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法
地黄30克,羊肾2只,粳米100克。先将地黄切片,入锅浓煎40分钟,去渣取汁;羊肾云腰臊,洗净,切碎,粳米淘净后小火煮至半熟时下地黄汁、羊肾糜,待粥稠,羊肾糜熟烂后,加精盐少许即成。
功效
可滋补肝肾、养血生精。常服对老年肝肾不足、神衰体虚引起的病症有效。
地黄的药膳小故事
人们对地黄并不陌生,千百年来,地黄作为补阴养血、益肾延寿的要药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我国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将其列为药中上品,认为它可益气阴而轻身,不老延年。地黄的上佳功效深受人们喜爱,在宋代曾红极一时,身价百倍,难以购买,大诗人陆游曾为此“戏作数语记之”,文中写道“梦有饷地黄者,味甘如蜜”(这里“饷”同“飨”义,指用酒食款待客人),竟然做梦都梦见地黄,并且是用地黄款待客人,足见陆游对地黄真是推崇备至,梦寐以求;且自己舍不得吃,要留给客人,而客人食之竟不觉味苦,而夸“味甘如蜜”,地黄简直就是当时最流行的滋补礼品了。
精通中药学的苏轼也曾四处托人捎带地黄,有文为证,他叮嘱别人“以二、八月采者良。如许以此时寄惠为幸,欲烹为煎”。苏东坡形容其对生命的作用说“药之膏油者,莫如地黄”,并云“吾晚学道,血气误中老马矣,欲多食生地黄”。可见他认为老年人体质渐衰,血气消耗,生命之火将要熄灭,急须补充“燃油”,而人生命的膏油就是地黄,用今天的话说,假如现代工业的主要能源是石油的话,人的生命“石油”就是地黄。
药性作用归于人的心、肝、肾诸经,肾阴亏虚之人,有潮热、盜汗、腰酸、遗精症状的可以服之;精血不足之人,有心悸、眩晕、面色少华、健忘症状的也可服之。它涉及现代医学的诸种疾病,如各种贫血、白细胞减少症、月经失调、心律失常、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闭塞性脉管炎、更年期综合征、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肝炎、高脂血症、冠心病及手术后体虚、肿瘤等等,地黄确是一味能治疗多系统疾病的神奇之药,尤其对老年体虚之人更为适宜,是延年益寿必不可少的珍品。我国1985年版药典的成方制剂中有近四分之一选用地黄的事实也充分说明了它广泛而重要的作用。
商宪敏教授“治痹十法” :散风宣痹法、祛寒通痹法、除湿蠲痹法、清热散痹法、化痰散结法、活血祛瘀法、健脾益气法、补肾壮骨法、养肝补血法、通经活络法。
散风宣痹法、祛寒通痹法、除湿蠲痹法: “治痹十法”与方药(上)
清热散痹法、化痰散结法、活血祛瘀法: “治痹十法”与方药(中)@中医康康
健脾益气法、补肾壮骨法、养肝补血法、通经活络法,如下:
07健脾益气法
1. 概念 健脾益气法,即用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补气药来扶助正气、强壮身体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2. 治疗特点 诸痹患者,凡脾虚气亏、肢体麻木,均应辅以此法治疗。着痹在治疗时,虽以除湿蠲痹为主,也要适当配合健脾益气以治其本。此即“脾运湿邪自去,气旺顽麻可除”,因麻属气虚,木属血亏、气虚气滞,气滞血瘀,经脉痹阻,则关节疼痛、肢体麻木。久痹肌肉萎缩者,需重用健脾益气药。痹证兼见痰核、瘰块者,也可酌情配用此法治疗。
3. 临床纯羡表现 面色萎黄少泽,尪羸肉脱,神疲乏力,纳少迟消,便溏泄泻,或见肢体关节肿胀,沉重麻木,痰核瘰块,肌肉萎缩失用。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生化之源,脾主四肢,又主肌肉,若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乎亮谷,化生精微,则气血乏源,形体失养,而见面色萎黄少泽,尪羸肉脱,神疲乏力,纳少迟消,便溏泄泻,肌肉枯萎而致肢体功能减弱。
脾虚不能健运,则水湿、痰浊内生,流注四肢关节、经络,而见肢体关节肿胀、沉重麻木、痰核瘰块。
脾虚失运则停湿生痰,精失所散,肺因之而虚,肺虚则卫外不同,外易感邪,内外合邪,病势倍增。
同时,脾虚不能奉养先天,久之又致肾虚,终成先后天俱虚亏。
脉象软弱,舌胖质淡,有齿痕均为脾虚之征,苔白或水滑为内停痰湿之象。
4. 常用方剂 (1)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剤局方》):党参、白术、茯苓、甘草(2)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剤局方》):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山药、桔梗、扁豆、莲子肉、薏苡仁、砂仁
5. 常用中药 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茯苓
6. 注意事项与说明
(1)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均有健脾益气的作用。黄芪、白术甘温,补气健脾;党参,甘草、茯苓甘平,补中益气。
又白术燥湿利水,茯苓淡渗利湿,甘草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调和诸药,所以临证时应根据病情选用适宜药物配伍应用。
如体虚常易感冒者,用生黄芪配白术以益气固表;气虚血亏,肢体麻木者,用炙黄芪配当归以补气生血;脾弱气虚,肌肉萎缩者,重用黄芪,伍用党参;痰湿重者,用白术、茯苓健脾祛湿。
甘草与党参、白术、熟地、当归同用,可缓和其滋补之力,使补益作用缓慢而持久;与芍药合用,即为芍药甘草汤,可柔肝、缓急、止痛;与温热药附子同用,可缓其热,以防伤阴;与清热药石膏、知母同用,可缓其寒,以防伤胃。
总之, 甘草也是治疗痹证常用的一味药。
(2)在治疗痹证时,要注意辨别虚实标本,凡邪实标急者,纵有脾虚,亦要缓补,以防“闭门留寇”而加重病情;如实邪虽盛,邪去未尽,而脾气已伤,可在祛邪之中,佐以健脾益气;
如邪去正衰,症状稳定,病情缓和,可大胆补气扶正,久久投之,缓缓收功。
(3) 在用健脾益气之品时,为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出现气滞胸闷、腹胀纳呆等症状,应少佐理气药,如陈皮、砂仁之类。
08补肾壮骨法
1. 概念 补肾壮骨法即用具有温补肾阳、滋补肾阴、强壮筋骨作用的药物来补肾做顷拍壮骨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2. 治疗特点 该法主要以治疗尪痹及诸痹缠绵、久病伤肾、形体虚衰,筋骨失养者。
3. 临床表现 体质柔弱,病程较长,筋骨关节疼痛、变形。偏于肾阳虚者,可见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腰膝酸冷无力,五更泄泻,男子阳痿、滑精,女子宫寒不孕、月经衍期、小腹冷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两尺尤弱。
偏于肾阴虚者,可见形体羸瘦、眩晕耳鸣、视物模糊、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入夜尤甚,或潮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经闭,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数。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内寄元阴元阳。
元阳即肾阳,又称命门之火,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能温煦形体、蒸化水液,促进人身之生殖发育。肾阳虚衰则温煦失职、气化无权,而见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腰乃肾之府,肾阳不足则腰膝酸冷无力,肾阳虚衰,不能温养中土,运化失常,则致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尤盛之五更时,腹痛肠鸣而作泻。
肾阳虚,精关不固,则男子阳痿滑精;肾阳虚,宫寒气滞血凝,则女子不孕、月经衍期、小腹冷痛。舌淡苔白,脉沉细而尺弱均为肾阳虚衰之征。
肾主藏精、主骨生髓,肾阴又称肾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能滋润形体脏腑,充养骨髓。若肾阴不足,精不能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则形体羸瘦、腰膝酸软,髓海不充,脑失濡养则眩晕耳鸣;精血不能上荣于目,则视物模糊;阴虚火旺、虚火上炎,则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潮热盗汗。肾阴虚,精少,不能化血,则经少经闭;肾阴亏虚,虚火内生,扰动精室,故男子遗精。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数均系真阴枯涸,虚火内生之象。
4. 常用方剂 肾气丸(《金匮要略》):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
右归丸(《景岳全书》):熟地、山药、山茱萸、杜仲、枸杞子、菟丝子、肉桂、附子、当归、鹿角胶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
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
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 肾气丸、右归丸均有温补肾阳的作用,肾气丸兼能化气行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而右归丸纯补无泻,重在温补肾阳,兼益精血,即前人所谓“扶阳以配阴”之法。
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知柏地黄丸此三方均有滋补肝肾之功。
六味地黄丸为补阴的主要方剂,不仅能滋补肝肾,且能补益脾阴,为三阴并补之方。左归丸为纯甘壮水之剂,滋补力量较六味地丸为大,用于精血亏损、津液不足之证,而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之力雄。
5. 常用中药 地黄、山茱萸、补骨脂、骨碎补、淫羊藿、肉苁蓉、狗脊、续断、桑寄生
6. 注意事项与说明
(1)熟地、山茱萸性微温,长于滋补肝肾之阴。肉苁蓉性温,桑寄生性平,两药为平补之剂。桑寄生补肝肾而祛风湿、强筋骨。肉苁蓉补肾助阳,兼能润肠通便。补骨脂、骨碎补、续断、狗脊、淫羊藿性温而补肾阳,其中骨碎补、续断能活血通脉,骨碎补能祛骨风,淫羊藿、狗脊能祛风湿,淫羊藿能强筋骨,狗脊能壮腰膝。
(2) 痛痹、尪痹患者出现肾虚的症状及筋骨变形时可用补肾壮骨法。由于这些患者素日阳虚阴盛,又以感受风寒湿邪中之阴邪为主,故临床所见以肾阳虚为多。
在补肾时当以温补肾阳为主。但还需注意阴阳互根、阴生阳长的相互关系,切不可妄用、过用温补药,而应阴中求阳,于补阳之中,兼顾补阴。且补阳之药每多辛燥,容易燥伤肾阴,故要阴阳兼顾, 即甘温补肾阳的药物与甘润补肾阴的药物同用, 如景岳所说:“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当尪痹患者在疾病某一时期表现以肾阴虚为主证时,由于其本为阳虚阴盛,故施治中切勿一味滋阴,而要阳中求阴,适当配伍补肾阳的药。
(3) 大多数尪痹患者常见肾虚寒实证, 临床表现为:腰膝酸痛,两腿无力,喜暖怕凉,关节疼痛、肿胀,僵挛变形,晨起关节发僵发皱,筋短骨重,肢体屈伸不利,舌苔白,脉沉尽弱, 此乃肾虚为本,寒盛为标,补肾是治疗尪痹的重要治则。但还有一部分尪痹患者在不同阶段出现肾虚标热之证,
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肿大,僵挛变形,屈伸不利,或局部灼热,皮色发红,喜将患肢放置被外或敷贴凉处,但久放之后又觉疼痛加重,仍欲着被喜暖,可伴有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溲黄便涩等全身症状,舌红苔薄黄或黄厚而腻,脉滑数或兼沉兼细,尺脉多沉小。
此系邪气郁久化热,本虚标实,初看似热痹,但与热痹不尽相同,治疗应根据正邪的虚实多寡,在补肾的基础上配伍清热除湿,而不能孤投清热除湿通痹之剂。
(4)有的患者需补肾阳,而又兼阴伤,阴虚有热,不宜纯补阳者,或久服补剂,虑其助火化热, 应在补肾之剂中佐入知母、黄柏,取其苦以坚肾、寒以除热之意,以减少燥热之弊。
09养肝补血法
1. 概念 养肝补血法即用具有养肝补血作用的药物来养血濡筋,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2. 治疗特点 治疗平素血虚,复又感邪而患痹证者,或久痹不已,日久气虚血亏而肝血不足者。
3. 临床表现 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头晕耳鸣,眼目干涩,视物模糊,心悸失眠,肢体麻木,筋脉挛急,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至经闭。舌质淡,脉细。
《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由脾胃水谷之精微所生化,行于脉中,周流全身,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对人体各部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即《难经·十二难》所谓“血主濡之”。
《素问·五脏生成论》“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摄”。《灵枢·本脏》“血和则……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肝主藏血,肝血不足,阴液不能上承,头目失于濡养则面色萎黄、口唇苍白、头晕耳鸣、眼目干涩、视物模糊。
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失眠;血虚,四肢经筋不得濡润,则甲床苍白、肢麻筋挛;血虚,血海空虚则经少经闭,月经量少而色淡。舌淡脉细均为血虚之征。肝肾同源,肝阴与肾阴互相资生,盛则同盛,衰则同衰,肾阴不足可致肝阴不足,而肝阴不足,亦使肾阴亏虚。
4. 常用方剂 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黄芪、当归
5. 常用中药 熟地、当归、白药、川芎、阿胶
6. 注意事项与说明
(1) 熟地味甘微温,养血生精,滋补肝肾,是最常用的滋阴补血药, 辅以当归,补血养肝,佐以白芍养血和阴,川芎活血行气,四药合用,共奏补血和血之效,从而血充脉通,使营血调和、气血畅通。当归性温主动,能补血活血,通经活络,白芍微寒主静,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故寒痹宜用当归,热痹宜用白芍,由于肝血不足、筋骨失荣,而见肢体拘急、屈伸不利者,可用芍药配甘草、伸筋草。
(2)熟地性黏腻,常腻膈有碍消化,故久服熟地者,宜用砂仁拌熟地,或佐以少量砂仁。凡脾胃虚弱者,应配伍健脾和中助消化之品,以免伤脾碍胃。凡痰湿中阻,脘腹胀满、纳少便溏者,不宜用熟地等滋腻补血药,应先健脾和胃、化痰利湿,再行养肝补血,以扶正或正邪兼顾。
(3)前人谓:“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气能生血”。 故应用补血药时,常配伍补气药,如党参、黄芪之类以益气生血,增强补血效果。 尤其是气虚血虚患者,治当补气生血,使阳生阴长、气固血充, 重用黄芪为主药, 大补脾肺之气,以资生血之源,辅以当归,养血和营,两药相配,能补气生血。
10通经活络法
1. 概念 通经活络法即用具有通经活络作用的药物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2. 治疗特点 不论致成痹证的原因是风、寒、湿、热之邪,还是痰浊、瘀血阻滞,或伴气、血、阴、阳之虚,都必有血脉痹阻不行,故任何痹证的治疗,除需针对病因,治以散风、驱寒、除湿、清热、化痰、活血祛瘀等法,还应辅以通经活络。
3. 临床表现 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麻木。
4. 常用中药 秦艽、豨莶草、络石藤、金银藤、松节、伸筋草、木瓜、海风藤、千年健、透骨草、姜黄、鸡血藤、桑枝、海桐皮、穿山龙、老鹳草。
5. 注意事项与说明
(1) 根据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麻木的特点、部位来选择合适的通经活络药,由于这些药在方剂组成中一般是佐使药,起辅助治疗作用,故只介绍常用药,而无代表方剂。
(2)秦艽、络石藤性微寒,豨莶草、金银藤性寒,多用于热痹。四药均有祛风湿、通经活络作用。 豨莶草入肝肾,祛风湿,生用苦寒,蒸制后甘温,兼益肝肾,去肝肾之风。 金银藤清经络中风湿热邪而止痛。
(3)松节、伸筋草、木瓜、海风藤、千年健、透骨草性温,祛风湿、通经络。多用于风寒湿痹。 松节、透骨草止痛效果较好。伸筋草、木瓜舒筋活络,木瓜兼能化湿和胃。千年健祛风湿、健筋骨,且止胃痛,故痹证而有胃痛者宜用之。 姜黄、鸡血藤温通经络而活血, 姜黄外散风寒,内行气血,长于治上肢痹痛。鸡血藤行气补血,用于血虚血瘀之关节疼痛,手足麻木尤佳。
(4)桑枝、海桐皮、穿山龙、老鹳草性平,均能祛风湿通经络。 穿山龙舒筋活血而有较好的止痛作用。桑枝、老鹳草可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麻木。
(5) 根据疼痛、麻木部位选用适宜引经药。上肢部位以肩肘为主,可选羌活、川芎、姜黄、桂枝、桑枝;下肢部位以膝踝为主,可选牛膝、木瓜;颈项部位,可选葛根;腰脊部位,可选桑寄生、杜仲、狗脊、老鹳草;全身可选鸡血藤、海桐皮。
# 健康 一夏# # 健康 明星计划#
头发是人体组织的一部份,是由细胞所组成的有机体。头发细胞是从毛囊内分裂,以倍数增加,新生头发就会从发囊推向头皮皮肤表面。头发每天脱落30条以下是正常的新陈代谢徵状,每个头发毛囊在一年内便会生出新头发。
如果头发缺乏必须的活性蛋白质(毛发做启世细胞生长蛋白),头发便会在每次更新替换后逐渐萎缩,渐渐由粗变幼,由幼长变幼短,再变成幼而细,萎缩直至肉眼难见的白绒毛,形成日常所见的秃头徵状。
重新生长的头发是很有规律的,因为每条毛发的生长速率是平均而一样。若能提供必须的生长要素(活性蛋白)滋养头发毛囊内的细胞,细胞就会自然分裂,以倍数增加,新生头发就会出生。
扩展资料:
预防脱发的技巧
头发的生长有赖于血,血液把营养输送到毛发,因此血气旺盛则毛发也旺盛。同时,气血同源,气血之间能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因此如果血气亏虚则让毛发失以濡养,导致毛发枯萎、稀少和脱落。
“肾为先天之本,其华在发旁拍”,毛发的生长脱落,常纯肢能反应肾气的盛衰,肾气旺盛,则毛发茂密乌黑有光泽。肾气虚衰,则精血不足,导致头发缺少营养供应,则毛发稀疏易脱落或变白无光泽。
中医治疗方法:养发先补肾。中药材的制首乌、生地黄、熟地黄、桑葚、女贞子、菟丝子、菊花、黑豆衣、白芍滋补肝肾,益精血;黄芪、大枣补气;当归补血和血;羌活祛风润燥。
诸药合用糍补肝肾、养血生精、扶正固本,调节内分泌,平衡代谢,全面增强体内免疫功能,从而达到补肾生发治标治本的双重功效。
-头发
四季养生 菜谱 一。春季阳气生发主养肝 春季养生必须顺应春季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使它不断充沛旺盛起来。春生发之气是夏长之气的基础,如果春季阳气生发不足或受损,就有可能使它在夏季发生寒变,影响人体的猛坦健康。 春季是肝脏机能的旺盛季节,很容易受风寒之邪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肝脏的阳气受伤会导致心火不生,到了夏季就容易发生寒性病变。同时,肝脏本身也容易产生疾病,如由于肝气郁结而导致肝炎等。所以,春季养生应重视对肝脏的保养。 春季阳气初生,应多食辛甘发散之品,而不宜食用酸收之味。甘甜的食物有助于防止肝气过旺,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糖类、纤维素、微量元素的食物,以求达到养肝护脾的功效。如荞麦、薏米仁、红豆、豆浆、芝麻、山药等都能柔肝养肺。酸味入肝,多吃酸性食品会使肝木偏亢而影响脾胃的正常消化功能。 春季食谱: 1、 土豆牛肉菠菜汤 配料:牛肉汤1000克,土豆400克,熟牛肉150克,胡萝卜100克,牛油70克,洋葱50克,鸡蛋1个,香叶、胡椒粉、番茄酱、盐、醋、味精、柠檬汁适量。 把胡萝卜洗净,切成斜花片;洋葱切成丝状。锅热后放胡萝卜片、洋葱丝、牛油、香叶、胡椒粉焖至半熟,加入番茄酱,一直焖到油呈红色为止;土豆用开水煮到半熟,切成小块,放到锅里,加牛肉汤接着煮,等土豆八成熟时加上焖好的料,放盐、胡椒粉、味精、柠檬汁调剂口味。食用前放入菠菜并煮沸。起锅时在盘内放上切好的熟牛肉片,盛上汤并加入一个鸡蛋,浇上奶油即可。可补气血,增强身体抗病能力。适宜春季饮用。 2、 排骨年糕 配料:排骨500克,水磨小年糕250克,酱油、黄酒、葱花、姜末、熟猪油、白糖、味精各适量。 排骨斩成块状薄片,用刀面拍几下,再用刀间隔切一刀(须切断筋),然后加入酱油、黄酒、葱花、姜末拌均。锅热加熟猪油,热后加葱花、姜末、白糖、黄酒、酱油、味精及适量水搅拌。烧沸后改用小火,将排骨下锅涮,并不断翻动,当排骨由淡红色变深色时捞出,再放入油锅内炸至橘红色出锅。锅内放余油少许,加入白糖、酱油、味精,烧至糖融化,再将小年糕分散地放入旅知散锅中,烧至年糕柔软呈金黄色时捞出,放入排骨碗中即可。可滋补肝肾、生津润肠。对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热等病症有不错效果。 3、 枸杞拌茭白 配料:茭白300克,枸杞子、芝麻面各20克。 将茭白剥去壳切片,生姜切片,葱切段,大蒜切片。茭白放入沸水锅内煮3分钟后捞出,沥干水分,放入盆内,加入大蒜、枸杞子、生姜、葱、盐、味精、鸡精、芝麻面,拌匀即可食用。可滋肾润肺、益肝明目。儿童不宜多食。 4、 红枣羊骨糯米粥 配料:羊胫拆氏骨(即四肢的长骨)1~2根,去核红枣20~30枚,糯米适量。 将羊胫骨敲碎,与红枣、糯米加水煮成稀粥,捞出骨渣,调味服食。1日内分2~3次服完。可益气血、补脾胃、健骨固齿。 夏季阳气外发主养心 夏季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心脏、养阳防病。 夏热汗泄、耗气伤津,需要开胃祛暑、清热化湿。五谷杂粮可选绿豆、黄豆、薏米、荞麦等。夏季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也较多。如果心肌缺盐,搏动就会失常。此时应多吃酸味食品以固表,多吃咸味食品以补心。在夏季,人体组织蛋白分解增加,尿中肌酐和汗氮排出增多,从而引起负氮平衡。因此,蛋白质的摄取量应在平常的基础上大量增加,蛋白质以鱼、肉、蛋、奶、豆类中的蛋白质为好。在炎热的夏季,人体的维生素代谢会增加,需大量补充。西红柿、西瓜、杨梅、甜瓜、桃、李等维生素C含量丰富;粮谷类、豆类、动物肝脏、瘦肉、蛋类中B族维生素较多。夏季人们可适当选择这些食物进行养生调养。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米面豆类等植物性食品性味清淡,能清暑解渴、健脾祛湿,有利于消化吸收。油腻食物肠胃难以消化,会助湿生热,伤及脾胃,导致肠胃湿热内蕴,痰浊内生,阻塞脉络,血脉不通,气血运行受阻,很易罹患心脑血管疾病。 推荐如下 夏季养生食品 : 1、 绿豆南瓜汤 配料:老南瓜500克,绿豆50克,盐适量。 绿豆用水淘去泥沙,滤去水,趁水未干时加入食盐少许,拌和均匀,略腌3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老南瓜去表皮,抠去瓤,水冲干净,切成2厘米方块。锅内注入水500毫升,置武火上烧沸,先下绿豆煮沸2分钟,淋少许凉水,再沸后将南瓜下锅,盖上盖,用文火煮沸约30分钟,至绿豆开花即可。吃时可加食盐调味。可生津益气,对于夏季伤暑心烦、身热、口渴、尿赤或头昏、乏力等有不错效果。 2、 芋莲糯米粥 配料:糯米、芋头各150克,莲子100克,芹菜末、盐各适量。 糯米水浸2小时。芋头削皮切小块。锅加水适量,放泡好的糯米,旺火煮沸后,放入莲子煮至熟软。另起一小锅,放入芋头块,加水浸满芋头即可,煮至熟软后,将芋头放入莲子糯米粥中,小火再熬10分钟。盐调味,撒上芹菜末即可。 此粥有清凉消暑、降火气、滋补元气、生津除躁、开胃健脾、润肠通便、润泽肌肤等作用。适合夏季食用。 3、 海带绿豆粥 配料:白米200克,海带丝100克,绿豆50克,盐、胡椒粉、芹菜末各适量。 白米洗净沥干,绿豆水泡2小时。锅加水煮开,然后放入白米、绿豆、海带丝,略搅拌,煮滚后改为小火煮40分钟,再加盐、胡椒粉、芹菜末调味即可食用。此粥可清热解毒、退火气,适合夏季食用。 4、 泥鳅炖豆腐 配料:泥鳅500克,豆腐250克,葱花、姜片、精盐、料酒、鸡精适量。 泥鳅去头和内脏,洗净放入沙锅,加入葱花、姜片、精盐、料酒、鸡精和适量水。沙锅上火,烧沸后用文火将泥鳅炖至五成熟,加入豆腐块,再炖至泥鳅熟烂,食用时加鸡精少许即成。可清热利湿。 5、 绿豆小米粥 配料:小米100克,绿豆50克,银花10克,陈皮5克,红枣15枚。 先将银花、红枣洗净再浸泡15分钟,将陈皮研成细末备用。把绿豆、小米、银花、红枣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成酥烂,放入陈皮末拌均匀即可。清热消毒、活血化淤。 6、 山药玉竹炖鸽 配料:白鸽1只,淮山药、玉竹各50克。 鸽去毛去内脏,切成小块,与淮山药、玉竹共炖,熟后食肉饮汤。可益气生津。 秋季阳消阴长主养肺 秋季阳消阴长,人体阳气逐渐内敛而阴精之气日盛。人要与季气相和,秋季养生一定要保养体内的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好基础。中医养生提倡在秋季每天早晨食粥,对增强人体健康有很大作用。 1、 薏苡仁菱角粥 配料:薏苡仁100克,菱角150克,糙糯米200克。 菱角切一个小口放入锅内煮熟,捞起放入冷水内降温,去壳取肉,切成小碎块待用。将浸泡好洗净的糙糯米以及薏苡仁放入开水锅内烧沸,用小火熬煮至米粒烂熟成粥时加入菱角肉,再煮沸即可。本品有益气健脾、抗癌益寿之功。 2、 南瓜山药粥 配料:南瓜、山药、糙米各30克。 南瓜去皮籽,切丁;山药切片,与淘干净的糙米共煮成粥。有补脾止渴之功效。 3、 芝麻粥 配料:芝麻50克,糙米100克。将芝麻炒熟,最好研成细末,待糙米煮熟后,拌入芝麻同食。秋季常食,可益寿延年,还可润肺,是秋季保健粥的佳品。对便秘、肺躁咳嗽有一定疗效。 4、 百合杏仁糙米粥 配料:糙米、鲜百合各50克,杏仁10克,蜂蜜适量。将糙米、百合洗净,杏仁洗净打烂,然后一起入锅,同煮为粥,加入适量蜂蜜,调匀即可。每日一次,用于秋季燥咳。 冬季阳气闭藏主养肾 冬季养生之道应侧重一个“藏”字,以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好准备。冬季由于阳气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 冬季是滋补的最佳季节。冬令滋补是为了使机体能摄足养料和热量,以更好地抵御寒冷。维护人体的阴气,成为来年春季防病的物质基础。冬季应多进补含蛋白质、脂肪、钾、钙、磷、铁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B1、B2的五谷杂粮,能补阳养血。冬季宜选用糯米、黑豆、山药、南瓜等五谷杂粮。 中医认为:冬季饮食应以少咸多苦为主。这是因为冬季是肾经旺盛的季节,而肾主咸,心主苦。从中医无行理论的角度来看,咸胜苦、肾水克心火。如果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吃苦味的食物。 1、 八宝鸡 配料:母鸡1只(约1750克),糯米60克,莲子(去芯)、麻油各30克,熟火腿18克,薏苡仁、芡实、百合各15克,香菇、干贝、姜末、盐、料酒、胡椒粉各10克。 用料酒、盐、姜末将鸡身内外抹均,腌约30分钟。将糯米、薏苡仁、百合、莲子、芡实分别泡涨,入碗上笼蒸熟。火腿、香菇切成小颗粒。将以上几种原料盛入盆内,加适量猪油、盐、胡椒粉拌均,装入鸡腹内,鸡颈开口处和肛门均用竹签封严,盛入盆内,上笼蒸2小时至9成熟,取出沥干。用细竹签在鸡胸脯鸡腿上戳几个气眼。将铁锅置旺火上,下猪油至6成熟,放入鸡炸成淡黄色,捞出,抽出竹签,在鸡胸脯上均匀地用刀划成一寸长的斜方刀口,盛入盘中,将麻油烧热,淋在鸡胸脯刀口处即可。 2、 芝麻核桃扁豆泥 配料:扁豆150克,黑芝麻10克,核桃仁5克,白糖、猪油各30克。 将扁豆入沸水煮30分钟去皮,捣如泥状。将核桃仁蒸2小时至熟烂,滤去水。芝麻用火炒香,捣碎备用。锅中油热后倒进扁豆泥翻炒至水分将尽,放入白糖炒匀,再加入芝麻末、核桃仁、猪油炒匀即可。当点心食用,每日2次,每次20克。可养肝滋肾、健脾和中。 3、 羊排粉丝汤 配料:羊排骨500克,干粉丝50克,大蒜、香菜、米醋、姜、葱各适量。 羊排骨切块,热油少许爆香蒜蓉,倒入羊排骨煸炒至干,加上米醋再培烘干后,加水、姜、葱,煮沸撇末,用文火焖煮2小时,投入沸水浸泡过的粉丝,加入调料,撒上香菜,待沸起锅即可。 4、 当归羊肾粥 配料:羊肾一对,胡萝卜100克,糯米50克,当归10克,姜丝、蒜片、葱段适量。 羊腰子清理干净后切丝,糯米淘洗干净,胡萝卜削皮洗净切丝,当归洗净。锅置旺火上,下适量油,投入姜丝、蒜片、葱段煸香,投入羊腰丝,加入料酒翻炒,注入适量清水,倒入糯米、当归、胡萝卜丝,煮沸后改文火熬煮成粥,加入调料即可。 5、 韭菜鸽蛋粥 配料:韭菜150克,鸽蛋2个,大米100克、熟猪油10克、盐2克、味精2克。 韭菜切段,大米淘净备用。锅内加水适量,放大米煮粥,快熟时,撒入韭菜段,达入鸽蛋搅匀,再煮二三沸,加入熟猪油,调入味精、盐即可。 6、 黑米大枣粥 配料:黑米50克,黑豆25克,黑芝麻粉15克,大枣10枚,红塘适量。 将黑米、黑豆、大枣洗净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煮烂后,再加黑芝麻粉煮2分钟即可。本品用美阳五谷养生豆浆米糊机来制作效果最佳,是经典的补肾益气糊。可滋养皮肤、乌黑亮发。秋冬早晚餐服食尤宜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