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把绿豆和红薯一起搭配食用,其实这样是可以食用的,营养物质很高,而且也可以起到促进食欲的作用,绿豆可以清热解毒去火气,红薯可以开胃消食促进食欲,今天介绍绿豆红薯粥的做法,可以有提高体质的作用,来看看绿豆红薯粥的做法。
绿豆红薯粥
所需材料:
绿豆80克、大米50克、红薯50克、红糖5克
具体做法:
1、首先我们需要将大米和绿豆清洗干净,然后用少许的水浸泡大约三十分钟,这样可以让大米和绿豆松弛一下,同时我们还需要将红薯去皮洗净,切成小块。
2、锅中放入适量的水,加入处理好的绿豆、大米、红薯大火煮开。
3、煮到差不多绿豆和大米快熟的时候转成小火到大米煮烂,然后等粥粘稠的时候放入红糖继续煮,等红糖化开即可出锅。
功效与作用:
绿豆中富含淀粉、脂肪、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锌、钙等矿物质,能提供身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而且绿豆中含有香豆素、生物碱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我们经常食用的话,可以起到一定的提高身体免疫力的作用。绿豆也是利尿消肿的利器,可以有很好的减肥的作用。同时我们知道,粗粮红薯含有大量膳食纤维,这些膳食纤维在肠道内是无法被消化吸收的,这样可以刺激我们的肠道,增强蠕动,而且吸水后体积会增大,帮助通便排毒,对老年性便秘有较好的疗效。将红薯和绿豆一起煮粥的话,口感香甜,而且也有解渴解毒的功效,可以帮助缓解夏季出现的食欲不振的问题,而且也可以有促进食欲的效果,这样的养生食谱日常生活可以经常吃。
绿豆红薯粥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可以利用起来,对于促进食欲有好处,而且也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可以有补充膳食纤维的作用,刺激肠道,预防便秘,而且也可以有消除水肿的作用,对于减肥降脂来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和效果。
一 茯苓:
功 效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主 治
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二 红豆:
适宜人群
宜食:肾脏性水肿、心脏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营养不良性水肿以及肥胖症等病症患者适宜食用,如能配合乌鱼、鲤鱼或黄母鸡同食,消肿效果更好;同时产后缺奶和产后水肿的妇女也宜食,用赤小豆煎汤喝或煮粥食用。
忌食:尿多之人不宜食用,主要是由于赤小豆具有利水的功能。
三 绿豆
绿豆的药理作用为降血脂、降胆固醇、抗过敏、抗菌、抗肿瘤、增强食欲、保肝护肾。
绿豆粉有显著降脂作用,绿豆中含有一种球蛋白和多糖,能促进动物体内胆固醇在肝脏分解成胆酸,加速胆汁中胆盐分泌和降低小肠对胆固醇的吸收。
绿豆的有效成分具有抗过敏作用,可辅助治疗荨麻疹等过敏反应。绿豆对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绿豆中所含蛋白质、磷脂均有兴奋神经,增进食欲的功能。绿豆含丰富胰蛋白酶抑制剂,可以保护肝脏,减少蛋白分解,减少氮质血症,因而保护肾脏。
四 红薯
红薯块根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含糖1.5%-5%。
红薯块根具有活性成分,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减肥、美容等功效,有“长寿食品”美誉。另外,块根常除供食用外,还可以制糖和酿酒、制酒精,也可制取淀粉、提取果胶等,制取的淀粉可以制作粉条和粉皮,可以制作美味的菜肴。
一起煲能清洁肠胃治好便秘也能适当减肥
但是春/冬两季是进补之时,懂养生食疗是不会在春冬两季经常加绿豆的
很适合夏季和秋季(5月--10月)之用。
绿豆的功效在于能清除上火内热,夏季和秋季刚好又是最炎热之季
2. 绿豆有缺点的,吃多经常吃会拉肚子,它属性偏寒凉,恰好春/冬两季是寒冷潮湿
食物就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之一了,我们应该通过食物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喝粥是一种养生的方法,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的问题了,什么粥有好处呢,这道绿豆小米粥就是不错的清热去火的好选择。
食疗功效:清热解毒、解暑止渴、消肿、降脂
营养价值:蛋白质、磷脂、碳水化合物、钙、锌及多种维生素
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禁忌人群:胃虚寒、肾气不足、体质较弱者不宜食用
绿豆小米粥所需材料
主要食材小米、大米、绿豆、水
绿豆小米粥的做法
1将大米、小米淘洗干净后浸泡30分钟;绿豆洗净,提前一晚浸泡,放入蒸锅中蒸熟。
2锅置火上,倒入适量清水,加入大米、小米一同用大火熬煮。
3大火煮沸之后改用小火煮30分钟,加入蒸好的绿豆稍煮片刻即可。
绿豆小米粥的功效与作用
小米绿豆粥香甜嫩滑,有清肝泻热、开胃解渴的功效,适合夏季食欲不振及燥热人群食用。绿豆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常喝小米绿豆粥能消水肿,起到减肥的效果。小米绿豆粥由大米、小米、绿豆熬煮而成,中富含淀粉、脂肪、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锌、钙等矿物质,能提供身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这样的原粥品很适合食欲不振啊或者是想减肥的人群,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起到减肥的效果哦,对于促进代谢有帮助,而且还可以开胃去火气的呢。
关于绿豆小米粥的做法和它的营养价值大家都了解了吧,可以看出的是营养价值很高,而且还可以促进代谢,具有促进食欲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有清热去火消肿利尿降血脂,开胃健脾大家不妨吃一些吧。
一、红薯、豆角干、红豆、绿豆、花生、黄花菜、大米一起煮粥可以吃,以上食材均相克,其味道如何就另当别论。若要在加点什么不相克的食材,可以加糙米或小麦也无妨。
二、扩展知识
1、红薯(学名:Ipomoea batatas),又名蕃薯、甘薯、山芋、番芋、地瓜、红苕、线苕、白薯、金薯、甜薯、朱薯、枕薯等。常见的多年生双子叶植物,草本,其蔓细长,茎匍匐地面。块根,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皮色发白或发红,肉大多为黄白色,但也有紫色,除供食用外,还可以制糖和酿酒、制酒精。
专家指出,红薯应该在午餐时段吃是最好的。这是因为我们吃完红薯后,其中所含的钙物质需要在人体内经过4到5小时进行吸收,而下午的日光照射正好可以促进钙的吸收。但最好是在午餐前食用红薯,这样钙物质可以在午餐前被全部吸收,而且不会影响晚餐时其他食物中钙的吸收。
红薯含有丰富的淀粉、维生素、纤维素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还含有丰富的镁、磷、钙等矿物元素和亚油酸等。这些物质能保持血管弹性,对防治老年习惯性便秘十分有效。遗憾的是,人们大都以为吃红薯会使人发胖而不敢食用。其实恰恰相反,红薯是一种理想的减肥食品,它的热量只有大米的1/3,而且因其富含纤维素和果胶而具有阻止糖分转化为脂肪的特殊功能。
红薯不仅是健康食品,还是祛病的良药。《本草纲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红薯蒸、切、晒、收,充作粮食,称做薯粮,使人长寿少疾。」《本草纲目拾遗》说,红薯能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金薯传习录》说它有6种药用价值:治痢疾和泻泄;治酒积和热泻;治湿热和黄疸;治遗精和白浊;治血虚和月经失调;治小儿疳积。《陆川本草》说,红薯能生津止渴,治热病口渴。
红薯含有大量不易被吸消化酵素破坏的纤维素和果胶,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及肠胃蠕动,从而起到通便作用。另外,它含量丰富的β-胡萝卜素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有助于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实际上红薯还是一种理想的减肥食品。
注意事项
1.不宜食用有黑斑的红薯,有黑斑的红薯黑斑病毒不易被高温破坏与杀灭,容易引起中毒,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一系列中毒症状,甚至可导致死亡。
2.不宜和柿子同时食用红薯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进食以后会产生大量果酸,如果与柿子同时食用,果酸可与柿子的单宁、果胶起凝聚作用,形成胃结石。如果食量多的情况下,应该至少相隔五个小时以上。如果同时食用,红薯中的糖分在胃内发酵,会使胃酸分泌增多,和柿子中的鞣质、果胶反应发生沉淀凝聚,产生硬块,量多严重时可使肠胃出血或造成胃溃疡。如果感觉胃部不适,一定要去医院做胃镜,看看是否有胃出血或胃溃疡。
3.红薯要适量
红薯含一种氧化酶,这种酶容易在人的胃肠道里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如红薯吃得过多,会使人腹胀、打嗝、放屁。红薯里含糖量高,吃多了可产生大量胃酸,使人感到“烧心”。
胃由于受到酸液的刺激而加强收缩,此时胃与食管边接处的贲门肌肉放松,胃里的酸液即倒流进食管,人就吐酸水了。糖分多了,身体一时吸收不完,剩余的在肠道里发酵,也会使肚子不舒服。
因此,现在流行的红薯养生法并非人人都适合。如果食用后出现腹泻的症状,就别勉强了,改吃糙米也有同样的效果。
2、干豆角,又叫脱水豆角(也叫干豇豆),通常选用豇豆和宽四季豆两种为原材料,经过高温煮熟后,晾晒干或者烘干,成品为黑色,易碎。晒干后一扎一扎捆好放入有内膜的编织袋中,放在干燥的地方密封存放,注意防潮,隔一段时间晒一遍。
【性味】甘、淡、微温。
【归经】入脾、胃经。
【功效】化湿而不燥烈,健脾而不滞腻,为脾虚湿停常用之品;有调和脏腑、安养精神、益气健脾、消暑化 湿和利水消肿的功效。
【主治】脾虚兼湿、食少便溏、湿浊下注、妇女白带过多,还可用于暑湿伤中、吐泻转筋。含有大量的植物纤维,有润肠通便的效果。
3、红豆即海红豆(学名:Adenanthera pavonina Linn. var. microsperma)豆科海红豆属,乔木,羽装复叶,小叶长椭圆,圆锥花序,花白色,荚果扁平,种子鲜红色,心材暗褐色,质坚而耐腐,可为支柱、船舶、建筑用材和箱板;种子鲜红色而光亮,甚为美丽,可作装饰品。
产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多生于山沟、溪边、林中或栽培于园庭。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红豆可以制成多种美味的食品,有很高营养价值。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象征相思。
中药属性
俗名:红豆、赤豆、红饭豆、米赤豆。
【性味】性平,味甘酸。
【功效】健脾止泻,利水消肿。
【宜食】适宜各类型水肿之人,包括肾脏性水肿、心脏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如能配合乌鱼、鲤鱼或黄母鸡同食,消肿力更好;适宜产后缺奶和产后浮肿,可单用赤小豆煎汤喝或煮粥食;适宜肥胖症之人食用。《食疗本草》:“和鲤鱼煮烂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食性本草》:“赤小豆坚筋骨,抽肌肉,久食瘦人。”《产书方》:“下乳汁,煮赤小豆取汁饮。”《本草纲目》:“通乳汁,和鲤鱼、鲫鱼、黄雌鸡煮食。”
【忌食】赤小豆能通利水道,故尿多之人忌食。陶弘景云:“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瘦。”《食性本草》:“久食瘦人。”《本草新编》:“赤小豆,可暂用以利水,而不可久用以渗湿。湿症多属气虚,气虚利水,转利转虚而湿愈不能去矣,况赤小豆专 利下身之水而不能利上身之湿。盖下身之湿真湿也,用之而有效;上身之湿,虚湿也,用之而益甚,不可不辨。”《本草纲目》:“赤小豆,其性下行,久服则降令太过,津液渗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 《随息居饮食谱》:“赤小豆,蛇咬者百日内忌之。”
按语:赤小豆的营养成分不如大豆,除含蛋白质、脂肪外,并含有维生素A、B、C和植物皂素以及铝、铜等微量元素。另据元代贾铭《饮食须知》中介绍,赤小豆的花叫“腐婢”,能解酒毒,食之令人多饮不醉。
*警告* 赤小豆与相思子二者外形相似(见上图),均有“红豆”之别名。 相思子产于广东,外形特征是半粒红半粒黑,过去曾有误把相思子当做赤小豆服用而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的,食用千万不可混淆。
4、绿豆最常见的谷物类当中的一种,是在炎热的夏天,我们会吃到可口又消暑的绿豆汤。绿豆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豆类食物。绿豆中的多种维生素、钙、磷、铁等矿物质都比粳米多。因此,它不但具有良好的食用价值,还具有非常好的药用价值,有“济世之良谷”的说法。三四月间下种,它的苗高一尺左右,它的叶小而且有细毛,到八、九月开小花,它的豆荚像赤豆荚。它的用途很广,可以做绿豆糕,可以生绿豆芽。
【性味】味甘,性寒,无毒。
【功效】可消肿通气,清热解毒。
【主治】将生绿豆研碎绞成汁水吞服,可医治丹毒,烦热风疹,药石发动,热气奔腾。补肠胃。可作枕头,使眼睛清亮。可治伤风头痛,消除呕吐。经常吃,补益元气,和调五脏,安神,通行十二经脉,除去皮屑,滋润皮肤,煮汁汤可解渴,解一切药草、牛马、金石之毒。
专家指出,绿豆中的蛋白质比鸡肉多,钙是鸡肉的7倍,铁是鸡肉的4到5倍,并有丰富的维生素C、B群、胡萝卜素等。在中医中,绿豆可以入药,具有清热解暑、清血利尿、明目降压等功效,是不可多得的"济世良谷"。
绿豆还有排毒美肤,抗过敏的功能。比如容易口角长疮、溃烂,易长痘痘、常有过敏现象的人,应多吃绿豆。长期多吃这种现象很快就会得到改善。
绿豆能解百毒
中医认为绿豆可解百毒,能帮助体内毒物的排泄,促进机体的正常代谢。绿豆可解酒毒、野菌毒、砒霜毒、有机磷农药毒、铅毒、丹石毒、鼠药毒等。绿豆还含有降血压及降血脂的成分。取食绿豆芽,可治疗因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夜盲症、缺乏维生素B2引起的舌疮口炎及阴囊炎、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坏血病等。绿豆芽脱下的豆皮名为绿豆衣,有清热解毒、明目退翳之功。
食用禁忌
夏天很多家庭都爱煮一些绿豆汤来解暑热,有的将煮好的绿豆汤冰镇起来。正是这小小的绿豆在炎炎夏日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清凉。但是我们在搭配食物时,要格外注意了,绿豆和一些食物是不能一起食用的。
1.中药。
绿豆中特有的蛋白会与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发生反应,从而使药效降低,不利于我们病情的恢复。
2.西红柿。
夏天西红柿是人们非常喜欢吃的一种蔬菜,但是如果同时吃这两种食物,会对我们的元气造成损伤。
3.狗肉。
绿豆与狗肉一起吃,会出现胃胀,呕吐、中毒能现象,这时,可以吃2~3棵空心菜进行缓解,但过多的食用的话,可以能会导致胀破肚皮,应马上送去医院急救。
4.榧子。
少量的同食两种食物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但如果食用量过多,则可能会致死。
5.鲤鱼。
绿豆和鲤鱼同时食用,会引起生风动疾等症状。
5、花生又名落花生、双子叶植物,叶脉为网状脉,种子有花生果皮包被。历史上曾叫长生果、地豆、落花参、落地松、成寿果、番豆、无花果、地果、唐人豆。花生长于滋养补益,有助于延年益寿,所以民间又称“长生果”,并且和黄豆一样被誉为“植物肉”、“素中之荤”。
【性味归经】平,味甘;入脾、肺经。
【功效作用】
1.降低胆固醇:花生油中含有大量的亚油酸,这种物质可使人体内胆固醇分解为胆汁酸排出体外,避免胆固醇在体内沉积,减少因胆固醇在人体中超过正常值而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2.延缓人体衰老:花生中的锌元素含量普遍高于其他油料作物。锌能促进儿童大脑发育,有增强大脑的记忆功能,可激活中老年人脑细胞,有效地延缓人体过早衰老,具有抗老化作用。
3.促进儿童骨骼发育:花生含钙量丰富,可以促进儿童骨骼发育
4.预防肿瘤:花生、花生油中含有一种生物活性很强的天然多酚类物质——白藜芦醇。而富含白藜芦醇的花生、花生油等相关花生制品将会对饮食与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
5.凝血止血花生衣中含有油脂和多种维生素,并含有使凝血时间缩短的物质,能对抗纤维蛋白的溶解,有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的功能,对多种出血性疾病,不但有止血的作用,而且对原发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人体造血功能有益。
食物相克
对于肠胃虚弱者,花生不宜与黄瓜、螃蟹同食,否则易造成食物反应,从而导致腹泻。
食物相宜
1.花生与红酒同食,有利于促进心脏血管畅通。
2.花生能养血止血,催乳增乳;猪蹄可润泽肌肤,适宜产后血虚体弱、乳汁不足者。二者同食可增强疗效。
6、萱草(Hemerocallis fulva、Orange Daylily)是萱草科萱草属植物,旧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中属于百合科(Liliaceae)。别名众多,有“忘忧草”、“黄花菜”、“金针菜”、“宜男草”、“疗愁”、“鹿箭”等名。又因为花蕾和花蕊带有柠檬色,外国人称之为“柠檬萱草”。原产于中国、西伯利亚、日本和东南亚,台湾于1661年由华南引入。
【性味】甘,平。
【功效】养血平肝,利尿消肿。
【主治】头晕,耳鸣,心悸,腰痛,吐血,衄血,大肠下血,水肿,淋病,咽痛,乳痈。
食疗价值
1.有健脑抗衰功能:日本保健专家列举的八种健脑食物中,居首位者便是黄花菜。忘忧草的图片(20张)他说:“黄花菜对预防老年人智力衰退,是一种良药。”
2.降低动物血清胆固醇作用:是预防高血脂和延缓机体衰老的佳蔬。黄花菜的营养价值很高。每百克含蛋白质14.1克,钙463毫克,磷173毫克,以及多种维生素,特别是胡萝卜素的含量最为丰富。
3.还有清热、利湿、利尿、健胃消食、明目、安神、止血、通乳、消肿等功能。其花、茎、叶、根都可入药。黄花菜常与黑木耳等斋菜配搭同烹,也可与蛋、鸡、肉等做汤吃或炒食,营养丰富。
注意事项
一次性食用含0.1-0.2毫克的秋水仙碱的新鲜黄花菜就会中毒,而食用7-65毫克秋水仙碱则有致命危险,也就是说正常人食用50-100克新鲜黄花菜便有可能中毒。黄花菜是近于湿热的食物,疡损伤、胃肠不和的人,以少吃为好,平素痰多,尤其是哮喘病者,不宜食用。鲜黄花菜含有秋水仙碱,食用后会引起咽喉发干、呕吐、恶心等现象,但一经蒸煮洗晒后再食用,就无副作用发生。必须在蒸煮晒干后存放,而后食用。另外,市面上所卖的干黄花菜色泽金黄,多用硫磺熏蒸过,建议食用前用清水浸泡2-3个小时,再清洗4-5次食用为佳。
干黄花菜与鲜黄花菜相比之下,干制黄花菜在制作的过程中经过水蒸气熏蒸、晾晒等工序,能够去除大部分的秋水仙碱,更加安全。秋水仙碱可溶于水,因此,如果吃鲜黄花菜,一定要先经过焯水、泡煮等过程,干黄花菜 在食用前最好也要浸泡一下。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孕妇、中老年人、过度劳累者尤其适合食用。
2.患有皮肤瘙痒症者忌食。肠胃病患者慎食。
7、大米是人类的主食之一,据现代营养学分析,大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A、E及多种矿物质。就品种而言,大米有梗米和糯米之分。
大米中含碳水化合物75%左右,蛋白质7%-8%,脂肪1.3%-1. 8%,并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等。粳米大米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淀粉,所含的蛋白质主要是米谷蛋白,其次是米胶蛋白和球蛋白,其蛋白质的生物价和氨基酸的构成比例都比小麦、大麦、小米、玉米等禾谷类作物高,消化率66.8%-83.1%,也是谷类蛋白质中较高的一种。
【归经】入脾、胃、肺经。
【功效】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滋阴润肺、除烦渴的作用。
因此,食用大米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大米蛋白质中赖氨酸和苏氨酸的含量比较少,所以不是一种完全蛋白质,其营养价值比不上动物蛋白质。
大米中的脂肪含量很少,稻谷中的脂肪主要集中在米糠中,其脂肪中所含的亚油酸含量较高,一般占全部脂肪的34%,比莱籽油和茶油分别多2-5倍。所以食用米糠油有较好的生理功能。
中医认为大米味甘性平,具有[2]、益精强志、和五脏、通血脉、聪耳明目止烦、止渴、止泻的功效,称誉为“五谷之首”,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约占粮食作物栽培面积的四分之一。世界上有一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大米著名品牌:五常大米、正轮大米、东北大米、泰国香米、龙凤大米、福临门、五湖、京贡一号、原阳大米、泗洪大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古代养生家还倡导“晨起食粥”以生津液,因此,因肺阴亏虚所致的咳嗽、便秘患者可早晚用大米煮粥服用。经常喝点大米粥有助于津液的生发,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皮肤干燥等不适。煮粥时若加点梨,中医养生效果更好。
8、小麦是小麦系植物的统称,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于中东新月沃土(Levant)地区,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农作物之一,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伏特加,或生质燃料。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A及维生素C等。
【性味】味甘,性寒,无毒
【功效】新麦性热,陈麦性平。它可以除热,止烦渴,咽喉干燥,利小便,补养肝气,止漏血唾血,可以使女子易于怀孕。补养心气,有心病的人适宜食用。将它煎熬成汤食用,可治淋病。磨成末服用,能杀蛔虫,将陈麦煎成汤饮用,还可以止虚汗。将它烧成灰,用油调和,可涂治各种疮及汤火灼伤。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