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食同源

中药

时间: 2022-12-31 21:15:34

中药

中医把单味药的应用及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概括为七种情况,称为七情,除单行quot;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七种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用方的基础。

所谓七情配伍,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内容如下:

1、单行:即单味药即能发挥预期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的称为单行。如独参汤,只用一味人参治疗元气大脱证即效。

2、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如石膏配知母可以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

3、相使:即在性能和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效果等。

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故说生半夏畏生姜。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副作用,故云生姜杀生半夏的毒。从上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

6、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中的若干药物。

其中相须、相使表示增效,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

相畏、相杀表示减毒,应用毒烈药时须考虑选用;

相恶表示减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

相反表示增毒,原则上应绝对禁止。

中药是什么?

中药、成药简称中成药,是指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固定的工艺批量生产,具特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经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生产,可以作为商品出售的中药制成品

中成药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因为具有疗效突出、服用方便、疗效快捷、体积小、安全性高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成为中西医师治疗用药的重要部分,被广大患者所认可

中成药具有普遍性,出现一些病症时,可以选用

但是选的是否合适,是否对症

再就是每个人的病症不同,体质、年龄、发病季节等都不同,所以往往一种中成药可能不完全适应所有的身体状况

有时可能会同时吃两种,甚至三种中成药

服用中成药,如果自己去选取,要注意看说明书,要对症

另外还有较多不适合服用的情况,如果服用几天后症状不改善,要注意及时去就医,及时上医院找专业大夫来诊治

中药详细资料大全

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套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

简而言之,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中药 英文名称 :Chinese materia medica 分类 :中医药术语 概念,中药的产地与道地药材,中药的采集,中药的炮制,药性理论,中药的配伍,中药的用药禁忌,中药的用量与用法,中药的命名, 概念 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套用的药物

中药的产地与道地药材 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

各种药材的生产,无论品种、产量和质量都有一定的地域性

所以自古以来医家非常重视道地药材

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菊花等 中药的采集 中药的采收时节和方法对确保药物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联

因为动植物在其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其药用部分所含有效及有害成分各不相同,因此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也往往有较大差异,故药材的采收必须在适当的时节采集

中药的炮制 药物在套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

常用的炮制的方法包括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

炮制的目的在于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干燥药材,利于贮藏;矫味、矫臭,便于服用;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套用范围

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药性理论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是由于各种药物本身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将之称为药物的偏性,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

它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

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1、四气 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称四性

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2、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

但又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3、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与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4、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著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

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也就是说明了药效所在,包含了药物定性定位的概念

它与机体因素即脏腑经络生理特点,临床经验的积累,中医辨证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及药物自身的特性密不可分

5、毒性 古代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现代一般认为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包括有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

中药的副作用有别于毒性作用

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中药的配伍 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套用,叫做配伍

相须、相使可以起到协同作用,能提高药效,是临床常用的配伍方法;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以保证安全用药,是使用毒副作用较强药物的配伍方法,也可用于有毒中药的炮制及中毒解救

相恶则是因为药物的拮抗作用,抵消或削弱其中一种药物的功效;相反则是药物相互作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故相恶、相反则是配伍用药的禁忌

中药的用药禁忌 主要包括配伍禁忌、证候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药的饮食禁忌四个方面

1、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因而应该避免配合套用

2、证候禁忌,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一定的适应范围,因此,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称“证候禁忌”

如麻黄性味辛温,功能发汗解表、散风寒,又能宣肺平喘利尿,故只适宜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或肺气不宣的喘咳,而对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肺肾虚喘则禁止使用

3、妊娠用药禁忌,是指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

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

根据药物对于胎元损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慎用与禁用两大类

凡禁用的药物绝对不能使用,慎用的药物可以根据病情的需要斟酌使用

4、服药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

一般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 *** 性的食物

此外,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

中药的用量与用法 1、中药剂量 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套用时的分量

它主要指明了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

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生药,安全剂量幅度较大,用量不像化学药品那样严格,但用量得当与否,也是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临床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药量过小,起不到治疗作用而贻误病情;药量过大,戕伤正气,也可引起不良后果,或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用法 主要是指汤剂的煎煮及不同剂型的服用方法

(1)汤剂煎煮法 汤剂是中药最为常用的剂型之一

汤剂的制作对煎具、用水、火候、煮法都有一定的要求

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为好,搪瓷罐次之,忌用铜铁锅,以免发生化学变化,影响疗效

煎药火候有文火、武火之分

煎煮的火候和时间,要根据势物性能而定

某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煎法比较特殊,处方上加以注明,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法

(2)服药法 服药时间汤剂一般每日1剂,煎2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左右

服药方法汤剂一般宜温服

丸剂颗粒较小者,可直接用温开水送服;大蜜丸者,可以分成小粒吞服;若水丸 质硬者,可用开水溶化后服

散剂、粉剂可用蜂蜜加以调和送服,或装人胶囊中吞服,避免直接吞服而 *** 咽喉

膏剂宜用开水冲服,避免直接倒入口中吞咽,以免粘喉引起呕吐

冲剂宜用开水冲服;糖浆剂可以直接吞服

此外,还有鼻伺给药法

中药的命名 1、因药物突出的功效而命名 如益母草功擅活血调经,主治妇女血滞经闭、痛经、月经不调、产后瘀阻腹痛等,为妇科经产要药;防风功能祛风息风,防范风邪,主治风病

2、因药用部位而命名 中药材来源广泛,包括了植物、动物、矿物等

植物、动物类药材药用部位各不相同,以药用部位命名,是中药常用的命名方法之一

植物药中芦根、茅根用根茎入药;苦楝根皮、桑根白皮即以根皮入药;桑叶、大青叶、苏叶等用叶片入药

3、因产地而命名 我囯疆域辽阔,自然地理状况十分复杂,水土、气候、日照、生物 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地不完全相同,甚至南北迥异,差别很大

因而各种药材的生产,无论产 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一定的地域性,所以自古以来医药学家非常重视“道地药材”

如黄连、 黄柏、续断等以四川产者为佳,故称川黄连、川黄柏、川断;橘皮以广东新会产者为佳,故 称新会皮、广陈皮;茯苓以云南产的最好,故名云苓; 4、因形态而命名 中药的原植物和生药形状,往往有其特殊之处,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人们常常以它们的形态特征而命名

如大腹皮,即以形似大腹而命名;乌头,因其块根形似乌鸦之头而命名;人参乃状如人形,功参天地

5、因气味而命名 某些中药具有特殊的气味,因而成了药物命名的依据

如麝香,因香气远射而得名;丁香、茴香、安息香、檀香等香料药,因具有特殊的香气,故以“香”字命名;而败酱草、臭梧桐、墓头回等,则因具有特殊臭气而得名;鱼腥草,以其具有浓烈的鱼腥气味而命名

6、因滋味而命名 每种中药都具有一定的味道,某些药物就是以它们所特有的滋味来命名

如五味子,因皮肉甘酸,核中辛苦,全果皆有咸味,五味倶全而得名;甘草以其味甘而得名;细辛以味辛而得名;苦参以其味苦而得名;酸枣仁以其味酸而得名

7、因颜色而命名 许多中药都具有各种天然的颜色,因而药物的颜色就成了命名的依据

如色黄的中药有黄芩、黄连、黄柏、黄芪、大黄等;色黑的中药有乌玄参、黑丑、墨旱莲等;色白的中药有白芷、白果、白矾、葱白、薤白等

8、因进口国名或译音而命名 某些进口药材是以进口国家或地区的名称来命名的

如安息香、苏合香就是以古代安息国、苏合国的国名来命名

有的在药名上冠以“番”、“胡”、 “西”等字样,以说明当初并不是国产的药物,如番泻叶、番木鳖、胡椒、胡麻仁、西红花、 西洋参等

有些外来药,由于没有适当的药名,则以译音为名,如诃黎勒、曼陀罗等

9、因生长季节而命名 如半夏在夏季的一半(农历五月间)采收,故名半夏;夏枯草、夏天无等都是生长到夏至后枯萎,故冠以夏

10、字因人名而命名 有些中药的用名带有传说色彩,这些药多半是以发现者或最初使用 者的名字来做药名

如使君子,相传是潘州郭使君治疗儿科病的常用药;刘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传说这个药是由刘裕发现的;杜仲一药,相传是古代有一位叫杜仲的人,因服食此药而得道,后人遂以杜仲而命名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