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是中药材的一种了,在生活中是比较容易见到的了,也是很多人都喜欢的一种中药材了,我们在生活中是完全可以选择吃细辛来帮助自己保健的,好处是极大的哦,那么具体细辛的功效有哪些呢,我们服用细辛有禁忌吗,一起看看吧。
细辛这种中药材在临床上面的治疗是非常广泛的,这种药物是有一定的镇静效果,能够让处在兴奋,失控状态的患者得到抑制作用,还有非常明显的抗惊厥效果,另外还可以辅助治疗风头痛,牙齿疼痛等常见疾病,中老年人在服用细辛以后就具有扩张血管,提高体内的血糖指数,对低血糖有一定的治疗功效,但是高血糖的患者不要服用细辛的,免得让自己的血糖升高,这是我们需要去注意的了,可以说细辛还是非常优秀的中药材了,虽然存在一定的禁忌,但是总体来说功效还是非常出色的哦。
不过细辛的副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对于我们是肾脏本身就是有很大的毒害性,所以肾脏有问题的人是完全不可以服用这种药材的,每天服用的剂量如果是超过二十克的话就会导致手指麻木,恶心呕吐,甚至是还会有一定的头疼,不及时进行治疗的话就会导致全身痉挛,神志也变得非常的不清楚,最终危害到自己的生命,在停止药物服用以后这些副作用都会慢慢的得到恢复,而且要注意一定不能服用太多哦。
细辛是有轻微的毒性,只要每天服用的剂量不超过三克就不会造成任何的毒害性,超过以后就会有麻醉的效果,患者会感觉到自己的精神状态变得相当不好,还有全身抽筋等症状,患者一定要记住严格去控制住自己每天摄入的细辛剂量,避免出现任何中毒的迹象,严重的中毒反应是会直接发生死亡的危险,必须要立即去医院抢救,因此患者服用中药材必须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毕竟细辛的毒性是比较大的了,如果我们不能对这样的情况小心,那么就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了。
上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了细辛的情况,可以发现细辛作为常见的一种中药材,好处还是比较多的了,可以对多种疾病起到好的作用,但是服用细辛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这是我们需要去注意的情况了,必须避免才行哦。
细辛又名华细辛、小辛、少辛、盆草细辛等,属马兜铃目,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主治:祛风,散寒,行水,开窍。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细辛既能外散风寒,又能内祛阴寒,同时止痛、镇咳功效较佳。
细辛的功能主治
细辛味辛性温,归心、肺、肾经。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细辛作为药用植物,始载秦汉《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辽细辛根细、色灰黄、叶色绿,味辛辣麻舌。性温,有小毒。归心、肺、肾经。有祛风,散寒,温肺、行水,开窍的作用。治风寒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此外,细辛还具有抗炎免疫、局部麻醉、提高新陈代谢、抗菌作用,亦可用于肿瘤患者化疗和放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
细辛的药理作用
1、解热镇痛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细辛挥发油能明显增加豚鼠离体心脏的冠脉流量;并能降压,
而煎剂能升压。
3、对呼吸系统的作用:细辛挥发油对组胺或乙酰胆碱致痉的气管平滑肌有非常显著的松弛作用,且其抗组胺作用较抗乙酰胆碱强。
4、细辛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的功效。
细辛的功效作用
1、镇静、镇痛作用:细辛挥发油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小剂量可使动物安静、驯服、自主活动减少;大剂量可使动物睡眠,并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细辛煎剂灌服也有镇痛作用。其较强的镇痛作用为其治疗头身痛、牙痛等的重要药理学基础。
2、解热作用:细辛挥发油灌服对多种原因如温刺法、四氢β-萘胺、伤寒、副伤寒混合疫苗所引起的家兔实验性发热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对啤酒酵母所致的大鼠发热也有明显的解热效果。还能降低正常大鼠的体温。
3、抗炎、免疫抑制和抗变态反应:细辛挥发油灌服或注射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如细辛对致炎剂角叉菜胶、酵母、蛋清、甲醛等所致的大鼠关节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对抗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廓肿胀,
抑制抗血清引起的大鼠皮肤浮肿、由组织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抑制塑胶环和棉球肉芽增生。对去肾上腺的大鼠,仍有抗炎作用。细辛的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N-异丁基十二烷四烯酰胺和去甲乌药堿均可明显抑制组织胺所引起的脉鼠离体回肠收缩。细辛水或醇提取物均能使速发型变态反应总过敏介质释放量减少40%以上,说明其有抗变态反应作用。
4、提高机体的代谢功能:从细辛中分离的消旋去甲乌药堿具有β-受体激动剂样的广泛药理效应,有强心、扩张血管、松弛平滑肌、增强脂质代谢和升高血糖等作用。现知去甲乌药堿含于多种药性温热的中药内,如细辛、附子、吴茱萸等,
其呈现的药理作用与中药散寒或祛寒功效相吻合,因此可将其视为散寒药效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5、平喘、祛痰作用:细辛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而呈现平喘作用。离体实验证明,细辛挥发油对组胺和乙酰胆碱所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其挥发油成分甲基丁香酚对脉鼠气管亦有明显的松弛作用。细辛醚也有一定平喘、祛痰作用。此外,其醇浸剂静注,可对抗吗啡所致的呼吸抑制。
6、强心、抗心肌缺血、升高血压作用:细辛具有强心、抗心肌缺血和升高血压的作用。离体实验表明,细辛挥发油对兔、脉鼠心脏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正性肌力,正性频率作用,并能增加冠脉流量。对犬实验性心源性休克,细辛能提高其平均动脉压、左室压峰值和冠状血窦流量等作用,
其作用强度与多巴胺相似,但其不加快心率。细辛挥发油给麻醉犬、猫静脉注射,可见降压作用,但其煎剂却有明显的升压作用,其升压作用可能与去甲乌药堿有关。
7、抗菌、抗病毒作用:细辛醇浸剂、挥发油等对革兰阳性菌、枯草杆菌和伤寒杆菌有一定的体外抑制作用,煎剂对结核杆菌和伤寒杆菌亦有抑制作用。细辛挥发油对多种真菌如黄曲霉菌、黑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抗菌的有效成分为黄樟醚。α-细辛醚有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增殖的作用。
8、局麻作用:50%细辛煎剂能阻滞蟾蜍坐骨神经冲动传导,作用可逆。其麻醉效果与1%普鲁卡因接近。挥发油有表面麻醉、浸润麻醉作用。50%细辛酊涂于人舌也有局麻作用。
细辛的用药禁忌
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等忌服。
《本草经疏》:凡病内热及火生炎上,上盛下虚,气虚 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
《得配本草》:风热阴虚禁用。
《本草别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
《注解伤寒论》: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气燥。
细辛的不良反应
毒性成分:黄樟醚。
1、细辛对肾脏有一定毒性,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2、细辛每日用量超过20g→口唇、舌尖、趾指发麻感,停药后可以恢复。
细辛的保健价值
辽细辛含有多种营养元素、氨基酸等,以其为原料制成的饮料,口味纯正,清香,且具有一定的降压、降脂作用。
细辛的经济价值
细辛经水蒸气蒸馏可得精油,在化妆品、医药等行业用途很多。以辽细辛浸膏为添加剂原料,广泛用于日用产品,如肥皂、化妆品、牙膏等,具有抗菌、消炎、止血、镇痛等疗效。含细辛的兽药用于治咳嗽喘、便秘;含细辛的农药作杀虫剂和杀菌剂;由于细辛中所含挥发油具有特殊芳香气味,国外已开发使用细辛作为建筑材料的防蛀填料和防蚊驱虫原料。
50%细辛酊涂于人舌也有局麻作用。
细辛的用药禁忌
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等忌服。
《本草经疏》:凡病内热及火生炎上,上盛下虚,气虚 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
《得配本草》:风热阴虚禁用。
《本草别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
《注解伤寒论》: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气燥。
细辛的不良反应
毒性成分:黄樟醚。
1、细辛对肾脏有一定毒性,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2、细辛每日用量超过20g→口唇、舌尖、趾指发麻感,停药后可以恢复。
细辛的保健价值
辽细辛含有多种营养元素、氨基酸等,以其为原料制成的饮料,口味纯正,清香,且具有一定的降压、降脂作用。
细辛的经济价值
细辛经水蒸气蒸馏可得精油,在化妆品、医药等行业用途很多。以辽细辛浸膏为添加剂原料,广泛用于日用产品,如肥皂、化妆品、牙膏等,具有抗菌、消炎、止血、镇痛等疗效。含细辛的兽药用于治咳嗽喘、便秘;含细辛的农药作杀虫剂和杀菌剂;由于细辛中所含挥发油具有特殊芳香气味,国外已开发使用细辛作为建筑材料的防蛀填料和防蚊驱虫原料。
5 注意事项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禁忌人群:无特殊禁忌人群。
不宜同食:无特殊食用禁忌。
……
《吴普本草》:"神农、黄帝、雷公、桐君:辛,小温;岐伯:无毒;李氏:小寒。"
《药性论》:"味苦辛。"
《用药心法》:"辛,热。"
【归经】 入肺、肾经。
《汤液本草》:"手少阴引经药。"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胆、牌四经。"
《本草经疏》:"入手少阴、太阳。"
《本草汇言》:"入足蹶阴、少阴血分。"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行水,开窍。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本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
《别录》:"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
陶弘景:"患口臭者,含之多效,最能除痰明目。"
《药性论》:"治咳逆上气,恶风,风头,手足拘急,安五脏六腑,添胆气,去皮风湿庠,能止眼风泪下,明目,开胸中滞,除齿痛,主血闭,妇人血沥腰痛。"
《日华子本草》:"治咳,消死肌疮肉,胸中结聚。"
《本草衍义》:"治头面风痛。"
《珍珠囊》:"主少阴苦头痛。’
《纲目》:"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起目中倒睫。"
《本草通玄》:"主风寒湿头疼,痰歇气壅。"
《本经逢原》:"主痰结湿火,鼻塞不利。"
中药细辛图片
细辛
细辛叶子
细辛治病验方
治风冷头痛,痛则如破,其脉微弦而紧:
细辛一两(净),川芎一两,附子(炮)半两净,麻黄一分。上细切,入连根葱白、姜、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连进三服。(《普济方》细辛散)
治偏头痛:
雄黄(研)、细辛(去苗叶,为末)等分。上二味,再同研匀。每服一字,左边疼搐入右鼻,右边痛搐入左鼻。(《圣济总录》至灵散)
治伤风鼻塞:
细辛、紫苏、防风、杏仁、桔梗、薄荷、桑白皮。煎服。(《方脉正宗》)
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小青龙汤)
治鼻塞不通:
细辛末少许,吹入鼻中。(《普济方》)
治牙齿痛久不瘥:
细辛(去叶苗)、荜拨。上二味等分,粗捣筛。每用半钱匕,水一盏,煎十数沸,热漱冷吐。(《圣济总录》细辛汤)
治痰饮,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
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
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风入腹,切痛烦冤:
细辛、吴茱萸、干姜各半两,当归、防风各一两,芍药二两。上为末,每以半两,水二升,煮一升。温分三服,相续进之。(《元和纪用经》细辛汤)
治口臭及匿齿肿痛:
细辛煮取浓汁,热含冷吐。(《圣惠方》)
治耳聋:
细辛末,溶黄蜡丸鼠屎大。绵裹一丸,塞之。须戒怒气。(《龚氏经验方》聪耳丸)
治虚寒呕哕,饮食不下:
细辛(去叶)半两,丁香二钱半。为末。每服一钱,柿蒂汤下。(《纲目》)
治暗风卒倒,不省人事:
细辛末,吹入鼻中。(《世医得效方》)
小儿客忤(按:本病症状是:面青,惊痛,不能说话;或颈项强硬,出现险象;或在夜中忽然惊啼不止):
用细辛、桂心,等分为末,每服少许放入小儿口中。
口舌生疮:
用细辛、黄连,等分为末,搽患处,漱去涎汁。治小儿口疮,可用醋调细辛末贴敷脐上。
鼻中息肉:
用细辛末时时吹入。
细辛临床常用药对
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全草。药性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能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临床应用常见药对如下:
细辛—麻黄
细辛辛温发散,芳香透达,长于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麻黄能发汗、平喘,归肺、膀胱经,为发汗解表第一要药,平喘利水作用强。二药伍用,加强了解表散寒之力,肺中痰饮、喘咳可平。《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细辛润之。麻黄之甘,以解少阴之寒;细辛、附子之辛,以温少阴之经。” 细辛配麻黄,最早见于《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细辛—川芎
川芎辛温,气香升散,有较强的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作用。《本经》谓其“主中风入脑头痛。”川芎祛风止痛,为治诸经头痛之要药,尤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细辛外可解表散寒,内可温肺化饮,上疏头风,下通肾气,善于通利耳鼻诸窍、散寒止痛,为治少阴头痛之要药。两药配伍使用,能上行头目,增强其祛风止痛作用,常用于外感风邪所致之头痛。
细辛—白芷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能祛风,燥湿,消肿,止痛。二药均善解表祛风、通窍止痛,辛香善走窜,通经力强。细辛偏于入肾经驱逐风寒,入肺温化痰饮,擅治少阴头痛,白芷偏于入胃经发散风寒,擅治阳明头痛。二药相须为用,解表通窍、止痛效力增强,为祛风、止痛、通鼻窍常用对药。
细辛—辛夷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善宣通鼻窍。细辛散寒化饮,善行能通九窍,长于通鼻窍,止痛力强。辛夷解表力弱,能辅佐细辛发散表邪,二药配伍,解表力加强,通鼻窍效力大增。细辛配辛夷,见于《证治准绳》川芎散。
细辛—独活
独活辛、苦、温,散寒燥湿,温经通痹,入肾经,作用在里在下,止痛效果明显。细辛发散风寒,善治头面部诸风之疾,可引少阴之寒达于肌表。二药配伍,相须为用,一上一下,独活得细辛之升,能祛头面风寒,细辛可助独活引肾经风寒而使之外散。共奏散寒除湿、通痹止痛之功。细辛配独活,见于《症因脉治》独活细辛汤。
细辛—附子
附子辛、甘、热,有毒,归心、脾、胃经,长于温散里寒,细辛长于疏散表寒,止痛。二药配伍,表里兼顾,阳复表解,在内之寒附子温之,细辛助之;在外之寒细辛疏之,附子辅之,共同加强温阳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本草汇言》记载:“细辛,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细辛配附子,见于《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细辛—干姜
干姜辛、热,归脾、胃、肺经。二药均有温肺化饮、止痛作用。干姜长于温肺散寒,守而不走。细辛长于化饮、止痛、走窜解表。二药配伍相须为用,温肺散寒,化饮止痛效力增强。《本草汇言》记载:“细辛,佐姜、桂能祛脏腑之寒。”细辛配干姜,见于《伤寒论》小青龙汤。
细辛—熟地黄
细辛温通辛散,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为少阴经药。熟地黄甘温,补血生津,滋养肝肾。细辛之辛散能去熟地黄之呆腻,使之补而不滞;熟地黄之滋腻可制细辛之燥散,使之散而无过。二药伍用,一守一走,润燥并用,补散兼施,互制其短而展其长,具有补肾强腰、祛寒止痛之妙用。 细辛、熟地黄伍用,临床主要用于阴虚痛证。
细辛—石膏
石膏气味寒凉,有清泄阳明胃火之功。细辛气味香窜,气清而不浊,辛散利窍,有较好的通络止痛之功。二药伍用,细辛虽性温,但被石膏之寒凉所抑制,细辛之升浮又可引石膏上行而清头面之热。二药寒热相配,各取其用,既能清热泻火,又能祛风止痛,且二者皆辛散,有“火郁散之”之义而无遏邪之弊。石膏、细辛二味都具“辛”味,故《疡医大全》名“二辛煎”用治阳明胃火、牙龈口舌肿痛等症。
细辛—黄连
黄连大苦大寒,清泄胃火;细辛宣散,上行止痛,二药合用,辛苦共施,寒热井进,辛以散火,苦以降泄,细辛引黄连达少阴肾经,黄连引细辛达少阴心经,合用清宣心肾郁火。
细辛—五味子
五味子酸涩收敛,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细辛辛散温通,温肺化饮,发散风寒,祛风止痒。细辛辛散开肺,五味子酸收敛肺,二者一开一合,开无耗散肺气之弊,合无敛遏邪气之虞,为开合理肺之妙剂,止咳定喘之效尤为显著。临证具体应用时,用量应灵活掌握,咳嗽初起,以开宣为主,多用细辛;久咳之后,以敛肺气为要,多用五味子。细辛配五味子,见于《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
细辛—皂荚
皂荚辛散走窜,善化胶黏之痰,开风痰之闭塞。细辛辛香宣散,善开结气、宣郁滞、利气开窍。二药相伍,相辅相成,共奏宣肺气、化痰涎、开清窍之功。皂荚、细辛合用,名曰通关散,出自《丹溪心法》,用治中恶客忤、中风或痰厥所致的卒然口噤气塞、人事不省、牙关紧闭、口流痰诞等症。用时将皂荚、细辛等分极细末,吹少许入鼻,旋即得嚏而闭开神清。现在也有用此二药合蜂蜜制成通便条,塞入肛门,通过刺激肠壁而促进排便,用治便秘或动力性肠梗阻。
细辛—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能“解百毒而有效,协诸药而无争”(《绀珠经》),《药性论》谓之“国老”。《本草正》曰“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甘草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甘草是临床最常用的调和药性和解毒药物。细辛为小毒之品,每与甘草配伍,相制为用,可以减低或消除细辛的毒性或副作用。
细辛的副作用
【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又记载“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3g)。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二)毒理试验
LD50:水煎剂小鼠灌服的LD50为l2.875g/kg。细辛挥发油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0.247g/kg。
毒性反应:犬口服细辛水煎剂0.75g,即发生呕吐,对犬的致死量,皮下注射和口服均为lg/kg。细辛浸出液的毒性大于水煎剂。细辛挥发油对蛙、兔、小鼠,均呈先兴奋、后抑制,使随意运动和呼吸减慢,反射消失,最后呼吸麻痹而死亡。
(三)临床观察
有小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 剂量过大有恶心反应,挥发油中之黄樟醚有肝肾毒性,并是致癌物质。不宜长期服用或大剂量服用,也不宜制成中成药长期服用。
慎用量参考古医籍
对於细辛的用量限制,古人早有警告。据北京中医药大学杨春澍教授考证,汉代张仲景的汤剂方中,细辛的用量较大,由最低13.92g至最高41.76g。宋代的陈承认为细辛研末内服不能超过「半钱匕」 (钱匕是古代量药器具。宋代的半钱匕细辛相当於0.3克),明代的李时珍将「半钱匕」改为「一钱」(明代的一钱细辛相当於3.73克)。此后,人们又常忽略了这是在细辛用作散剂时的剂量限制,逐渐演变成「凡内服细辛均不宜超过一钱」的定论。临床上也流传有「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的说法。各版《中国药典》规定的剂量是汤剂每次用1至3g,散剂每次服0.5至1g。
【注意】
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等忌服。
《本草经集注》:"曾青、枣根为使。恶狼毒、山茱萸、黄芪。畏滑石、消石。反藜芦。"
《药性论》:"忌生菜。"
《本草经疏》:"凡病内热及火生炎上,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
《得配本草》:"风热阴虚禁用。"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细辛的食用方法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0。3——1钱。外用:研末撒、吹鼻或煎水含漱。细辛有小毒,故临床用量不宜过大,细辛作单味或散末内服不可过钱(3G),如入汤剂便可不拘泥于此。细辛在煎煮三十分钟后,其毒性成分黄樟醚的含量能大大下降,不足以引起中毒。
(1)细辛主要能散寒止痛,常与羌活、荆芥、川芎等同用,治疗外感风寒头痛较剧的病症。
(2)对于外感风寒、阴寒里盛的病症,亦可应用,须配合麻黄、附子等同用。
(3)细辛止痛力强,对于头痛、齿痛都有较显著的疗效,头痛可配合羌活、白芷等同用,齿痛可配合白芷、石膏等同用。
(4)对于风湿痹痛,以属于寒湿者为宜,可与羌活、川乌、草乌等配合应用。
(5)细辛能温肺以化痰饮,所以主要用于治疗肺寒咳嗽、痰多质稀色白的病症,常与干姜、半夏等配伍应用。
(6)该品又能通鼻窍,疗口疮。用于鼻渊,常配合白芷等应用。
(7)用于口舌生疮,可单用一味细辛,研末敷于脐部。
麻黄细辛附子汤
【来源】《伤寒论(第301条):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异名】附子细辛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四)。
【分类】 解表剂-扶正解表
【组成】 麻黄(去节)6克(二两);细辛6克(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15克(一枚)。
【方论】方中,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通彻表里,助麻黄发汗解表,协附子内散阴寒。故适用于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
【方歌】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温肺粥
材料:
五味子9克,干姜9克,细辛3克,大米100克。
做法:
将三味中药洗净,用干净的纱布包好。大米洗净后加入适量清水,再放入用沙布包好的中药,同煮成粥。将粥中的纱布包去掉,分早晚两次食粥。
养生功效:
温肺止咳化痰。适用于冬季感受风寒引起的咳嗽气喘,痰色稀白者。
上一页全文完(共 24832 字) 展开全部内容
1、细辛作为一种中药材,实际上也是有一定营养价值存在的,首先细辛是有挥发油存在的,而其中的主要成分是甲基丁香油酚,同时还有黄樟醚、β-蒎烯、优葛缕酮、酚性物质等存在,这些物质对人体来说实际上都是有一定好处的。
2、同时细辛中不仅是有大量的挥发油存在,同时其中还有一种消旋、去钾乌药碱的存在,这些物质对我们预防疾病是有好处的,同时在细辛中是有微量元素存在的,其中的钾、钠、镁、钙、铁、锰、铜、锌等各类微量元素都是非常丰富的,对人体来说无疑都有好处。
3、服用细辛的时候就可以有局部麻醉作用,对关节炎是能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产生。同时其中的挥发油是能让血压降低的,同时细辛还可以有镇痛、镇静、抑制发热、解热和兴奋呼吸等多种的作用存在,对我们预防疾病是有好处的。在细辛中同样是含大量黄酮甙、氨基酸、糖类和挥发油的存在,对人体来说都有好处。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