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食同源

艾灸太溪的作用与好处

时间: 2023-01-19 05:39:14

艾灸太溪的作用与好处

艾灸太溪的作用与好处

太溪穴属于肾经俞穴,是肾经经水的传输之处,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穴位,下面来看看艾灸太溪的作用与好处。

艾灸太溪的作用

太溪为肾经原穴,足少阴肾经的腧穴,是肾经经气最充足的地方,能激发肾经动力,维持肾脏正常活动,提高肾功能,因此是肾脏的大补之穴,艾灸该穴位能起到壮阳强腰,滋阴益肾的功效,善于治疗肾脏疾病及五官方面的病症。

治疗肾脏疾病

太溪穴是肾经原穴,通过艾灸刺激该穴位,能调动肾经气血,补充肾气,起治疗肾脏疾病的功能。

消除疲劳

身体经常出现疲惫不堪的状况,出现足跟疼痛的现象,与肾虚有一定关系,艾灸刺激太溪穴,能把肾经的气血引过去,打通足少阴肾经的源头,让经络把新鲜血液输送到人体各个部位,起到消除疲劳,缓解胀痛。

治疗肾阳不足引起的疾病

艾灸太溪能补肾阳,防治与肾阳不足有关的疾病。

1.大脑受伤,通过刺激太溪能起到一定的辅助调养作用,这是因为肾脏主脑髓,大脑出现毛病,与肾经有密切联系。

2.从人体肾经循行路线分析,它是从喉咙直通肠胃,因此,足少阴肾经上的太溪穴,通常可以治疗厌食症。

治疗肾虚引起的疾病

1.艾灸太溪可治疗因肾虚所致的头面五官疾病,太溪穴为循经所选取的主要穴位,如头痛目眩,牙痛,慢性咽炎,神经性耳聋等。

2.艾灸太溪还可以治疗肾虚型男女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失调,遗精,阳萎,小便频数等。

改善皮肤状态

女性容颜与肾气有关,气血旺盛,肾气充足了,气色就会变好,皮肤光滑紧致,相反,肾气不足会造成面色发黑,太溪与肾功能关系面且,艾灸太溪穴可以补肾,并且能促进激素分泌,使全身机能旺盛,皮肤自然就会变得白嫩紧致有光泽。

太溪穴的准确位置

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的位置。

取穴:取坐位或仰卧位,由足内踝尖向后推至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大约相当于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即为该穴。

艾格格:艾灸各个穴位的功效和作用,收藏自用!

1、气海穴

气海穴主要是位于肚脐的正下方,大概往下1厘米的位置。对这个穴位进行艾灸,能够生津益气,对于一些脾胃比较虚寒的人,艾灸此处能够缓解病情,增补气血。如果经常感觉自己十分疲惫、没精力,还常常口渴,上厕所还脱肛等现象,那么可以在此处常艾灸。

2、太溪穴

太溪穴主要是位于我们的脚踝偏内的一侧,再稍微往上挪一点就是这个穴位的位置。在此处艾灸能够补血养阴,特别是一些女性气血不足、虚弱,可常艾灸此处,对于一些痛经的女性,可以将艾灸贴贴于腹部,能够更快缓解疼痛,类似于艾格格之类的艾灸贴效果都是不错的。

3、合阳穴

合阳穴主要是在我们的小腿中间,位于膝盖正对的后面再往下一点的位置。对这个穴位进行艾灸,能够帮助缓解颈部、腿部、腰部等地方的酸软疼痛。

4、大陵穴

大陵穴主要是位于我们手腕横纹的中心处,在此处艾灸能够促进心脏血液流通,从而带动血液促进肠胃功能的发挥,可以达到健脾的效果。

5、商丘穴和太渊穴

商丘穴位于我们脚踝前面的凹陷处,太渊穴位于我们手腕掌侧,将这两个穴位联合起来进行艾灸,对于肺部、脾胃都有很好调节作用,一些经常肠胃不适、腹泻的人也可以多艾灸这两个部位。

这五个穴位都是比较有用的,对于一些想自己亲手进行艾灸的可以参考一下这些穴位,对于没时间、没精力、没技术的人想享受艾灸的,也可以采用贴艾灸贴的方式,即使是上班、出差、做家务等等,只需花一分钟的时间贴上,就可以在避免干扰正常的工作时间还能够享受艾灸带来的调理效果。

太渊太溪在哪

太渊:位于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太溪:在足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有胫后动、静脉分布。

太渊,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鬼心、太泉、大泉、天泉、大渊。主治咳嗽、气喘、无脉症、腕臂痛。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太溪主治肾虚证,阴虚五官病证,肺系疾患,腰脊痛及下肢厥冷、内踝肿痛,消渴,小便频数,便秘。操作方法为直刺0.5~1寸。

太渊:

太溪:

扩展资料: 按摩太渊穴位的作用:

1、缓解治疗咳嗽气喘、咽痛、胸痹、腕掌关节痛、无脉症等。

2、按摩太渊穴的功效:通调血脉、止咳化痰。

艾灸太渊穴的方法:

太渊穴艾条灸3-5分钟,太渊穴艾炷灸1-3壮。

针刺太渊穴的方法:

太渊穴直刺0.3-0.5寸,局部麻胀。(注意针刺时应避开桡动脉)

太渊穴主治病症:

1、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肺炎;

2、循环系统疾病:心动过速,无脉症,脉管炎;

3、其它:肋间神经痛,桡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膈肌痉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太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太溪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