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临床用于治疗糖尿病、齿黄、脾虚泄泻、下痢等病症,多需他药配合而用。
糯米粥
【组成】糯米50克,白糖适量。
【制法】水煮糯米做粥,粥成放入白糖。
【用法】每日晨起供早餐食之。
【功用】补肺止咳。适用于肺虚引起的咳嗽、少痰、身热、多汗者。
【禁忌】脾虚消化力弱者及婴幼儿不宜食用。
糯米红枣粥
【组成】糯米2.5千克,大枣50克,山药400克,薏苡仁500克,荸荠粉100克,白糖25克。
【制法】薏苡仁洗净下锅内,注入适量清水,置火上煮至开裂时,再将糯米、大枣洗净后同时下入锅中煮至米烂。山药打成粉,边搅边撒入锅内,约隔20分钟后,再将荸荠粉搅入锅内,搅匀后即可停止加热。
【用法】将粥装入碗内,每碗加入白糖25克食之。
【功用】健脾益气,利湿止泻,生津止渴。适用于慢性肠炎、病后体弱及贫血、营养不良等病症。
糯米阿胶粥
【组成】糯米100克,阿胶30克,红糖少许。
【制法】先用糯米煮粥,待粥将熟时,放入捣碎的阿胶,边煮边搅匀,稍煮2〜3沸即可。
【用法】煮粥食之,每日1〜2次。
【功用】滋阴补虚,养血止血,安胎益肺。适用于血虚、虚劳咳嗽、吐血、衄血、大便出血、妇女月经过少、漏下不止或崩中、孕妇胎动不安、胎漏等症。
糯米麦粥
【组成】糯米500克,小麦600克。
【制法】糯米、小麦加水,如常法煮成稀粥,食时加白糖适量调味。
【用法】可供早晚餐食用。
【功用】养心神,敛虚汗,补肠胃,强气力。适用于小儿脾胃虚弱、自汗神疲及妇女心神不宁、神经衰弱等病症。
糯米大蒜粥
【组成】糯米100克,紫皮大蒜(去皮)30克。
【制法】将大蒜放沸水中煮过捞出,入糯米煮成粥,再将大蒜重新放入粥内共煮成粥。
【用法】早晚各食1次。
【功用】温补肠胃,杀菌止痢。适用于急、慢性病疾。
糯米固肠汤
【组成】糯米30克(略炒),山药15克。
【制法】糯米、山药共煮成粥,熟后加胡椒末少许、白糖适量调服。
【用法】早晚各食1次。
【功用】健脾暖胃,温中止泻。适用于小儿脾胃虚寒泄泻。
糯米我们经常可以吃的到,也叫江米,是一种粘度比较高的米类,它的营养物质丰富,可以有促进食欲的作用,健脾养胃,而且食用的方法也是比较多的哦,怎么吃呢,下面的这些食疗方法最滋补。
食疗方
1.糯米30克、枸杞子15克,水煮食用,喝汤食糯米及枸杞子,每日食两次。对于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有作用,还有滋补肝肾及明目的作用。
2.糯米50克、黑芝麻30克。二者分开用文火炒成微黄色,共研成末,每天吃几勺。对于气短、须发早白、脱发、病后虚弱等具有补肝肾、润五脏、养胃津的作用。
3.糯米粉50克、茯苓30克。将糯米粉炒黄与茯苓共研成细末,每日一次。对于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失眠健忘者等有养胃、健脾、利湿、宁心安神作用。
4.糯米30克、板栗30克,水煮熟烂成粥,早餐食用。对腰腿软弱,反胃腹泻等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之功效。
5.龙眼15克、红枣5枚、糯米150克,共同入锅煮熬成粥,再加入少许白糖。有益气血、安心神的作用,尤其适用于体寒、体倦等气血两虚者,热体或有湿热痰火或发热患者禁用。
6.糯米100克加水煮粥,熟后加入15克已经捣碎的阿胶,经搅拌再稍煮后即成,有养血止血、滋阴润肺、安胎作用,选用于血虚、尿血、便血、吐血等。但消化不良或感冒、发热患者不宜食用。
关于糯米应该如何搭配如何食用的问题,介绍了一些食疗的方法,这些食疗方法营养丰富,而且还可以有促进代谢的作用。可以有补气活血的作用,还能够安神养心,这些大家都可以试试的哦。
红枣又名大枣,性温,味甘,入脾、胃经。《日华子本草》称其“润心肺,止咳。补五脏,止虚劳损”。古有“一斗枣能抵二斗米两斤糖”的说法。现代研究表明,红枣含糖类(碳水化合物)约73%,蛋白质3.3%,以及维生素,黏液质,钙、磷、铁等人体需要的多种营养素,尤其维生素C的含量名列百果前茅。据国外报道,体质虚弱者连续食枣,恢复健康的速度比单纯服维生素药物快3倍,故有“天然维生素丸”之说。难怪民谚有云:“一日吃三枣,百岁不显老”。
红枣有补益强壮的作用。取红枣、大米各适量,煮粥食用,能养脾护肝:红枣能助湿化痰,使人腹满,健脾益胃、补气养血、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等作用,多食用红枣能使皮肤自然红润。
糯米又名江米,性温,味甘,入脾、胃经。功能补中益气,健脾养肺。《本草经疏》载糯米“为补脾胃益肺气之谷,脾胃得补,则中自温,大便亦坚实:温能养气,气充则身自多热”。富含B族维生素,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温暖脾胃,补益中气。对脾胃虚寒、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