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食同源

食用药膳要适量节制(中医药膳的应用原则是什么)

时间: 2022-12-30 21:21:28

食用药膳要适量节制

药膳的主要原料是中药,其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是将中药和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起到保健强身、延年益寿以及防病治病的功效。

既然是药物就要区别于普通饮食,要注意中药的性味,药膳的禁忌以及选料等,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下:

根据体质来辨证施膳

祖国医学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讲究辨证论治,其实进补药膳也要根据自身体质做到辨证施膳。中药药性有寒、凉、温、热之分,要根据不同人的体质或病情来科学选用。一般来讲,温性、热性的食疗中药,如大葱、生姜、红枣、核桃、羊肉、小茴香等,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的作用,适于偏阴质的人或寒证、阴证患者,主要表现为畏寒、乏力、易出汗、记忆力差、腰酸膝软、胃寒、便溏、性功能较差等。凉性、寒性的食疗中药,如绿豆、藕、西瓜、梨、马齿苋、荸荠、菊花等,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偏阳质的人或热证、阳证的患者,表现为怕热、易兴奋、多汗易口渴、咽干舌燥、便秘、尿赤等。

优选药材 科学烹制

选购药材一定要新鲜优质,凡是变质、发霉的均不能食用。药膳所用的中药材和食物首先要净选,使之清洁干净,无杂质异物,无尘土,无霉变腐烂,还要注意其色、味纯正,外形美观,质量优良。为保证药膳疗效,还应对药材与食物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有的需切片、切丝、切丁或是切段,有的需粉碎为细末,有的则需按中药炮制的要求进行炮制加工,以减其毒性或副作用。优良的药膳必须讲究烹调技术。一般食用中药以及无不适气味的中药,可与食物一起烹制,若药物较多或有明显不适气味,可用纱布将药物包好,再与食物一起烹制,药性即进入食物或汤里,服食时要将药渣去除。也可先将中药煎煮,滤取药汁、去渣,再在食物烹调过程中加入药汁,减少营养和有效成分的破坏。

药膳虽好但要适可而止

有人认为中药毒性小或是无毒,买回一把茴香就炒着吃,抓上一把枸杞就煮粥,拿上几根人参就煨汤,这样做是不正确的,也是很危险的。中药是很讲究用量的,量大量小直接关系着药效,不分剂量,盲目使用,会引起严重的后果。有人一次用20克人参煨汤,服用后导致脑溢血,这样的教训屡见不鲜。

饮食有节是中医重要的养生保健原则,药膳食疗同样应适量而有节制。短期内不宜进食过多,不可急于求成。应根据自身状况,经常小量服食,持之以恒,久之定能收效。值得注意的是,药膳虽有不少好处,但其针对性和治疗效果远不及药物,只有两者配合应用,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天人相应 因时制宜

祖国医学认为天人相应,治疗疾病讲究三因制宜,同样药膳也应讲究因时制宜即四季五补,春天万物复苏,五脏属肝,适宜升补;夏季分初夏与长夏,初夏天气已热,五脏属心,宜于清补,长夏天气炎热,五脏属脾,宜于淡补;秋季天气凉爽,五脏属肺,宜于平补;冬季气温寒冷,五脏属肾,宜于温补。要是违背这一自然规则,也会影响到补益效果。

中医药膳的应用原则是什么

中医药膳具有保健养生、治病防病等功效,在应用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药物是用来祛病救疾的,见效快,重在治病;药膳多用于养身防病,见效慢,重在养与防

药膳在保健、养生、康复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但不能代替药物治疗

药膳与药物各有所长,各有不足,应视病人病情选择合适之法,不可滥用

药膳的应用原则如下:1、因证用膳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制作药膳时也应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料配伍,如血虚的病人多选用补血的食物,如大枣、花生等;阴虚的病人多使用枸杞子、百合、麦冬等

只有因证用料,才能发挥药膳的保健作用

2、因时而异 中医认为,人与日月相合,人体脏腑气血的运行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是指在采用性质寒凉的药物时,应避开寒冷的冬天;采用性质温热的药物时,应避开炎热的夏天

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药膳

3、因人用膳 人的体质与年龄各有不同,使用药膳时也应有所差异

小儿体质娇嫩,选择原料不宜大寒大热;老人多肝肾不足,用药不宜温燥;孕妇恐动胎气,不宜用活血滑利之品

这都是在制作药膳时应注意的

4、因地而异 在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生活习惯都会有一定差异,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也有所不同

有的地区气候潮湿,饮食多温燥辛辣;有的地区气候寒冷,饮食多热而滋腻;广东一带气候炎热,饮食多清凉甘淡

在制作药膳时,也是同样的道理

5、适量有节制 饮食有节是中医重要的养生保健原则,药膳食疗同样应适量而有节制

短期内不宜进食过多,不可急于求成

应根据自身状况,经常小量服食,持之以恒,久之定能收效

中医的药膳养生法有哪些?

根据体质来辨证施膳祖国医学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讲究辨证论治,其实进补药膳也要根据自身体质做到辨证施膳

中药药性有寒、凉、温、热之分,要根据不同人的体质或病情来科学选用

一般来讲,温性、热性的食疗中药,如大葱、生姜、红枣、核桃、羊肉、小茴香等,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的作用,适于偏阴质的人或寒证、阴证患者,主要表现为畏寒、乏力、易出汗、记忆力差、腰酸膝软、胃寒、便溏、性功能较差等

凉性、寒性的食疗中药,如绿豆、藕、西瓜、梨、马齿苋、荸荠、菊花等,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偏阳质的人或热证、阳证的患者,表现为怕热、易兴奋、多汗易口渴、咽干舌燥、便秘、尿赤等

优选药材科学烹制选购药材一定要新鲜优质,凡是变质、发霉的均不能食用

药膳所用的中药材和食物首先要净选,使之清洁干净,无杂质异物,无尘土,无霉变腐烂,还要注意其色、味纯正,外形美观,质量优良

为保证药膳疗效,还应对药材与食物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

有的需切片、切丝、切丁或是切段,有的需粉碎为细末,有的则需按中药炮制的要求进行炮制加工,以减其毒性或副作用

优良的药膳必须讲究烹调技术

一般食用中药以及无不适气味的中药,可与食物一起烹制,若药物较多或有明显不适气味,可用纱布将药物包好,再与食物一起烹制,药性即进入食物或汤里,服食时要将药渣去除

也可先将中药煎煮,滤取药汁、去渣,再在食物烹调过程中加入药汁,减少营养和有效成分的破坏

药膳虽好但要适可而止有人认为中药毒性小或是无毒,买回一把茴香就炒着吃,抓上一把枸杞就煮粥,拿上几根人参就煨汤,这样做是不正确的,也是很危险的

中药是很讲究用量的,量大量小直接关系着药效,不分剂量,盲目使用,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有人一次用20克人参煨汤,服用后导致脑溢血,这样的教训屡见不鲜

“饮食有节”是中医重要的养生保健原则,药膳食疗同样应适量而有节制

短期内不宜进食过多,不可急于求成

应根据自身状况,经常小量服食,持之以恒,久之定能收效

值得注意的是,药膳虽有不少好处,但其针对性和治疗效果远不及药物,只有两者配合应用,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天人相应因时制宜祖国医学认为天人相应,治疗疾病讲究三因制宜,同样药膳也应讲究因时制宜即四季五补,春天万物复苏,五脏属肝,适宜升补;夏季分初夏与长夏,初夏天气已热,五脏属心,宜于清补,长夏天气炎热,五脏属脾,宜于淡补;秋季天气凉爽,五脏属肺,宜于平补;冬季气温寒冷,五脏属肾,宜于温补

要是违背这一自然规则,也会影响到补益效果

药膳的主要原料是中药,既然是药物就要区别于普通饮食,要注意中药的性味,药膳的禁忌以及选料等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