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根你知道是什么吗?它属于中药材,是土豆的根部,它可以入药治疗疾病,一般可以内服或者是外用都可以,可以起到清热解毒利咽喉的作用,而且食用的方法有很多,下面就来具体的介绍关于山豆根的用法用量的一些小常识,让你更多的去了解它。
山豆根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25克;或磨汁。外用:含漱或捣敷。
山豆根用药禁忌:脾胃虚寒泄泻者忌服山豆根。脾虚的人群要禁忌食用,以免导致肠胃虚弱或者是身体不适的情况。
山豆根麦冬茶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利咽。
主治:风寒壅遏留连咽喉发肿;对于出现的口腔溃疡的情况有治疗的作用,而且也可以消肿消炎,缓解咽喉肿痛。
材料:山豆根1g、麦冬3g、射干3g、天花粉3g、甘草5g、绿茶3g。
用法:用300ml水煎煮山豆根、麦冬、射干、天花粉至水沸后,冲泡甘草、绿茶5——10分钟即可。可加适量白糖。也可直接冲泡饮用。
来源:《慈幼新书》。
山豆根一枝花煎
功效:疏肝活血,清热利湿,健脾益肾,补气扶正。这样的一款保健茶品可以有治疗慢性肝炎的作用,可以清热解毒利尿祛湿,而且也可以有疏肝活血的功效。
组成:七叶一枝花9克,柴胡6克,一枝黄花10克,黄芩10克,败酱草10克,蛇舌草10克,黄芪15克,土茯苓10克,山楂10克,丹参10克,虎杖10克,山豆根10克,淫羊藿6克,茵陈13克,五味子9克,贯众9克,女贞子9克,苦参9克,甘草3克。
制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2个月为1疗程。
山豆根怎么吃好,上面的这些用法和用量大家都知道了,要懂得如何搭配,食物的搭配很重要,这样的中药材可以和食材和药材搭配,可以起到不一样的养生作用和效果,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去了解一些中药材的具体的功效和作用,这样的利用起来对健康有好处。
山豆根
【中药名称】山豆根
【拼音名】Shandougen
【英文名】RADIXSOPHORAETONKINESIS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tonkinensisGapnep.的干燥根及根茎。
秋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性状】本品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顶端常残存茎基,其下着生根数条。根呈长圆柱形,常有分枝,长短不等,直径0.7~1.5cm;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突起的横向皮孔。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有豆腥气,味极苦。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至10数列细胞。皮层外侧的1~2列细胞含草酸钙方晶,断续形成含晶细胞环,含晶细胞的壁木化增厚。皮层与韧皮部均散有纤维束。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发达,射线宽1~8列细胞;导管类圆形,大多单个散在,或2至数个相聚,有的含黄棕色物;木纤维成束散在。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少数含方晶。
(2)取氢氧化钠试液滴于本品外皮,颜色由橙红色变为血红色,久置不褪。
(3)取本品粉末2g,加70%乙醇2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浅渣加1%盐酸溶液5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1ml,加碘化汞钾试液1滴,生成明显的淡黄色沉淀。
(4)取本品粗粉约0.5g,加氯仿10ml,浓氨试液0.2ml,振摇15分钟,滤过,滤液渣加氯仿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照品,加氯仿制成每1ml各含1ml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2μl,对照溶液4~6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浓氨试液(8:2: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斑点。
【炮制】除去残茎及杂质,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性味与归经】苦,寒;有毒。归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用于火毒蕴结,咽喉肿痛,齿龈肿痛。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本品为喉科常用药。用于肺胃热盛或热毒壅盛的咽喉肿痛或牙龈肿痛,常单味含服,或配射干、板蓝根水煎服。
【用法与用量】3~9g。
【贮藏】置干燥处。
【主治】
1、急黄。用山豆根末,水送服二钱。
2、赤白痢。用山豆根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白开水送下。三服后即可止痢。
3、水盅腹大,皮肤变黑。用山豆根研为末,酒送服二钱。
4、头风热痛。用山豆根末,调油涂两太阳。
5、牙龈肿痛。用山豆根一片,含在痛处。
6、喉中发痈。用山豆根磨醋,噙口中。病重不能言语者,不断地以鸡毛扫药汁入喉,引出涎水,即可言语。
7、疥癣。用腊猪油调山豆根末涂搽。8、喉风(牙关紧闭,水米不下)。用山豆根、白药等分,水煎噙咽。
提醒您:山豆根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干燥根呈不规则的结节状,顶端常残留茎基或茎痕,其下着生数条根。根为长圆柱形,有时分枝,略弯曲,长10~20~35厘米,直径0.3~1厘米;表面棕色至黑棕色,有纵皱纹及横长略突起的皮孔。质硬难折断,断面略平坦、浅棕色,并可见环状形成层,中心无髓。气微弱,味极苦。以粗壮块大、粉多者为佳。主产广西。商品山豆根,除上述主要的广豆根外,应用较广的尚有下列数种:①北豆根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Menispermumdauric-umDC.的根茎,使用于东北、华北及山西、山东、青海、甘肃等地(参见“蝙蝠葛”及“蝙蝠葛根”条)。②土豆根为豆科植物华东木蓝IndigoferafortuneiCraib、多花木蓝I.AmblyanthaCraib、宜昌木蓝I.Ichan-gensisCraib、苏木蓝I.Carlesii Craib、陕西木蓝I. potaniniiCraib、花木蓝I. Ki-rilowii Maxim. etPalib.的根及根茎,使用于江苏、湖北、河南、甘肃、陕西等地。药材性状:根头部呈不规则块状,上端常残留茎基或茎痕,其下有根数条。根呈长圆柱形,有时分歧,略弯曲,长15~50厘米,直径4~10 毫米,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有横长的皮孔及纵皱纹,偶有横裂,有时栓皮呈鳞片状剥落。质坚硬,难折断,断面黄白色或淡黄色,皮部纤维状,中心无髓。气微弱,味苦。③云豆根为豆科植物卷圈野扁豆Dunbaria circinalis(Benth.)Bak.的根和毛茛科植物单叶升麻 Beesia calthae-folia (Maxim.)Ulbr.的根茎,使用于云南地区。显微鉴定: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排列整齐。皮层窄,细胞切向延长,有的含草酸钙方晶;含晶细胞较周围薄壁细胞小,可见2-4个含晶细胞呈切向相聚。韧皮部宽广;韧皮纤维多成束或单个散在,有的纤维束周围细胞含方晶,形成晶纤维;筛管群于韧皮部内侧较明显;韧皮射线明显。形成层成环。木质部较韧皮部稍窄;木射线宽1-多列细胞,细胞壁稍厚,具纹孔;导管多个相聚单个散在,常含黄棕色树脂块,其周围有木纤维束。粉末:淡黄色或黄棕色。①纤维及晶纤维及晶纤维无色或黄棕色。纤维细长,常扭曲,直径 11-31μm,少数膨大约至54μm,壁极厚,非木化,初生壁与次生壁易分离,表面有纵裂纹。晶纤维的含晶细胞壁不均匀木化增厚。②含晶厚壁细胞类圆形、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壁极厚,木化,内含草酸钙方晶,有的细胞分隔,含2-3个方晶。③草酸钙方晶类方形、菱形或多面形,直径9-33μm,长18-37μm。此外,有少数石细胞、网纹及具缘纹孔导管、木栓细胞、淀粉粒等。
……
人口服氧化苦参碱后24小时排出51.4%,以转化物苦参碱为主。
鉴别应用:射干味苦质轻,苦则降泄肺火,轻能宣散肺气,既降又宣,且可平喘祛痰,为治肺要药,山豆根性味苦寒,泻火解毒,消肿利咽,尤为专长,为清热利咽之要药。
【 临床应用 】
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之咽痛、声音嘶哑。
治疗支气管和肺部的感染。
治疗各种恶性肿瘤。
咽喉肿痛。本品大苦大寒,功善清肺火、解热毒,利咽消肿,为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凡热毒蕴结之咽喉肿痛者均可用之。轻者可单用,如《永类钤方》单用本品磨醋噙服;重者常与桔梗、栀子、连翘等药同用,如清凉散(《增补万病回春》);若治乳蛾喉痹,可配伍射干、花粉、麦冬等药,如山豆根汤(《慈幼新书》)。
牙龈肿痛。本品苦寒,入胃经,清胃火,故对胃火上炎引起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均可应用,可单用煎汤漱口,或与石膏、黄连、升麻、牡丹皮等同用。
(三)山豆根的性味归经
【性味】苦,寒。
①《开宝本草》:"味甘,寒,无毒。"
②《梦溪笔谈·药议》:"味极苦。"
③《本草正》:"味大苦,大寒。"
【归经】《要药分剂》:"入心,肺、大肠三经。"
山豆根配伍应用
配射干,既加强了清热利咽之效,又有祛痰散结之功。为痰热交结,壅滞咽喉所致的咽喉肿痛,痰不易咯出,喉中痰声如拽锯者所宜。
配板兰根,相互促进,清热解毒,清利咽喉的力量增加。主治热毒蕴结,咽喉肿痛,牙龈肿痛。
配玄参 ,一肾一肺,金水相生,上下既济,相辅相成,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之力倍增。
配桔梗,共奏清热利咽,清肿排脓之功。主要用治热毒壅滞所致咽喉肿痛,痰不易咯出者。
配牛蒡子,解毒清热,利咽消肿之功倍增。
配连翘,则功专通泄热毒,消肿止痛,善治热毒内盛之咽喉红肿。疮疡肿毒等。
【 方剂制剂 】
山豆根汤(《外科集验方》) :本品、凌霄根、栀子、淡竹叶、艾叶、灯心。为粗末,酒或水煎服。治咽喉肿闭疼痛。
山豆根丸(《仁斋直指方》) :本品、北大黄、升麻、生朴硝。为末,炼蜜丸,如皂子大。每一粒以薄绵包。治积热咽喉闭塞肿痛。少痛便含咽液。
山豆根汤(《慈幼新书》) :本品、 射干、麦冬、花粉、甘草、元参。治太阳,少阳之火,为风寒壅遏,关隘不通。留连咽喉发肿,痰涎稠浊,疼痛难堪,发为肉鹅者。
秋季感冒冲剂(《中国基本中成药》) :本品、桑叶、北沙参、麦冬、杏仁、川贝、桔梗、前胡、菊花、竹叶。功用:清燥退热,润肺止咳。主治:秋燥,咳嗽,症见:干咳少痰,或咯有粘痰。咽干痛,唇鼻干燥,初起鼻塞头痛,微恶寒身壮热等。冲剂,每袋10克。成人每次服1—2袋,小儿酌减,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宜清淡饮食,忌食辛辣厚味。
青果丸(《中国基本中成药》) : 本品、青果、金银花、黄芩、玄参、白芍、麦门冬、桔梗。功用:疏风清热,解毒润燥,利咽疗哑。主治:乳蛾,喉痹,喉瘩。症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咽部干燥,灼热疼痛,吞咽不利;音低而粗,声出不利。舌边尖红,脉象浮数等。
山豆根附方
治喉中发痈:用山豆根,磨醋噙之,追涎即愈,势重不能言者,频以鸡翎扫入喉中,引涎出。(《永类钤方》)
治喉风急证,牙关紧闭,水谷不下:山豆根、白药等分。水煎噙之,咽下。(《外科集验方》)
治积热咽喉闭塞肿痛:山豆根一两,北大黄、川升麻、朴硝(生)各半两。为末,炼蜜丸,如皂子大。每一粒以薄绵包,少痛便含咽液。(《仁斋直指方》山豆根丸)
治太阳、少阴之火,为风寒壅遏,关隘不通,留连咽喉发肿,痰涎稠浊,疼痛难堪,发为肉鹅者:射干、麦冬、花粉、甘草、元参、山豆根。水煎服。(《慈幼新书》山豆根汤)
治齿痛:山豆根一片,含于痛处。
治五般急黄:山豆根末,空心以水调服二钱。
治亦白痢:山豆根,捣末蜜丸。空心,煎水下二十丸,三服。
治咽喉上膈热毒患瘰疬者:山豆根、紫苏叶、细锉,煎汤。临卧服。(《仁济直指方》山豆根方)
治热肿:山豆根,水研浓汁涂,干即更涂。
治头风,头上白屑:山豆根,捣末,油调涂。
治疮癣:山豆根,捣末,腊月猪脂调涂。
治患寸白虫:山豆根末,每朝空心热酒调服三钱。
治五种痔:山豆根,水研服。
治狗咬,蚍蜉疮,蛇咬,蜘蛛咬,秃疮:山豆根,水研敷。
治喉痹:
①山豆根、升麻、射干各等分。(口父)咀。每服三钱,水二盏,煎七分,去渣通口时时呷之。(《古今医统》山豆根汤)
②山豆根二分,射干二分,猪牙皂角二分,杏仁(苦杏仁)(去皮尖)十粒。煎浓汁含漱,稍稍咽之。(《医林纂要》山豆根汤)
治单双喉蛾:
①山豆根三钱,桔梗三钱,甘草一钱,半夏一钱。水煎服。(《喉科集腋》)
②真山豆根,为细末,用熊胆和为丸,用鸡皮阴干为未为衣,如绿豆大。每用一丸,放舌根下,徐徐咽下,立已。(《鲁府禁方》)
治牙龈肿痛:山豆根、白头翁各12g,生石膏15g。水煎服。(《本草骈比》)
治霍乱:山豆根末,橘皮(陈皮)汤下三钱。
治水蛊腹大有水产,皮色黑者:山豆根末,酒服二钱。(《圣惠方》)
治蜘蛛咬:山豆根末,唾和涂之。(《备急方》)
(21)治误犯狼毒:用姜捣汁,以赤小豆、山豆根、黑蚌粉为末,调敷肿处。(《古今医统》)
(22)治喉癌:山豆根、玄参、大青叶各15g,开金锁(金荞麦)30g。水煎服。每日1剂。(《实用抗癌手册》)
(23)治女人患血气腹肿:山豆根末三钱,热酒下,空心服之。(《备急方》)
山豆根的副作用
【 副作用 】
(一)文献记载
《本草纲目》:无毒。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有毒。
(二)毒理试验
LD50:本品水煎剂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l5.6g/kg。苦参碱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652mg/kg正负47mg/kg。氧化苦参碱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571mg/kg9正负49mg/kg。 LD50比较小,说明有一定的毒性。
毒性反应 :本品中毒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恶寒、颤抖、抽搐、昏迷、心跳加快、血压下降、肺水肿、呼吸抑制、呼吸衰竭而死亡。
(三)临床观察
广豆根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
广豆根治疗感染用9—15g,抗癌用l5—30g,水煎服,消化道反应较轻。体质、食欲尚好的病人能够耐受,但不宜大剂量长期服用。
北豆根有毒,剂量稍大(9g以上)有厌食、恶心、腹痛、腹泻,重者有胃痛、剧烈呕吐等反应。北豆根大剂量使用能引起更严重的中毒反应,甚至死亡。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5钱;或磨汁。外用:含漱或捣敷。
【 注意 】
脾胃虚寒泄泻者忌服。
《本草经疏》:"虚寒者勿服。"
《本草汇》:"脾虚食少而泻者,切勿沾唇。"
《得配本草》:"虚火炎肺、咽喉肿痛者禁用。"
抢救与治疗
对轻、中度中毒者肌内注射山莨菪碱,用5—10mg,静脉推注50%葡萄糖60ml加维生素B6 100mg和维生素C200mg。重者①洗胃导泻,可用1:5000的高锰酸钾液洗胃,用硫酸镁或硫酸钠导泻,但服药超过4小时则因药药已吸收,效果较差。②用葡萄糖盐水、维生素C和山莨菪碱或阿托品静脉滴注,或加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地塞水松。剧烈呕吐致脱水者加用10%氯化钾20ml,5%碳酸氢钠100ml。③镇静:苯巴妥钠、安定或异丙嗪肌内注射。④应用小剂量阿托品分次注射,以缓解胃肠道痉挛、肺水肿。⑤昏迷时应用促进苏醒药物如氯酯醒、胞二磷胆碱。对合并血压下降、肺水肿及呼吸衰竭者,应输氧,并使用呼吸兴奋剂如洛贝林。可拉明,各1支交替肌内注射,并定时注射阿托品(至血压恢复正常为止)。⑥少尿或无尿者,应在50%葡萄糖液中加呋塞米静脉注射。
结合中药调理:
①健脾和胃、温中安神:生姜、吴茱萸、党参、白术、炙甘草、获苓,陈皮、砂仁、天麻、白七厘。法夏、泽泻等,按中医常规剂量组方应用;或生姜.大枣、红糖各20g。
②针灸:灸百会、中脘。内关、足三里。
上一页全文完(共 19590 字) 展开全部内容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