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络是一个用于治疗口齿,耳部疾病的特效穴,穴属手少阳三焦经,那么三阳络是什么意思呢?
三阳络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穴位含义为,手三阳经的阳气在此交会。
别名:通间、通门。属手少阳三焦经。
1、三阳络:三阳,指手三阳经的气血物质。络,联络之意。该穴名意指手三阳经的气血物质在此交会。本穴由于会宗穴传来的气血为由阳变阴的寒湿之气,穴内温压呈下降之状,手阳明少阳的天部阳气因而汇入穴内,本穴有联络手三阳经气血的作用,故名。
2、通门:通,通道也。门,门户也。通门名意指手阳明少阳的天部阳气由此汇入穴内。理同三阳络名解。通间名意与通门同,间指间隙。
3、手三阳经之会:本穴为手三阳经的阳气交会之所,故为手三阳经之会。
三阳络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图,三阳络穴位于人体前臂背侧,当腕背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1、头面五官疾病:暴喑卒聋,龋齿牙痛。
2、运动系统疾病:挫闪腰痛,手臂痛不能上举。
3、其他疾病:恶寒发热无汗,内伤,脑血管后遗症,眼病,失语。
三阳络穴配曲池穴、合谷穴、肩井穴:缓解治疗中风、后遗症、上肢不遂。
1、针刺方法:三阳络穴,直刺0.5—1.0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部;斜刺2.0—3.0寸,透郄门穴,前臂感觉麻胀,并向指端传导。
2、艾灸方法:三阳络穴,艾条灸10—20分钟;三阳络穴,艾炷灸3—5壮。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三阳络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三阳络穴的定位 9 三阳络穴的取法 10 三阳络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三阳络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三阳络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三阳络穴的配伍 15 特效 *** 16 文献摘要 17 研究进展 17.1 镇痛作用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三阳络 1 拼音 sān yáng luò
2 英文参考 Sanyanluo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hree Yang Collateral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ānyángluò TE8 [中国针灸学词典]
sānyángluò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E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J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三阳络 汉语拼音 Sanyangluo 罗马拼音 Sanyangluo 美国英译名 Three Yang Vessel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TE8 日本 8 法
国 莫兰特氏 TR8 富耶氏 德国 3E8 英国 T8 美国 TB8
三阳络为经穴名(Sānyángluò TE8)[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通间、通门[2]。属手少阳三焦经[1]。三阳指手三阳经,络即联络,此穴联络手之三条阳经,故名三阳络[1]。三阳络主要用于口齿及耳部疾患等:如暴瘖,齿痛,耳聋,嗜卧,肘臂疼痛,急性挫闪腰痛,暴喑,龋齿痛,眼病,下牙痛,失语,恶寒发热无汗,挫闪腰痛,手臂痛不能上举,上肢痹痛,头痛,臂痛,暴喑卒聋,龋齿牙痛,内伤,脑血管后遗症等。三阳络为针麻常用要穴,肺切除手术常用。
4 三阳络穴的别名 通间(《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王冰注),通门(《针灸聚英》)。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针灸甲乙经》:三阳络,在臂上大交脉,支沟上一寸。
6 穴名解 三阳指手三阳经,络即联络,此穴联络手之三条阳经,故名三阳络[1]。
三阳,指手太阳、阳明、少阳三经。络,联络,维系。与手三阳经皆有联系之意。《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手三阳之脉,并列上行,行至本穴,当大经脉处三经线较为接近,两旁二经之络脉,当有与本穴通处,其所应症,当有关于手三阳经也,因名三阳络。与三阴交、地五会命名义同。[3]
7 所属部位 前臂[4]
8 三阳络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三阳络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5]。
三阳络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伏掌取穴[1]。
三阳络位于腕背横纹上4寸,尺桡两骨间[2]。
一说“肘前三寸外廉陷者中”(《太平圣惠方》);另说“肘前五寸外廉陷者中”(《针灸资生经》) 。
三阳络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三阳络穴在前臂的位置
三阳络穴在前臂的位置
三阳络穴在前臂的位置(肌肉)
三阳络穴在前臂的位置(骨骼)
9 三阳络穴的取法 半屈肘俯掌,手背腕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取穴。
三阳络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伏掌取穴[1]。
半屈肘,俯掌,肘尖至腕背横纹之间近端2/3与远端1/3交点处,尺骨与桡骨之间取穴[6]。
快速取穴:先找到支沟穴(拾臂俯掌,掌腕背横纹中点直上4横指,前臂两骨头之间的凹陷处即是支沟穴),直上1横指,前臂两骨头之间凹陷处即是三阳络穴[7]。
10 三阳络穴穴位解剖 三阳络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指伸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血管、神经分布同会宗(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分布著前臂背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前臂后皮神经的属支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前臂的深筋膜,入指伸肌腱,深进经拇长展肌和深面的拇短伸肌,直达前臂骨间膜,以上诸肌由桡神经深支发出的肌支支配。
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拇短伸肌[8]。
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深层为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并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通过[2]。
11 三阳络穴的功效与作用 三阳络具有舒筋通络,开窍镇痛的功效。
三阳络有通络、开窍作用[1]。
三阳络有通络、开窍、镇痛之功,治暴瘖耳聋,四肢不欲动摇[3]。
12 三阳络穴主治病证 三阳络主要用于口齿及耳部疾患等:如暴瘖,齿痛,耳聋,嗜卧,肘臂疼痛,急性挫闪腰痛,暴喑,龋齿痛,眼病,下牙痛,失语,恶寒发热无汗,挫闪腰痛,手臂痛不能上举,上肢痹痛,头痛,臂痛,暴喑卒聋,龋齿牙痛,内伤,脑血管后遗症等。三阳络为针麻常用要穴,肺切除手术常用。
三阳络主要用于口齿及耳部疾患等:如暴瘖、齿痛、耳聋、嗜卧,以及肘臂疼痛、急性挫闪腰痛等[1]。
三阳络穴主治暴喑,龋齿痛,眼病,下牙痛,失语,耳聋;恶寒发热无汗;嗜卧;挫闪腰痛,手臂痛不能上举[6]。
三阳络穴主治耳聋、暴喑、齿痛、上肢痹痛[8]。
三阳络主治头痛,耳聋,暴喑,臂痛等[2]。
三阳络为针麻常用要穴[1]。为肺切除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头面五官疾病:暴喑卒聋,龋齿牙痛。
运动系统疾病:挫闪腰痛,手臂痛不能上举。
其他疾病:恶寒发热无汗,内伤,脑血管后遗症,眼病,失语。
13 刺灸法
直刺0.5~1.5寸[2]。
直刺0.8~1.2寸[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14 三阳络穴的配伍 三阳络配支沟、通谷、廉泉治失语症[1]。
三阳络配大包、阳陵泉治嗜卧[1]。
三阳络透郄门用于肺叶切除术[1]。
三阳络配支沟、风池、廉泉,治暴哑[6]。
三阳络配合谷、曲池、外关,治手背痛[6]。
三阳络配耳门、听宫、中渚,治耳聋[6]。
三阳络配曲池、臂臑,有行气通络的作用,主治手臂痛。
三阳络配听宫、中渚,有开窍通络的作用,主治耳聋。
三阳络配大椎、百会,有振奋阳气的作用,主治嗜卧。
15 特效 *** 用拇指指甲垂直下压三阳络穴,揉按3分钟,先左后右,可有效缓解牙痛[7]。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嗜卧,身体不能动摇,大温三阳络主之。内伤不足,三阳络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耳卒聋,齿龋,暴喑不能言。
《针灸大成》:主暴喑哑,耳聋,嗜卧,四肢不欲动摇。
17 研究进展
据报道三阳络穴,对胸部手术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如对二尖瓣扩张术,三阳络透郄门,以电脉冲输出强度较大者效果好。肺切除术,以三阳络透郄门,对133例的针麻效应统计I、II级率为85.7%。
对21例正常人,针刺镇痛实验表明,血中内啡呔增高,针刺前后数值相比,有显著差异,其含量与镇痛效果有平行关系。针刺三阳络穴后,测痛,血中组胺不升高,而对照组(不针刺组)测痛,则明显升高。说明针刺三阳络,可抑制痛 *** 引起的血中组胺升高。
三阳络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三阳络穴的主治疾病为耳聋、暴喑、齿痛等五官疾病,手臂痛。三阳络穴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四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穴位速取:抬臂,从腕背横纹中点处直上量四横指,即三寸处,为支沟穴。从支沟上量一寸处,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即为本穴。
三阳络穴的指压小窍门:用中指指腹按摩三阳络血,有宣通气血,开窍镇痛的功效。
扩展资料 本穴由于会宗穴传来的气血为由阳变阴的寒湿之气,穴内温压呈下降之状,手阳明少阳的天部阳气因此而汇入穴内,本穴有联络手三阳经气血的作用,故名。
在指伸肌与拇长展肌之间,深层为拇短伸肌和前臂骨间膜;有头静脉、贵要静脉的分支及前臂骨间后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分布;布有前臂后皮神经、前臂骨间后神经的分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阳络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