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菇这种食物在很多人听来,都会认为是一种菌类了吧,其实茨菇可不是菌类哦,而且一种蔬菜了,它的营养价值和各种功效都是非常多的了,我们一般都会把茨菇与咸菜搭配起来做成咸菜茨菇汤来食用了,那么都适合哪些人食用呢,一起看看吧。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其适宜咳嗽痰中带血、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脚气病、神经炎患者。孕妇、便秘者不可以多吃。
另外,吃太多会引发使人干呕、损牙齿、失颜色、皮肉干燥等不舒适现象。还要值得注意的是,红霉素与含钙、磷、镁量多的食物相克,因此服用红霉素时,不宜同时食用茨菇哦!
通过我们上面的介绍,大家可以发现,咸菜茨菇汤是适合我们大多数人食用的了,不过一定要注意了,虽然咸菜茨菇汤的味道很不错,而且营养价值丰富,但是也不能吃太多了,吃红霉素的时候也不能吃哦。
那么咸菜茨菇汤应该怎么制作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材料:咸菜适量、排骨适量、白胡椒少粒、茨菇适量
步骤:翻转猪肚除去脂肪,用盐和淀粉(生粉)擦匀揉搓,用清水冲洗,如此重复3次,再汆水3分钟,捞起用刀切去残留的白色肥油,最后用冷水清洗干净;咸菜洗净切片,用清水浸泡;排骨洗净切块,汆水捞起;白胡椒粒洗净,稍拍碎;水煮沸,放入猪肚、排骨和白胡椒粒,大火煮开后转中小火煲两个小时。取出猪肚切片,放回汤中,同时加入咸菜片和茨菇,再煮10分钟,试味后下盐调味即成。
这就是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有关咸菜茨菇汤的情况了,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汤品的好处是很多的了,而且营养价值也很高了,我们还给大家介绍了咸菜茨菇汤的制作方法,大家不要错过了,希望我们的介绍可以帮助到各位有需要的朋友们。
炒米:在写炒米的时候汪曾琪先生先说了炒米的典故、来历、用途。让不明这种食品为何物的读者,不感到陌生。并让人明白,这种食物是生活紧张的年代的一种应急 。
可以。……用吃剩的蛋壳里放几只萤火虫,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纸,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机了。(既说明了家乡的风俗,又饶有兴趣)
咸菜茨菇汤:早年冬天缺少蔬菜的一种替代品。
是一种青菜腌制的。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凉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咸菜里有时加了茨菇片,茨菇的味道微苦,吃多了就再也不想了,谁想过了三四十年还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当然主要是作者想念家乡的风物、人情。)
枸杞头:枸杞是多年生植物,春天冒出嫩叶,即枸杞头。
物道君语:
有人说:“比起李佳琦,汪曾祺才是最成功的带货博主。”
在当今消费时代,带货博主直接把商品怼在你面前,告诉你,便宜!好!买!汪曾祺则像游历大半中国的老友,跟你唠嗑,我曾去过什么地方,吃过某种美食,凭借一杆笔头让中国人知道高邮鸭蛋,让非八大菜系的云南菜闻名。
所以你常常能看到有人说:
“以前课文看他写的咸鸭蛋可把我馋哭了。”
“他写昆明的米线,饵块粑粑,汽锅鸡能把人馋死。”
“看之前不喜欢咸鸭蛋,看了那篇以后就对咸鸭蛋戴了滤镜,写得太有食欲了。”
“我那么不爱吃萝卜,看完都想吃了。”
3月5日是汪曾祺先生的诞辰,祝他生日快乐。
作为带货博主,汪曾祺带过徽州臭鳜鱼、福建蜜柚、四川灯影牛肉、广州香肠、北京豆汁儿、扬州干丝、昆明米线......
但印象最深的,还是汪曾祺写故乡的枸杞:
“春天的早晨,尤其是下了一场小雨之后,就可听到叫卖枸杞头的声音。卖枸杞头的多是附近村的女孩子,声音很脆,‘卖枸杞头来!’枸杞头放在一个竹篮子里,一种长圆形的竹篮,叫做元宝篮子,枸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
读完,我仿佛看到那位少女,声音清脆,就像春雨般,透亮洁净。他执笔写下故乡的枸杞,也留住江南春天气息,读完我也想买一份这样的枸杞,买一份春天。
汪老带货,是以优美文字讲食物之味,也用诚心讲生活细微之美。他说:“人类的口是感受外界的入口,我们藉由哨咬、巧嚼、吞食等行为体验世界,并且与之发生联系。”
汪曾祺看似写美食,实则写味外之旨的生活,所以他带的货才深入人心。
高邮鸭蛋食物背后,是乡情
汪曾祺年少离家,辗转大半个中国,晚年与故乡渐行渐远。
离乡多年,每逢端午,汪曾祺便想起故乡咸鸭蛋,思乡情浓,他写下了那篇《端午的鸭蛋》。
咸鸭蛋是平常食物,不是高邮独有。但在游子汪曾祺眼中,高邮的鸭蛋比别处要更细腻,多油。敲破“空头”,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吱”一声,溢出不止红油,还有汪曾祺乡情。后来,他来到北京,吃到异乡咸鸭蛋时,发现蛋黄是浅黄,而非红油时,不由地说:“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在他眼里,无论是炒米、咸鸭蛋还是咸菜慈姑汤,故乡食物是最好的,用尽一生去怀念。晚年汪曾祺说:“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我想念家乡的雪。”
所谓的思乡,不过就是吃了异乡的食物,胃口闹情绪。食物有故乡,人亦有乡情。
昆明米线食物背后,是人情
昆明是汪曾祺在西南联大求学的地方,那时,年轻的汪曾祺常与同学穿街走巷,寻访美食,哪家的汽锅鸡、火腿、炒包谷和米线好吃,他如数家珍。也正因此,汪曾祺让本非八大菜系的云南菜为更多人所知。
昆明菜,有对故人的追忆,提起米线,汪曾祺便想起沈从文。
每次沈从文自己进城,都会去小米线铺吃碗米线,也不太讲究。但有次和汪曾祺上街闲逛到玉溪街,沈从文点了米线,还要了一盘凉鸡,打了一碗酒。他只喝了一点,剩下的都给汪曾祺吃了。
在汪曾祺记忆里,沈从文对学生不止是一碗米线的关怀。批阅作文时,也是耐心细致,会引导学生看各种作品,对比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
离开昆明多年后,汪曾祺时时提笔写昆明菜,不仅是因为美食难忘,也因为旧时岁月,一起吃过米线的恩师沈从文,一起泡过茶馆的同学。
寻常食物有了人情,才显得越发珍贵。一道菜,会印记一个人的痕迹,往往我们怀念食物,是怀念某年某月某处,那个陪我们一起品尝的人。
张家口马铃薯食物背后,是态度
汪曾祺说:“谈吃,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每一篇他写过的食物里,都有他想表达的生活态度。
1959年,汪曾祺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张家口进行劳动改造,每天扛麻袋、扫猪圈、锄地拔草。受尽精神上折磨,身心俱疲。
当时,那里聚集了全国上百种品种马铃薯,马铃薯从开花到结果,他都画了下来。都画完后,汪曾祺的吃货本性就出来了,索性“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他自豪地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全国盖无第二人。”
后来,他专门写了文章,谈起张家口的马铃薯,谈起那段经历。汪曾祺笑着说幸好有这段经历,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马铃薯有平淡的甘味,正如他对生活的认知一般,喜悦是淡,忧伤亦淡,绚烂至极终归于平淡。纵使平地起波澜,也淡然而处之,即使身处窘境,也能苦中作乐。
饮食即生活,吃喝是态度,最难得的是欢悦地活着。就如汪曾祺告诉我们的一般:
“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是啊,毕竟生活,是很好玩的。
四方食事,人间烟火,饮食是最真切的生活。
菜市场的生鸡活鸭、鲜鱼水菜、挨挨挤挤,会让人感到生之乐趣。厨房里的煎炸翻炒,油爆蒜香,有着烟火的热闹。
重新读汪曾祺带过的美食,是读他对朴素生活的热爱。在这个老头儿眼里,生活是新鲜有趣的,有新鲜的颜色、气味和声音,要学会用感官去“吃”各种印象。
有人说:“汪曾祺享受世界浅层的乐趣,活得安稳而热腾腾,只有一种感觉:这人,是披了欢喜面的真佛吧。”
会吃的人,往往更会生活。
文字为物道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