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代人来说,各种各样的中药材都是我们大家比较重视的了吧,不过说到石膏这样的中药材,这是很多人都不太熟悉的了,实际上石膏是非常养生的一种中药材哦,是可以很好的促进我们健康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石膏的情况吧。
石膏是我们常见的一种中药了,有生、熟之分。所谓熟石膏,即将生石膏经煅制而得。虽有石膏之谓,然经煅后成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致功效也有异,是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进行养生的了哦。而且生石膏多为内服,而熟石膏则多为外用,故在应用时当鉴别清楚,不可混用,否则往往影响应有的效果。
在中医的角度来讲,口气多是因胃火旺盛所致,需要清除胃火才可解决口中有异味的问题,如果我们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那么无疑就会让我们感觉是非常尴尬的了吧,而生石膏为清泄胃火的药材,是可以解决因胃火旺导致的口气问题。不过有时脾虚湿重、阴虚内热等都会导致口中有异味,若是这些情况,用生石膏就没用了。不过大多数人都是胃火导致,所以大多数人用生石膏可以解决口气问题。您若不是胃火旺盛所致,那么用生石膏没有效果。
因此对于我们大家来说,如果出现了胃火比较旺盛的情况时,那么就不妨试试去吃石膏吧,是可以很好的起到去火作用的了,而且是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的。这个对于胃火是会有效果的,但是也应该要注意一个量的问题的,由于这个是比较寒凉的呀,所以也是不宜过量的,以免造成一个伤胃的作用的,这样对于胃也是会不利的呀,所以是要以汤为宜的,这样就可以减少对于胃的刺激的。
上面就给大家介绍了石膏的情况,可以发现我们选择去服用石膏,效果是非常好的,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起到养生的作用,特别是清热去火的效果是非常强的,如果我们存在胃火旺盛的情况,那么就可以试试石膏了,对我们的健康很有好处。
【药物功效】
解肌清热,除烦止渴。
【主治】
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煅敷生肌敛疮。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
【性味归经】
辛甘,寒。①《本经》:“味辛,微寒。”②《别录》:“甘,大寒,无毒。”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性寒,味淡。” 入肺、胃经。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少阳,足阳明经。”②《本草衍义补遗》:“入阳明、手太阴、手少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大剂可用6~8两);或入丸、散。外用:煅研撒或调敷。
【用药忌宜】
脾胃虚寒及血虚、阴虚发热者忌服。《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能寒胃,令人不食,非腹有极热者,不可轻用。”
【药物配伍】
①《本草经集注》:“鸡子为之使。恶莽草、马目毒公。”②《药性论》:“恶巴豆,畏铁。” 配桑叶,清宣肺热;配桂枝,表里双解;配白芷,清热泻火、消肿止痛;配知母,清热除烦;配半夏,肺胃双清、降逆化痰;配甘草,清肺止咳;配竹叶,清热除烦。
【别 名】
细石、细理石(《别录》)、软石膏(《本草衍义补遗》)、寒水石(《纲目》)、白虎(《药品化义》) 【处方名】 生石膏、石膏、石羔、煅石膏、熟石膏 处方中写石羔、石膏均指生石膏,为原药去杂石和泥土,研细生用入药者。煅石膏又称熟石膏。将石膏置瓦罐内,放入无烟炉火中煅至酥松,取出放凉,碾碎入药者。 【商品名】 石膏。以色白、块大、半透明、纵断面如丝者为佳。
【拉丁名】
药材Gypsum Fibrosuum原矿物Cypsum
【资源分布】
产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广西、广东、云南、新疆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一般于冬季采挖,挖出后,去净泥土及杂石。
【炮制方法】
生石膏:去净杂石,洗净泥土,打碎成小块。煅石膏:取净石膏块,置坩埚内,在无烟炉火中煅至酥松状,取出,放凉,碾碎。①《雷公炮炙论》:“凡使石膏,须石臼中捣成粉,箩过,生甘草水飞过,澄、晒、研用。”②《纲目》:“石膏,古法惟打碎如豆大,绢包入汤煮之,近人因其寒,火煅过用,或糖拌炒过,则不妨脾胃。”③《药品化义》:“石膏,略煅带生用,多煅则体腻性敛。”
【考 证】
出自《神农本草经》;《纲目》:“其文理细密,故名细理石,其性大寒如水,故名寒水石,与凝水石同名异物。”“石膏有软硬二种:软石膏大块,生于石中作层,如压扁米糕形,每层厚数寸,有红白二色,红者不可服,白者洁净,细文短密如束针,正如凝成白蜡状,松软易碎,烧之即白烂如粉,其中明洁,色微带青。而文长细如白丝者,名理石也。与软石膏乃一物二种,碎之则形色如一,不可辨矣。硬石膏作块而生直理,起棱如马齿,坚白,击之则段段横解,光亮如云母。白石英,有墙壁,烧之亦易散,仍硬不作粉。其似硬石膏成块,击之块块方解,墙壁光明者,名方解石也。烧之则诧散亦不烂,与硬石膏乃一类二种,碎之则形色如一,不可辨矣。自陶弘景、苏恭、大明、雷?、阎孝忠皆以硬者为石膏,软者为寒水石,至朱震亨始断然以软者为石膏,而后人遵用有验,千古之惑始明矣。盖昔人所谓寒水石者,即软石膏也;所谓硬石膏者,乃长石也。石膏、理石、长石、方解石四种,住气皆寒,俱能去大热结气,但石膏又能解肌发汗为异尔。理石即石膏之类,长石即方解之类,俱可代用,各从其类也。今人以石膏收豆腐,乃昔人所不知。”“按古方所用寒水石,是凝水石。唐、宋以来诸方所用寒水石,即今之石膏也。近人又以长石、方解石为寒水石,不可不辨之。”
【生药材鉴定】
为长块状或不规则形纤维状的结晶集合体,大小不一。全体白色至灰白色。大块者上下二面平坦,无光泽及纹理。体重质松,易分成小块,纵断面具纤维状纹理,并有绢丝样光泽。无臭,味淡。以块大色白、质松、纤维状、无杂石者为佳。烧之,染火焰为淡红黄色,能熔成白色磁状的碱性小球。烧至120℃时失去部分结晶水即成白色粉末状或块状的嫩石膏。显微鉴定:本品在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透明;晶形柱状或纤维状;低负突起,糙面不显著。一组解理明显。干涉色为一级灰白色至黄白色。于解理清晰的切面上平行消光,在平行解理的切面上为斜消光。二轴晶,正光性,光轴角2V=58°,折射率Np= 1.521,Nm= 1.523,Ng=1.530;双折射率Ng-Np=0.009。
【中药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CaSO4·2H2O)。其中CaO 32.5%、SO3 46.6%、H2020.9 %,此外常有粘上、砂粒、有机物、硫化物等杂质混入。据北京医学院分析,除硫酸钙外,尚夹杂微量的Fe++及Mg++。煅石膏为无水硫酸钙 (CaSO4)。 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常含少量铝、硅、镁、铁及微量锶、钡等元素。有些产品中还混有粘土、有机物、砂粒等杂质。
【中药化学鉴定】
(1)取本品一小块(约2g),置具有小孔软木塞的试管内,灼烧,管壁有水生成,小块变为不透明体。(2)取本品粉末(0.2g),加稀盐酸10ml ,加热使溶解,溶液显钙盐与硫酸盐的鉴别反应。硫酸盐鉴别试验见芒硝项下。钙盐鉴别反应:取供试液`(1→20),加甲基红指示液2滴,用氨试液中和,再滴加稀盐酸至恰呈酸性,加草酸铵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CaC2O4),滤过。沉淀不溶于醋酸,可溶于盐酸。也可用红外光谱法或X射线衍射法进行鉴定。
【各家论述】
1.《脾胃论》: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石膏能去脉数,疾病退,脉数不退者,不可治也。
2.《本草衍义补遗》:石膏,本阳明经药,阳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缓脾益气,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头,又入手太阴、少阳,而可为三经之主者。研为末,醋研丸如绿豆大,以泻胃火、痰火、食积。
3.《纲目》:东垣李氏云,立夏前多服白虎汤者,令人小便不禁,此乃降令太过也,阳明津液不能上输于肺,肺之清气亦复下降故尔。初虞世《古今录验方》治诸蒸病有五蒸汤,亦是白虎加人参、茯苓、地黄、葛根,因病加减。王焘《外台秘要》治骨蒸劳热久嗽,用石膏文如束针者一斤,粉甘草一两,细研如面,日以水调三四服,言其无毒有大益,乃养命上药,不可忽其贱而疑其寒。《名医录》言睦州杨士丞女,病骨蒸内热外寒,众医不瘥,处州吴医用此方,而体遂凉。愚谓此皆少壮肺胃火盛,能食而病者言也。若衰暮及气虚血虚胃弱者,恐非所宜。广济林训导年五十,病痰嗽发热,或令单服石膏药至一斤许,遂不能食,而咳益频,病益甚,遂至不起,此盖用药者之瞀瞀也,石膏何与焉。
4.《本草经疏》:石膏,辛能解肌,甘能缓热,大寒而兼辛甘,则能除大热,故《本经》主中风寒热,热则生风故也。邪火上冲,则心下有逆气及惊喘;阳明之邪热甚,则口干舌焦不能息,邪热结于腹中,则腹中坚痛;邪热不散,则神昏谵语;肌解热散汗出,则诸证自退矣。惟产乳、金疮,非其用也。《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者,以诸病皆由足阳明胃经邪热炽盛所致,惟喘息咽热,略兼手太阴病,此药能散阳明之邪热,降手太阴之痰热,故悉主之也。甄权亦用以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如火。《日华子》用以治天行热狂,头风旋,揩齿。东垣用以除胃热肺热,散阳邪,缓脾益气者,邪热去则脾得缓而元气回也。洁古又谓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日哺潮热,大渴引饮,中暑及牙痛者,无非邪在阳明经所生病也,理阳明则蔑不济矣。足阳明主肌肉,手太阴主皮毛,故又为发斑发疹之要品。若用之渺少,则难责其功,世医罔解,兹特表而著之。石膏本解实热,祛暑气,散邪热,止渴除烦之要药。温热二病,多兼阳明,若头痛、遍身骨痛而不渴不引饮者,邪在太阳也,未传阳明不当用。七、八日来,邪已结里,有燥粪,往来寒热,宜下者勿用。暑气兼湿作泄,脾胃弱甚者勿用。疟邪不在阳明则不渴,亦不宜用。产后寒热由于血虚或恶露未尽;骨蒸劳热由于阴精不足,而不由于外感;金疮、下乳,更非其职;宜详察之,并勿误用。
5.《药征》:《名医别录》言石膏性大寒,自后医者怖之,遂至于置而不用焉。仲景氏举白虎汤之证曰,无大热,越婢汤之证亦云,而二方主用石膏,然则仲景氏之用药,不以其性之寒热也可以见己。余也笃信而好古,于是乎为渴家而无热者,投以石膏之剂,病已而未见其害也;方炎暑之时,有患大渴引饮而渴不止者,则使其服石膏末,烦渴顿止,而不复见其害也;石膏之治渴而不足怖也,斯可以知已。
6.《重庆堂随笔》:石膏,余师愚以为治疫主药,而吴又可专用大黄,谓石膏不可用,何也?盖师愚所谓者暑热为病,暑为天气,即仲圣所谓清邪中上之疫也。又可所论者湿温为病,湿为地气,即仲圣所云浊邪中下文疫也。清邪乃无形之燥火,故宜清而不宜下;浊邪乃有形之湿秽,故宜下而不宜清。二公皆卓识,可为治疫两大法门。
7.《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神农本经》谓其微寒,则性非大寒可知。且谓其宜于产乳,其性尤纯良可知。医者多误认为大寒而煅用之,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点豆腐者必煅用,取其能收敛也),以治外感有实热者,竟将其痰火敛住,凝结不散,用至一两即足伤人,是变金丹为鸩毒也。迨至误用煅石膏偾事,流俗之见,不知其咎在煅不在石膏,转谓石膏煅用之其猛烈犹足伤人,而不煅者更可知矣。于是一倡百和,遂视用石膏为畏途,即有放胆用者,亦不过七、八钱而止。夫石膏之质最重,七、八钱不过一大撮耳。以微寒之药,欲用一大撮扑灭寒温燎原之热,又何能有大效。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实热,轻症亦必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重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或单用或与他药同用,必煎汤三、四茶杯,分四、五次徐徐温饮下,热退不必尽剂。如此多煎徐服者,欲以免病家之疑惧,且欲其药力常在上焦中焦,而寒凉不至下侵致滑泻也。《本经》谓石膏治金疮,是外用以止其血也。愚尝用煅石膏细末,敷金疮出血者甚效。盖多年壁上石灰善止金疮出血,石膏经煅与石灰相近,益见煅石膏之不可内服也。
8.《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
9.《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
10.《药性论》: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烦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躁,治唇口干焦。和葱煎茶去头痛。
11.《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心烦躁,揩齿益齿。
12.《珍珠囊》:止阳明头痛)止消渴,中暑,潮热。
13.《用药心法》:胃经大寒药,润肺除热,发散阴邪,缓脾益气。
14.杨土瀛:煅过最能收疮晕,不至烂肌。
15.《本草蒙筌》:胃脘痛甚,吞服。
16.《长沙药解》:清心肺,治烦躁,泄郁热,止燥渴,治热狂,火嗽,收热汗,消热痰,住鼻衄,调口疮,理咽痛,通乳汁,平乳痈,解火灼,疗金疮。
17.《本草再新》:治头痛发热,目昏长翳,牙痛,杀虫,利小便。
1.睡石膏枕有好处:
石膏自古被认为是上等的中药药石,本地民间用来制作石膏枕已有近千年历史,而且数百年来的民间实践经验证明石膏枕确实有降血压预防中风、止头痛镇静安神、消炎退热、调节植物神经等辅助疗效。
睡石膏枕主要对失眠、头昏、高血压、颈椎病、风火牙痛、面部皮肤炎症等有明显辅助疗效。疏通经络、消除疲劳、清热泻火、凉血降压、吸湿除汗、养颜益寿。
2.石膏的作用:
石膏本身是无毒无害无放射性污染,在中国古籍中又称凝水石、(太阴)玄精石、盐根等,自古就用作中药药石,具有缓脾益气、止渴去火、解饥发汗等功效。我国东汉时期的《神龙本草》中就有石膏用于心烦,神昏等实热亢病;
史料文献记载唐代西域高昌“复有白盐,其形如玉。高昌人取之为枕,贡之中国”,文中白盐即指石膏;
明代《本草纲目》记载有石膏枕主治中风寒热。
石膏作为药枕治疗疾病的科学原理,主要有几个方面:经络调节经络是“内属于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表里的通络。大部分经络在颈项部循行、经过,又有许多腧穴在此分布,并发挥相应的作用。药枕疗法可以利用机械和药物的多种刺激,以激发颈项部的气血运行,达到通经活络,疏通气血的目的。
中医学的实践经验证明石膏枕确实有降血压预防中风、止头痛镇静安神、消炎退热、调节植物神经等辅助疗效。
煎煮中药是一门很讲究经验的活儿,其中的先煎、后下、烊化、包煎等煎煮法更应该注意。那么中药石膏怎么煎用?下面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中药石膏的煎用在中医里面,药用的石膏为“生石膏”。生石膏又称白虎、细石,为硫酸盐类矿物,性寒味辛甘,为治疗温病的常用药,有解肌清热、除烦止渴的功效,对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高热不退、大热烦渴,大量用之,颇有卓效,如《伤寒论》中的“白虎汤”。
一直以来,石膏入药都主张将其先煎,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这种做法有点事与愿违。生石膏的主要成分是含水硫酸钙,其溶解度与温度成反比,试验发现,将生石膏放入1000毫升水中加热,当其温度在20℃、60℃、100℃、107℃时,硫酸钙的溶解克数分别为2.2克、2.3克、1.6克和1.55克,可见,其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反而下降。所以,生石膏先煎或久煎,其溶出量反不如与他药同煎时含量高。
见过中药的人会了解到,像是矿物类、化石类、兽骨兽甲等质地坚硬的中药,像龟板、鳖甲、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磁石、生石膏、珍珠母、石决明等,为了让成分有效溶出,一定会先放入煎药锅内煎煮段时间才能将其成分煎出。但是有些矿物比较特殊,并不需要提前煎煮。这样的中药材,生石膏就算是一味。
早在中药专着《雷公炮炙论》中就记载:“凡使石膏,石臼中捣成粉,罗过,生甘草水飞,澄、晒、研用。”在《奇效良方》中亦载有“石膏、鼠粘子研末,以温酒或清茶调服治疗偏头痛”的病例。现代医家也有以生石膏研末冲服治大叶肺炎、高热不退的报道。由此可见,生石膏入药不需先煎。
中药石膏的功效与作用解肌清热;除烦止渴。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胃火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1、《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
2、《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
3、《本草再新》:治头痛发热,目昏长翳,牙痛,杀虫,利小便。
4、《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心烦躁,揩齿益齿。
5、《药性论》: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烦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躁,治唇口干焦。和葱煎茶去头痛。
6、《珍珠囊》:止阳明头痛,止消渴,中暑,潮热。
7、《本草衍义补遗》:研为末,醋研丸如绿豆大,以泻胃火、痰火、食积。
中药石膏的配伍应用1、石膏可用于清热泻火,主要用于热病,表现为高热,口渴,心里烦,脉搏快速的病人,通常和知母一同使用。知母也有清热泻火的作用。二者合用有协同作用,能够提高疗效。
2、石膏还可以用于胃火大引起的口腔炎症,如牙龈肿痛,口腔溃烂等,有清胃热的作用,通常和牛膝,知母等一同使用,牛膝能够引火下行,知母有清热泻火的作用。
3、石膏还可用于肺热咳喘,表现为高热,口渴,咽喉干燥,小便短少等,通常和麻黄、杏仁一起合用,麻黄能够清肺热,平喘,杏仁本身也能止咳化痰,和麻黄合用可以增强麻黄的作用。
4、石膏还可以用于疮疡创口久不愈合,湿疹的人,对烫伤也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单用,煅用,外敷疮口处,也可以和黄柏,青黛一起研磨成末后外敷使用。能够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促使伤口及早愈合。
石膏的用药禁忌 1、脾胃虚寒及血虚、阴虚发热者忌服石膏。
2、鸡子为之使。石膏恶莽草、马目毒公。《本草经集注》
3、石膏属大寒之品,易伤阳气。
4、石膏恶巴豆,畏铁。《药性论》
5、石膏用量过大,服后会出现疲倦乏力、精神不振、胃口欠佳等情况。
6、石膏不宜与下列西药同时运用:
①四环素族抗生素,石膏会使该族抗生素溶解度降低而吸收率减少。
②不宜与异烟肼同服,会使其疗效降低。
③不宜与强的松同服,能降低其生物利用度。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