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食同源

承扶的位置及功效

时间: 2023-01-20 06:48:29

承扶的位置及功效

承扶的位置及功效

承扶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亦作“扶承”。这也是一个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的穴位,下面就来了解一下承扶的位置及功效。

承扶的位置及功效

承扶穴位于臀部横纹线的中央下方,左右各有一个。这里是性感带最为密集的地方,指压时可以用力些。

功效:通便消痔、舒筋活络。

承扶的作用与好处

1、按摩承扶穴对大腿部的内侧到阴部的疼痛与僵硬、肌纤维损伤,对于出现的痔疮的情况有改善的作用,而且也可以有治疗排便和排尿困扰的效果,对于健康有好处。

2、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腰背疼痛、小便不利、胞宫寒冷、臀部下垂等,这些疾病基本都可以通过按摩承扶穴来得到很好的调理。

3、经常按摩这个穴位,不但能疏通臀部经络,还能刺激臀大肌的收缩,每天坚持按摩5钟,就能得到很好的瘦臀效果。特别提醒,按摩的时候要分两段出力,首先垂直压到穴道点,接着指力往上勾起,才能充分达到效果。

承扶怎么按摩

背挺直,肛门夹紧,慢慢吸气,用拇指以外的四根指头按压此穴,往上按压6秒钟时,将气吐出,如此重复10次,每天早晚各做10次。这里是性感带最为密集的地方,指压时可以用力些。承扶穴的按摩可以起到很好的舒筋活血的作用,对于出现的一些疾病有改善的作用,可以防止臀部下垂,还能有预防赘肉堆积的作用。

肉郄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承扶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肉郄穴的定位 9 肉郄穴的取法 10 肉郄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肉郄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肉郄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肉郄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肉郄穴研究进展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肉郄 1 拼音 ròu xì

2 英文参考 Chéngfú BL36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肉郄为经穴别名,即承扶[1]。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 承扶 汉语拼音 Chengfu 罗马拼音 Chengfu 美国英译名 Support 各


号 中国 BL36 日本 36 法
国 莫兰特氏 V50 富耶氏 德国 B50 英国 B50 美国 BI36

承扶为经穴名(Chéngfú BL36)[2]。出《针灸甲乙经》。承扶亦作扶承[3]。别名肉郄、阴关、皮部[3]。属足太阳膀胱经[2]。承即承受,扶指佐助,本穴位于股骨上段,当肢体分界的臀沟中点,有佐助下肢承受头身重量的作用,故名承扶[2]。承扶穴主治腰腿部疾患:如腰腿疼痛,下肢痿痹,痔疮出血,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腰腿痛,现代又多用承扶穴治疗腰背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腰部疼痛,骶部疼痛,臀部疼痛,股部疼痛,大便难,下肢麻痹或瘫痪,腰骶神经根炎,下肢瘫痪,便秘,痔疮,尿潴留,臀部炎症等。

4 承扶穴的别名 肉郄、阴关、皮部、扶承(《针灸甲乙经》),阴关(《杨敬斋针灸全书》),皮郄[4]。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阴胞有寒,小便不利,承扶主之。

6 穴名解 承即承受,扶指佐助,本穴位于股骨上段,当肢体分界的臀沟中点,有佐助下肢承受头身重量的作用,故名承扶[2]。

承,佐助担当也。扶,木名。扶木,扶桑也。人身坐立有木之象,穴在身躯之下方,正为人体之扶持,谓其对扶持人体与治疗下肢风病,俱可承担也,在下肢风病及风病之自下而上者,皆可取之。提携婴儿,负之抱之,均以手承扶其臀,本穴在臀横纹正中,适当挟持着手之处,故名承扶。[4]

7 所属部位 大腿[5]

8 肉郄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承扶穴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6][3]。

承扶穴位于股后区,臀沟的中点,俯卧取之[2]。

承扶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承扶穴在大腿的位置

承扶穴在大腿的位置

承扶穴在大腿的位置(肌肉)

承扶穴在大腿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9 肉郄穴的取法 俯卧位,在臀横纹正中取穴。

承扶穴位于股后区,臀沟的中点。俯卧取之[2]。

俯卧位,于大腿与臀部交界之臀沟中点处取穴[7]。

10 肉郄穴穴位解剖 承扶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坐骨神经、内收大肌。有与坐骨神经并行的动、静脉。分布著股后皮神经,深层正当坐骨神经。皮肤厚,由股后皮神经的臀下皮神经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阔筋膜。在半腱肌和股二头肌之间,或穿经股二头肌长头刺入坐骨神经干。坐骨神经由梨状肌下孔离开骨盆,出现在臀大肌的深面,位于出入骨盆结构的最外侧。该神经在臀区和股后区的体表投影在髂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之间连线中点稍外侧,和股骨内、外侧髁之间连线中点,以上三点的连线上。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股二头肌长头及半腱肌[2]。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股后皮神经的分支分布;深层有臀下神经和臀下动脉分支分布,并有坐骨神经本干和股后皮神经本干经过;

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为坐骨神经;并有与坐骨神经并行的动、静脉通过[3]。

11 肉郄穴的功效与作用 承扶穴具有通便消痔,舒筋活络的作用。

承扶穴有舒筋活络的作用[2]。

承扶穴具有通经活络、疏利腰膝之功,为治疗腰腿部疾病的常用腧穴[8]。

承扶穴对肢体风病具有拦截之效,有舒经活络之用,主治尻尾股臀、阴寒大痛。因本经与足少阴经俱由委中至肾俞,此段经线,两经并行。叠成一表一里,故浅取之则足太阳之经受之,深取之则足少阴之经受之。[4]

12 肉郄穴主治病证 承扶穴主治腰腿部疾患:如腰腿疼痛,下肢痿痹,痔疮出血,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腰腿痛,现代又多用承扶穴治疗腰背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腰部疼痛,骶部疼痛,臀部疼痛,股部疼痛,大便难,下肢麻痹或瘫痪,腰骶神经根炎,下肢瘫痪,便秘,痔疮,尿潴留,臀部炎症等。

承扶穴主治腰腿部疾患。如腰腿疼痛、下肢痿痹、痔疮出血、小便不利、大便秘结等[2]。

承扶穴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9][9]。

承扶穴主治腰腿痛,下肢痿痹;痔疾[7]。

现代又多用承扶穴治疗腰背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等[2]。

承扶穴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大便难;以及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或瘫痪等[3]。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腰骶神经根炎,下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

2. 其它:便秘,痔疮,尿潴留,臀部炎症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1~2寸[7][3][2],局部有酸胀感[7],可有触电感传至足底部[7]。

直刺1~2.5寸[9]。

13.2 灸法

可灸[2][9][7]。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4 肉郄穴的配伍 承扶配环跳、悬钟,有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承扶配秩边、承山,有清热通便的作用,主治便秘。

承扶配肾俞、命门、腰阳关,治腰痛[7]。

承扶配肾俞、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治下肢瘫痪[7]。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痔、篡痛,飞扬、委中及承扶主之。腰脊尻臀股阴寒大痛,虚则血动,实则热痛,痔篡痛,尻睢中肿,大便直出,承扶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小便不利。

《针灸大成》:久痔尻臀肿。

《太平圣惠方》:五种痔疾,泻鲜血,尻睢中肿,大便难,小便不利。

16 肉郄穴研究进展 现代动物实验证明,针刺承扶可使动物凝血时间明显缩短,有止血和防止出血的作用[4]。

针刺承扶,可见动物脑组织内氨含量显著增加,提示脑功能处于短期兴奋状态[4]。

针刺承扶穴也可使麻醉动物已降低的脑乳酸明显升高,又可使惊厥状态下脑乳酸的高值下降[4]。

电针承扶可见动物垂体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强,肾上腺组织中抗坏血酸、胆固醇以及周围血液中嗜酸性白细胞明显减少[4]。

被称为"女子养生"要穴是

主要如下:
一、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之前上部,胫腓两骨间。正坐在椅子上,屈膝,脚掌放平,自然平铺地面,用本人之手虎口围住膝盖,食指放于膝下胫骨前缘,四指并扰,当中指尖着处是穴位。本穴为全身强壮要穴,也是自古以来养生保健第一大要穴,备受古今养生家、医学家们的重视。“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就是对足三里的赞誉了。古人云:三里之灸能却病延年,所以古来把三里灸叫做长寿灸。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上的合穴,有理脾胃、调气血、主消化、补虚弱之功效。灸“足三里”能补中益气,宣通气机,导气下行,调整消化系统使之功能旺盛,吸收营养增加能源,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和抗过敏功能,对全身各系统都有强壮作用,丝毫不愧对其“保健养生的第一大要穴”的美誉。 此外,头痛、失眠、贫血、神经衰弱、乳痛、气臌、半身不遂等以及其它各种慢性病,如眼疾、视力减退、鼻病、耳病、过敏性疾病均可灸足三里。
二、关元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本穴为人一身元气之所在,是保健强壮要穴,具有固护元气的作用,是人体生化之源。关元乃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主生殖,主元气。故为全身养生保健强壮要穴。长期刺激可使人元气充足、延年益寿。有温肾固精、补气回阳、清热利湿、调理冲任、理气除寒的功能。主治各种虚损及泌尿生殖系统各种病症。
三、气海 气海穴又称为下气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为男女精气会聚之处,是保健强壮、益肾补气要穴。本穴有功能益肾固精、升阳补气、补虚固本、调理冲任、通经散瘀、行气化浊的功能,主治男科病、妇科病、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儿童发育不良等症状。 此外,若将气海、关元、足三里三个穴位配合使用,强壮作用更好,不但对全身具有整体调节作用,而且能改善功能减退。
四、合谷 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陷中。本穴可以醒脑开窍、疏风清热、祛风解表、宣肺利窍、镇静安神、平肝熄风、疏经活络,自古以来就是治疗头面部疾病的首选要穴。实践证明,合谷穴不仅能治疗多种疾病,还能预防脑中风及老年痴呆。此外,合谷穴止痛效果好,为头颈部外科手术针刺麻醉的主要穴位。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