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介绍一下吴茱萸的服用方法

时间: 2023-04-30 02:39:36

介绍一下吴茱萸的服用方法

谈到吴茱萸,相信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当然了,吴茱萸这种药材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相信大家对于吴茱萸也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对于吴茱萸的服用方法却不是很了解了,其实吴茱萸的治病疗方也是非常堵多的哦,那么吴茱萸的治病疗方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吧。

吴茱萸对于治疗肾气上哕,肾气自腹中起上筑于咽喉等这些症状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哦,但是很多朋友不知道服用吴茱萸的方法了,其实我们可以将吴茱萸(醋炒)、橘皮、附子(去皮)各50克搭配起来。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姜汤下七十丸。(《仁存堂经验方》)

治多年脾泄,老人多此,谓之水土同化:吴茱萸三钱。泡过,煎汁,入盐少许,通口服,盖茱萸能暖膀胱,水道既清,大肠自固,他药虽热,不能分解清浊也,这个方子对于我们人体脾胃的健康是非常的有好处的,脾胃不好的朋友们也是可以适当的服用本方的哦。

治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小儿有疳气下痢,亦能治之:黄连(去须)、吴茱萸(去梗,炒)、白芍药各五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大家要注意了,本方一定要在饭前服用哦,不然会影响我们肠胃的健康的。

治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吴茱萸六升,木瓜两颗(切)。上二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进一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热闷,即瘥,这个方子对于治疗本症状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哦,我们如果出现了这个症状,那么可以通过本方来治疗。

通过我们上面的这些介绍,相信大家对于吴茱萸的治病疗方也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了,我们可以知道了,吴茱萸对于许多的疾病都是有着非常不错的治疗作用的哦,所以我们如果在生活中出现了这些症状,那么我们就是可以通过服用吴茱萸来治疗的哦。

伤寒论偶感-阳明中寒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汤方的主证是: 呕、咳、吐、头痛、 手足逆冷,还有可能利、躁烦。属于阳明中寒,但是也可以治疗少阴病累及太阴。

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呕,属阳明,说明病在胃,阳明中寒引起,所以用吴茱萸温胃暖肝,人参补气,生姜散寒止呕,如果是病在上焦,比如栀子豉汤症,心烦懊恼而不能食,要服用吴茱萸汤的话,加重热症,就会加重呕吐。这里吴茱萸和生姜的量很大,两者都有辛散的力量,所以考虑是有寒邪由外而入的原因,仍然由外而解,所以此处用生姜没有用干姜。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都是少阴病,症状都一样,一个是死,一个是吴茱萸汤治疗。之间的相差之处在于,一个是少阴病转太阴病,也就是脾肾阳虚,吐利是中阳不足的表现,有手足逆冷,是阳虚不达四末,本方以呕为主。296条,是肾阳欲绝,以利为主,肾司二便,肾阳虚肾关不固,下利清谷。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寒邪上逆出现干呕吐涎沫,头痛。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这里说的也是阳明中寒,外有寒邪故无汗,小便利说明非膀胱经受邪,呕说明胃气上逆,咳,寒饮凌肺,头痛也是寒气上冲引起。如果没有寒气上冲,就不会有咳、不呕、也不会有头痛。

吴茱萸: 辛苦,温,肝;胃;脾;大肠;肾经。《本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在以往的印象中,吴茱萸行气力量强,归肝经,但是在吴茱萸汤中,我们发现,吴茱萸以温中下气为主,所以它对于寒气上逆,胃气上逆都有良好疗效。和香附还是不一样的,香附还是以治疗肝气郁结为主。而像这种阳明中寒,病位在胃,又表现为气机紊乱的现象,还是吴茱萸更加贴切。干姜纯在脾胃,也没有调畅气机的功效,肉蔻,砂仁没有辛散之力,所以对于散寒邪力量不足。所以本方的关键点在于有脾胃阳虚,又有寒邪入侵,盘踞于中焦,然后气机紊乱,上逆则呕、咳、吐、头痛,下降则利。

茱萸丸简介

目录1拼音2《医心方》卷九引《深师方》 2.1方名2.2组成2.3主治2.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2.5制备方法 3方出《丹溪心法》卷三,名见《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新效方》 3.1方名3.2茱萸丸的别名3.3组成3.4主治3.5茱萸丸的用法用量3.6制备方法3.7各家论述3.8附注 4《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4.1方名4.2组成4.3主治4.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4.5制备方法 5《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5.1方名5.2组成5.3主治5.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5.5制备方法 6《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6.1方名6.2组成6.3主治6.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6.5制备方法 7《苏沈良方》卷十 7.1方名7.2组成7.3主治7.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7.5制备方法7.6用药禁忌 8《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8.1方名8.2组成8.3功效8.4主治8.5茱萸丸的用法用量8.6制备方法 9《圣济总录》(人卫本)卷一六五 9.1方名9.2组成9.3主治9.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9.5制备方法9.6附注 10《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10.1方名10.2组成10.3功效10.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10.5制备方法 11《全生指迷方》卷三 11.1方名11.2组成11.3主治11.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11.5制备方法 12《丹溪手镜》卷四 12.1方名12.2组成12.3主治12.4附注 13《普济方》卷六十七 13.1方名13.2组成13.3主治13.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13.5制备方法 14《普济方》卷三九七 14.1方名14.2组成14.3主治14.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14.5制备方法 15《医方类聚》卷二一二引《仙传济阴方》 15.1方名15.2组成15.3主治15.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15.5制备方法 16方出《千金》卷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九十五 16.1方名16.2组成16.3主治16.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17《圣惠》卷五十 17.1方名17.2组成17.3主治17.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17.5制备方法 18《元和纪用经》 18.1方名18.2组成18.3功效18.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18.5制备方法 19《外台》卷七引《必效方》 19.1方名19.2组成19.3主治19.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19.5制备方法 20《外台》卷七引《延年秘录》 20.1方名20.2组成20.3主治20.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20.5制备方法20.6用药禁忌 21《外台》卷三十三引《经心录》 21.1方名21.2组成21.3主治21.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21.5制备方法 22《圣惠》卷五十九 22.1方名22.2茱萸丸的别名22.3组成22.4主治22.5茱萸丸的用法用量22.6制备方法22.7附注 23《魏氏家藏方》卷十 23.1方名23.2组成23.3主治23.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23.5制备方法 附:1古籍中的茱萸丸 1拼音 zhū yú wán

2《医心方》卷九引《深师方》

2.1方名

茱萸丸

2.2组成

吴茱萸2两,椒1两半,黄芩1两,前胡1两,细辛6分,皂角2枚,人参3分,茯苓1两半,附子1两,干姜6分,半夏1两。

2.3主治

膈上冷,膈下热,宿食癖饮积聚,食不消,塞在胸中,或反胃害食消瘦。

2.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丸,日3次,不知稍增之。

2.5制备方法

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方出《丹溪心法》卷三,名见《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新效方》

3.1方名

茱萸丸

3.2茱萸丸的别名

咽醋丸、茱连丸

3.3组成

吴茱萸(去枝梗,汤煮少时,浸半日,晒干)半两,陈皮半两,黄芩半两(陈壁土炒,去土用),黄连1两(陈壁土炒),苍术7钱半(米泔浸)。

3.4主治

郁积,吞酸吐酸。

3.5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白术汤送下。

3.6制备方法

上为末,神曲糊丸,如绿豆大。

3.7各家论述

《医方考》:胃中湿热,抑遏肝火,令人吞酸者,此方主之。湿郁则热,热郁则酸,故夏月饮食之类,以物覆冒之,其味必酸。曰肝火者,《洪范》曰:木曰曲直,曲直作酸,故责之肝也。是方也,连、芩治热,热去则不吐酸;苍术燥湿,湿陈则不生热;陈皮理气,气行则热不郁;吴茱萸辛热而气臊,辛热可使就燥,气臊可使就肝,故能引连、芩入肝而泻肝火,此从治之义也。他如火门左金丸亦良。

3.8附注

咽醋丸(《医学纲目》卷二十二)、茱连丸(《医学正传》卷三)。

4《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4.1方名

茱萸丸

4.2组成

茱萸(汤浸7遍,焙干,微炒)1两,麝香(研)1两,当归(切,焙)半两。

4.3主治

胁胸气妨闷疼痛。

4.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热酒送下,不拘时候。

4.5制备方法

上为末,入麝香同研匀,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5《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5.1方名

茱萸丸

5.2组成

吴茱萸(汤浸,焙,炒)3分,干姜(炮)3分,赤石脂3分,陈曲(炒)3分,当归(切,焙)3分,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1两。

5.3主治

脾气不足,鹜溏青黑。

5.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食前米饮送下,日3次。

5.5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6《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6.1方名

茱萸丸

6.2组成

吴茱萸(汤浸,焙干,炒)半两,干姜(炮)半两,诃梨勒皮半两,胡粉1分,白矾灰1分。

6.3主治

下痢脓血不止。

6.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食前米饮送下。

6.5制备方法

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7《苏沈良方》卷十

7.1方名

茱萸丸

7.2组成

茱萸3分(瓦上出油),胡椒5钱,人参5钱,当归5钱,甘草半两(一半生,一半纸裹57重,醋浸令透,火内慢煨干,又浸,如此7遍),半夏1两(用姜4两研汁,入砂罐子内用姜汁、井水煮候破,看存2分白心,取半夏研为膏子),白矾半两(炒干存性,1分)。

7.3主治

年深膈气翻胃,饮食之物至晚皆吐出,悉皆生存不化,膈上常有痰涎,时时呕血,胸中多酸水,吐清水,无时,夜吐则至晚,日渐羸瘦,腹中痛楚,时腹冷滑,或即闭结。

7.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丸,日3次,桑柳条各□□,最上等银器内煎汤送下。

7.5制备方法

上为末,半夏膏为丸,如稍硬,添姜汁,如梧桐子大。

7.6用药禁忌

忌诸毒物。惟可食油、猪胰脾、软饭。

8《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8.1方名

茱萸丸

8.2组成

食茱萸(微炒)3分,干姜(炮裂)半两,大黄(锉,炒)半两,甘草(炙)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麦曲(炒)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1分,人参1分,枳实(去瓤,麸炒)1分。

8.3功效

温脾进食。

8.4主治

虚劳不思饮食,胸背支满,脏气逆,羸瘦,食不消化。

8.5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日午、夜卧温酒送下。

8.6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9《圣济总录》(人卫本)卷一六五

9.1方名

茱萸丸

9.2组成

吴茱萸1两(黑豆汁浸,炒干),黄连(去须)1两半。

9.3主治

产后赤白痢日久,脐腹冷疼。

9.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食前煎芍药汤送下。

9.5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9.6附注

本方方名,原书文瑞楼本作“吴茱萸丸”。

10《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10.1方名

茱萸丸

10.2组成

吴茱萸(汤洗7遍,焙)1两半,硇砂半两(用醋浆水淹搅500700度,用纸滤过,瓷器内侵火逼令干),木香1两,京三棱3两(炮熟,捣),青橘皮(汤浸,去白)1两半,干姜(炮裂)1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半,半夏(汤洗10遍,微炒)1两半,巴戟天(去心,酒浸1宿)1两,茴香子1两(微炒),硫黄1两(甘草水洒研7日)。

10.3功效

补虚,下气去痰。

10.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心盐汤送下。

10.5制备方法

上为末,先用硫黄末,以精羊肉15两细切,拌和令匀,淹1宿,便用好醋1升半,煎汁尽,醋刮在臼内,后将药末并硇砂同入皿内,杵1000下,为丸如梧桐子大。

11《全生指迷方》卷三

11.1方名

茱萸丸

11.2组成

苁蓉(洗切,酒浸,焙)、五味子(炒)、山茱萸、干山药各等分。

11.3主治

消中,肾气败。其人素渴饮水,一旦不饮不渴,小便日夜数十行,气乏肉消脱。

11.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饮送下。

11.5制备方法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2《丹溪手镜》卷四

12.1方名

茱萸丸

12.2组成

六一散1料加吴茱萸1两(煮过)。

12.3主治

湿热滞气,吞酸,自利。

12.4附注

本方改为散剂,名“茱萸六一散”(见《医方考》)。

13《普济方》卷六十七

13.1方名

茱萸丸

13.2组成

吴茱萸(汤洗,焙干,炒)1分,夜明沙(炒)1分。

13.3主治

牙齿风龋。

13.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绵裹1丸,于痛处咬,勿咽津。

13.5制备方法

上为末,以蟾酥为丸,如麻子大。

14《普济方》卷三九七

14.1方名

茱萸丸

14.2组成

吴茱萸1两,黄连1两(去须)。

14.3主治

冷热不调,赤白五色,诸般痢,腹痛后重。

14.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赤白痢2药俱用,赤痢多用茱萸,并米汤送下。

14.5制备方法

上药同炒香熟,各分为二,加甘草同为末,各以酸醋为丸。

15《医方类聚》卷二一二引《仙传济阴方》

15.1方名

茱萸丸

15.2组成

吴茱萸1两(盐汤洗),苍术1两,陈皮(去白)半两,麦芽半两,肉桂半两,神曲半两。

15.3主治

妇人有积饮痰证,在脾胃间,时时酸心或吐水。

15.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米饮送下。

15.5制备方法

上药水煮面糊为丸。

16方出《千金》卷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九十五

16.1方名

茱萸丸

16.2组成

吴茱萸1升,干姜2两,大黄2两,当归2两,桂心2两,芍药2两,甘草2两,芎藭2两,人参1两,细辛1两,桃白皮1把,真朱半两,雄黄18铢。

16.3主治

腹胁胀满,关格,大小便不通。

16.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纳雄黄、真朱末,酒1升,微火煮3沸,服1升。得下即止。

17《圣惠》卷五十

17.1方名

茱萸丸

17.2组成

食茱萸3分,干姜2分(炮裂,锉),川椒3分(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桂心3分,人参3分(去芦头),细辛3分,赤茯苓半两,白术半两,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

17.3主治

五噎。胸中寒,呕逆气隔,饮食不下。

17.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17.5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8《元和纪用经》

18.1方名

茱萸丸

18.2组成

白附子1两,吴茱萸(炒香)3两,草乌头(去皮尖,称2两,入好净白盐中拌炒,令裂,去盐,取)1两。

18.3功效

散寒湿及肠中风冷阴邪之气。

18.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15丸,温酒或盐汤送下。

18.5制备方法

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9《外台》卷七引《必效方》

19.1方名

茱萸丸

19.2组成

吴茱萸1斤,桂心2两,当归2两。

19.3主治

蜎心痛。心中寒,心背彻痛。

19.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酒送下,日2次。渐加至40丸,以知为度。

19.5制备方法

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0《外台》卷七引《延年秘录》

20.1方名

茱萸丸

20.2组成

吴茱萸1两半,干姜1两半,桂心1两,白术2两,人参1两,橘皮1两,附子1两半(炮),蜀椒1两(出汗),甘草1两(炙),黄芩1两,当归1两。

20.3主治

心痛。

20.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丸,日3次,稍加至15丸,药尽更合,酒、饮无拘,食前后任意。

20.5制备方法

上为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0.6用药禁忌

忌猪肉、生葱、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21《外台》卷三十三引《经心录》

21.1方名

茱萸丸

21.2组成

吴茱萸1升,蜀椒1升(去目汗,末)。

21.3主治

妇人阴寒,十年无子。

21.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绵裹,导子肠中,日再易。无所下,但开子脏,令阴温,即有子也。

21.5制备方法

炼蜜为丸,如弹子丸。

22《圣惠》卷五十九

22.1方名

茱萸丸

22.2茱萸丸的别名

变通丸、茱连丸

22.3组成

吴茱萸2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黄连2两(去须,微炒)。

22.4主治

水泻不止。赤白痢,腹脐痛,日夜无度,脓血相杂,里急及肠风下血。

22.5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22.6制备方法

上为末,用软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22.7附注

变通丸(《医方类聚》卷一三九引《澹寮》)、茱连丸(《万氏家抄方》卷一)。本方改为汤剂,名“茱萸汤”(见《圣济总录》);改为散剂,名“二宜散”(见《普济方》)。

23《魏氏家藏方》卷十

23.1方名

茱萸丸

23.2组成

猪脏头1个,吴茱萸3两(汤泡7次,炒)。

23.3主治

小儿脾脏虚,泄泻不止。

23.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米饮送下。

23.5制备方法

上将吴茱萸纳在猪脏内,两头紧紧系定,用好酒3升煮令极烂,入沙盆内研细,为丸,如绿豆大。

古籍中的茱萸丸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八脉法]三关主对法第六 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汤、生姜汤、茱萸丸,调和饮食以暖之。寸口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逆...

《脉经》:[卷二]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 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汤、生姜汤、茱萸丸、调和饮食以暖之。寸口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一诸痢方治]治热痢方 。如萝卜子大。看大小紧慢。加减丸数。如白痢只服茱萸丸。赤痢只服黄连丸。白多赤少者。多服茱萸丸。赤多...

《麻科活人全书》:[卷之三]吐利并作下滞里急后重脱肛第七十一 干葛白芍(各八分)茱萸(一两)升麻(七分)甘草(四分)为末。以山药研粉、作糊合丸。梧子大。食远。用...

《全生指迷方》:[卷三]消证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