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薏米怎么吃才祛湿(薏米除湿消肿功效佳 薏米怎么吃最除湿)

时间: 2023-04-23 10:04:36

薏米怎么吃才祛湿

湿邪是一个中医上的词汇,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湿气比较重但是我们自己却不知道,小编教给大家几个办法:回想自己起床后是否有倦怠感或者看如厕时大便是否难以冲掉。如果有以上几个现象的话,就是湿气重了哦。想要祛湿的话,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因为即使这一次祛除了,以后还是会积累的,所以我们可以在平时的膳食中就注意添加祛湿的食物,这样可以保证身体的湿气被及时的去除。薏米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祛湿的食材之一。

在中医上,薏米入脾经,具有健脾除湿的功效。它就像是疏通下水道一样,慢慢的将体内的湿气排出体外,所以薏米是中医上最为常见的利水渗湿的中药。正如《本草正》里说:“薏苡,味甘淡,气微凉,性微降而渗,故能去湿利水。”相比于其他的祛湿的食物,薏米更加的安全、作用广泛。所以如果想要很好的去除体内湿气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薏米。

那么,薏米作为一味祛湿的中药以及食材,我们该如何做才能使其发挥祛湿的功效呢?需不需要像煎中药那么步骤繁杂呢?

其实薏米祛湿的做法很简单。最为常见的就是泡水喝或者煮汤喝。泡水喝前需要将薏米先炒一下。炒薏米是取净薏米用文火炒,至微黄色、鼓起时取出,放凉,略有焦斑,微香。然后每次要泡水的时候,就取一点薏米放在杯子里,加沸水进行冲泡就可以了;而煮汤喝的话,就更简单了,在煮排骨或者鱼汤的时候,往汤里加入少许的薏米就可以了。

薏米祛湿是不是非常的简单呢?其实现在很多人体内都存在湿气,导致身体亚健康,如果我们平时注意身体的祛湿的话,就可以很好的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了,大家不妨在家的时候给家人试试,效果很好的。

薏米除湿消肿功效佳 薏米怎么吃最除湿

  薏米,为禾本科植物薏仁的种仁,其性凉味甘,具有利水健脾,清热排脓方面的功效,薏米常生长于温暖潮湿的十边地和山谷溪沟,海拔2000米以下较为普遍。关于薏米在养生医书上面的记载,薏米的除湿消肿效果特别好,大家平时感觉身体内湿气重的时候就可以熬制一些 红豆薏米粥来调理!那么,薏米怎么吃最除湿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薏米怎么吃最除湿?薏米祛湿最好是用炒薏米泡水或者煮汤喝。炒薏米是取净薏米用文火炒,至微黄色、鼓起时取出,放凉,略有焦斑,微香。

中药的泡制方法里,还有一种是将药物与麦麸拌炒,即麸炒薏米。锅热后先撒入麦麸,用量为薏米的十分之一,加热到冒烟时,加入净薏米,炒至表面呈黄色鼓起时取出,筛去麦麸后放凉,略有香气。简单说下这个香气。

根据中药炒制程度的不同,一般分为把药炒黄、炒焦和炒炭。而炒黄就是指用文火炒到药材固有的香气,或鼓起、爆裂时为度。炒黄能缓和药的过偏之性,同时散发的香气,还有理气解郁的作用。

薏米的吃法:1、薏米粥薏仁含有丰富的水溶性纤维,可以藉由吸附负责消化脂肪的胆盐,使肠道对脂肪的吸收率变差,进而降低血脂肪。另外,薏仁可促进体内血液和水分的新陈代谢,有利尿、消水肿的作用,所以能达到减肥的效果。由于薏仁不容易煮熟,过度烹煮也会破坏效果,所以煮之前最好先用水浸泡三个小时以上。薏仁热量不高,却有饱足感,是养生保健的自然饮食中极富营养、又能清除体内杂质的膳食。

2、绿豆薏米粥将15克大米,15克绿豆,洗净,加水熬粥,直接食用可充饥,清热解渴,补肺、健脾胃、清热、祛风湿、消水肿。还可以加上绿豆粉一起做成豆沙,煮成绿豆薏米粥,绿豆和薏仁都有利尿、改善水肿的效果。薏仁本身有淡化黑斑、美白肌肤的功效,而绿豆则有解毒的作用,使体内毒素尽快排出。

3、百合薏米粥将薏米50克、百合15克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至薏米热烂,加入蜂蜜调匀,出锅即成。特点:甜香,热糯,略有清香味,此粥常吃,健脾益胃,泽肤祛斑,可用于治疗女性面部雀斑、痤疮、湿疹等症,对青春少女美容有益。

4、山药苡米粥怀山药、薏米各30克,莲子肉15克,大枣10枚,小米50克,白糖少许。将山药切细,莲子去芯,红枣去核。淘洗干净后与小米共煮成粥,粥煮熟后加白糖调匀即成。

功效:健脾益气。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纳差,腹胀便塘,肢体无力,老年浮肿,妇女带下症。注意:大便秘结者忌食。

5、薏仁茶将薏米磨成粉状,然后在饭后用开水服用,这样可以有效的行气活血,调经止痛。多喝的话还能润泽肌肤,美白补湿。

结语:薏米祛湿最好是用炒薏米泡水或者煮汤喝,薏米中含有大量的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体内有湿气的朋友讲义吃些薏米来缓解,薏米还有清热的功效,对于消渴等病症都有很好的效果。薏米中的薏苡素对菌体复合多糖类引起的发热有较好的解热效果。

薏米怎么吃最除湿?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很多亚健康问题,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系。

很多人愿意煲汤。有天轮到了薏米排骨汤,吃完以后瞬间她就爱上了这个味道。开始思考起能不能天天喝的问题,其一是味道好;其二是岭南气候易湿重。但是却被朋友阻止了,朋友说,“这薏米虽然祛湿,但是长期吃就不对了。不应该这么干。”这是为什么?薏米怎么了?不是“祛湿王”吗?我来跟大家解释一下吧,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吧。

1、祛湿如果单纯的吃薏米的话,基本是没有什么太大效果的,除非长年累月每天都吃,这样坚持几个月,应该可能会有效果。

2、但是弄错体质,不分湿寒、湿热,薏米反而起反作用。

薏米祛湿效果强大但要分体质食用 如果要祛湿,薏米是很好的选择。它的祛湿功能强大,但不合理的食用反而会加重人体湿气。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是不一样的:

● 有的人容易出汗、烦热、口渴,爱喝凉水,手心脚心常常热烘烘的并且舌头偏红,这类人是偏“热性体质”的人。


有的人容易畏寒怕冷、经常手脚冰凉、爱喝温热的水、容易腰膝酸软,并且舌苔白腻,这类人是偏“寒性体质”的人。
薏米虽然有良好的利尿祛湿的功效,但是薏米药性偏寒凉,对于偏热性体质的人吃了无碍,但是对于偏寒性体质的人来说,经常吃薏米,无异于雪上加霜!
所以,要想发挥好薏米的功效,还得好好分体质、按方法食用。 按体质食用
1、生薏米——适合热性体质生薏米,即为未经炮制的薏米。其性味寒凉,适宜热性体质的人群食用。而本身就是偏寒性体质的人最好不要食用。
2、炒薏米——适合寒性体质 炒薏米,性温,有健脾化湿的功效,尤其对于湿气导致的腹泻、胀满的症状效果很好,适宜寒性体质的人群食用。

3、长期单用薏米祛湿不靠谱 因为少做了这一步

其实薏米祛湿不假,但是如果只祛湿不健脾,那就真的是不利于健康了。要知道,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运化水汽的功能就有所降低,水汽难以排泄出体外,长期堆积即成湿气;而脾喜燥不喜湿,湿气一重,脾就要不停地工作来加速排泄,时间久了也容易发生损伤。

因此,如果长时间只祛湿,却不注重健脾,看起来湿重的症状似乎是减轻了,其实反而是把脾给伤了,脾胃运化需要阳气,寒食伤阳,久而久之自然不利于身体健康。

4、祛除体内湿气,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两个厨房常见的小东西就可以。能当茶喝,能当饭吃,而且能解决大问题,它们就是薏米和红豆。这两种东西不需要按照比例,每次一样抓一把,洗干净后放在锅里加水熬,熬好后就是祛湿健脾的佳品--薏米红豆粥了。

经典祛湿搭配 ▲▲▲ 说到祛湿,很多人都会想到薏米红豆汤。薏米红豆粥有个好处,就是怎么熬都不会发粘发稠,底下总是熬烂了的红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红色的汤,而薏米和红豆的有效成分大半都在汤里。饭后服用,能润泽肌肤,美白祛湿,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也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点糖或者蜂蜜。既好吃又美容减肥。

5、为何对症吃薏米却仍不见效果?竟是两个细节出了错

所以,湿气重也是需要分型的,有些人可能吃薏米真的很有效,有些人可能没有效果。那为什么有人明明是对症来用,却还是不觉得湿气有祛呢?这就和吃的方式有关系了。

很多人吃东西讲究原汁原味,对薏米也是这样。实际上,薏米直接主反而会对身体造成损害,主要是因为薏米偏寒,直接煮着吃会伤脾脏,最好是炒一下再拿来煮汤,能够减轻薏米的寒性。其次,如果薏米在煮之前没有先用热水浸泡上一个小时的话,是很难煮烂的。没有煮烂的薏米起不了任何保健作用的。

不经过处理的薏米通过单纯的煮是很难煮烂的,所需时间很多,通常人们吃的都是这种没煮烂的薏米,没等吸收就排出体外了。总而言之,就是让人吃到的薏米是烂的,开花的。

6、加上大米,盐,糖,就废了

薏米煮粥千万别加大米
我们经常用薏米做材料煮粥,比如薏米红豆粥、薏米百合粥等;但此款“粥”不需要加大米!
像红豆和薏米,怎么熬都不稠,汤很清,中医恰好利用这种“清”的性质来祛湿。
一旦加入大米,就会变得粘稠,相当于加了湿气,味道可能更好,但对于祛湿养生来说,功效会没那么强。

7、薏米祛湿效果很平常,还要健脾薏米对于祛湿确实有效,但作用主要在于健脾,但薏米作为食疗,健脾的能力有限,而且很多人吃薏米的方法又不对,所以很少有人靠吃薏米能祛湿。 用薏米祛湿的同时要健脾胃 湿气是脾虚引起的,湿气又会使脾虚加重,所以健脾、祛湿要一起进行才正确!

薏米虽能健脾胃、清肺热,但重在利水渗湿,而芡实、茯苓、莲子、山药都属于味甘性平之物,又有补脾健胃、益肾固精、除湿止带的功效,还能改善脾虚、湿气引起的失眠、消化不良等症状。更为重要的是不论热性体质还是寒性体质都能食用。
所以想要祛湿的人,可以在薏米红豆粥里加上这几味补脾胃的材料,祛湿健脾效果更好。 薏米祛湿好处这么多, 如果吃错方法就太可惜了。

对于轻微湿气的患者来说,日常用薏米还能有些作用,但对于已经湿气很重的朋友来说,吃薏米的作用就很低了,而且生活中,很多人吃薏米的方法不对,导致薏米吃到肚子里,基本都无效。

薏米的使用方法很重要

薏米的使用方法决定了薏米的功效,如果单纯的将薏米放入米中熬粥,那基本薏米怎么吃的就会怎么出来

这一物搭配薏米祛湿效果胜过薏米红豆汤

一般认为,薏米祛湿最好要搭配一些健脾益气、温中理气的药材效果会更好。一般大家最常见的搭配就是红豆,但是你知道吗?有一物比红豆更适合。那就是芡实了。芡实性平和,可补脾止泻,除湿止带。与薏米搭配既可祛湿又可健脾。而红豆性偏凉,有部分人群可能不太适合。

薏米的使用非常讲究,并不是所有人的适合的

中医有一种病,叫做脾约,其含义就是脾津液缺失的严重,症状就是容易出汗,不管喝多少水也渴。这类人是不适合使用薏米的,因为薏米本身治疗燥热,吸收津液,容易导致脾约加重,排便困难。

另外,孕妇在怀孕的时候会有舌苔白腻增厚的情况,也比较喜欢吃凉性食物和油腻的食物,这种情况虽然说是脾虚,但不能用薏米,因为薏米容易导致胎儿早产。

吃薏米祛湿,薏米应该怎么做会好吃呢?


1. 薏米红豆牛奶粥

将薏米和红豆提前一个小时浸泡好,放入锅中加水煮半个小时后,加些冰糖再煮一个小时,快好之前放入牛奶,最后煮几分钟即可。

2. 绿豆薏米银耳汤

将绿豆、薏米和银耳提前浸泡好后,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的清水煮至绿豆和薏米熟烂后加些冰糖调味饮用即可。

3. 薏米冬瓜老鸭汤

鸭肉洗净切块,冬瓜去皮切块,薏米提前浸泡,将鸭肉用开水加料酒焯过后沥干,入油锅煸至出油盛起,再用开水焯一下捞出备用,锅中加清水、薏米煮至薏米熟透,加入鸭肉、生姜和葱段煮开,放入冬瓜煮二十分钟,最后加些调味料再煮五分钟即可。

4. 沙参玉竹薏米猪蹄汤

将猪蹄洗净去毛切块,放入锅中加水煮至水开五分钟,然后捞起放入炖锅中,加洗净的沙参、玉竹、薏米和姜片以及适量的清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炖两个小时即可加盐调味食用。

5. 柠檬薏米饮

将薏米分成两份,一份用干锅炒至爆花,然后两份薏米一起加水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炖半个小时后,放入柠檬片煮五分钟后捞去柠檬,加少许糖调味饮用即可。

6. 香菇薏米饭

将薏米用水提前几个小时浸泡好,干香菇泡发后和油豆腐一起切成小块,然后将粳米、薏米、香菇、油豆腐加些之前香菇浸泡留下的水搅拌均匀,加上盐调味,面上撒一些青豆,用盘子盛好,用蒸笼蒸熟即可食用。

7. 薏米南瓜饼


薏米先浸泡半个小时,然后跟去了皮之后的南瓜块一起隔水蒸至南瓜熟烂取出,薏米继续蒸至熟透,南瓜捣成泥,与蒸熟的薏米加些蜂蜜拌匀,然后加些糯米粉,和成不粘手的面团,揪成小剂,揉成扁圆形的面团,在面团两边粘上包糠下油锅煎至两面金黄即可。

8. 山药芡实薏米粥

将薏米提前浸泡透,山药去皮切块,芡实洗净,三者一起放入锅中加清水炖煮至熟练即可食用。

9. 薏米绿豆粥

将薏米和绿豆提前浸泡,然后加些粳米放入锅中加清水熬煮成粥即可食用。

10. 银杏薏米冬菇汤

将薏米提前浸泡,银杏和冬菇洗净,猪肉洗净切片,将材料一起放入炖罐中一起炖煮熟透即可食用。

薏米怎么吃祛湿效果最好

薏米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含有薏苡仁油、薏苡仁酯、多种氨基酸成分,既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也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被誉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生命健康之禾”。

1、薏米赤小豆粥

材料:薏米、赤小豆、冰糖适量

做法:

1、薏米、赤小豆洗净浸泡2-3小时

2、把材料放入锅中加水煮开,再继续煲2小时

3、调味即可食用

薏米,可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赤小豆,能补心养血,古籍里记载“久服令人瘦”,还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

2、冬瓜薏米老鸭汤

材料:冬瓜250克,薏仁50克,番鸭半只克,生姜一块,大葱3段。

做法:鸭肉切块倒入沸水中除腥。再把鸭肉放炖锅中,加入水、冬瓜、薏仁,加入备好的姜、葱,用炖锅慢火煨上两个半小时,为了方便也可用高压锅。

功效:利湿、消肿、减肥。

禁忌症:孕妇、经期,脾胃虚寒者不宜。

3、薏米仁八宝粥

材料:薏苡仁10克,红枣5枚,白扁豆10克,莲子肉10克,核桃仁10克,桂圆肉10克,糯米100克,红糖适量。上述用料洗净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调入红糖即成。

功效:具有健脾开胃、益气养血的功效。适用于脾虚体质或脾胃虚弱、食纳不香、心烦失眠的人群食用。

4、薏米赤豆鲫鱼汤

材料:薏苡仁30克,赤小豆30克,陈皮5克,生姜3片,鲫鱼1条(约400克)。鲫鱼去鳞及肠肚,洗净,入油锅煎熟备用。薏苡仁、赤小豆、陈皮、生姜洗净,与鲫鱼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1.5小时,加入适量料酒,煮沸片刻后即可食用。

功效:具有健脾、祛湿、消肿的功效。适用于脾虚水肿、脚气浮肿的人群食用。

薏米是常用的中药.又是普遍、常吃的食物,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薏仁又是一种美容食品,常食可以保持人体皮肤光泽细腻,消除粉刺、斑雀、老年斑、妊娠斑、蝴蝶斑,对脱屑、痤疮、皲裂、皮肤粗糙等都有良好疗效。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