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看到煎锅里的汤慢慢变少往往会不由自主的去加水,这种做法是非常不正确的。
煎中药决不能加热水。中药汤剂以水为溶媒,加水量的多少,应以药物的性能、体积、吸水量及所需的治疗药量等为依据而定。若加水量过多,药物浓度过低,药汁太多,则疗效受影响;加水过少,不仅难以煎出药物的有效成分,还容易煎焦,既浪费,又可引起相反的效果。今荐介3种加水方法,供择用。
1.传统加水法:将中药置于砂锅内,用手将药摊平,然后加入高出药面3~4厘米(小拇指高)的水。此方法最为简单方便,使用最多,但是准确度稍差。
2.量器加水法:即采用量杯或量筒加水,按不同的治疗药物及其头煎、二煎加不同量的水。上海市药材公司规定各类药煎煮的加水量为:调理、滋补药,头煎 700-900毫升,二煎400-450毫升;一般药(凡是以治疗各种疾病为主的中药),头煎500-700毫升,二煎300-350毫升;解表治感冒药,头煎400-600毫升,二煎280-300毫升。此法比传统加水法准确,但是,若遇到药物量多时,加水量则显得少些。
3.重量加水法:即按药物的总重量,确定加水量。将配发好后的中药,取1贴(剂)药称一下重量,然后根据1克中药加10毫升水的原则,把计算的总加水量的65%加到第一煎中,余下的35%留给二煎用。
例如,滋补调理药人参养荣汤,药物总重量为150克,加水量应为1500毫升,头煎应加65%即为975毫升,二煎加水35%为525毫升。该方法加水准确,特别是药物种类多、药量大的中成药方剂更为适宜。此法虽然比以上两种方法麻烦,但较准确。
此外,若药中花(如稳复花、袋袋花等)、叶(如桑叶、枇杷叶等)类较多时,还可适量多加些水。
当热水冲入生药内时,生药的外层组织由于受高温的骤然冲击,立即凝固、紧缩,尤其是蛋白质在细胞壁上形成一层不可逆转的变性层,阻碍了水分的渗入,组织内部被溶解的有效成分亦难以溶出,从而大大影响有效成分的溶出率。因此煎药时切忌加水。
有一文:煎药前的准备1、中药先浸泡20-30分钟先将中药浸泡一段时间,可以让药物更好的吸收水分,这样煎出来的汤药治病效果比较好
而这个浸泡药材的水最好选择冷水,因为水温太高的话会让药材里的淀粉糊化、蛋白质凝固,这样煎煮的时候就不能让药物有效成分溶出
另外,也不要用水冲洗药材,很多人认为药材要先洗一洗这样才感觉,其实,这样水洗会让药材有效成分丢失,降低药效,特别是已经研成粉末的药材更不宜水洗
2、煎药器皿有讲究想煎好中药,器皿的选择也很重要,好的器皿可以中药有效成分更好的溶出
煎中药最好选择砂锅、搪瓷、瓦罐、玻璃器皿,不要用铝、铜、铁器皿
3、用纯棉布包裹药材如果需要将药材做成药包的话,最好选择纯棉纱布包裹药材,这样做是为了让药容易溶于水
4、用凉开水煎药煎中药最好不要用自来水,因为自来水中含有氯,它会破坏中药的有效成分,而自来水烧开后,氯会挥发掉,这样可以减低中药有效成分损失的概率
煎药中的注意事项1、水的用量煎中药,一般水要高出药材面3厘米-5厘米,不同的汤药,要更加医师的嘱咐用量,在煎煮中药的时候不要随意加水
2、煎煮的时间有些人认为中药煎的时间越长,煎出来的中药越浓越好,其实这是错误的
中药煎到一定时间药液有效成分达到最高值,如果在不断的煎煮,反而会让有效成分不断蒸发而减少,降低药效
过浓的药汤服用后还会导致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所以,煎煮时间也不要太长
3、先武后文这里的武、文指的是用火,在中药煮沸前要用武火,中药煮沸后要用文火,用文火的好处就是能减少水分的蒸发,又可以保持沸腾的状态,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
4、煎药时要经常搅动煎药并不是药材放锅里开火烧就可以了,煎药过程中药经常观察煎药情况,要经常搅动,避免将中药煮糊或煎干
如下: 中药往往是人们最信赖的药品之一,汤剂也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剂型
虽然携带不方便但是副作用小药效好,还是被人们所忠用
不过对于汤剂的药效中医有些严苛的要求,不能再被煎煮过后,中药材的药效就慢慢流失,因此煎法应注意
为了提高汤剂的疗效,对中药的煎法历来都很讲究,如明朝李时珍说:“凡物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 功”
清代医学家徐灵胎也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
”为了提高汤剂的疗效,必须重视中药的煎煮
有人习惯于在中药煎前用沸水浸泡 药材,认为这样既缩短煎煮时间,又可使中药有效成分尽可能多地溶出,这实际上是缺乏科学的认识误区,中药不可用沸水泡
中药所含的蛋白质遇沸水会因骤然受热而凝固,并使细胞壁硬化,外层形成紧密的胞膜,阻碍内在成分充分溶出
中药所含高分子物质,遇沸水后易形成胶体,亦不 利于有效成分渗出
中药切制、粉碎时,表面所留粉末因突然受热而糊化,阻碍药材毛细管通道,使水分难以渗入,成分溶解后又难以向外扩散,最终影响成分煎出
芳香性中药,如薄荷、紫苏、广木香、砂仁、豆蔻等,含挥发油及挥发性物质,遇热易挥发,则不仅忌用沸水泡,煎煮时更应后下
一般而言,中药煎前多用凉水泡,泡30分钟左右;但有实验提示,中药煎前浸泡的最适水温为40℃~50℃,此条件既使药材湿润充分膨胀,又提高有效成分煎出率
煎药其他注意事项 1、煎药用具: 传统的煎药用具采用沙锅或陶罐,这类用具受火均匀、传达室热缓慢,有利于将有效成份析出,并使析出的成份不容易与用具发生化学变化
煎药不宜采用铁、铜、铝制锅,这些用具极易与汤液成份发生反应,影响药效
2、 煎药温度: 熬药时要用文火,让药质渐渐溶入水中,这样做既不容易破坏药性,又可使药物的有效成份充剖析出
快火、旺火煎药,常可使植物性中草药中的蛋白质很快凝固,影响其它有效成份的析出,减速低药物的疗效
3、煎药时间: 煎中草药时,不要将水烧开后再向里面投药,而应当先投药于凉水中浸泡20分钟,且水量应淹过药材,使水先渗透到草药中,让内部膨大,再小火煎之,一般需20-30分钟,时间太长易破坏药性,交损失其挥发性物质;时间太短,有效成份未充剖析出
煎药切忌煎干、煎焦后再加水,这样做不但无药效,而且还会增加毒性
强壮滋补药煎的时间可稍微长一些
4、煎药次数: 一般汤药煎两次,即头汁和二汁
煎二汁时水量要少一些,以免药汁浓度太低
对于特殊的矿物药、贝类药可煎三汁,由于这些药材在水中溶解度小,宜久煎,但也不要超过1小时
5、煮中药并非越久越浓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以为中药煎煮越浓效果越好,煎煮时间越长,有效成分越多,其实不然
煎中药是将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当 中药与药液中的有效成分浓度平衡后,这一过程就停止了,再连续不断地煎,不仅不会使药物内的有效成分继续溶解,反而令药液中的有效成分不断蒸发而减少,甚 至使有效成分在长时间的高温中遭到破坏,导致药效降低
由此可见,中药并非煎得越久越好,不同的处方,煎开后的时间要求也不同,应遵医嘱
6、煎煳的中药请丢弃 中药能治疗疾病的道理,就在于它含有生物碱、皂素、鞣质等有效成分
中药所以要煎熬,目的在于要把药物中有效成分煎熬出来,以利于治疗疾病
煎药的方法是否适当,对其疗效有很大关系
煎熬时间短了,药物的有效成分煎熬不出来,影响治病效果;煎熬时间过长,会使有效成分(例如挥发性成分) 遭到破坏或丢失,并且还会把药煎煳
中药一旦煎煳,其性质就会发生改变
例如,滋补性中药煎煳后,其性味会由甘甜变成苦涩,不可能再起到滋补作用;活血化 瘀药物煎煳后,会变成具有止血作用的药物
大部分中药煎煳后,有效成分都会遭到破坏,甚至效果相反,该清热的不能清热,该滋补的不能滋补
因此,中药煎煳 后应丢弃
从上面的文章我们知道,煎中药前不能用沸水泡,这样会阻碍内在成分溶出,要用凉水泡半小时,另外,煎中药也要注意用具、用火和时间,已经煎糊的中药就不要服用了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