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食同源

煎中药注意事项

时间: 2022-12-28 22:21:11

煎中药注意事项

煎中药注意事项

煎药煎药,煎药是门很深奥的学问。需要学习的内容多不胜数,更有许许多多的小细节,如果一旦将其忽略,就会导致这一锅药煎煮失败。甚至将有益疾病的成分转变成对身体不利的成分。

1、煎药前要浸泡

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小时左右。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可达2~3小时。夏秋季节可根据情况适当减少浸泡时间。

2、煎煮要煎数次

一般而言,煎煮2~3次。煎煮次数太少,提取不完全,药材损失大,煎煮次数太多,不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杂质增多。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但对于药量较大的处方或滋补性药材,在两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为一日3次服 用,以节约中药资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疗效。

3、煎药的温度要注意

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的时间要注意

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而定。一般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15分钟左右。治疗感冒类药物,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5-10分钟。滋补类药物,第一煎30-40分钟,第二煎20-30分钟。

5、留取药液量有讲究

一般指一剂药经两次煎煮合并后的药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两次服用。儿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两到三次服或少量频服。药煎好后应趁热及时滤出药液,以免因温度降低而影响煎液的滤出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滤药时应压榨药渣,使药液尽量滤出。

6、特殊药的煎煮

其中还有一些需要特殊煎煮的中药,例如先煎、后下、烊化、包煎等,就是特殊的煎煮方法。这里我们不一一过多的赘述。以后有机会,我们必然一个个为大家讲。

7、其它注意事项

煎煮过程中应认真执行,注意防火,防毒,防煤气中毒,防止活力过猛使药物溢出等,避免出现煎干或煎糊现象。对于不易溶解的药可不时顺时针搅动,若已经煎干则宜加新水重煎,若已煎糊则应另取饮片重新煎煮。经改进过的电砂锅方便了许多,不少患者仍嫌自身在家煎药麻烦,可适当选择药房或医院代煎。近年来中药经过现代工艺加工的颗粒剂也是不错的选择。

8、煎中药的碗底汤液不宜弃

正确的作法是再往泥糊状沉淀物中加点水,并搅混,将此混浊液再服完,是合适的。中医药学有很多同时含甘草和黄连的着名方剂,如《伤寒论》中黄连汤(方为黄连、干姜、 桂枝、半夏、党参、甘草、大枣),葛根黄芬黄连汤(方为葛根、黄芩、黄连、甘草),《保命集》中的芍药汤(方为芍药、黄芩、当归、槟榔、黄连、大黄、木 香、甘草、肉桂)等方,煎得的汤液,放置后碗底出现的泥糊状物,可以加水搅混再服,或者干脆将整碗汤液搅拌后再服,不弃为宜,其它含此二药共煎所得汤液,均按此法服为宜。

关于煎中药,你知道有哪些注意事项?

中药的煎煮虽然看似简单,但还是有很多细节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否则可能会影响药效的发挥,具体的注意事项则有以下几点

1、中药煎煮忌用铁器

不管是用中药煎煮汤剂或制作茶饮,我们一定要记住中草药忌用铁质的器皿煎煮或盛放

自古以来,中草药都是用陶器砂锅煎煮,因为铁会和中药里面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极易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2、使用中药要选择道地产区的道地药材

在普通人的眼中,对中药材的优劣并无明显的认识

但是,中药材的道地与否却会对它的功效产生很大的影响

或许我们对中药材的“道地”二字认识并不深刻,但是当你懂得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个道理的时间,就知道中药材道地的重要性了

3、中药煎煮前,切勿用水冲洗

现在人们对卫生安全是比较重视的,尤其是饮食方面,很多人甚至还有“洁癖”,如果食用的东西不清洗一遍总感觉不卫生

但是对于煎煮中药来讲,就不宜用水冲洗了

其实中药饮片入药前已经经过了很多的清洁、炮制等手续了,我们完全不必要担心它是否不干净、不卫生这个问题

而用水清洗药材之后,除了起不到帮助作用之外,还会洗掉很多粉末状的药物,对药效也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4、发霉变质过期的中药材,切勿使用

中药材价格相对较贵,所以人们一般都不舍得随意丢弃,尤其是中老年人更是节俭

但是当因为储存不当导致药材过期、发霉、变质的时间,一定不能再使用了

比如有的人喜欢用些中泡茶喝,一次买很多,但是每天的用量是很小的

到了雨季或者夏天,很容易因为储存不当而受潮、变质,这时间一定不能再用它们泡茶了

因为变质的中药材里面有很多我们肉眼难以看到的微生物或者毒素,这些物质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影响是极大的

5、煎煮火候要注意

煮饭的时间我们多是直接以大火煮熟为止,煎药则不同

中医煎药有“先武后文”之说,一般都是先用武火将水液烧开沸腾,而后改用文火慢熬,如此方能发挥最佳的药效

若是一直武火加热,则药液很容易溢出,同时也会破坏一些有效成分的溶出

若是稍不注意,可能一锅药都被煮糊了

正确的做法是从水液沸腾后改用文火加热开始计时,若是质地疏松之药,一般20-30分钟即可煎好倒出;若是质地坚硬之药,一般则需40-60分钟左右方可煎好

煮中药的注意事项

一、煎药工具的选择: 1、煎药工具:中药不能用金属器皿来煮药,因为金属器皿中所含有的各种金属成份会与某些中药的成份产生反应,有可能会被人体吸收,也会影响中药的药性,从而影响到人体的健康;最好选用砂锅、陶罐、搪瓷、不锈钢材质; 2、如果使用的是泥渣烧制的药壶,一般煮药时容易产生渗漏;因此,第一次使用时,最好是先用药壶熬制一些玉米面,这样就能堵住缝隙; 3、砂锅熬制中药的话,一开始一定不能使用大火,否则砂锅会出现裂锅的现象,要先用小火,等砂锅整个热了之后,再慢慢加大; 二、中药饮片的清洗: 1、一般都不需要清洗,也不需要浸洗; 2、如果是一些草药,含有泥沙,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漂洗干净,以免有效成份流失了; 三、煎的药物需要浸泡: 1、植物中大部分的中药,一般都是干燥品,通过浸泡之后,可以让药材变软,有利于有效成分充分被浸泡出更好的吸收药效; 2、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四、煎药的水量: 1、水位一般浸过药材面2-3cm为佳;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收量是比较大的,因此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会有所下降,需要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 五、煎药的火候: 1、药液未沸腾前,宜用急火(大火); 2、沸腾后,用文火(小火); 3、文火之中,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武火中,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煎药的时候,火候过于强,会影响有效成份的浸出;火候弱,煎煮的药效会相对差一些; 4、正确的方式:未沸腾前用武火,煮沸后该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的状态,可以减慢水份的蒸发,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药效; 六、煎药的时间: 1、一般药物,头煎煮沸后,再煮20——30分钟,二煎煮沸后,再煎15——20分钟; 2、质地较轻或者含芳香性成份较多的,煎煮时间适量缩短,头煎煮沸后再煎10——15分钟,二煎煮沸后5——10分钟即可; 3、补虚药、矿物药剂根茎类等质地厚重坚实、不易挥发的药物,需要延长煎煮时间,头煎煮沸后,再煎40——50分钟;二煎三煎,四煎沸后,再煎30——40分钟即可,煎煮时间均已药液煮沸后计算; 七、煎煮的次数: 1、中药汤剂每煎煮1次,有效成份提取率约为45%,一般煎煮3次之后,已经提取有效成份的90%左右,如果药物只煮1次,就会损失部分有效成份,因此至少煎煮2次为佳; 八、单包药物的煎法: 1、一般在重要汤剂煎好前5——10分钟入煎即可; 2、花粉类、细小种子果实类中药、药物细粉等,还有一些含有淀粉比较多的药物,均应包煎; 3、附绒毛的药物,容易引起咽喉不适的症状,因此也需要包煎; 4、一些贵重的中药:比如人参、鹿茸、冬虫夏草等,可以单独煎煮取汤液,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 5、一些胶类或糖类药物:比如阿胶、鹿角胶、饴糖等,宜加开水融化后,冲入汤液中服用; 6、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如牛黄、三七粉、羚羊角粉、朱砂等,宜研细粉后用汤剂冲服; 九、煎煮后的服用方法: 服药的温度; 1、温服:汤剂大多是需要温服的,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 2、冷服:即将煎好的中药汤剂放凉后服用,一般来说,寒剂宜冷服,适用于热证; 3、热服:热剂宜热服,适用于寒证,才能更好的发挥药效

4、服药时间: 一般来说,病在胸膈以上的,比如咽痛、感冒、头痛等,应在饭后服用; 如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需要饭前服用; 某些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要饭后服用; 滋补药要空腹服用; 安神催眠药应在睡前服用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