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煎汤服用姜味草有哪些奇妙功效

时间: 2023-04-28 02:31:12

煎汤服用姜味草有哪些奇妙功效

姜味草也叫做地生姜、柏枝草、香草、灵芝草、小姜草、小香草,姜味草是一种药效非常高的中药材,姜味草具有祛风解表、温中除湿的功效。在秋冬季节的时候,人们经常因为着凉导致用于感冒咳嗽、胃痛、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疝气痛、,那么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选用姜味草做成药方来治疗了,姜味草煎汤服用,效果非常好。

煎汤服用姜味草有哪些奇妙功效

姜味草是一种唇形科植物姜味草的全草。人们在每年的夏、秋季采收,晒干作为药用储备。姜味草生于海拔1900-3200m的石灰岩山地、向阳山坡地或开旷的草地,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西藏等地,姜味草因为全株有姜气味而得名。姜味草的茎基部木质,茎多丛生,紫褐色,被具节柔毛及短柔毛。叶对生;叶柄极短,被微柔毛;叶小而密集,卵圆形,长4-5mm,宽2.5-3mm,先端急尖,基部近圆形,全缘,上面被微柔毛,下面具金黄色腺点。

姜味草煎汤服用的功效

姜味草味苦,辛,性温,姜味草在中药方面具有散寒解表、湿中健胃、化湿消积的功效。姜味草通常用来治疗风寒感冒、胃寒脘痛、腹胀、恶心呕吐、泄泻、痢疾、症瘕、寒疝等病症,姜味草一般煎汤内服,大概每次9-15g或研末服用都可以。姜味草除了本身可以作为药方外,还可以配伍其他中药材一起服用。

姜味草的选方

①治胃气,面寒疼痛: 姜味草为末。热酒服。(《滇南本草》)我们都知道,胃肠道疾病是现代人非常常见的疾病,人们经常由于饮食不当或者着凉,导致胃痛,胃痛的时候大家就可以用姜味草来煎汤服用治疗了。

②治胃寒气滞疼痛,气食饱胀: 姜味草,水煎服。(《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姜味草还可以作为治疗胃寒气滞疼痛、气食饱胀等病症的治疗。

③治心积:姜味草三钱,石菖蒲一钱,甘草一钱,厚朴一钱,草豆蔻二钱。共为末。每服一钱,滚水点酒服。为丸亦可。姜味草对于人们常见的心积等病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④治肝积:姜味草三钱,青皮五分,川芎二钱,柴胡一钱,小茴香二钱,草豆蔻三钱。共为末,或为丸。滚水点酒服一钱。姜味草对于肝脏疾病也可以有非常好的效果,搭配其他药材服用,可以有效改善病症。

⑤治脾积:姜味草三钱,吴萸二钱,草豆蔻二钱,吴神曲二钱,甘草五分。共为末,或为丸。滚水点酒服。脾胃不舒服的时候,我们同样能用姜味草来治疗,姜味草可以用吴茱萸、草豆蔻等配伍,来治疗,效果非常不错。

姜味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属于性温的中药材,所以可以用来治疗经常因为受寒导致的风寒感冒、胃脘胃痛、腹胀、恶心呕吐、膈翻胃、五积六聚、痞块疼痛、男子寒疝疼、妇人症瘕成痛。姜味草是非常适合帮助人们治疗此类疾病的,姜味草在中医方面的主要作用是非常高的,用来帮助人们燥脾暖胃、进饮食、宽中下气,效果非常好。

凉粉草的生长习性(包括生长环境、分布、种植)

多年生至一年生草本,半灌木或灌木,极稀乔木或藤本,常具含芳香油的表皮,有柄或无柄的腺体,及各种各式的单毛、具节毛、甚至于星状毛和树枝状毛,常具有四棱及沟槽的茎和对生或轮生的枝条。根纤维状,稀增厚成纺锤形,极稀具小块根。偶有新枝形成具多少退化叶的气生走茎或地下匍甸茎,后者往往具肥短节间及五色叶片。叶为单叶,全缘至具有各种锯齿,浅裂至深裂,稀为复叶,对生(常交互对生),稀3—8枚轮生,极稀部分互生。花很少单生。花序聚伞式,通常由两个小的3至多花的二歧聚伞花序在节上形成明显轮状的轮伞花序(假轮);或多分枝而过渡到成为一对单歧聚伞花序,稀仅为3—1花的小聚伞花序,后者形成每节双花的现象。由于主轴完全退化而形成密集的无柄花序,或主轴及侧枝均或多或少发达,苞叶退化成苞片状,而由数个至许多轮伞花序聚合成顶生或腋生的总状,穗状,圆锥状,稀头状的复合花序,稀由于花向主轴一面聚集而成背腹状(开向一面),极稀每苞叶承托一花,由于花亦互生而形成真正的总状花序。苞叶常在茎上向上逐渐过渡成苞片,每花下常又有一对纤小的小苞片(在单歧花序中则仅一片发达),很少有不具苞片及小苞片,或苞片及小苞片趋于发达而有色,具针刺,叶状或特殊形状。花两侧对称,稀多少辐射对称,两性,或经过退化而成雌花两性花异株,稀杂性,极稀花为两型而具闭花授粘的花,较稀有大小花或大中小花不同株的现象。花图式为S5P5A4G(2)。花萼下位,宿存(稀二片盾形,其中至少一片脱落),在果时常不同程度的增大,加厚,甚至肉质,钟状,管状或杯状,稀壶状或球形,直至弯,合萼,5一稀4一基数,芽时开放,有分离相等或近相等的齿或裂片,极稀分裂至近底部,如连合则常形成各式各样的二唇形(3/2或1/4式,极稀5/0式),主脉5条,其间简单、交叉或重复,分枝的第二次脉在较大或小的范围内发育,因之形成8,11,13,15至19脉,贯入萼齿内的侧脉有时缘边或网结,齿间极稀有侧脉连结形成的胼胝体,脉尖偶形成附属物或附齿,如此,则齿有10枚(有时5长5短),萼口部平或斜,喉内面有时被毛,或在萼筒内中部形成毛环(果盖Garposte-gium),萼外有时被各种毛茸及腺体。花冠合瓣,通常有色,大小不一,具相当发育的,通常伸出萼外(稀内藏),管状或向上宽展,直或弯(极稀倒扭)的花冠筒,筒内有时有各式的毛茸或毛环(蜜腺盖Nectarostegium或Annulus),基部极稀具囊或距,内有蜜腺;冠檐5—稀4—裂,通常经过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联合而成二唇形(2/3式,或较少4/1式),稀成假单唇形或单唇形(0/5式),稀5(—4)裂片近相等,卷叠式覆瓦状,通常在芽内开放,或双盖覆瓦状,后裂片在芽时在最外,如为二唇形,则上唇常外凸或盔状,较稀扁平,下唇中裂片常最发达,多半平展,侧裂片有时不发达,稀形成盾片(Apo-physis)或小齿(Pleuridia),颚上有时有褶襞或加厚部分,但在4/1式中则下唇有时成舟状、囊状或各种形状。雄蕊在花冠上着生,与花冠裂片互生,通常4枚,二强,有时退化为2枚,稀具第5枚(后)退化雄蕊,分离或药室贴近两两成对,极稀在基部连合或成鞘状(如鞘蕊花属ColeusLour.),通常前对较长,稀后对较长(荆芥族NepeteaeBenth.),通常不同程度的伸出花冠筒外,稀内藏,通常两两平行,上升而靠于花冠的盔状上唇内,或平展而直伸向前,稀下倾,平卧于花冠下唇上或包于其内(罗勒族Oci—meaeKudo,p.p.),稀两对不互相平行(则后对雄蕊下倾或上升);花丝有毛或否,通常直仲,稀在芽时内卷,有时较长,稀在花后伸出很长,后对花丝基部有时有各式附属器;药隔伸出或否;花药通常长圆形,卵圆形至线形,稀球形,2室,内向,有时平行,但通常不同程度的叉开、平叉开或甚至平展开,每室纵裂,稀在花后贯通为1室,有时前对或后对药室退化为1室形成半药,有时平展开(则花药球形),稀被发达的药隔分开,后者变成丝状并在着生于花丝处具关节(鼠尾草族SalvieaeDumort.),无毛或被各式毛。下位花盘通常肉质,显著,全缘至通常2—4浅裂,至具与子房裂片对生或互生的裂片,前(或偶有后)裂片有时呈指状增大,稀不具而花托中央有一突起(保亭花属WenchengiaC.Y.WuetS.Chow)。雌蕊由2中向心皮形成,早期即因收缩而分裂为4枚具胚珠的裂片,极稀浅裂或不裂(筋骨草亚科AiugoideaeBenth。部分,保亭花亚科WenchengioideaeC.Y.WuetS.Chow);子房上位,无柄,稀具柄(黄芩属ScutellariaLinn.);胚珠单被,倒生,直立,基生,着生于中轴胎座上,珠脊向轴,珠孔向下,极稀侧生而多少半倒生,直立,例外的为多少弯生;花柱一般着生于子房基部(gynobasic),稀着生点高于子房基部,顶端具2等长稀不等长的裂片,稀不裂,例外为4裂。果通常裂成4枚果皮干燥的小坚果,稀核果状(锥花亚科PrasioideaeBriq.)而具多少坚硬的内果皮及肉质或多汁的外果皮,倒卵圆形或四棱形,光滑,具毛或有皱纹、雕纹,稀具边或顶生或周生的翅(有时背腹压扁,稀背腹分化),具小的基生果脐,稀由于侧腹面相接而形成大而显著、高度有时超过果轴一半的果脐,极稀近背面相接(具基部——背部的合生面,如薰衣草属LavandulaLinn.),稀花托的小部分与小坚果分离而形成一油质体(elaiosome)(如筋骨草属AjugaLinn,野芝麻属LamiumLinn.,及迷迭香属RosmarinusLinn.);种子每坚果单生,直立,极稀横生而皱曲,具薄而以后常全部被吸收的种皮,基生,稀侧生。胚乳在果时无或如存在则极不发育。胚具扁平,稀凸或有折,微肉质,与果轴平行或横生的子叶;幼根短,在下面,例外的为弯曲而位于一片子叶上(即背依子叶,如黄芩属ScutellariaLinn.)。本科为一世界性分布的较大的科。全世界有10个亚科,约220余属,3500余种,其中单种属约占三分之一,寡种属亦约占三分之一。我国有99属800余种。全科中大多数属产亚洲、非洲、欧洲,广布属仅有香科科属TeucriumLinn.黄芩属Scutella—riaLinn.夏枯草属PrunellaLinn,水苏属StachysLinn,鼠尾草属SalviaLinn,姜味草属MicromeriaBenth.及罗勒属OcimumLinn.等。种数超过100种以上约有鼠尾草属,山香属HyptisJacq,黄芩属,荆芥属NepetaLinn,水苏属,百里香属ThymusLinn,姜味草属,香茶菜属PlectranthusL'Her.Sensulatissimo,糙苏属PhlomisLinn.及香科科属等10属,其种数约占全科种数三分之二弱。以上大屈及广布属大都以地中海及近东中亚为其近代分布中心。富于特有属及单种属的分布中心在全世界范围内依次有地中海,近东一中亚,中国一日本,印度一马来西亚,热带非洲,非洲南部,澳大利亚,温带北美,美国加利福尼亚一墨西哥,南美等10个,大多数常具有季节性干旱气候,尤以在所谓“地中海气候”区,本科植物在植物群落中常占特殊位置,但在较潮湿的热带亚热带山区,尤其是中国西南部和南部拥有较多的原始的(和马鞭草科、紫草科有若干连系的)属和种,看来本科可能是从这些地区发源而以后在季节性旱化环境中发展的。目前本科植物在北极高山地区均极少,在潮湿生境中亦只有较广布的代表。本科植物以富含多种芳香油而著称,其中有不少芳香油成份可供药用。作为芳香油植物受到一定重视的有薄荷,百里香,薰衣草,罗勒,迷迭香,撤尔维亚等。作为药用植物而在各国中有一定位置的有黄芩,荆芥,藿香,丹参,薄荷,紫苏,香薷,荠苎,夏枯草,益母草等等。白苏则为有名的油料作物之一。由于花、叶形状特殊,色彩鲜艳常供观赏的亦有一串红、彩叶苏等若干种类。

地姜是什么

※ 姜味草就是地生姜
地姜就是地生姜
(《滇南本草》)
【异名】地生姜(《昆明药植调查》),柏枝草、香草、灵芝草(《中国经济植物志》),小姜草、小香草(《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姜味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姜味草
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全体有姜气味。茎簇生,紫褐色,被白色长柔毛。叶对生,小而密集;叶片卵圆形,长4~7毫米,宽2~4毫米,先端尖,基部浑圆,全缘,上面被细柔毛,下面除叶脉有毛外,其余无毛,有多数棕黄色腺点;叶柄长约1毫米。花小,淡紫色,2~3朵腋生,成小聚伞花序;花萼紫绿色;花冠早落,粉红色,2唇形,上唇直立,下唇广展。小坚果,平滑。花期4~6月。果期8~10月。
生于石灰岩山坡,或向阳草坡上。分布云南、贵州等地。
【采集】夏、秋采收。
【性味】苦辛,温。
①《滇南本草》:"性大温,微辛。"
②《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性温,味微苦,有姜味。"
【功用主治】温中,理气,止痛。治吐逆,噎膈,胃痛,腹痛,寒疝疼痛。
《滇南本草》:"燥脾暖胃,进饮食,宽中下气。疗九种胃气疼痛,面寒痛,胸膈气胀,肚腹冷痛,呕吐恶心,噎膈翻胃,五积六聚,痞块疼痛,男子寒疝痕疼,妇人症瘕成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研末。
【选方】①治胃气,面寒疼痛:姜味草为末。热酒服。(《滇南本草》)
②治胃寒气滞疼痛,气食饱胀:姜味草,水煎服。(《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心积:姜味草三钱,石菖蒲一钱,甘草一钱,厚朴一钱,草豆蔻二钱。共为末。每服一钱,滚水点酒服。为丸亦可。
④治肝积:姜味草三钥,青皮五分,川芎二钱,柴胡一钱,小茴香二钱,草豆蔻三钱。共为末,或为丸。滚水点酒服一钱。
⑤治脾积:姜味草三钱,吴萸二钱,草豆蔻二钱,吴神曲二钱,甘草五分。共为末,或为丸。滚水点酒服。
⑥治肺积:姜味草二钱,姜黄二钱,白豆蔻二钱,木香五分。共为末,或为丸。每服一钱,滚水点酒服。
⑦治肾积:姜味草三钱,益智仁二钱,沉香二钱,荔枝核七个(焙)。共为末,或为丸。每服一钱,滚水点酒服。
⑧治寒疝疼痛:姜味草为末。滚水点酒服。(③方以下出《滇南本草》)
⑨治疝气痛:姜味草一钱,倒提壶三钱,荔枝核七枚。共研末。每用五分,与糯米白酒蒸服。(《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⑩治小儿虫犯肚腹,疼痛或呕吐或泻:姜味草五分。点酒服。疼止盾,服下虫散下虫。(《滇南本草》)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