣惠方》)、巴豆同炒(《小儿卫生总微方论》)[1]。
元代有焙法(《活幼心书》)、蒸法(《丹溪心法》)[1]。
明代除沿用前代的方法外,又增加了生姜炒(《鲁府禁方》)[1]。
清代基本沿用前法[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等[1]。
13.1.2炒菜菔子 取净萝卜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鼓起,爆鸣声减弱,手拈易碎,断面浅黄色,有香气逸出时即可[1]。用时捣碎[1]。
炒萝卜子鼓起,颜色加深,质脆,有香气[1]。
萝卜子炒后变升为降,如《本经逢原》所说“生能升,熟能降;生则吐风痰,熟则定痰嗽,皆利气之效”[1]。主要是改变了涌吐痰涎的副作用,既缓和了药性,又利于粉碎和煎出[1]。长于消食除胀、降气化痰[1]。多用于食积腹胀,气喘咳嗽[1]。如治疗食积不化的保和丸(《中国药典》);治疗气喘咳嗽的三子养亲汤(《寿世保元》)[1]。
比较了萝卜子素的含量,结果以生品最高,烘制品次之,炒制品最低[1]。萝卜子经过清炒或烘制后,其脂肪油的含量、物理常数、化学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1]。层析结果表明,烘制品比生品多一个斑品,清炒品又比烘制品多一个斑点,值得进一步研究[1]。
萝卜子的各种炮制品均有增强离体兔回肠节律性收缩的作用和抑制小鼠胃排空率的作用[1]。对小肠运动的增强,则可加强机械消化的作用[1]。这可能就是炒萝卜子“消食除胀”的机理之一[1]。萝卜子各炮制品均能明显对抗肾上腺素对离体兔回肠节律性收缩的抑制作用,提示萝卜子对小肠运动的兴奋作用可能与对抗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有关[1]。在对离体豚鼠胃肌条节律性收缩和紧张性收缩方面,以及对抗肾上腺素抑制兔回肠运动方面,生品的作用弱于炒品和老品(表面黑褐色,内部黄褐色),故临床用炒品作消导药是有道理的[1]。
14性味归经 萝卜子味甘、辛,性平;归肺、脾、胃经[1]。
15萝卜子的功效与主治 萝卜子具有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的功能[1]。
萝卜子用于食积气滞、胸闷腹胀、嗳气吞酸、痰壅咳嗽[1]。
萝卜子用于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萝卜子生品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1]。以本品为末,温水调服,可以宣吐风痰(《胜金方》)[1]。
炒萝卜子变升为降,改变了涌吐痰涎的副作用,既缓和了药性,又利于粉碎和煎出[1]。长于消食除胀、降气化痰[1]。多用于食积腹胀,气喘咳嗽[1]。如治疗食积不化的保和丸(《中国药典》);治疗气喘咳嗽的三子养亲汤(《寿世保元》)[1]。
萝卜子具有下气,化痰利咽,消食散瘀消肿的功效[2]:
萝卜子治咳嗽痰喘,食积气滞,胸闷腹胀,便秘,下痢后重:煎服,9~15g[2]。
萝卜子生研服治吐风痰[2]。
萝卜子醋研敷可消肿毒[2]。
萝卜子研烂,热酒调敷跌打损伤,瘀血肿痛[2]。
16萝卜子的化学成分 萝卜子含挥发油和脂肪油,挥发油中含α、β已烯醛和β、γ已烯醇等;脂肪油中含多量芥酸(erucic acid)、亚油酸、亚麻酸及芥酸甘油酯等;尚含莱菔素(raphanin)、莱菔甙。
萝卜子含莱菔素(Raphanin)、脂肪油、挥发油、植物甾醇等。脂肪油中含多量芥酸、芥子酸甘油酯等。还含芥子堿硫酸氢盐等。挥发油中含甲硫醇等[2]。
17萝卜子的药理作用 莱菔素在体外对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2]。
萝卜子水浸剂能抑制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生长[2]。
萝卜子水提物可抗炎、降压等[2]。
萝卜子过量水提物可致小鼠惊厥而死[2]。
18萝卜子的药典标准
Laifuzi
RAPHANI SEMEN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30ml,加热回流1小时,弃去乙醚液,药渣挥干,加甲醇2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萝卜子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芥子堿硫氰酸盐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1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3~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酸水(10:2:3)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喷以1%香草醛的1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8.5.2总灰分 不得过6.0%(附录Ⅸ K)。
18.5.3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2.0%(附录Ⅸ K)。
18.7.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苯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3%冰醋酸溶液(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26nm。理论板数按芥子堿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18.7.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芥子堿硫氰酸盐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置棕色量瓶中,加甲醇制成每1ml含40ug的溶液,即得。
18.7.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0%甲醇50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50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置棕色瓶中,即得。
18.7.4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芥子堿以芥子堿硫氰酸盐(C16H24N05•SCN)计,不得少于0.40%。
18.8.1.1.1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 同药材。
18.8.1.2炒菜菔子 取净萝卜子,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微鼓起。用时捣碎。
本品形如萝卜子,表面微鼓起,色泽加深,质酥脆,气微香。
18.8.1.2.1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 同药材。
18.8.2性味与归经 辛、甘,平。归肺、脾、胃经。
18.8.3功能与主治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用于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
18.8.4用法与用量 5~12g。
18.8.5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莱菔子
又名:萝卜子
性味归经:味辛、甘,性平;归脾、胃、肺经。
消食兼降气
莱菔子善于消食化积、除胀行滞。据《本草纲目》记载,炒菜菔子“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莱菔子,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此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
【莱菔子小档案】
莱菔子在中国各地均产,药用部位为十字花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萝卜的成熟种子。一般在初夏采收,晒干,用小火炒至微鼓,有香气,即为炒菜菔子。
【功效主治】
功效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主治1.用于食积不化兼脾胃气滞引起的腹胀腹满、暖气吞酸、腹泻等。2.用于痰壅气喘、咳嗽兼食积。3.醋研外敷可消肿毒。
【注意事项】
1.莱菔子易耗气,无食积、痰滞、气血虚弱者忌用。2.不宜与人参同用。3.据研究显示,生莱菔子有轻微毒性,能引起恶心等症状,故宜用炒菜菔子,并打碎先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