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草鱼250克、莼菜100克,色拉油、食盐、味精、葱、姜、料酒、葱油、姜汁、猪肉、鸡蛋清各适量
做法:
将鱼肉剁成泥,加料酒、葱、姜汁、味精、猪油、蛋清、精盐,搅拌,挤成丸子放入锅中煮开捞起,锅内放油,下葱、姜末爆香,加清汤、鱼丸、莼菜,煮开,加精盐、料酒、味精即可。
功效:
根据《本草纲目》记载,莼菜具有消除渴热的作用,将莼菜和鱼丸同煮汤食用,可以起到很好的开胃活血的功效,非常适合天气炎热的夏季食用。
关于莼菜的知识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莼菜的营养价值全部内容,相信大家在看完全文之后已经了解了莼菜都有哪些营养价值了吧,在日常生活中多吃莼菜对身体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所以大家为了自己的健康多多食用莼菜哦,但是莼菜不能和以下介绍的几种食物同时吃。
莼菜的知识1 莼菜的制作指导
1、莼菜的做法有很多,可以炒也可以做汤、其色、香、味俱佳,由于含有较多的单宁物质,与铁器相遇会变黑,所以忌用铁锅烹制。
2、不可加醋食用,否则损伤毛发。
适合人群
一般人皆可食用。因其滑软细嫩,特别适合老人、儿童及消化力弱的人食用。
适用量
每次30克左右。
温馨提示
莼菜可炒食,更可与鲫鱼、豆腐等一起做菜做汤,其色、香、味俱佳。由于含有较多的单宁物质, 与铁器相遇会变黑,所以忌用铁锅烹制。莼菜性寒而滑,多食易伤脾胃,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多食。妇女月经期及孕妇产后应少食。
莼菜食谱
西湖莼菜汤
材料
莼菜(275克)一包,适量的葱花。
做法
1、打开莼菜包,把莼菜冲水洗净备用。
2、在碗里放入适量的盐、葱花、味精、胡椒粉、食油备用。
3、锅内放入适量的水烧煮,水开后倒莼菜煮。
4、煮开后将莼菜及汤一起冲入碗内即可。
鲈鱼莼菜汤
材料
鲈鱼1条,莼菜200克,姜适量,盐适量,鸡精适量。
做法
1、将莼菜焯水5分钟后捞起待用。
2、鲈鱼切块,起油锅煎一下。
3、加水、姜丝、莼菜一起烧。
4、鱼熟后,加入适量盐、鸡精调味就好。
莼菜银鱼羹
材料
莼菜50克,银鱼50克,内脂豆腐1块,火腿肠半根,盐、香油、水淀粉、香菜末、鸡蛋清各适量。
做法
1、将银鱼切小段,内脂豆腐切小丁,火腿肠切末。
2、锅内添水烧开,下入莼菜、银鱼段、内脂豆腐丁,加盐调味,用水淀粉勾芡,淋入蛋清,撒上火腿末、香菜末,滴入香油即可。
小诀窍特点
营养美味,鲜滑可口。
鳜鱼丸莼菜汤
材料
罐装莼菜1罐(250g),鳜鱼1条(实耗鱼肉150g),生猪皮1张(20cm×30cm),高汤750ml,熟金华火腿50g,蛋清1只,生粉1茶匙,盐1茶匙(5g),绍兴黄酒2茶匙(10ml)。
做法
鳜鱼宰杀干净,横放在案板上,用刀从鱼尾部沿着脊骨向头部片取鱼肉,然后从胸刺的根部入刀,小心地剔出胸刺不用。用一把锋利的刀从鱼肉中间切下,切到鱼皮即止,然后倾斜刀锋向右,左手向左用力拉,剔下右边的鱼肉。调转鱼肉用同样的方法再取下另一半鱼肉,去掉鱼皮。
猪皮表皮向下放在案板上,取150g鳜鱼肉铺在猪皮上,用刀剁成鱼肉茸,然后放入碗中,加入1/2茶匙盐、蛋清、绍兴黄酒和生粉,用筷子向一个方向用力搅拌,直到上劲。熟火腿切丝备用。
把莼菜倒入漏勺中滤去水分,大火烧开煮锅中的水,放入莼菜汆烫1分钟,捞出莼菜沥干水分。
煮锅中放入高汤、剩余部分的盐和火腿丝,大火烧开,然后关火,把调好的鱼肉茸汆成小丸子放入汤中,重新开火用中火把汤烧开,撇去浮沫,放入汆烫好的莼菜即可。小诀窍莼菜很滑,在从罐中倒出的时候要用较大的漏勺为好,否则很容易随着水流漂走造成浪费。另外莼菜汤品的就是莼菜的清香鲜嫩,所以不宜用滚水久煮,只需略微烫熟就可以食用了。
熟火腿可以直接购得,如果购买的是生火腿,可以放在蒸锅中用大火蒸15分钟,放凉后就可以切丝了。
用猪皮垫在案板上剁鱼肉可以让细碎的鱼刺扎入猪皮中,这样剁出的鱼肉茸中不会有鱼刺,吃起来不必担心被鱼刺扎到。另外剁鱼肉的时候猪皮上的脂肪会渗入鱼肉茸,让制作出的鱼丸更加可口。
做鱼肉丸时剩余的鱼肉和鱼骨可以用来烹制鱼汤或制作熘鱼片等菜肴。如果想一次多制作一些鱼丸备用也是可以的,储存时直接放入冰箱冷冻,留到下次烹调时无需解冻,直接放入汤中即可。
结语: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莼菜的营养价值全部内容,相信大家在看完全文之后已经了解了莼菜都有哪些营养价值了吧,在日常生活中多吃莼菜对身体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所以大家为了自己的健康多多食用莼菜哦。
莼菜的知识2 1、莼菜不能和海蟹一起吃
莼菜和海蟹是不可以同时吃的,这主要是因为莼菜是属于寒凉性质的一种蔬菜,而海蟹也是属于寒凉性质的,如果在吃莼菜的时候吃海蟹的话,那么会让自己体内的寒气加重,会使脾胃受到一定的影响,也会影响到正常的消化,严重的还会导致腹泻,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吃莼菜的时候千万不要吃海蟹,避免两者同食。
2、莼菜不能和啤酒一起吃
很多人在吃莼菜的时候,都喜欢喝一些啤酒,把芹菜作为了下酒菜,虽然这种感觉很舒适,但是这种吃法是不对的,因为在吃莼菜的时候是不适合喝啤酒的,如果不注意的话,那么会使自己的肠胃受到一定影响,会导致腹胀腹泻的情况出现,因此莼菜和啤酒是不可以同时食用的,希望大家能够避免。
3、莼菜不能和山竹一起吃
莼菜和山竹也是不能同时吃的两种食材,因为莼菜和山竹都是属于寒凉性质的,如果同时吃的话,对于健康的影响是挺大的,而且还会降低其中的营养成分,也会使人体吸收营养的能力降低,所以一定要注意,不要在吃莼菜的时候吃山竹,否则对自身健康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希望大家都能够正确对待。
莼菜不能和以上介绍的几种食物同时吃,否则会对自己的健康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大家为了自身的健康着想,在吃莼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避免吃以上这些食物,正确的搭配非常重要。
吃过鱼丸虾丸后,对它们念念不忘了吧,清淡素雅,无油无烟、营养不上火,令人回味无穷,绿色健康食品,让人怎能忘怀!下面是我整理的鱼丸虾丸的做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鱼丸的做法 一、咖喱蔬菜鱼丸煲的做法
材料:番茄6个、土豆1个、胡萝卜2根、小南瓜1/2个、紫皮小洋葱5个、西兰花1/4棵、苹果1个、鱼丸100g、咖喱酱80ml、高汤(或清水)500ml、盐、白砂糖、白胡椒粉、油适量。
做法:小南瓜切开挖去籽,切成小块。番茄洗净切片。土豆、胡萝卜洗净切成方块。洋葱剥去外皮,切成厚片。西兰花择洗干净,掰成小朵。苹果洗净留果皮切方块。在煲中加一点油,加热,烧至六成热时放入洋葱片爆香,接着再放入南瓜块、土豆块、胡萝卜块和咖喱酱翻炒片刻。往煲中倒入高汤(或清水),加盖大火烧沸后转小火,再慢煲20分钟,并不时翻底搅拌,避免煲底焦糊。最后将鱼丸、西兰花小朵、苹果块和番茄放入,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煲10分钟。最后再加点盐、白砂糖和白胡椒粉调味即可。
二、鱼丸的做法
材料:鱼肉500克、清水40克、蛋清3个、湿淀粉50克、精盐4克、葱姜汁25克、味精1.5克、熟猪油50克。
做法:取鱼肉500克,剁成鱼泥,加清水40克,精盐4克,葱姜汁25克,顺着一个方向搅匀;搅至有粘性时,用手试挤一个鱼丸,放入冷水中,如能浮起,随即加入搅打成泡沫状的蛋清3个、湿淀粉50克、味精1.5克、熟猪油50克仍顺一个方向搅匀,即成鱼丸料子;然后,用手将料子挤成直径3厘米的鱼丸放入冷水锅中,上火煮开(保持微开3分钟)撇去浮沫,用漏勺将鱼丸捞出即成。
三、泰式酸辣海鲜鱼丸汤 的做法
材料:蘑菇、香茅、朝天椒、生姜、虾、鱼丸、鱿鱼圈、橄榄油、鱼露、青柠檬汁。
做法:蘑菇、香茅、朝天椒洗净后分别切片,生姜洗净后剁碎。剪去虾须和虾虾枪挑出背部泥肠。锅中倒入适量橄榄油,放入蘑菇、香茅、朝天椒、生姜翻炒片刻,倒入适量东阴功调料炒香。锅中入虾、鱼丸、鱿鱼圈,加入适量清水和椰奶,拌匀,虾煮至变红弯曲。加入少许鱼露调味,起锅前加入香菜、挤适量青柠檬汁即可。
四、高汤鱼丸 的做法
口味:汤鲜味美,鱼嫩爽口
主要材料:鲩鱼1条1000克左右 鸡蛋1个 淀粉适量
调味料:猪油1小匙 高汤15大匙 料酒1/3大匙 精盐2小匙 味精1小匙
1、鲩鱼宰杀洗净,取其净肉,用清水漂净血水;把漂净的鱼肉打成鱼茸;
2、往鱼茸内加精盐、味精、料酒、鸡蛋清、淀粉、猪油,搅匀;
3、烧开水,把鱼茸捏成丸子下锅煮定形,捞出待用;
4、往锅内加高汤,下入鱼丸,调入精盐、味精,将鱼丸煮熟即成。
五、鱼丸莼莱汤 的做法
主要材料:桂花鱼肉斤(约320克),莼菜1斤9两(约950克)
调味料:上汤6杯,火腿丝、盐各少许
(1)鱼肉洗净抹干,用碎肉机搅成茸,加入少许上汤及盐,搅成鱼腐(呈豆腐状),再放唧筒内挤出鱼丸。
(2)把鱼丸放入微沸的水中煮熟,捞起候用。
(3)锅中注入上汤,煮沸,放入莼菜及鱼丸,煮沸5分钟,撒上火腿丝,以盐调味即成。
鱼丸的主要功效 1. 鱼肉营养丰富,具有滋补健胃、利水消肿、通乳、清热解毒、止嗽下气的功效;
2. 鱼肉含有丰富的镁元素,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3. 鱼肉中富含维生素A、铁、钙、磷等,常吃鱼还有养肝补血、泽肤养发健美的功效。
鱼丸的来历 根据稗史的记载,秦始皇好吃鱼,他统一全国做了皇帝后,每餐必要有鱼,但又不能有刺,如有鱼刺则赐厨师死,有好几个厨师为此丧命;而烧鱼肉汤,又怕有诅咒秦始皇“粉身碎骨”之嫌。有一天,某厨师制作御膳,见到鱼又胆怯又发狠,就用菜刀背砸鱼发泄。一下两下,砸着砸着,他惊奇地发现,鱼刺鱼骨竟自动露了出来,鱼肉成了鱼茸。正在这时,宫中传膳了,厨师急中生智,拣出鱼刺,顺手将鱼茸捏成丸子,不假思索就投入已烧沸的豹胎汤中,氽成了丸子。不一会儿,一个个色泽洁白,柔软晶莹,尝之鲜嫩的鱼丸浮于汤面上,并呈到了秦始皇面前。秦始皇一尝,极为称赞,下令给予奖赏。后来,这种做法从宫廷渐渐传到民间,称为“氽鱼丸”,也就是鱼丸。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