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和龙骨都是中药材,他们之间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两种中药材比起来龙骨的安神作用要更好一些,每一个患者都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正确的药物进行治疗,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牡蛎和龙骨的区别有哪些。
牡蛎和龙骨外观区别
中药牡蛎是把牡蛎里面的肉去除,把壳留着清洗干净,晒干以后使用,而中药龙骨是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能够达到的功效作用还是非常强的。
牡蛎和龙骨营养价值区别
牡蛎是一种微寒中药材,可以进入肾经,肝经,主要的作用就是收敛,软坚散结以及平肝作用,而龙骨的主要作用是安神,潜阳平肝的作用也非常不错,可以进入到肾经以及肝经,心经,达到很好的调理身体作用。牡蛎和龙骨都可以达到潜阳平肝作用,所以这两种中药材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来使用,这两种中药材相互比较,龙骨安神的作用会比牡蛎好很多,而牡蛎软坚散结的作用又比较突出,如果把这种两种中药材搭配在一起用,能够让它的功效作用变得更强,如果出现了崩漏,盗汗,自汗问题可以用这两种药材来改善,牡蛎比较偏于止汗作用,而龙骨比较偏于止血作用,两种药材可以分别和其他中药搭配一起使用,也可以把这两种药材搭配在一起,用水煎煮以后服用。
牡蛎和龙骨吃法区别
牡蛎是一种微寒咸性中药材,它可以和首乌藤,香附,黄芩,白芍,生地,龙骨等搭配在一起使用,能够解决盗汗,睡眠质量不良,烦躁问题,而龙骨可以和远志,黄芪,白蒺藜,玄参,白芍,生地等搭配在一起使用,如果因为阴虚阳亢而出现了头晕目眩以及烦躁问题,那么用这种中药方治疗就非常不错。龙骨还可以和珍珠母,熟地,当归,琥珀,茯神,远志等搭配在一起使用,对睡觉容易惊醒或者心悸有着好的改善作用。龙骨还可以和白术,生黄芪,麻黄根搭配在一起使用,能够解决自汗问题。还可以把龙骨和牡蛎,生地,五味子,麦冬搭配在一起使用,可以解决盗汗问题。
上面介绍的就是牡蛎和龙骨之间的区别,牡蛎和龙骨之间的功效作用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各自比较突出的地方,可以把它们搭配在一起使用,让功效作用变得更加强大,能够让身体不舒服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1.龙骨与牡蛎,二者功能相似,常相须为用,以治阳亢眩晕,惊悸狂躁,心烦不眠,以及各种虚弱滑脱症。但龙骨入心以镇心安神见长,不能软坚散结,其益阴作用也不及牡蛎,故阴虚发热者少用;牡蛎咸以软坚散结,为治瘰疬痰核、胁下痞硬所常用。
2.牡蛎与石决明,二者均贝壳类,都有平肝潜阳的功能,对于阴虚阳亢所致头目眩晕等证,均可配伍应用。然而牡蛎益阴制阳之功效强,且有良好的软坚散结和收敛固涩作用;石决明以益阴明目见长。 1、《神农本草经》:“牡蛎味咸平。一名蛎蛤,生池泽。”
2、梁·《名医别录》曰:“牡蛎生东海池泽,采无时。”
3、陶弘景曰:“今出东海,永嘉、晋安……十一月采,以大者为好。其生着石,皆以口向上。举以腹向南视之,口斜向东,则是左顾。出广州南海者亦同,但多右顾。”
4、雷学攴曰:“有石牡蛎、头边皆大,小夹沙石,真似牡蛎,只是圆如龟壳。”
5、五代·韩保升曰:“又有蜉蛎,形短,不入药用。”
6、宋·苏颂曰:“今海旁皆有之,而通、泰及南海、闽中尤多。皆附石而生,魂礧相连如房,呼为蛎房。晋安人呼为壕莆。初生止如拳石,四面渐长,有至一二丈者,崭岩如山,俗呼壕山。每一房内有肉一块,大房如马蹄,小者如人指面。每潮来,诸房皆开,有小虫入,则合之以充腹。海入取者,皆凿房以烈火逼之,挑取其肉当食品,其味美好,更有益也。海族为最贵。”
7、明·李时珍曰:“南海人以其蛎房砌墙,烧灰粉壁,食其肉谓蛎黄。”
8、清·《本草从新》:多言功用主治,未及形态。仅言“肉名蛎黄,味美且益人,为海上品。” 1、长牡蛎:壳大型、坚厚,长条形或长卵圆形,背腹缘几乎平行,一般壳长为壳高3倍;壳长:左壳30~35cm右壳22~33cm。壳高:左壳9.5~10cm,右壳8.5~9.5cm。右壳较平如盖,壳外面鳞片尖厚,自壳顶向后缘环生,呈波纹状,排列稀疏,但趋向愈合,无纵褶;壳面平或具数个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壳内面瓷白色,有脊或无;壳顶两侧无小齿。闭壳肌痕大,呈蹄形,瓷白、紫棕色或黄色等,位于壳的后部背侧。左壳稍凹或很深,壳外面鳞片较右壳更粗大,但形状相同;壳内面顶部具宽大而长的韧带槽,长度为宽度的2倍以上,颜色与右壳相同,无臭,味微咸。
2、近江牡蛎:贝壳大形,坚厚,呈圆形、卵圆形、三角形和长形不等。壳长:左壳13~24cm,右壳12~24cm。壳高:左壳9~15cm,右壳8.5~14cm。右壳较左壳小,略扁平,壳外表环生同心状鳞片,形状随年龄不同而变化,一至二年生个体鳞片扁平薄脆,有的呈游离状,二至数年个体鳞片平坦,有的在后缘起伏或微波状;多年生个体鳞片完整,层层相叠,坚厚如石。壳面具灰、青、紫、棕等色彩。壳内面白色,边缘有的具灰紫色,无齿,闭壳肌痕大,肾形或半圆形,紫黑色,位于中部背侧。左壳较右壳大、厚,同心鳞片与右壳类似,但层次少。壳内面白色,有的周围呈灰紫色。
最近在给家母用药过程中,先后使用过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在实际运用中,深切感受到了这两个汤剂的不同。
前段时间,在妈妈甲亢发作后心悸失眠的情况下,用了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以温心阳,震慑收敛为用。
《伤寒论》原文:火逆下之、因烧针烦燥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
这个方剂考虑的情况是:一个人或者被外力或者因为内在而处于温热炙烤状态,致使身体津液大量流失,以至于心血机能受损,无法濡养身体引起烦躁不安。
我的习惯用法是在心悸难耐的情况下先用桂枝甘草汤稳定心神,而后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进行巩固调理。
这个失眠和黄连阿胶汤的失眠最大不同在于,前者的失眠多在于心悸不安,后者的失眠有辗转反侧甚至起身的烦躁,前者的病因是心阳虚无力,后者为心肾不交。
这两天妈妈又说睡不好,心悸不明显,但是晚上起夜严重,一个晚上要小便4、5次。这种情况下,转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原文: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3两,芍药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龙骨3两,牡蛎3两。
从原文来看并不符合,但是从文意分析,则这个汤剂在于调和营卫补虚,兼固涩肾精。夜间多尿,考虑肾精固涩不力。
用药两日后,小便次数减少。可眠睡。其他症状另做调理。
我看两个方剂的组成,两个汤剂都有桂枝、炙甘草、龙骨和牡蛎这四味药,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还有白芍、生姜、大枣三味。在用药量上,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更重。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刻看做是强心阳的桂枝甘草汤加味,在于养心收敛。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是桂枝汤的加味。桂枝汤是感冒第一方,对外可解肌去邪,对内能调和营卫。这里就取调和营卫的作用重用并加固涩。
两方相近而作用方向完全不同,不可混淆。
中医之用,就在加减之间,切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