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风寒:生姜糯米粥
原料:
葱白6段,糯米100克,生姜6片,米醋1匙,食盐、味精少许,水适量。
做法:
1.将糯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先煮开,改用文火煨。
2.加入葱白、生姜煮至粥烂,加入米醋、食盐、味精搅匀,即可趁热食用。
特点:
此粥对风寒感冒患者有良好的效果。葱、姜功效见前,米醋有活血、散寒作用。
二、抗感冒:当归羊肉汤
原料:
羊肉、葱、姜、蒜、当归、盐、味精。
做法:
1.将羊肉洗净,切片生姜洗净,切片待用。
2.炒锅上火,下油,油热后,加入羊肉,翻炒几下,加水、生姜、葱白、当归,旺火烧开,改用文火炖半小时后,加入盐、味精各适量即可。
特点:
汤鲜肉嫩。羊肉有益气补虚的作用,当归有补血活血之功。二者与生姜、葱相配,可补虚温中、活血祛寒。适风寒感冒患者食用。
三、补脾胃:山药羊肉汤
原料:
羊肉五百克,山药一百五十克,姜、葱、胡椒、绍酒、食盐适量。
做法:
1.羊肉洗净切块,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姜葱洗净用刀拍破备用;
2.淮山片清水浸透与羊肉一起置于锅中,放入适量清水,将其它配料一同投入锅中,大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炖至熟烂即可食之。
功效:补脾胃,益肺肾。
四、抗感冒:山楂银花汤
原料:
干山楂片15克,银花(即金银花)30克,蜂蜜4匙,水适量。
做法:
1.将山楂片洗净,去核,放入沙锅中,加水煮开,改用文火煨,加入银花,共炖10分钟。
2.加入蜂蜜,调匀即可,去渣饮汁。
特点:
汁味甜酸适口。山楂有破气散瘀之功,银花有清热解毒之功效。二味同用,适用于风寒感冒患者。
五、暖脾胃:羊肉粥
原料:
羊肉、粳米、盐、葱、姜。
做法:
1.取鲜羊肉100克,粳米100克,盐、葱、姜适量。羊肉洗净切片,葱、姜切成碎块备用。
2.将粳米淘洗干净,同羊肉及调味品一同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先用大火煮沸,再用文火熬成粥。
特点:
本粥具有益气血、暖脾胃、添精补髓的作用,适于阳气不足、气血亏损、腰膝酸软者服用。
六、补精益肾:粟米龙眼粥
原料:
粟米一千克、龙眼肉十五克、粳米五十克。功效:补心肾,益腰膝。
做法:
将粟米去壳,淘洗干净;将硬米淘洗干净,放入铝锅内,加入粟米、龙眼肉,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熬熟,加入白糖搅匀即成。
特点:
适用于心肾精血不足,心悸,失眠,腰膝酸软等症。禁忌:与杏仁同食,令人吐泻。
粟米性甘、咸、凉。入肾、脾、胃、手足太阴、少阴经。其功效于古书有载。《本草纲目》说:“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可见冬季粟米龙眼粥为食,有补心肾,益腰膝的作用。
《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饮食调养原则
五谷为养 五谷在古代指的是粳米、麻、大豆、麦、黄黍,现代泛指各种谷物
五谷为养是讲谷物是最养生的,而且其具有辅助治疗疾病的作用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在讲述桂枝汤治疗恶寒发热、有汗的表虚证时强调:“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
这就是说,服药后再喝一碗热稀粥,便可以使全身微微汗出,从而有助于中药药力的发挥
五果为助 五果同样也是泛指各种水果,“助”在这里有帮助、辅助的意思
现代研究表明,水果是居民膳食维生素A和C的主要来源,还含有水分、糖、果胶、氨基酸、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
在18世纪,由于远洋航行的水手远离陆地,没有新鲜水果和蔬菜,身体中严重缺乏维生素C,从而产生了一种当时死亡率很高的坏血病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水果在生活中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如果严重摄入不足,会带来很坏的后果
五畜为益 五畜泛指各种肉类,“益”是补益的意思
对于身体虚弱的可以适当进补,但是对于常人不应过多摄入
肉类是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过度的摄入会引起高血脂、高血压、肥胖、高血糖以及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等,这种现象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欧美等国家一些“汉堡饮食文化”中较为严重
五菜为充 五菜泛指各种蔬菜,“充”是补充、充实、充盛的意思
蔬菜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等,可充实脏气,补充机体营养,使体内各种营养素更完善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药、谷、果、畜、菜等各有自己的作用,他们在人体健康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调整食用的比例,不要偏食,这样才能达到补养人体精气的作用
中医养生的原则 中医养生的原则,生活中常吃的食物的功效和作用我们都有所了解,不同的使用方法对人体产生的作用也不一样,吃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今天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中医养生的原则的相关资料
中医养生的原则1 (一)顺应自然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法成
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须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这种天人相应或称天人合一学说,是中医效法自然,顺时养生的理论依据
顺应自然养生包括顺应四时调摄和昼夜晨昏调养
昼夜变化,比之于四时,所谓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
白昼阳气主事,入夜阴气主事
四时与昼夜的阴阳变化,人亦应之
所以,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动静和宜,衣着适当医|学教育网整理,饮食调配合理,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
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
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
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中医学认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
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医学、心身医学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日益显示出重视社会因素与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性:社会因素可以通过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的影响而影响人的健康
所以人必须适应四时昼夜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摄生措施,才能健康长寿
故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
本神》)
(二)形神共养 形神合一,又称形与神俱,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与神俱,方能尽终天年;因此,养生只有做到形神共养,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所谓形神共养,是指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生,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
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统而言之,不外“养神”与“养形”两端,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形神共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
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
故中医养生观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守神以全形
通过清静养神、四气调神、积精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以保持神气的清静,增强心身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
形体是人体生命的基础,神依附于形而存在,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
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谢则神灭
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
中医养生学主张动以养形,以形劳而不倦为度,用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摩等,以运动形体,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
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
(三)保精护肾 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精是构成人体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精气神是人身“三宝”,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为健康长寿的根本
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五脏
五脏安和,精自得养
五脏之中,肾为先天,主藏精,故保精重在保养肾精
中医养生学强调节欲以保精,使精盈充盛,有利于心身健康
若纵情泄欲,则精液枯竭,真气耗散而未老先衰
节欲并非绝欲,乃房事有节之谓
保养肾精之法甚多,除节欲保精外,尚有运动保健、导引补肾、按摩益肾、食疗补肾和药物调养等
(四)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
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景岳全书
脾胃》)
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充盛,则精气充足,脏腑功能强盛,神自健旺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因此,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调养脾胃,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凋补脾肾是培补正气之大旨,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径
中医养生的原则2 一、协调脏腑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
五脏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五脏阴阳是人体阴阳之本,五脏功能正常协调,化生精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形神得以充养,是健康的基本保障
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
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顺利进行
脏腑协调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其在养生中的作用
从养生角度而言,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手段和措施来实现的
协调的含义大致有二: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
二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
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等,都是遵循协调脏腑这一指导原则而具体实施的
又如:运动养生中的“六字决”、“八段锦”、“五禽戏”等功法,也都是以增强脏腑功能为目的而组编的
所以说,协调脏腑是养生学的指导原则之一,应予以足够重视
二、畅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的营运于全身
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脏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
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
一旦经络阻滞,则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也受到阻碍
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所以,通畅经络往往作为一条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畅通经络在养生方法中主要的作用形式有两种:一是活动筋骨,以求气血畅通
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是用动作达到所谓“动行以达郁”的锻炼目的
活动筋骨,则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
气血脏腑调和,则身健无病;二是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
在气功导引法中,有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之说
任脉循行于胸、腹部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可以调节阴经气血;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总督一身之阳脉,可以调节阳经气血
任督二脉的相互沟通,可以使阴经与阳经的气血周流,互相交贯
由于任督二脉循行于胸腹、背,二脉相通,可以促进真气的运行,气血运行如环周流,故在气功导引中称为“周天”
因其仅限于任督二脉,并非全身经脉,故称为“小周天”
在小周天开通的基础上,周身各经脉皆开通,则称为“大周天”
所以谓制之开通,是因为在气功、导引中,要通过意守、调息、以促使气血周流,打通经脉
一旦大、小周天能够通畅营运,则阴阳协调、气血平和、脏腑得养,精充、气足、神旺,所以身体健康而不病
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其养生健身作用都是以畅通经络为基础的,由此也可以看出,畅通经络这一养生原则的重要意义
三、清静养神 人的精神活动是极其复杂的,情志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中医将人的情志活动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7种表现,简称为“七情”
七情的变化既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活动方式,又可以改变人的脏腑机能状态,从而导致人体生理病理变化
在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通过神来调节,故神极易耗伤而受损,因此,中医养生主张形、神俱养,首重养神
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是生命存亡的根本
中医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但调神摄生,首贵静养
《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神亡”
因此,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做到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
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有利于防病祛疾,促进健康;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
但是,清静养神的方法,并不是要人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也不是人为地过度地压抑思想或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而是主张专心致志,保持精神静谧,“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避免“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
要做到少思寡欲,须有赖于思想的纯正,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提倡知足者常乐;在生活中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避免无原则的纠纷
要做到心神宁静,须注意闭目定志,眼为心灵之窗,闭目养神有利于心静神凝
尤其在人的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身心疲劳的情况下,闭目养神片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气和,思绪冷静,精神内守,坦然舒畅
四、节欲保精 由于精在生命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使身体健康无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养精则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类经》明确指出:“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
保精的意义,于此可见
保精的另一方面含义,还在于保养肾精,也即狭义的“精”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均由肾所主,故有“肾为先天之本”之说
肾在人体脏腑中极为重要,而且也是藏精之要地
“夫精者,身之本也”
精、气、神又是人身三宝,五脏之阴取之于肾阴,五脏之阳取之于肾阳
古人认为“若入房过度,则伤肾,肾精耗伤,流失过多,下元亏虚,肾阴或肾阳偏亢,即阴阳失调,而阴阳失调则百病由生”
中医常把肾的功能衰减作为衰老的征象,所以养生把节制房事作为极其重要的防衰老措施,精足,则人之生源充足,生源足则防老抗衰有术
男女生殖之精,是人体先天生命之源泉,不宜过分泄漏,如果纵情泄欲,会使精液枯竭,真气耗散而致未老先衰
《千金要方》中指出:“精竭则身惫
故欲不节则精耗,精耗则气衰,气衰则病至,病至则身危”
告戒人们宜保养肾精,这是关系到机体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大事
足以说明,精不可耗伤,养精方可强身益寿,作为养生指导原则,其意义也在于此
欲达到养精的目的,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环节
其一为节欲
所谓节欲,是指对于男女间性欲要有节制,自然,男女之欲是正常生理要求,欲不可绝,亦不能禁,但要注意适度,不使太过,做到既不绝对禁欲,也不纵欲过度,即是节欲的真正含义
节欲可以防止阴精的过分泄漏,保持精盈充盛,有利于身心健康
在中医养生法中,如房事保健、气功、导引等,均有节欲保精的具体措施,也即是这一养生原则的具体体现
其二是保精,此指广义的精而言,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五脏,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自然得养,故保精即是通过养五脏以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以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以不使其过耗,来达到养精保精的目的
在传统养生法中,调摄情志,四时养生,起居养生等诸法中,均贯彻了这一养生原则
五、调息养气 养气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保养元气,一是调畅气机
元气充足,则生命有活力,气机畅通,则机体健康
保养正气,首先是顺四时、慎起居,如果人体能够顺应四时变化,则可使阳气得到保护,不致耗伤
《内经》所说:“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此因时之序”
故四时养生、起居保健诸法,均以保养元气为主
保养正气,多以培补后天,固护先天为基点,饮食营养以培补后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养气
而节欲固精,避免劳伤,则是固护先天元气的方法措施
先天、后天充足,则正气得养,这是保养正气的又一方面
此外,调情志可以避免正气耗伤,省言语可使气不过散,都是保养正气的措施
至于调畅气机,则多以调息为主
《类经》指出:“善养生者导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
呼吸吐纳,可调理气息,畅通气机,宗气宣发,营卫周流,可促使气血流通,经脉通畅
故古有吐纳、胎息、气功诸法,重调息以养气
在调息的基础上,还有导引、按摩、健身术、以及针灸诸法
都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活动筋骨、激发经气、通畅经络,以促进气血周流,达到增强真气运行的作用,以旺盛新陈代谢活力
《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强调气机失调是导致疾病乃至衰老的主要原因
而人体的气机条畅,又与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肝主疏泄,具有调畅全身气机,调节精神情志,推动津血运行等作用
肝之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经络通利,脏腑协调,阴阳平衡
若肝失疏泄,气郁不达,则气机失调,进而导致气滞血瘀,或痰气郁结,或气郁化火,或犯脾克胃,累及他脏而生百病
足以看出,在诸多养生方法中,都将养气作为一条基本原则之一,而具体予以实施,足见养气的重要
六、综合调养 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了障碍,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所以,养生必须从整体全局着眼,注意到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综合调养
综合调养的内容,不外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脏腑、经络、精神情志、气血等方面
具体说来,大致有:顺四时、慎起居、调饮食、戒色欲、调情志、动形体,以及针灸、推拿按摩、体控电疗、药物养生等诸多方面内容
恰如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指出的:“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节劳逸以保其筋骨五脏”,“戒色欲以养精,正思虑以养神”,“薄滋味以养血,寡言语以养气”
避风寒就是顺四时以养生,使机体内外功能协调;节劳逸就是指慎起居,防劳伤以养生,使脏腑协调;戒色欲、正思虑、薄滋味等,是指精、气、神的保养;动形体、针灸、推拿按摩、体控电疗,是调节经络、脏腑、气血,以使经络通畅、气血周流,脏腑协调;药物保健则是以药物为辅助作用,强壮身体、延年益寿
从上述各不同方面,对机体进行全面调理保养,使机体内外协调,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抗病能力,避免出现失调、偏颇,达到人与自然、体内脏腑气血阴阳平衡统一,便是综合调养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