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老年人心理行为特点

时间: 2023-03-01 21:28:42

老年人心理行为特点

(一)什么是老年心理学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人的心理见象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心里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老年心理学研究的对篆不只是局限于老年人,而是涉及从机体成熟直到老年期的整个心里活动变化过程。当然研究的重点是人生的后半部分,即老年心理汾特点。

(二)老年人心理特点

老年人心理特点包括认知特征、情绪特征、意志行为特征及个性特征。心理状况反映并影响人的生理状况。许多老年疾病不仅是器官和组织的病变,与心理因素、长期紧张焦虑情绪也有关,如老年人高血压、胃溃疡。此外,老年人心理因素对老化过程、健康长寿、疾病的治疗都有很大的影响。

(三)认知及认知功能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及注意等。认知功能是指人类各种有意识的精神活动,它在觉醒状态下时刻存在,包括从简单对自己和环境的确定、感知、理解、判断到完成复杂的数学计算等。

认知包括4个方面的功能:①接受功能,即通过各种感觉接受外界信息;②记忆和学习功能,即识记,保存再现和再认;③思维功能,为即刻记忆和长久记忆信息复呈,再进行组合找到两者关系;④表达功能,通过语目、躯体或情感等行为表达。认知功能包括记忆、计算、时间和空间定向能力、结构能力、执行能力(包括计划、起始、顺序、运行、反馈、抽象、决策和判断等)、语言理解、表达及应用等。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包括感知觉(如视觉、听觉)、记忆能力(尤其是近事记忆)、思维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减退。智能方面的减退主要为流动(或流体)智力的明显减退。

(四)老年人感觉衰老的表现

视、听觉:视听器官随着增龄而发生功能衰退现象,其中听力减退比视力减退更为明显。一般对高频听力丧失较多。由于视听功能的减退,老年人的活动受限,交往减少,逐渐局限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易产生孤独、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当视听功能严重减退时,容易产生否认心理,从而出现猜疑甚至人格的偏执现象。

味觉和嗅觉:随增龄味蕾不断减少,75岁以上老年人的味蕾比30岁的年轻人少1/3,因而味觉迟钝;嗅黏膜萎缩致嗅觉功能减退,易出现食欲减退。所以,应重视老年人饮食的色、香、味,并进行适当调配。

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冷热觉和痛觉,均有所减退,因此容易碰伤和烫伤。由于痛觉阈的升高,往往造成疾病诊断及治疗的延误。

平衡觉:明显减退,容易发生跌倒等意外伤害。

(五)老年人记忆障碍的特点

记忆是过去经历的事件在人脑中的反映,即回忆以往经验的过程。老年人对刚看过或听过的、当时在脑子里留下印象的事物记忆较好,而将其内容变成保持时间长的、储存的信息能力较差。

当学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眼前时需要辨认出来即为再认,如刺激不在眼前需要再现出来即为回忆。老年人再认能力较好,但回忆能力较差。如久未见面的朋友意外相会时,非常熟悉对方的面貌,但就是记不起对方的姓名。老年人机械记忆能力较差,对有逻辑联系和有意义的内容记忆较好,尤其是对一些与自己工作和生活有关的重要事情记忆保持较好。

(六)老年人思维障碍的表现

一般来说,思维老化出现的时间较晚,与自己熟悉的专业有关的思维能力在年老时仍能保持。但是老年人在概念学习、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也有所减退,尤其是思维的敏捷度、灵活性、流畅性和变通性均下降。

(七)老年人学习能力及适应能力

由于器官系统的老化,老年人学习新知识和接触新事物的能力较年轻时有所降低,社会适应能力也有所降低。值得提出的是,老年人普遍缺乏柔韧性,从而影响操作能力,对事物往往不能进行准确的评判。

由于记忆减退和反应缓慢等原因,说话、阅读和书写的速度减慢,词语流畅性降低,往往说话不利落,话到嘴边说不出来,说话或写字时找词困难或提笔忘字等。语言的流畅性是语言能力的一种表现,随增龄而受明显影响,可作为老化的指标。

(八)老年人的情绪改变

老年人的情绪体验往往有增强和不稳定的特点,易兴奋、激动和与人争吵,遇事易担忧和焦虑,一旦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不易很快平静下来。有时老年人的孤独、抑郁、兴趣索然被误诊为痴呆。

(九)老年人的人格改变

所谓人格是被以性格为核心,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综合影响所初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老年人的人格变化多为主观、敏感、多疑和固执,部分表现为偏执、孤独和冷漠。

(十)老年人反应与动作的改变

因为感知综合判断能力的减退,老年人对刺激的反应常表现迟钝、动作缓慢、迅速应变能力较差,故易发生各种意外事故。

老年人心理行为特点

(一)什么是老年心理学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人的心理见象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心里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老年心理学研究的对篆不只是局限于老年人,而是涉及从机体成熟直到老年期的整个心里活动变化过程。当然研究的重点是人生的后半部分,即老年心理汾特点。

(二)老年人心理特点

老年人心理特点包括认知特征、情绪特征、意志行为特征及个性特征。心理状况反映并影响人的生理状况。许多老年疾病不仅是器官和组织的病变,与心理因素、长期紧张焦虑情绪也有关,如老年人高血压、胃溃疡。此外,老年人心理因素对老化过程、健康长寿、疾病的治疗都有很大的影响。

(三)认知及认知功能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及注意等。认知功能是指人类各种有意识的精神活动,它在觉醒状态下时刻存在,包括从简单对自己和环境的确定、感知、理解、判断到完成复杂的数学计算等。

认知包括4个方面的功能:①接受功能,即通过各种感觉接受外界信息;②记忆和学习功能,即识记,保存再现和再认;③思维功能,为即刻记忆和长久记忆信息复呈,再进行组合找到两者关系;④表达功能,通过语目、躯体或情感等行为表达。认知功能包括记忆、计算、时间和空间定向能力、结构能力、执行能力(包括计划、起始、顺序、运行、反馈、抽象、决策和判断等)、语言理解、表达及应用等。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包括感知觉(如视觉、听觉)、记忆能力(尤其是近事记忆)、思维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减退。智能方面的减退主要为流动(或流体)智力的明显减退。

(四)老年人感觉衰老的表现

1、视、听觉:视听器官随着增龄而发生功能衰退现象,其中听力减退比视力减退更为明显。一般对高频听力丧失较多。由于视听功能的减退,老年人的活动受限,交往减少,逐渐局限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易产生孤独、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当视听功能严重减退时,容易产生否认心理,从而出现猜疑甚至人格的偏执现象。

2、味觉和嗅觉:随增龄味蕾不断减少,75岁以上老年人的味蕾比30岁的年轻人少1/3,因而味觉迟钝;嗅黏膜萎缩致嗅觉功能减退,易出现食欲减退。所以,应重视老年人饮食的色、香、味,并进行适当调配。

3、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冷热觉和痛觉,均有所减退,因此容易碰伤和烫伤。由于痛觉阈的升高,往往造成疾病诊断及治疗的延误。

4、平衡觉:明显减退,容易发生跌倒等意外伤害。

(五)老年人记忆障碍的特点

记忆是过去经历的事件在人脑中的反映,即回忆以往经验的过程。老年人对刚看过或听过的、当时在脑子里留下印象的事物记忆较好,而将其内容变成保持时间长的、储存的信息能力较差。

当学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眼前时需要辨认出来即为再认,如刺激不在眼前需要再现出来即为回忆。老年人再认能力较好,但回忆能力较差。如久未见面的朋友意外相会时,非常熟悉对方的面貌,但就是记不起对方的姓名。老年人机械记忆能力较差,对有逻辑联系和有意义的内容记忆较好,尤其是对一些与自己工作和生活有关的重要事情记忆保持较好。

(六)老年人思维障碍的表现

一般来说,思维老化出现的时间较晚,与自己熟悉的专业有关的思维能力在年老时仍能保持。但是老年人在概念学习、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也有所减退,尤其是思维的敏捷度、灵活性、流畅性和变通性均下降。

(七)老年人学习能力及适应能力

由于器官系统的老化,老年人学习新知识和接触新事物的能力较年轻时有所降低,社会适应能力也有所降低。值得提出的是,老年人普遍缺乏柔韧性,从而影响操作能力,对事物往往不能进行准确的评判。

由于记忆减退和反应缓慢等原因,说话、阅读和书写的速度减慢,词语流畅性降低,往往说话不利落,话到嘴边说不出来,说话或写字时找词困难或提笔忘字等。语言的流畅性是语言能力的一种表现,随增龄而受明显影响,可作为老化的指标。

(八)老年人的情绪改变

老年人的情绪体验往往有增强和不稳定的特点,易兴奋、激动和与人争吵,遇事易担忧和焦虑,一旦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不易很快平静下来。有时老年人的孤独、抑郁、兴趣索然被误诊为痴呆。

(九)老年人的人格改变

所谓人格是被以性格为核心,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综合影响所初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老年人的人格变化多为主观、敏感、多疑和固执,部分表现为偏执、孤独和冷漠。

(十)老年人反应与动作的改变

因为感知综合判断能力的减退,老年人对刺激的反应常表现迟钝、动作缓慢、迅速应变能力较差,故易发生各种意外事故。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一)老年人小心谨慎
1、重视准确、忽视速度
心理学家发现:老年人在做一件事情时,往往比较重视完成任务
的准确性即比较注意避免犯错误,而对完成任务所花时间的长短并不是很在意。生活中老年人常常嫌年轻人做事毛手毛脚,不够踏实认真。
2、不会轻易冒险
老年人表现在行动上的另一种小心谨慎就是做事稳扎稳打,轻易不愿冒风险。这也是一般人对老年人的一种印象深刻的看法。心理实验证实:老年人宁拿较低的工资,也不愿冒较大的风险去选择一份有机会得到高工资的工作。
(二)老年人“固执”
性格是一个人对自己、对别人、对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所持的一种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心理特征的一种稳定表现。进入老年期之后,人的活动能力和生理机能就开始逐渐衰退。许多在年轻时意气风发、活泼向上的人,到了老年期之后就变得低沉、缓慢和淡漠。此外,老年人由于一生经历众多,经验丰富,因此其性格特点就更为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人思想的逐渐成熟,老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逐渐成型,有了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事的模式。那些不了解老年人身心特点和个性特点的人就会感觉到老年人是越来越冥顽不化和固执己见了。
对于个性特点较为固执的老年人,有一种心理技巧和策略可以一试,就是低球技术。其具体做法就是:先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待老年人接受了之后,接着再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这个要求需要老年人负出比第一个要求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代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使用低球技术比直接提出那个较大的要求来得更容易,并且为老年人接受。
(三)老年人爱“唠叨”
俗话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老年人一但上了年纪之后,说话就开始重复,早就过去的一件小事也会唠叨个不停,而且对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还深信不疑,决不屈从别人的意见。
老年人由于生理衰老的原因,开始显得精力不够充沛,许多事情自己不能直接参与,或者无法再象年轻时那样从容和潇洒地把事情做得较为理想。因此,他们只好通过说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心理平衡。同时由于自尊心的强烈作用,老年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都会进行坚决地维护,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自我防卫。这个时候,老年人为了排出寂寞,也会借助重复和唠叨的语言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点热闹的气氛;老年人最善于津津乐道的就是自己的陈年往事,自己以前取得的成绩,这都是为了能得到一点心灵上的慰籍,以解脱现时的空虚和无奈。
(四)老年人的“怀旧情绪”
对于过去的时光和以往美好时代的怀念之情,感染着全世界的老人们。这种现象也可以理解为多数老年人对不断变化、急剧动荡的当今时代感觉到无法适应,从而企图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古语说得好:树高千尺,落叶归根。人到老年,仿佛思想就开始退步,不再象年轻时那样憧憬未来,而是开始对自己几十年走过的路进行回味和自我评价,说的话和做的事都带着浓厚的怀旧色彩。由于退休之后突然之间就失去了生活奋斗的目标,生活的节奏也骤然放慢,老年人的心态渐渐地进入到一种安详和宁静的停滞状态。
在心理上,由于老年人不太可能在获得新的、重大的成就和自豪感的满足,于是就转而进行自我的心理平衡的维护,这就自然而然地需要不断地去回忆和谈论自己一生中所取得的那些成就和荣誉。对于那些背井离乡在外生活了半辈子的老人们来说,只有对故乡和往事的怀念才是自己晚年生活中最美丽而又富有诗意的精彩篇章。儿时的朋友和玩伴,甚至家乡的饭菜,老家门口的一棵枣树,儿时玩的一种游戏等,都会引起老年人强烈的怀旧情绪。
许多老年人还会觉得和他们同辈的人相处更舒服,和那些曾经共度人生、轶事、特别是幼年一起长大的同伴,他们会觉得更为亲切,因为他们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共同回忆。
(五)老年人的“返老还童”
有的老年人,虽然已年届花甲,生理机能日渐衰退,体力也大不如前,从外表看来已经是一个典型的老年人形象了,然而他们的内心和言行举止表现得却象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如《射雕英雄传》中的老玩童---周伯通一样。
这些老人与那些承认自己已经衰老的老年人不一样,他们的脾气和性格随着年龄的变大反而越来越幼稚起来,时常表现出与实际的生理年龄不相称的语言和行为。如在自己的亲戚、朋友面前显得不拘小节,蛮不讲理;情绪激动,得理不饶人;对生活中的事物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和好奇心;常主动要求别人过多的照顾和关怀;总是要求老伴或子女陪在身边;挑剔饮食等。
其实,老年人小孩化并不是什么坏现象,不仅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科学道理,而且老年人的这种变化对其身心健康是极其有利的。
平日里,老年人如国能够经常到室外走动走动,除可活动筋骨外,更重要的还可以接触阳光进而促成皮肤合成维生素D,改善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骨质的丢失,同时也可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老年人经常参加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如唱戏、跳舞、垂钓、下棋等更可使其身心愉悦,避免消极的自我暗示。此外,心理学家发现,儿童智力玩具也同样适用于老年人,因为老年人在玩玩具时,可以通过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而使大脑得到有效的运用,防止因疏于用脑而导致加快老化。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