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食同源

开学了!学会这几招,帮孩子顺利进入“开学模式”!

时间: 2024-03-12 22:28:21

开学了!学会这几招,帮孩子顺利进入“开学模式”!

随着寒假的结束,孩子们又要回归校园开启新学期的学习。许多同学在长假期间因为饮食、睡眠等生活规律发生变化,一下子难以适应开学的节奏,这让家长们也跟着犯了愁。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专家们提醒,从饮食、睡眠、运动三个方面帮助孩子们调整生活习惯,可以有效应对“开学综合征”,让孩子们顺利进入“开学模式”。

一、吃好早餐很关键,节后饮食以清淡为主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陈超刚教授指出,学生饮食在节假日往往会出现两大营养不均衡的现象:一是膳食结构和营养不平衡。节日期间孩子们在家长的“关爱”下,每日摄入大量肉、鱼等和许多“好吃”的食品。看上去吃得很充足,却可能是较多的高糖、高油脂食物,忽视了蔬菜、水果的摄入。虽然能量和蛋白质绰绰有余,但纤维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俗称为人体“三宝”的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有的学生谷类吃得少,碳水化合物也相对不足;二是每日摄入量与消耗量不平衡。能量和蛋白质摄入过高,但假期彻底放松,加上天气寒冷,身体活动大大减少,从而导致摄入量超过消耗量,因而春节期间脂肪储存量和体重飙升,正应了“每逢佳节胖三斤”之说。

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陈超刚教授为同学们提出两条节后饮食小锦囊:

1、吃好早餐。为了睡懒觉,早餐凑合吃甚至不吃,是许多学生假期的饮食生活写照。早餐是一日最重要的一餐,尤其对学生而言,因为上午学习内容多,需要及时提供更多的营养,因而开学后在早餐时间、种类和数量三个方面要尽快改善。早餐时间尽量在7:30左右或更早进食,每次进餐用时不少于10分钟。早餐搭配很重要,不仅有充足的谷类,例如面、粉、馒头、包以及搭配适量粗粮等,还要有奶类和蛋类。如果再加上少量的蔬菜、水果或坚果类食品则更佳。学习和记忆需要充足的糖类提供大脑能量,糖类主要来源于米、面等主食,因而早餐的谷类要摄入足量,具体需要多少量,因人而异,但一般不少于50克。

2、调整膳食结构。在中晚餐增加较多的新鲜蔬菜,每人每餐至少两个品种共半斤左右的新鲜蔬菜,每天至少两种不同颜色的蔬菜。适当吃豆类食物,建议每天1次豆类或制品,包括黄豆、豆腐、豆干、毛豆、豌豆、绿豆、豆角等。烹调要清淡,尤其是控制烹调油量,每人每天烹调油限量为25-30克,避免油炸油煎食品。两餐间以水果、奶类和坚果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加餐,勿吃各类高热量的精制甜食、饮料等。按时有规律进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调整睡眠循序渐进,家长应以身作则

假期期间,孩子们大多会增加看电视、看手机、玩游戏的时间,晚睡晚起的现象普遍存在。那么,如何能帮助孩子尽快从假期混乱的作息状态调整到开学后的规律作息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主任唐亚梅教授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假期结束前几天,家长们就要督促孩子开始逐渐减少看电视、看手机的时间,同时睡眠时间在开学前几天就要相应的慢慢往前调整。调整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要“一刀切”,看电子产品时间可以每天减少半小时到1小时,同时上床睡觉时间每晚往前调整半小时,直到开学前接近正常的作息安排。

2、对开学生活的恐惧逃避心理和紧张不安的情绪,也会影响学生的入睡时间和睡眠质量。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谈论、面对这部分情绪,告诉孩子对开学生活的不适应是正常现象,鼓励孩子正视、接纳自己的情绪。刚开学时,不要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和效率有太高的期望,允许自己有个过程,慢慢进入学习状态。

3、假期的兴奋状态可能会影响孩子们的入睡速度。如果躺在床上1-2小时还不能入睡。可以让自己做些冥想放松训练,让自己放松下来,入睡就自然而然了。

4、假期后的睡眠调整,家长的同期配合也很重要。家长对孩子不能只是说教,而是以身作则,尽量和孩子保持同样的作息时间,会促进整个家庭的睡眠氛围。

三、跳出“宅家”模式,从五个方面唤醒体能

今年寒假期间广州天气比较寒冷,再加上新冠疫情的缘故,很多孩子长期“宅家”导致运动不足,开学后要如何调整身体状态、恢复体能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李卫平教授指出,开学后学生恢复运动要讲究循序渐进,千万不能一开始就剧烈运动,避免造成运动损伤。体能的五大要素包括:耐力、速度、柔韧性、敏捷性、力量,家长和老师们可以根据这五大要素研究练习方法,以便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恢复体能。

1、耐力训练: 耐力训练又分为有氧耐力训练和无氧耐力训练,开学初期最好以有氧耐力训练为起点,以提升心肺能力。有氧耐力训练可进行跑圈等练习,距离在1000-1600米之间。速度不宜过快,以慢跑为主。运动前后可以进行韧带拉伸等活动,在恢复身体柔韧性的同时放松肌肉,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2、速度和敏捷性练习:“扯名牌”这个在综艺节目中大热的游戏项目可以很好地练习学生的速度和敏捷性。老师可以组织同学们就地取材,例如使用胸卡代替“名牌”,被扯掉胸卡的同学则“奖励”三个下蹲或俯卧撑。

3、柔韧性练习:开火车拉伸练习,让学生前后搭肩围成圈,当教师喊“一”时,学生左脚向前走一步,喊“二”时右脚向前走一步。通过连续地喊“一”和“二”来加大学生两腿之间的距离,而达到拉伸的效果。练习时学生双手搭于前面同学的肩膀,在双脚最大幅度时要求后面同学双手用力按压帮助前面同学拉伸,由于是圆形排列,所以学生们是循环互助练习,能提高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合作能力。

4、力量练习:可以通过一些简单有趣的练习方法进行力量锻炼,例如让学生回味人生学会的第一项运动——爬。因为爬行是一项全身用力、全身协调配合的运动。通过一定距离各种形式的爬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能,同时提高四肢协调用力的能力。

李卫平教授表示,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帮助同学们迅速恢复体能,同时迅速调动起注意力。在运动的同时,也要注意循序渐进,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放松活动,做好运动防护,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专家简介】

李卫平,骨外科二级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协作导师。现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外科副主任,运动医学专科主任,广东省干部保健专家。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计委骨关节内镜诊疗技术专家组专家,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下肢运动康复副组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镜外科学组第6、7、8、9届委员、ISAKOS-CHINA秘书长兼华南区主任委员,ICRS中国部常委,APKASS-China执委兼下肢关节镜主席,SICOT中国运动医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镜与运动医学学组组长,粤港澳大湾区运动医学医师联盟主席,泛珠三角区域运动医学联盟创始人及首届理事会会长,广东省体育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擅长运动医学、四肢关节损伤及病变的防治,尤其在关节微创技术(关节镜)下关节组织重建、修复的临床应用有深入的研究,具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近二十年来,医治多位奥运及世界运动冠军。

唐亚梅,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主任。擅长放射性脑损伤、脑梗塞及脑出血、头晕头痛诊治。2019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6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曾获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神经内科医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7年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同年获选作为中国优秀博士生代表参加第57届诺贝尔获得者大会;曾于美国Medical College of Georgia 进行访问学者研究。近十余年来,带领团队在放射性脑损伤及脑血管病方向开展了系列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及多项省部级课题;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 Clin Oncol,Acta Neuropathol,Neurology,Stroke,Neuro Oncol等杂志发表SCI文章37篇(IF>5分10篇,单篇最高32.96),总他引675次;牵头制定《放射性脑损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主编专著3部;研究结果获邀于美国神经科学年会(2019 SfN, 2016 SfN, 2014 SfN)、冷泉港亚洲胶质细胞会议(2016,2018 )大会发言,并获第7届欧洲神经病学大会(7th FENS)优秀学者旅行资助奖励。 特长:脑血管病,放射性脑损伤,头晕头痛,周围神经病。

陈超刚,主任医师,现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保健教职工党支部书记。社会兼职:中国营养学会理事及社区营养与健康管理分会常委,广东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及党支部书记、营养教育与健康促进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专委会副主委及代谢与内分泌专委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肠外与肠内营养分会委员。曾获羊城好医生、中国营养科学十大传播之星、全国营养行业先进工作者、中山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主要研究方向是糖尿病、肥胖等慢病营养防治,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中英文论著20余篇,其中单篇SCI影响因子最高为19.1;曾数次获广州市健康教育论文一、二等奖。营养医疗专业擅长:1.常见营养相关病症的营养和饮食调理,包括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症、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营养不良、肝肾胃肠疾病、肿瘤和癌症等;2.肠内、肠外、围手术期、康复期以及营养不良的营养支持治疗;3.孕妇、婴幼儿及学生等特殊人群营养指导。

(通讯员:张阳、张正政、郭嘉)

开学啦!几招帮你家宝贝迅速找回学习状态

开学啦!你家小宝贝是不是还在“假期模式”,难以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别担心,这里有几招帮你家宝贝迅速找回学习状态
?制定学习计划
一起跟孩子规划每天的学习时间和任务,有规律的学习习惯能让他们更快适应新学期!
?优化学习环境
给孩子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远离干扰,专心学习!
?积极参与课堂
鼓励孩子大胆提问、与同学互动,让课堂变得更有趣、更生动!
?分解任务
把大任务拆分成小目标,让孩子逐步完成,减轻压力,增加成就感!
?设立奖励机制
完成任务后给孩子一些小奖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培养好习惯
按时完成作业、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这些好习惯让学习更高效!
?家长与老师沟通
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共同解决问题,为孩子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开学一个月,孩子依旧没收心,家长该如何帮孩子快速适应新学期?

有的家长们,因为孩子要阔别假期去上学了而暗暗松口气,喜形于色。是的吗?其实,每到开学,或多或少也有一些头疼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厌学”问题。孩子们觉得假期还没玩够,就突然要上学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在学习上自由散漫,作息上拖拖拉拉。甚至开学一个月了,有的孩子依旧没收心,那家长该如何帮孩子快速适应新学期?个人觉得,可以尝试从以下二个方面着手。如果你看了,觉得有用,请帮忙点个赞,以示支持。

一、开学前,提前逐渐拧紧“螺丝”,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的节奏,平息“心理情绪”。最好是提前五六天,就让孩子习惯上学的作息时间。另外,家长还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行动力和情绪反应。孩子有些异常表现,也不要过分紧张,要加以引导,给予鼓励。多与孩子谈一些上学期在校发生的愉快事情,对他通过勤奋而取得的成绩要充分的表扬和肯定。甚至可以鼓舞孩子再接再励,许下个心愿,如果新学期表现优异的的话,可以帮助他实现,唤起孩子对学校生活的憧憬和热情。

二、开学后,家长要同老师作好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关注孩子的表现。校园生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上学的时间里,有繁重的学业、有复杂的人际关系,还有紧张的考试等等。放学回家后,家长要抽出时间和孩子聊聊当天的学校情况,沟通了解时,要处在孩子的角度用心倾听。也可与孩子谈谈这学期的目标和打算,帮助孩子分析自我情况,好好计划在哪些方面有所新的突破?家长们不要把自己的期望设定的太高,要让孩子们有达到目标的喜悦,甚至超出目标的惊喜,这样才容易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如果您有好的想法与建议,欢迎留言交流。

如何让孩子提前进入开学状态

  一个漫长的暑假,让学生们都“玩疯了”,经常是晚睡晚起,昼夜颠倒,为了让孩子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家长们可以提前一周帮助孩子按照学校时间作息,给孩子一个过渡期,能够与学校进行无缝对接,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快速的进入新学期的学习状态。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如何让孩子提前进入开学状态,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让孩子提前进入开学状态 

  一、合理利用最后假期

  临近开学,有些孩子作业没有做完,家长也不要太担心。此时,家长不要一味地责怪孩子贪玩而忘了学习,而要耐心地督促孩子利用最后几天的假期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假期作业。家长们还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和孩子回过头来对上一学期的知识进行总结梳理,让孩子看到优势,弥补不足;和孩子一起制定新学期的学习计划,让孩子带着明确的目标进入新学期。这样,既可以帮助孩子完成假期作业,还可以帮助孩子收心,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提前一周帮助孩子,调整作息

  中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一到假期容易出现过度闲暇和放松的状态,导致生物钟被打乱,作息时间变得无规律。此时,家长应该至少提前一周开始帮助孩子调整状态,监督孩子按照上学时的作息时间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帮助孩子合理安排看电视、打游戏等玩耍时间,让孩子的心理逐步从“放假”的状态中脱离出来,逐步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同时,还要督促孩子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恢复体力,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中。

  三、激发孩子,对学校生活的兴趣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在暑假与新学期之间容易产生恐惧和抵触情绪,因为假期过后,又要进入紧张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心理上会产生一些压力。家长要和孩子多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茶余饭后,多与孩子聊一些学校里的趣事,唤起孩子对老师、同学的美好回忆,让孩子找到对学校的归属感,激发孩子对学校生活的兴趣,进一步消除假期后的失落感。在孩子的假期里,家长应多抽空与孩子一起阅读、一起运动等,以融洽的亲情关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以减轻孩子心理上的压力。

  开学收心,家长们应该提前开始,让孩子有个逐渐的适应过程,而不至于一下子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产生焦虑。

  拓展

  如何帮助孩子顺利适应开学状态

  开学之前要“收心”,图为贵阳市“亲戚家”亲子成长营的孩子们到图书馆读书,启动从动到静的模式转换。杨劲松 摄

  开学在即,从休闲放松的假期模式切换到相对紧张严谨的开学模式,不少孩子可能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节奏的转换,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当中?由深圳市教育局和中国教育报刊社合作举办的家庭教育大讲坛邀请到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洪明,和家长一起探讨如何提高孩子开学适应力的话题。

  迎接开学挑战,克服假期综合症

  洪明说,从假期模式转换到开学模式,意味着孩子要面临各种挑战。他先分析了孩子产生开学不适应情况的原因。

  开学意味着一种过渡,即从自我安排为主、以休息为主要方式的家庭生活模式转向以学校统一安排为主、以学习为主要方式的学校学习模式。“两者有很大不同,假日主要模式是自主和休息,日常生活内容以休闲、起居为主,学校生活则以制度安排为主,有严格的安排和规定。”

  开学意味着孩子要面临学习压力。“学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将外部信息进行加工后变成内在的认知。同样的学习可能有不同的结果,也会带来明显的精神压力。这也是很多孩子一想到开学就有压力的重要原因。”

  开学还意味着一种挑战。对于多数孩子来说,开学就是从舒适的状态进入有压力的状态,需要引导那些感觉不适应的孩子走出舒适区。“每个人在舒适区都会觉得舒服、放松、稳定、能够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这个区域,人们就会感到不舒服或者不习惯。要告诉孩子抓紧调整状态,提前适应学习节奏。”

  开学还意味着需要尽快适应开学任务,比如环境适应、作息适应、生活适应、关系适应、学习方面适应等。

  洪明还结合他对家长和老师开展的一些小调查,分析了形形色色的“假期综合症”,即学生在新学期之初出现的各种身体和心理不适现象。

  他列举了适应新任务中出现的假期综合症表现:身体方面表现为体虚、疲倦、抵抗力下降;认知方面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行为方面表现为坐卧不宁、手足无措;生理方面表现为失眠、健忘等而无法正常学习;情绪方面主要表现为对开学产生抵触情绪等。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得假期综合症呢?洪明认为,一是与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关。“一般来说,放任型和溺爱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与祖辈监管为主的孩子容易得假期综合症,尤其是溺爱型教养方式,问题更大。”二是开学准备不足。“部分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开学,不能及时调整家庭生活节奏,甚至自己还迷恋玩手机、刷抖音,不知道开学要求,也不配合学校开学工作,甚至对开学要求有抵触情绪等,也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开学不适应的问题。”

  帮助孩子收心,提高开学适应力

  洪明认为,家长需要充分认识开学的意义,并在开学前后帮助和督促孩子收心,做好开学前的准备工作,让孩子尽快适应生活和学习节奏的变化。他认为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努力:

  高度重视开学适应性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学习适应、环境适应、关系适应、生活适应能够奠定整个学期、学段乃至今后学习生活的基础。”另外,开学适应是培养和提升孩子适应力的一个良好契机。“适应力是人生非常重要的能力和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创新和挑战的前提与基础。家长和学校要注重孩子的开学适应,将其视为一次重要的教育契机,培养孩子积极主动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

  与学校保持高度一致。洪明认为,教育孩子的过程是家校相互配合的过程。“开学第一周是学校非常重要的过渡周,但也需要家长的高度配合。”

  他建议家长不妨从以下方面与学校开展配合:一是熟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班主任对开学的要求,如衣着、手机、时间等方面的要求,当前尤其要关注防疫要求;二是高度认同学校提出的要求,与孩子一起充分准备。“家长应与孩子一起适应和准备,但不要包办,要引导孩子主动适应,提前检查准备工作,比如假期作业要求、学习物品准备、开学典礼的准备等。”

  洪明总结了配合开学工作的三原则:一是积极,即用积极正面的态度对待开学要求;二是主动,即有不明白的地方要主动和老师沟通;三是全面,即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和作业,要做全面的准备。

  制定“收心”计划,提前进入学习状态。洪明建议家长从几个方面帮助孩子收心,从放假模式调整到学习模式。

  一是可开一次家庭会议,做好心理动员;二是结束外出休闲及不适宜的培训活动,如各种兴趣班等;三是检查并督促孩子完成假期作业,最好先让孩子自己检查;四是调整作息,提前进入学校生活作息模式;五是与孩子一起学习学校规定;六是可搞一次家庭开学准备小仪式。“这些都能帮助孩子更早进行角色的转换和心理适应,帮助孩子尽早进入学习状态。”

  关注开学初孩子的表现,及时解决问题。“一般来说,会出现开学乱三天的情况,老师也容易手忙脚乱。”洪明说,开学一周左右,要密切关注孩子的适应状况,应对可能存在的入学不适和突发情况。比如有的孩子可能会出现饮食问题、同学关系问题、情绪情感问题、学习问题等。“如果发现孩子放学回家后变得情绪低落、食欲不振、睡眠困难等,要及时沟通,了解情况。”

  引导孩子走出舒适区。比如鼓励孩子多与身边那些喜欢挑战自己的孩子交往;尝试做一件与平常不一样的事情,如徒步旅行,或者让孩子当一天家庭主人来招待客人等;尝试用与平常不同的方法做事情;把担心的事情列个单子,然后对这些担心的事情去进行突破;重新审视一下过去习以为常的决定,重新做一下规划;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的果断决定,或想象一下挑战自己成功后的快乐等。

  提升学习力,从容应对压力和挑战

  无可否认的是,不少孩子对开学的不适应来自学习的压力。家长最关心的也是孩子的学习适应问题。如果能提高学习适应力,孩子必然能更从容淡定地迎接和应对学习带来的挑战。

  洪明认为:“学习面临的挑战很多,做到学习适应要具备学习基础(知识、技能、学科素养)和学习力。最重要的还是学习力,即能够胜任学习的各种素质。”

  他介绍说,影响学习力的密码有三大系统。一是支持系统,指学习得以发生的注意力、思维力、创造力;二是动力系统,包括动机和意志力;三是调控系统,包括学习策略、自我效能和学习风格。

  如何提升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力,是很多家长关注的问题。洪明给出的建议是按照学习规律指导孩子。“孩子学习力的提升是分阶段的。比如小学阶段应重点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和思维品质,初中阶段应重点提高孩子的动机水平,高中阶段应重点提高孩子的学习策略能力。”

  洪明特别强调了注意力的重要性,“注意力是学习的基础,一切的学习活动都是在这个前提下发生”。他很认同蒙台梭利说过的一句话:“给孩子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他聚精会神地去学习。”

  如何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一是减少干扰因素,家长不要动不动以各种理由打扰孩子的学习;二是减轻压力,让压力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不要让孩子产生太多的负面感受;三是改善亲子(师生)关系,平等、民主的关系更有利于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四是学会计划,在有计划的情况下更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专注力。还有,限定时间完成任务、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等,也能有效帮助孩子提升注意力水平。

  “思维是学习的基础性条件。”洪明指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有所作为,帮助提升孩子的思维力。比如丰富生活环境,包括让孩子做家务、参与志愿服务等,让孩子成为生活的体验者和观察者;鼓励孩子对话和多表达,鼓励孩子用准确的概念进行表达,鼓励孩子提问,允许孩子犯错,让孩子有机会自己得出问题的答案等,都能有效帮助孩子提升思维力和学习力,更加从容地享受美好的学习生活。

只要4招,让宝宝顺利进入幼儿园!

担心孩子第一次见到老师和那么多小伙伴、开始过集体生活、在新的环境参加活动、吃饭等等都不能适应。其实只要做好准备,孩子就能够轻松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小新妈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入园前须知」,快快开始准备起来吧!

1、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

很多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帮他们代劳很多事情,主要是因为担心孩子做不好、做的慢,或者是因为害怕孩子伤到自己,因此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薄弱。马上要上学了,爸爸妈妈们可要在最后的时间里帮助孩子掌握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因为这是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基础!至少要学会自己用勺子吃饭、用杯子喝水(幼儿园可不会让用奶瓶来喝水哦~),还可以试着鼓励孩子学穿衣、穿袜子、自己洗手、擦手等。

2、学会正确的语言表达

一般来说,入园适龄孩子说话基本不会有太大问题,但也不乏有一些家庭有着自己特殊的“语言表达”,也就是只有自己家人能听明白什么意思。就像有些孩子会把“要上厕所”表达为“要臭臭”,这种表达方式如果老师听不懂,那可就麻烦啦!爸爸妈妈们要让孩子学会用正确的语言方式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需要,比如我饿了、我要上厕所、我肚子疼、我想喝水等等,避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3、适应幼儿园的作息制度

孩子在家相对比较懒散,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作息安排,爸爸妈妈在幼儿园报名结束后就应该开始了解园内的各项安排,利用入学前的这段期间和孩子一起按照幼儿园的安排来调整作息,避免孩子因适应不了而影响身体状态的问题。提早开始适应新的睡觉时间、起牀时间、午饭时间、外出活动等,这样等孩子入园后也能够更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4、熟悉环境和认识同伴

新的教育制度下,大多孩子都是就近入学,因此爸爸妈妈们可以饭后散步时或者是利用周末带孩子去幼儿园附近游玩,参加园内的一些体验活动,让孩子提前了解幼儿园的环境、游戏活动,多多认识老师和小朋友,这对开学时候的“分离恐惧症”很有帮助哦!如果小区有孩子在同一个幼儿园,可以让孩子互相多玩耍,建立良好亲密的关系,等到上幼儿园的时候,他们就有小伙伴一起,也就没那么恐惧陌生环境了。

最后还有一件事是需要爸爸妈妈独立完成的!

当我们在和孩子练习适应前四条「入园前须知」时,不妨在空闲时间整理一下孩子在适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哪些是需要老师帮助纠正的,哪些是需要自己努力教导的,都详尽记录下来。

【另外】提前梳理一下孩子的情况,比如:孩子是否对某种物质过敏?孩子有什么兴趣爱好?睡觉是否有特殊的习惯等等……正式开学的那天把这些内容告诉老师,一方面避免入园时候父母着急一时想不起或者是落下孩子的重要信息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方便让老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