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 属蔷薇科植物梨。品种甚多,中国各地栽培。以肉脆、汁多、味甜者为佳。
性味 甘、寒、微酸,无毒。
成分 果实含有机酸(为苹果酸、柠檬酸,,糖类(葡萄椅、蔗糖等,,维生素B、c。
功用 润肺,清心,止热咳,消痰水。生梨用为化痰止咳药。
[感冒咳嗽,急性支气管炎]
生梨一个,洗净连皮切碎,加冰糖烛水服。大生梨1个,切去盖,挖去心,加入川贝母3克,仍旧盖上,以竹签扦定,放碗内隔水蒸1~2小时,喝汤吃梨,每日1个。
[急支气管炎咳嗽]
鲜梨若干斤,熬浓去渣加冰糖收膏,每次1匙,以温水冲服,一日2次。
虽然梨有润的作用,可以增加口腔津液、养护嗓子,但是做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群不同,吃法不一样,症状不一样
那我们先说一说什么样的人群应该怎么吃
如果是咳嗽、痰比较稠且咳不出来,或者是根本没痰,但是咽部特别痒、干,像地裂的感觉,吃梨是没有问题的,建议在没有痰的时候,把梨和银耳煮在一起
先把银耳泡好、洗干净,最好凉水泡,这样下锅煮的时候特别滑、特别黏,口感很好
去掉蒂后,放点凉水在锅里,小火慢慢煮,银耳煮熟煮软,稍微有点黏,但还不是很黏的时候,把梨去核不去皮,切成丁放在银耳锅里一起煮,差不多十几分钟,梨也软、银耳也黏了,放上一点冰糖,冰糖一般和梨一起放就可以了
晚上睡觉前、早上起来,或者加餐的时候都可以吃,对嗓子痒、咳,咽部干裂痒,像裂口一样的感觉,是很有好处的
当有痰、痰咳不出来的时候,就不放银耳,也可以直接用梨和一点百合、川贝,煮着吃,连汤带水一起吃
这就是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吃梨方法
着凉咳嗽,花椒炖梨 着凉引起的咳嗽,痰比较薄、比较白、比较稀,咳得还挺厉害,可以把洗好的梨,切一个断面,放上十几粒花椒粒,把两个梨对上,用牙签扎好,放在碗里蒸大约15~20分钟,然后把花椒粒去掉,连汤带梨吃了,效果也是不错的
着凉了咳嗽,花椒属于热性,这就是蒸梨和煮梨的吃法
一个病重的、不能生活自理的、长期卧床的、做了气管切开的患者,他的痰特别多,每次吸痰时患者都非常痛苦
后来经建议,用梨、百合、藕,一起煮成汤,然后榨成浆,用胃管灌进去,每天约两次,每次200毫升左右,没有几天病人的痰量就特别少,每天只吸一次痰,效果还是不错的
这个方法有很多的成功案例,有一些符合这些症状的危重患者,用了这个方法效果也是不错的,这都是梨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所以应该说梨是水果中药性作用比较多的
注意: 一些患有慢性肠炎、胃寒、糖尿病的人,一般是不主张吃梨的,因为梨的糖分比较多、吸收又比较快,可以造成血糖不稳定
而梨又偏凉性,所以胃寒的人,慢性肠炎的人吃了以后也不会太好
但如果非常喜欢吃,也可以用下面这个方法煮着吃
跟做菜、做饭一样,切成丁,煮粥的时候可以放进去,煮熟后维生素会破坏一些,但是它的矿物质是不会破坏的,它就可借助梨的清香与药性,还不至于那么寒凉,口感也不错
煮着吃比生着吃还甜,所以煮梨不用放糖就很甜
秋梨是滋阴润燥的好食材
《本草纲目》记载,秋梨可“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酒毒”
梨汁煮粥,治小儿疳热及风热昏燥
嗜好烈酒的人,体内容易积热,火旺痰多,易患毒痈肿疮等疾病,经常吃梨,就可以避免这些隐患
梨不仅是水果中的佳品,也是治病的良药
秋梨是我国最古老的果木之一,它酸甜适口,汁多爽脆,醇香怡人
杨万里在《咏梨》中谓其“骨里馨香衣不隔,胸中冰雪齿偏知
卖浆碎捣琼为汁,解甲方怜玉作肌”
中医认为,梨味甘、微酸,性凉,归肺、胃经,有生津止渴、宽胸除烦、滋阴降火、泻热化痰、润肺止咳诸功效,适用于热咳或燥咳、热病津伤,或酒后烦渴、消渴等
肺主气,司呼吸,肺合皮毛又与大肠相表里
秋燥袭来易伤肺,表现为口、唇、鼻、咽、舌燥干,大便秘结,皮肤干甚至皲裂
燥邪伤肺,轻则干咳少痰,痰粘难咳,重则痰中带血
中医认为,燥为秋季主气,肺喜润而恶燥,白露过后气候干燥,空气湿度低,最易伤肺
正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秋冬保健应以养肺为先
秋梨是去燥润肺佳品
除鲜食外,还可以加工制造成梨酒、梨膏、梨脯和梨罐头等
秋梨膏就是由秋梨和祛痰中药配伍加工而成的一款药膳饮品,《本草求原》中所记载的“秋梨蜜膏”相传始于唐朝
据说,唐武宗李炎患病,终日口干舌燥,心热气促,服了上百种药物均不见疗效,御医和满朝文武束手无策
正在众人焦虑不安之时,一个道士用梨、蜂蜜及各种中草药配伍熬制的蜜膏治好了皇帝的病,从此,道士的这个妙方成了宫廷秘方,直到清朝才流入民间
秋梨膏最早出现在北京的药铺,是为宫中制作的御药之一,至今在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同仁堂中,还保留着“秋梨润肺膏”,且每年都畅销国内外
在秋季食用秋梨、饮用秋梨膏恰好可以滋润气肺,调节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去燥润肺、益寿延年之效果
过去北京一到秋天常刮大风,空气干燥,患感冒、咳嗽的人很多,人们就买梨回家熬梨水,既可口又防病治病
大家在秋季不妨一试
(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