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食同源

肝俞的准确位置图作用(针灸歌赋的十二背俞穴歌)

时间: 2023-01-19 10:29:15

肝俞的准确位置图作用

肝俞的准确位置图作用

人的肝脏有疾病时,多表现为胁痛,黄疸等症;此外还会导致木目赤肿痛,视物不明,迎风流泪等症,肝俞为肝气输注之处,是治疗肝疾的重要腧穴。那么肝俞的准确位置在哪里呢?

肝俞的准确位置

肝俞位于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

肝俞的简易找法

取坐位,两肩胛骨下角水平线与脊椎相交所在的椎体为第7胸椎,向下数2个突起,即为第9胸椎棘突,其下左右旁开1.5寸处即为该穴。

肝俞的作用机制

肝俞穴是肝之背俞穴,具有养血统血,清热利胆的作用。中医认为肝藏血,具有储存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对肝俞进行刺激,能增强肝脏的藏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是养肝不可缺少的穴位。

肝俞的主要功效

肝俞穴为肝的背俞穴,为肝经之气输注之处,故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平肝潜阳,熄风化痰之功;又因肝开窍于目,具有清肝明目,消肿止痛之功。

肝俞主治疾病

肝俞属膀胱经,位于背部,为肝脏精气直接转输之处,故善于舒肝理气,清肝利胆,用于治疗胁肋胀痛,黄疸;平肝潜阳,熄风镇惊宁神的作用,用于头痛,眩晕,癫狂等症治疗;由于肝开窍于目,本穴还可以用于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肝血肝阴不足所致的视物不清,夜盲症治疗。

肝俞穴治疗疾病方法

1.治疗胸胁支满:配伍支沟,期门穴,用拇指指腹按揉穴位3-5分钟,垂直于穴位表面皮肤按压,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度。

2.肝俞和膈俞配伍使用,既养肝,又活血;与太冲搭配,能够补肝阴,养肝柔肝。

针灸歌赋的十二背俞穴歌

针灸歌赋的十二背俞穴歌: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

释义:

1、“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在背部脊椎骨两侧距(督脉)中线1.5寸的膀胱经第一侧线上,从上而下平第三胸椎棘突下缘的是肺俞,平第四胸椎棘突下缘的是厥阴俞,平第五胸椎棘突下缘的是心俞,而平第九和第十胸椎棘突下缘的则是肝俞和胆俞。

2、“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缘的是脾俞,平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缘的是胃俞。平第一腰椎棘突(俗称十三椎)下缘者为三焦俞。

3、“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平第二腰椎棘突(俗称十四椎)下缘者为肾俞。至于第四腰椎(俗称十六椎)棘突下旁开1.5寸则是大肠俞。

4、“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平第一骶后孔,距中线旁开1.5寸的是小肠俞。平第二骶后孔,距中线旁开1.5寸的是膀胱俞。总之,十二背俞穴都在脊椎骨两侧,应仔细寻找才能取准穴。



扩展资料:

1、针灸歌赋是古人编撰的关于穴位,针灸治疗等方面的简单、易懂、便于记忆的一种歌赋,它对复杂繁琐的穴位进行了归纳,对针灸的学习极有帮助。

2、针灸歌赋包含:四总穴歌、井荥输原经合歌、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十五络穴歌、八脉交会八穴歌、八脉八穴治症歌、十二原穴歌、十二背俞穴歌、十二募穴歌、八会穴歌、下合穴歌、十六郄穴歌。

3、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简称俞穴。属膀胱经穴,分布于背腰部相应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处,与脏腑有密切关系。共12穴,即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

4、背俞穴除可用于治疗相应脏腑病外,还可用于治疗与该脏腑有相关联系的五官病、肢体病。背俞穴常和募穴配伍,治疗脏腑病。

5、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针灸

                      百度百科-针灸歌赋

俞穴的俞怎么读

俞穴 [ shù xué ]的俞读 shù。

俞穴 [ shù xué ]

即穴位。

明 宋濂 《赠刘俊民前辈》诗:“更参九针法,俞穴别肤腠。”

拼 音 yú   shù   yù  部 首 人  笔 画 9  五 行 金 五 笔 WGEJ

[ yú ]

1.文言叹词,表示允许:~允(原指帝王允许臣下的请求,后在一般书信中用作请对方允许的敬辞)。

2.安:“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然而以待耳”。

3.姓。

[ shù ]

同“腧”。

[ yù ]

1.古同“愈”,更加。

2.病愈。

扩展资料

相关词汇

1、俞允 [ yú yǔn ]

《书·尧典》:“帝曰:‘俞。’”俞,应诺之词。后即称允诺为“俞允”。多用于君主。

五代 何光远 《鉴诫录·语忌诫》:“累乞一藩,终不俞允。” 宋 朱熹 《答龚参政书》:“万一未蒙俞允,必至再辞。”《宋史·赵普传》:“ 太祖 怒甚,起, 普 亦随之, 太祖 入宫, 普 立於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康有为 《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臣妄陈大计,皆承俞允。” 罗正纬 《滦州革命纪实初稿》:“日前呈请改革政治,曾云如蒙恩准,当静候调遣,虽蹈汤火,亦所不辞。现已悉蒙俞允,自应亟践前言,维兹危局。”

2、俞旨 [ yú zhǐ ]

表示同意的圣旨。

宋 司马光 《辞枢密副使第三札子》:“臣前者两次曾辞免枢密副使,未奉俞旨。” 宋 陆游 《谢致仕表》:“奉祠虽佚,窃食靡安,兹洊贡於忱辞,始恭承於俞旨。”《明史·方从哲传》:“ 从哲 乃叩首 仁德门 ,跪俟俞旨,帝终不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贾奉雉》:“ 贾 屡疏恬退,未蒙俞旨,未几而祸作矣。”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