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泽兰酒调经止痛还能补肾,制法介绍(月经过多喝什么花茶有效)

时间: 2023-04-28 00:56:01

泽兰酒调经止痛还能补肾,制法介绍

痛经是很多女性都有的症状,虽然不是什么病,但是每个月都会疼痛也是非常的烦人的。来月经本来就会让人的心情变得糟糕,如果再加上疼痛的话,整个人都不轻松。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种可以调经的酒--泽兰调经止痛酒。

泽兰调经止痛酒

来源

陕西中医。

配方

泽兰21g,续断21g,醋炒延胡索15g,当归10g,制香附18g,赤芍18g,柏子仁18g,红花5g,牛膝5g。

制法

上述药物碾碎置陶瓷或玻璃容器内,用白酒1000ml浸泡,2周后过滤,即得。

用法

口服。每次15ml,每日2次。于经前5天开始服用,连服7天。见效后,继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

功效

泽兰调经止痛酒不仅有调经的作用,还能很好的止痛,在来月经前几天的时候就可以适量的饮用一些,按照个人的体质来饮用适量的泽兰调经止痛酒效果会更好。泽兰调经止痛酒还能够很好的补肾,所以来月经的时候服用泽兰调经止痛酒是非常的好的,不仅止痛,还能补肾。

附记

原方为水煎剂,报道用此方治疗120例,效果满意。现改为酒剂。

痛经

痛经为最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

病因

1.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

2.血管加压素、内源性缩宫素以及β-内啡肽等物质的增加。

3.精神、神经因素。

上述就是关于泽兰调经止痛酒的知识,它的做法并不是很难,但是达到的效果却是非常的好的。从上述的知识我们可以看出,泽兰调经止痛酒的作用非常的多,非常适合经期痛的女性服用,如果你也有痛经的问题的话,就制作一些泽兰调经止痛酒喝吧。

月经过多喝什么花茶有效

月经过多喝什么花茶有效

月经过多喝什么花茶有效,月经期间要注意保护好我们的子宫,月经期间切记不要太过操劳,痛经吃药难免会有副作用,相信很多女性都遭受过痛经的摧残,看完月经过多喝什么花茶有效,学会照顾自己吧。

月经过多喝什么花茶有效1 姜枣茶

原料:生姜3片,大枣5枚(切碎)。

制法:以沸水冲泡生姜片与大枣,代茶饮用。

功效:散寒止痛。适用于痛经、下腹冷痛者。

当归茶

原料:当归6克,川芎2克。

制法:用沸水冲泡当归与川芎,代茶饮用。

功效:补血活血。适用于经期腹痛,疼痛绵绵,体质虚弱者。

曼泽兰叶茶

原料:绿茶1克,泽兰叶(干品)10克。

(选自民间验方)制法:用刚沸的'开水冲泡绿茶与泽兰叶大半杯,加盖5分钟后可饮。常作饮料。第一遍的茶汁快尽饮,略留余汁,再泡再饮,直至冲淡为止。

功效:活血化瘀,通经利尿,健胃舒气。对月经提前或错后,经血时多时少,气滞血阻,小腹胀痛者甚宜,也可用于原发性痛经的辅助治疗。

黑木耳红枣茶

原料:黑木耳30克,红枣20枚,茶叶10克。

制法:将黑木耳、红枣与茶叶煎汤饮服;每日1次,连服7口。

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凋经,适用于月经过多女性。

凌霄茴香茶

原料:茶树根、凌霄花和小茴香各15克,红糖、黄酒适量,少许米酒和盐,老母鸡1只。

(选自民间验方)制法:于月经来时,将茶树根、凌霄花同适量黄酒隔水炖3小时,去渣后加红糖服用;月经干净后的第二天,将凌霄花炖老母鸡,加少许米酒和盐拌食,每月1次,连服3个月。

功效:用于痛经的辅助治疗。

月经过多喝什么花茶有效2 一、玫瑰花茶:

喜欢喝花茶的女性朋友在月经期最好选择玫瑰花茶。玫瑰花茶能理气调经,缓解阵痛,排毒养颜,有效解除经期综合症。在月经期常常被情绪低落、小腹疼痛等不适困扰着的女性朋友,不妨喝点味甘微苦、性温具有理气解郁、调经止痛、活血散瘀还能有效的解除经期综合症等功效的玫瑰花茶。

二、红茶:

红茶是暖性茶,有暖胃的作用,也很适合在经期的女性饮用。

三、枸杞红枣茶:

枸杞红枣茶适合经期补血养气调理。红枣可以美容养颜、益气补血。枸杞被称为西夏奇果,有极其神奇的生命力。把红枣撕开放进杯子(可以泡的更出味),放进二十来粒枸杞。开水冲泡趁热引用。经期间喝枸杞红枣茶能起到补血养气调理功效。

中药学中药制法过程解释

火制法 火制法是药物直接用火或间接用火加热,加入不同辅料或不加辅料进行不同处理的方法。火制法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医疗的要求及制剂的需要以除去药物的毒性,改变药物的性能,增强疗效,缓和药物的烈性。火制法是炮制过程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操作方法不当时,可直接影响药物的医疗效果。因此,我们根据药物的性质,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火候,进行不同的加工处理。因药物的性质各异,品种繁多,加入辅料的不同,为此,在方法上各有不同。本节着重介绍炒、煨、煅等火制法。一、炒药物经过修制或加工切制、干燥后的饮片置锅内用火加热,不断翻动至一定程度,称为炒。炒在炮制中是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根据医疗的要求,结合药物的性质,对药物进行不同的加工处理。因此,在操作时,加热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故炒药时应着重掌握火候。火候即药物加热所变化的程度,在炒制时,应根据药物的性质、饮片的厚薄、坚实、软硬,掌握一定的火候、火力,才能做到“制药贵在适中”的程度。药物经过加热后,使其干燥,易于粉碎,便于制剂,减低毒性,增强药物的疗效,改变药物的性能,并能超到矫臭矫味的作用。炒法可分为清炒、固体辅料炒、液体辅料炒等不同的制法。(一)清炒即药物不加辅料,置锅内以不同的火力并勤加翻动,使药物均匀受热至所需程度。根据炒的时间和温度,清炒又可分为:微炒、炒黄、炒爆、炒焦、炒炭等。(1)微炒:用微火将药物炒至干燥,但药物无显著变化。微炒和锅焓法类似,以达到矫臭矫味的目的。同时可防止高温破坏消化酶。如微炒麦芽、谷芽、葶苈子、夜明砂。(2)炒黄、炒爆:用小火加热,将药物炒至外表颜色微黄,或比原药颜色加深,并透出固有气味,或炒至药物有爆炸声,表皮炸裂。经炒后可达到矫臭矫味,增强健脾和胃的功能,易于煎出有效成分。如牛子、枣仁、苍耳子、蔓荆子、莱菔子、紫苏子、白芥子、草决明、望月砂等。(3)炒焦:加热程度比炒黄要高,炒至外表焦黄色或焦褐色,内部淡黄,并有焦香气味。本法多用于炮制健胃助消化及刺激性等药物。如杏仁、山楂、栀子、苍术、乳香、没药、路路通、刺猬皮等。(4)炒炭:药物炒至外表焦黑,里面焦黄,炒后部分炭化,但仍存有原来的气味,其温度比炒焦要高,时间要长。炒时因火力较强,药料易燃,如有火星,喷洒适量的清水灭熄火星,取出置铁盘或瓷盘内,摊冷后收藏。有的药物在炒炭中产生刺激性浓烟,应迅速翻动,使其消散。有的药物质地轻松易于炭化,应以小火炒至微黑色为宜。炒炭的目的,中医多用来收敛止血。所谓炭药,并非纯炭,应该“存性”。药物经炒炭后,大部分成分被破坏。有的药物通过高温处理后,发生了理化性质的改变,生成炭素或增加新的物质,增强收敛止血的作用。如地榆、干姜、侧柏叶、槐花、蒲黄、干漆、茜草、艾叶、藕节、莲房等。(二)固体辅料炒根据药物各自的特性和治疗需要,用各种不同的固体辅料同炒,称为固体辅料炒。常用的固体辅料炒有麸炒、砂炒、米炒、滑石粉炒、蛤粉炒、土炒等几种。(1)麸炒:药物用蜜炙过的麦麸拌炒,称为麸炒。麸炒多用于炮制健脾和胃的药物。麸炒的目的是利用药物与麸皮共同加热,除去药物的部分油分,减低偏性或借麸皮在加热过程中放出的香气以矫正药物的不良气味,增强健脾和胃的作用。操作方法:先将铁锅烧热,然后撒下麸皮,待黄白色烟冒出时,投入药料,用小笤帚不断翻动,炒至药物呈黄色取出,筛去麸皮,待冷收藏。麸炒最好用斜锅、竹帚之类工具因为这样出锅方便,保证色泽均匀一致,炒时火力要大,动作要迅速,锅要热到撒下麸皮立即起浓烟为宜。如枳壳、枳实、白芍、僵蚕、广香。(2)砂炒:药物用砂作中间体进行加热的方法,称砂炒。具体操作是取黄砂,筛去粗石杂质,洗净晒干,置锅内,炒至轻松容易翻动时,加少许食油同炒。待砂和油炒匀后,投入药料,(每次炒时,砂内宜补充少量食油)。一般火力不宜过猛,以免药物炒成焦黑,应炒至药物表面发生变化,达到膨大、松疏。砂炒主要是使药物均匀受热,使其酥脆易碎,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减低毒性、缓和药性以及便于除毛、去壳。炒后的砂保存好,下次再用。如金毛狗脊、草果、白果、二丑、苡仁、虎骨、猴骨、龟板、鳖甲、甲珠、干蟾、鸡内金、象皮、海狗肾、水蛭、马钱子、扁豆等。(3)米炒:药物用大米作辅料进行加热的方法,称为米炒。先将锅烧热,撒上浸湿的大米,使其平贴锅上,加热至大米冒烟时投入药料,轻轻翻动,炒至大米呈焦黄色取出,去大米。米炒一般不常用。米炒的目的是利用大米的润燥和滋养作用,经炒后发出的焦香气味,增强药物的健胃作用,减低药物的毒性,同时米也是炒时的指示剂。如斑蝥、虻虫、红娘、蝼蛄、北沙参。(4)滑石粉炒:药物用滑石粉作中间体进行加热的炒法,称滑石粉炒。先将滑石粉放锅内,加热至滑石粉轻松,容易翻动时,投入药料。一般以滑石粉能淹没药料即可。滑石粉为一种极细粉末,受热传热比砂土慢,有“焖烫”意义,更能使药物缓缓均匀受热,以拌炒动物类药料比较适宜。炒时火力不宜过大,以免药物炒成焦黑色,炒至药物形体膨胀、松疏即可。使药物酥脆易碎,便于制剂和服用,从而增强疗效。如玳瑁。(5)蛤粉炒:药物用蛤粉作中间体进行加热的炒法,称蛤粉炒。先将蛤粉放锅内,加热至蛤粉轻松易翻动时投入药料,一般以蛤粉能淹没药料为宜。蛤粉为一种细粉,受热、传热与滑石粉相似,能使药物缓缓均匀受热,以拌炒胶类药物为适宜。火力不宜过大,以免药物焦化。炒至药物形体发生变化,内部尚未炒焦时取出,筛去蛤粉。筛下的蛤粉可以继续使用,炒至变成灰色时更换。蛤粉炒使药物酥脆易碎,易于煎出有效成分,增强疗效。如阿胶。(6)土炒:药物用灶心土(伏龙肝)作为中间体加强同炒的方法,称为土炒。土炒不常应用,按古时所用之土应为东壁上,即向阳的墙壁上,后来又用灶心土。灶心土经多次烧炼,所含杂质较少,且含有碱性氧化物。由于具有碱性,可起到中和胃酸的作用。另外,土炒后可使部分成分变质,以缓和药性,同时可与药物起协同作用,以达到健脾和胃的目的。土炒受热、传热作用与滑石粉炒、蛤粉炒相似,能使药物均匀受热。本法常用于健脾和胃药物。操作方法:将碾细的灶心土置铁锅内炒热,再将药物加入,以灶心土能淹没药物为度,用锅铲炒至表面微显焦黄色,并放出焦香气味,即可取出,筛去灶心土,冷后收藏,土炒火力不宜过大,以免药物焦化。使用过的灶心土可继续使用。如白术。(三)液体辅料炒药物加液体辅料拌炒,称为液体辅料炒。药物经过炒后,在性质上发生了某些变化,能起到解毒、矫味、矫臭,增强疗效,缓和药性,便于制剂和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等作用。液体辅料炒与固体辅料炒在意义上和操作上都有所相似,但液体辅料能渗透入药物内部而产生其作用。由于所加的辅料不同,可分为蜜炙,盐水炒、醋炒、酒炒及姜汁炒等。(1)蜜炙:药物用蜂蜜拌炒,称为蜜炙。蜂蜜性味甘平,能补脾润肺,解毒矫味,多用于制补脾润肺止咳的药物。蜜炙后能缓和药物的偏性,并与药物起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以达到治疗目的。蜜炙的操作方法:每斤药料用蜂蜜4两左右。先将锅洗净烧热,倾入蜂蜜,炼沸以后,投入药物,小火拌炒至药物互相粘结或粘锅时,洒少量清水,使其吸收,炒至药物呈金黄色,取出摊冷后,以不粘手为佳。装缸内密闭,防止潮解和鼠耗。如甘草、党参、黄花、冬花、紫菀、桑皮、(2)盐水炒:药物加盐水拌炒的方法,称为盐水炒。盐性味咸寒,有下行走肾的作用,多用于制补肾、固精、治疝、利尿、泻肾火的药物。盐水炒后与药物起到协同作用,能增强疗效。操作方法:每斤药料用盐6~15克,加水2两溶化,洒在药物上面,拌匀,稍闷,使其吸收,置锅中小火加热,炒干取出。如黄柏、知母、杜仲、故纸、车前子、小茴香、益智仁。(3)酒炒:药物加酒料炒,称为酒炒。酒,甘、辛、大热,穿透力强,有活血通络、引药上行及降低药物寒性的作用,并为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媒。一般来说,生物碱、挥发油等物质都易溶于酒中。某些药物用酒制后,有效成分易于溶出,有利于疗效的提高,有的可降低寒性,有的可增强活血通络或具升提作用。操作方法:每斤药料一般用白酒2两,洒在药物上面,拌匀,稍闷至酒被吸收,放在锅内,用小火炒干取出,摊冷收藏。如常山。(4)醋炒:药物加醋拌炒,称为醋炒。醋,性味酸苦,温、能散淤血,消痈肿、解毒,大多用于炮制行血和有毒药物,可减低药物毒性,增强散淤止痛的作用,能充分发挥药物的效用,并具矫臭作用。操作方法:每斤药料用醋3~8两,洒在药物上面,拌匀,待醋吸收,投入锅内,用小火炒干取出,摊冷收藏。如五灵脂、芫花。(5)姜汁炒:药物加生姜汁拌炒,称为姜汁炒。生姜辛温,能散寒止呕。某些药物用姜制后,能增强散寒除满,降逆止呕的功效。操作方法:每斤药料用生姜2两左右,洗净,捣碎,加水绞汁,洒在药物上面,拌匀,稍闷,使其吸收,置锅中,小火加热,炒干取出。如厚朴、竹茹。二、煨药物用另一种物质包裹,置火灰或明火上加热的方法,称为煨。目的在于除去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物质,以缓和药性,降低副作用。煨的方法有纸包煨和面包煨两种。为了节约,面包煨改为麸炒。本节只介绍纸包煨的方法。如生姜。三、煅药物直接或间接用高温加热,使其在结构上或成分上有所改变的方法,称为煅。煅的温度一般在300℃~700℃,煅的目的是使药物减少刺激性,改变药物的性能,增强疗效或缓和药性。经煅后,质地酥松易碎,易于煎出有效成分,使药物发挥应有作用。有些药物经煅后失去结晶水或生成炭素。根据药物性质,煅可分明煅、盖煅、煅焠、暗煅、闷煅。(1)明煅:药物放在铁锅或罐内煅烧的方法,称为明煅。本法适用于加热能溶化的矿物药,其目的主要是失去结晶水减少刺激性,增强疗效或产生新的作用。操作方法:将药物置锅内或罐内加热,使其溶化,至水分完全逸出,无气体放出,药物全部呈酥松或干燥的状态,取出摊冷。如明矾、胆矾、硼砂。(2)盖煅:将药物放在炉火中,上面加盖煅烧的方法称为盖煅(或炉口煅)。此法适宜煅制质地坚硬的矿石、化石及贝壳类药物。煅的目的主要是使药物酥松易碎,便于制剂,易煎出有效成分。操作方法:将药物置炉火中,或将药物打成小块,置瓦罐内放于炉火中(药物周围应有较大火力),上盖铁皮,强火煅烧,至矿物药红透,贝壳类呈灰白色,取出摊冷,或趁热喷洒不同液体辅料,冷后收藏。如牡蛎、石决明、石膏、寒水石、礞石、龙骨、浮海石、瓦楞子等。(3)煅淬:将煅透的药物趁热倾入冷的液体辅料中,使其吸收,称为淬。淬适用于经过高温仍不能酥松的矿物药。淬在煅后进行,以弥补煅法的不足。煅与淬结合称为煅淬法。煅淬是使坚硬的药物经过高热骤冷,促使疏松崩解,易于粉碎,以便煎出有效成分。并利用不同的液体辅料缓和药性,且与药物起到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液体辅料多用醋、酒、药汁、水等。一般用量多为药物的30~50%。操作方法:将煅至红透的药物趁热倾入冷的液体辅料中浸淬,稍冷后取出。有煅淬一次的,也有煅淬多次的,以药物疏松为度。如代赭石、磁石、阳起石、自然铜、禹粮石、花蕊石、紫石英、白石英、炉甘石、皂矾。(4)暗煅:暗煅是在高温缺氧情况下,使药物炭化的一种煅法,又称闷煅。适用于煅制质地疏松,炒炭时易于灰化的药物。操作方法:将药物置铁锅内,上扣小铁锅,接口处用盐泥或赤石脂用水调成泥状封固,留一筷头大的小孔,扣锅上压重物,置炉火上煅烧。小孔烟少时用筷头塞住,至小孔无烟时离火。亦有将药物置小口釉罐内,用盐泥或赤石脂封固罐口,置粗糠火中或小火上煅烧,罐上放大米数粒,至大米成焦黄色时离火,待锅或罐冷却取出药物,以免药物遇空气燃烧而灰化。在煅制过程中,由于加热而锅内气体膨胀,药物受热炭化,有大量气体及浓烟产生,从接口处喷出。应随即用湿泥堵住,或用细砂掩盖填塞,以免空气进入,使药物灰化。如血余、棕榈。

痛经是怎么回事?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坏处?有什么方法可以治疗?

【病因与症状】
凡在经期前后或在行经期间发生腹痛或其他不适,以致影响生活和工作者称为痛经。痛经又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月经疼痛,又称功能性痛经,常发生在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多见于未婚或未孕妇女,往往经生育后痛经缓解或消失;继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和子宫粘膜下肌瘤等引起的月经疼痛。
痛经大多发生在月经前1~2日或月经来潮时,常为下腹部阵发性绞痛,有时也放射至阴道、肛门及腰部,可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尿频、便秘或腹泻等症状。腹痛可持续较长时间,偶可长达1~2日,经血排出通畅时疼痛消失。疼痛剧烈时可发生面色苍白、手足冰凉、出冷汗,甚至昏厥。膜样痛经的病人,一般在月经的第3~4日时疼痛最剧烈,膜状物排出后疼痛消失。
【西医疗法】
痛经病人疼痛剧烈时应用阿托品0.5毫克肌肉注射,或服用阿司匹林等止痛药物。或者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另外,要针对引起痛经的原因进行治疗。如盆腔炎、肿瘤引起的痛经,治疗好这些原发疾病,痛经可随之而愈。使用性激素治疗,如口服炔诺酮2.5~5.0毫克,或甲地孕酮4~8毫克,每日1次,于月经第5日开始,连服22日停药,连续服用3个周期;也可以使用黄体酮,每次10~20毫克,肌肉注射,每日1次,于月经来潮前7日开始,连用5日;从月经周期第6日开始,每日口服己烯雌酚0.5~1.0毫克,连用20日。
【中医验方】
1.湿热下注型经前、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平时小腹部时痛,经来疼痛加剧,经色暗红,质稠有块,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治宜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方用清热调经汤:当归、白芍、生地、丹皮各12克,黄连、川芎、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元胡各6克,红藤、败酱草、薏苡仁各20克。水煎服,日1剂。
2.气血虚弱型经期前后或经期小腹隐痛而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面色口白,精神倦怠。舌淡苔薄,脉细弱。治宜益气养血,调补冲任。方用八珍汤加减:党参、黄芪、茯苓、熟地、川断各12克,当归、白芍、白术、阿胶、香附各10克,川芎、艾叶各6克。水煎服。日1剂。
3.气滞血瘀型每于行经前一、二日或经期中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行经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后,腹痛就减轻,伴胸胁胀满,乳房胀痛。舌质暗或见瘀点,脉弦或见弦滑。治宜理气化瘀止痛。方用膈下逐瘀汤:当归、桃仁、红花、五灵脂、川芎、丹皮、赤芍、乌药各10克,香附、枳壳、元胡、甘草各5克。水煎服,日1剂。
4.寒湿凝滞型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喜按,得热痛减,月经量少,涩滞不爽,色暗有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紧。治宜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方用温经汤加味:党参、当归、白芍、熟地、川断各12克,川芎、附子、小茴香、甘草各6克,吴茱萸、肉桂、艾叶各3克。水煎服,日1剂。
【民间偏方】
方1艾叶治疗痛经
【配 方】炒艾叶9克。
【制用法】加红糖,用开水煎煮数沸后温服。
【功 效】温经散寒。治疗小腹冷痛的痛经。
方2当归元胡酒治痛经
【配方】当归、元胡、制没药、红花各15克,白酒1000毫升。
【制用法】将上药共捣碎,白夏布包,用酒浸泡于净器中,1周后即可取用。每早、晚各空心 温饮1杯。
【功效】治月经欲来,腹中胀痛。
方3酒渍核桃干治疗痛经
【配 方】黄酒、红糖各400克,核桃仁200克。
【制用法】共加热使糖溶化,取出用碗装好,将核桃仁200克放人,浸渍1-2日,晒干。每日服3次,每次15~20克。
【功 效】适用于经后腰酸、腹痛的虚寒性痛经。
方4山楂当归汤治疗痛经
【配 方】山楂30克,当归片15克,红糖适量。
【制用法】水煎2次,每次用水300毫升,煎半小时,两次混合,去渣,下红糖,继续煎至糖溶。分2次服,连服7天。
【功 效】活血行气。适用于气滞血淤,寒湿凝滞型痛经,月经量少,色暗紫,或有淤块。
方5灰星鲨胎治血虚气滞痛经
【配 方】灰星鲨胎、九香虫各适量。
【制用法】将灰星鲨胎焙干,与九香虫一并研末。每次3克,每日3次,黄酒冲服。3~5日为1个疗程。
【功效】行气止痛,养血调经。治疗血虚气滞痛经。
方6海马肉桂治虚寒性痛经
【配方】海马、肉桂各3克,红糖适量。
【制用法】将海马、肉桂共研细末,红糖用开水溶化。每次取药粉3克,每日2次,用红糖水冲服。3~5日为1个疗程。
【功 效】温经补阳,散寒止痛。治疗虚寒性痛经。
方7蔷薇根七叶莲治痛经
【配方】鲜蔷薇根60克(干者30克),七叶莲9克,鸡蛋2只。
【制用法】将蔷薇根、七叶莲加清水3碗煎至1碗,去渣,再把鸡蛋两只煮熟去壳放入药液中同煮,加少量米酒服食。在月经来潮前1~2天开始服,每日1次,连服2~4天。
【功 效】本方适用于湿热下注所致之痛经。
【饮食疗法】
方1韭季红糖饮治痛经
【原 料】鲜韭菜30克,月季花3~5朵,红糖1O克,黄酒10毫升。
【制用法】将韭菜和月季花洗净压汁,加入红糖,兑人黄酒冲服,服后俯卧半小时。
【功 效】理气活血止痛。
【附 注】韭菜辛温,理气行血,止痛,有益肝、散滞等作用,可做辅助食疗;月季花味辛微凉,清香芬芳,有很好的行气活血作用。用于气滞血瘀之痛经效果较好。
方2姜枣花椒汤治痛经
【原 料】生姜24克,大枣30克,花椒9克。
【制用法】将生姜、大枣洗净,姜切薄片,同花椒一起置锅内加适量水,以小火煎成1碗汤汁即成。热服。每日2次。
【功 效】温中止痛。适用于寒性痛经。
方3山楂葵籽汤治痛经
【原 料】山楂50克,葵花籽仁50克,红糖100克。
【制用法】将山楂洗净,加入葵花籽仁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用小火炖煮,将成时,加入红糖,再稍煮即成汤。
【功效】此汤健脾胃、补中益气,行经前2~3日服用,可减轻经前、经后痛经。适用于气血两虚型痛经。
方4椒附炖猪肚治痛经
【原料】猪肚150克,附子2克,川椒2克,粳米30克,葱适量。
【制用法】将附子、川椒研末,备用。猪肚洗净,装人药末,粳米及适量的葱,扎口入锅中,加水适量,微火煮至烂熟即成。
【功 效】温经散寒止痛。
【附注】附子、川椒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猪肚、粳米补虚损,健脾胃,以防湿从中生。适用于胞宫寒凝之痛经。
方5泽兰茶治痛经
【原 料】泽兰叶(于品)10克,绿茶1克。
【制用法】将泽兰叶与茶叶一起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加盖;5分钟后
可代茶饮用。不拘时服。
【功 效】活血散瘀,通经利尿,健胃舒气,适用于月经提前错后、经血时多时少、气滞血阻、小腹胀痛的患者。
方6红花酒治痛经
【原料】红花200克,白酒1000毫升,红糖适量。
【制用法】将红花洗净,晾干表面水分,与红糖同装入洁净的纱布袋内,封好袋口,放入酒坛中,加入白酒,加盖封闭,浸泡7天即可饮用。每日1~2次,每次饮服20~30毫升。
【功 效】养血,活血通经,散瘀止痛。适用于妇女血虚、血瘀性痛经等症。
【泡脚疗法】
方1丹参艾叶水治痛经
【配 方】丹参50克,艾叶30克,桃仁、小茴香各20克。
【制用法】将上药加清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与2000毫升开水一起倒入盆中,先熏蒸,待温度适宜时泡洗双脚,每天1次,每次熏泡40分钟,于经前10天开始,14天为1疗程。
【功 效】温经散寒,活血止痛。适用于痛经伴有小腹疼痛,经色黯黑夹血块,畏寒肢冷者。
方2肉桂延胡水治痛经
【配 方】肉桂3克,三棱、莪术、红花、当归、丹参、五灵脂、延胡各10克,木香6克。
【制用法】将上药加清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与2000毫升开水一起倒入盆中,先熏蒸,待温度适宜时泡洗双脚,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熏泡40分钟,月经前1周开始泡脚,10天为1疗程。
【功 效】温经化瘀,理气止痛。适用于原发性痛经。
方3大蒜玄参水治痛经
【配方】大蒜60克,玄参、生地、当归、白芷、赤芍各40克,肉桂30克。
【制用法】将上药加清水2000毫升,煎至水剩1500毫升时,澄出药液,倒入脚盆中,先熏蒸,待温度适宜时泡洗双脚,每晚临睡前泡洗1次,每次40分钟,月经前10天开始泡脚,直至月经干净止。
【功 效】清热凉血,逐淤止痛。适用于血热挟淤型痛经,症见经期腹痛、下血鲜红、血块红紫、疼痛拒按、刺痛难忍等。
方4荔枝核香附水治痛经
【配 方】荔枝核、香附各30克,黄酒50克。
【制用法】将上药加清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与2000毫升开水一起倒入盆中,调入黄酒先熏蒸,待温度适宜时泡洗双脚,每天1次,每次熏泡40分钟,于月经前10日开始泡脚至行经止。
【功效】行气通经。适用于以气滞为主的实症痛经。
【生活宜忌】
1.注意经期卫生,勤换卫生巾和内裤,以免细菌滋生。
2.月经期绝对禁止房事,以免加重痛经和易使细菌侵入阴道而引起感染。
3.衣着要温暖,忌涉水、游泳。
4.避免精神紧张、恐惧、忧虑和烦恼。
5.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以增加体质、改善血液循环,但经期不宜作剧烈运动而应注意休息。
6.痛经者应注意哪些饮食宜忌?
(1)饮食宜清淡痛经患者在月经来潮前3~5天内饮食宜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应进食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不宜吃的过饱,应避免不易消化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葱、生蒜、胡椒、烈性酒等。
(2)忌生冷油腻月经来潮,应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因生冷食品能刺激子宫、输卵管收缩。从而诱发或加重痛经。
(3)宜吃酸味食物经期可适当吃些酸味食品,如酸菜、食醋等,酸味食品有缓解疼痛作用。
(4)多吃通便食物痛经者无论在经前或经后,都应保持大便通畅。尽可能多吃些蜂蜜、香蕉、芹菜、白薯等。因便秘可诱发痛经和增加疼痛感。

在华佗临床各症验方中关于不孕症的有哪些?

化瘀益肾汤【原料】鸡血藤30g,桃仁15g,当归10g,木香10g,艾叶10g,焦三仙各10g,三棱6g,莪术6g,车前子15g,杜仲18g,泽泻6g,佛手10g,川续断12g。
【制法】月经前3天开始服药,每日1剂,水煎服。
【主治】化瘀止痛,补肾调经。主治痛经不孕。
【验效】治疗痛经不孕33例,结果:治愈(痛经消失,服药1~2个月后怀孕)29例,显效(痛经缓解,服药3~4个月后怀孕)2例,无效(痛经好转,服药4个月后未孕者)2例。化瘀通络汤【原料】丹参30g,赤芍15g,当归12g,桃仁9g,红花9g,路路通12g,王不留行9g,川芎9g,穿山甲9g。
【制法】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结合丹参注射液10ra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滴。中药灌肠:当归9g,赤芍15g,制乳香、制没药各9g,川芎9g,土茯苓30g,五灵脂9g,红藤30g,水煎浓缩至100ml,保留灌肠,每晚1次,10天为1疗程。
【主治】养血活血,化瘀通络。主治输卵管阻塞不孕。
【验效】治疗输卵管阻塞不孕33例,年龄24~38岁,继发性不孕14例,原发性不孕19例。治疗结果:治愈(子宫、输卵管造影提示双侧输卵管通畅或妊娠)20例,占60.6%;显效(子宫、输卵管造影显示一侧通畅,一侧通而不畅)7例,占21.2%;无效6例,占18.2%:总有效率为81.8%。
艾附暖宫丸加减方【原料】艾叶10g,香附15g,吴茱萸10g,白芍10g,川芎12g,当归15g,续断10g,肉桂5g,淫羊藿10g,蒲黄10g,五灵脂15g,菟丝子10g,益母草10g。
【制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服药期夫妻分居3个月。
【主治】行气活血,补肾温宫。主治原发性不孕。
【验效】治疗原发性不孕50例。结果:痊愈(已怀孕,且自觉症状消失者)25例,好转(自觉症状捎失,月经规律,但尚未受孕)19例;无效(服药6个月未受孕,且症状无改善者)6例;总有效率为88%。
补肾汤【原料】熟地、菟丝子、山萸肉、山药各20g,川断、巴戟天、鹿角胶各10g,女贞子30g,旱莲草15g。
【制法】每日1剂,水煎服。若子宫小者,加紫河车10g,茺蔚子10g;无症状可辨者加紫石英10g,覆盆子10g。若月经正常,一般经净后连续服7~10天,每日1剂,然后观察此周期是否怀孕。月经稀发或闭经者,服3剂停1天,月经来潮停服,经净后再重用前法,怀孕停服。月经频发者,月经净后,每天服1剂,月经来潮或怀孕时停服。
【主治】补。肾填精。主治无排卵性不孕症。
【验效】应用本方随症加减治疗不孕症40例,其中原发性不孕27例。继发性不孕13例;病程2—21年。结果:22例怀孕,占55%;未孕者18例,占45%,服70剂仍不孕者改用其他方法。
氰氲育子汤【原料】紫石英40g,淫羊藿20g,菟丝子、枸杞子各20g,露蜂房10g,川椒2g,人参10g,益母草12g,王不留行、红花、香附、柴胡、枳壳各10g。
【制法】于月经第5天开始,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5—12剂。闭经者采用服2剂,停3天,再服3剂,再停3天的服药方法。
【主治】补肾暖宫,行气活血。主治无排卵性不孕症。
【验效】治疗无排卵不孕症55例,年龄20—39岁,多数为20~24岁,婚龄以2~4年为多数,其中I度闭经8例,Ⅱ度闭经9例,黄体不健16例,无排卵功能性子宫出血6例;无排卵性月经16例。治疗结果:有效(包括药后妊娠为痊愈,或药后出现双相基础体温为显效者)42例,有效率为76.36%。其中,I度闭经者痊愈5例,显效3例;Ⅱ度闭经者痊愈1例,显效1例;黄体不健者痊愈10例,显效6例;无排卵功能性子宫出血者痊愈1例,显效3例;无排卵月经者痊愈6例,显效10例。
柴胡通任合剂【原料】柴胡、皂刺、王不留行、丹参、赤芍、香附、乌药各10g,莪术6g,穿山甲20g,鹿角霜、山萸肉、延胡索各10g。
【制法】于月经期第5~12天。每日1剂,水煎服。3个月为1疗程。
【主治】疏肝行气,活血通任。主治不孕症。
【验效】治疗不孕症65例,年龄在25岁以下1例,25~29岁54例,30岁以上10例;病程最长12年,最短2年。结果:服药2个疗程内妊娠者为痊愈,共58例;服药超过2个疗程未妊娠者无效,共7例;总有效率为89.23%。痊愈病例疗程最长156天,最短45天。
温阳疏通汤【原料】柴胡15g,香附15g,王不留行15g,桃仁20g,红花15g,三棱20g,莪术30g,牛膝15g。
【制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连服3个月为1疗程。
【主治】疏肝解郁,破血化瘀。主治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
【验效】肝郁气滞明显者加青皮;兼寒凝加附子、肉桂;兼肾阳虚加肉苁蓉;输卵管积水加猪苓、车前子;附件炎加蒲公英、紫花地丁。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82例,其中原发性不孕70例,继发性不孕12例。用药1个疗程以上,结果:治愈(妊娠,或输卵管通畅)61例,有效(输卵管通而欠畅者)4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79.3%。
促排卵系列方【原料】(1)当归、续断、桑寄生、赤芍、茺蔚子各10g,川芎、香附、泽兰、怀牛膝各9g,丹参12g。
(2)熟地20g,女贞子、当归、续断、枸杞子、桑寄生各10g,淫羊藿、党参、泽兰各9g,菟丝子、覆盆子各15g,丹参12g。
(3)即2号方加巴戟天、肉苁蓉各15g,鹿角胶(或锁阳)9g。
(4)麦芽30~60g,柴胡、当归、郁金各9g,香附、茯苓、白芍、王不留行各10g,橘核、蒲公英各15g。
【制法】水煎服。于月经周期第1~5天每日服(1)号方1剂;第6~11天每日服(2)号方1剂。第12~15天或B超测得卵泡直径≥15ram时,每日交替针刺下述两组穴位:中极、三阴交;大赫、气海。第16~18天隔日服(3)号方1剂。如患者表现为肝郁气滞血瘀则改服(4)号方。
【主治】理气活血,益气养血,补肾填精。主治排卵功能障碍所致不孕。
【验效】18例排卵功能障碍不孕妇女(其中8例子宫发育不全),治疗前连续监测卵泡发育,同时测定血清雌二醇、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素(LH)及孕酮(P)值,观察1周期作为治疗前自身对照。然后随机分为氯底酚胺组(于月经周期第5~9天每日口服50mg)与中药组。治疗结果:两组排卵率分别为62.5%及71.4%,总排卵率为66.7%。两组卵泡发育速度平均为0.29一0.76ram/日,排卵前2天增长加快达2.76及3.95mm,平均最大卵泡直径,两组分别为24.0±5.37mm及22.4±2.88ram。超声结果与激素水平变化有较高的相关性。
免疫性不孕方【原料】生晒参、炙远志各9g,熟地、菟丝子、五味子、炙甘草各15g,山药20g,山萸肉10g。
【制法】每日1剂,水煎服。30日为1疗程。第1疗程结束后,在月经中期作Si r(精于制动试验)复查,转阴者即停药观察,反之,继续作第2疗程治疗。如SlT复查仍未转阴者,继续作第3疗程治疗。
【主治】补肾填精。主治免疫性不孕(抗精子抗体)症。
【验效】治疗免疫性不孕症60例,并设西药对照组(口服泼尼松、维生素E胶丸)。结果:中药治疗组痊愈(slT转阴,停药后观察1年,观察期间内妊娠)19例,好转(SIT转阴而未妊娠)32例,无效9例,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1.7%、85%;对照组共25例,痊愈、好转、无效分别为6例、8例、11例,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24%、56%。两组疗效比较,以治疗组为高(P<0.05)。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