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食同源

束骨的简单找法

时间: 2023-02-16 20:29:20

束骨的简单找法

束骨的简单找法 束骨骨头位置图

束骨别名刺骨,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足部穴位,经常刺激这个穴位可以帮助治疗筋气不足所致骨质疏松症,下面来看看束骨的简单找法。

束骨的简单找法

束骨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束骨的意思是什么

束骨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阳膀胱经。输(木)穴。穴位含义为,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在此聚集不能上行。

1、束骨:束,捆也、束缚也。骨,水也。束骨名意指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在此聚集不能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寒湿水气和下部经脉上行的阳气,二气交会后聚集穴内既不能升亦不能降,如被束缚一般,故名束骨。

2、膀胱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的水湿之气来路为膀胱经,去路则是膀胱经之外的足背各部,有对外输出气血的作用,故为膀胱经俞穴。

3、束骨穴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运行为横向的向外传输,有风木的横行特征,故其属木。

束骨的功效与作用

1、按摩束骨穴位的作用:疏经活络,散风清热,清利头目。

2、按摩束骨穴的功效:益气壮阳、输布水湿;疏经活络,散风清热,清利头目。

束骨的治疗用法

1、治法原则: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针刺方法:束骨穴,直刺0.3—0.5寸。

3、艾灸方法:束骨穴,艾条灸5—10分钟;艾柱灸3—5壮。

束骨穴,脚上的穴位,适合和身体上部的穴位相配,起到沟通上下

从头讲到脚,膀胱经也讲到脚了,今天讲的是在足趾上的一个穴位, 束骨

束骨归属足太阳胱经, 在足外,足小本节(第五跖趾关节)的后方,赤自肉际处 。(赤白肉际的意思就是足背是赤色的,足底是白色的,在小足趾外侧面交界处。)



可以 针刺 ,有点痛,可以 推拿 ,摇动脚趾,可以 艾灸 ,熏到有红晕为度。

主治的有 癫狂,头痛,目眩,腰脊及下肢痛,痔疮 等。

赤白肉际处的穴位我一般不爱扎,比较痛。


针体穿过 皮肤 浅筋膜 深筋膜 小趾展肌 第五跖骨小头后外侧

支配该皮区的神经是 足背外侧皮神经



①束骨,足太阳之脉五腧穴中的的输穴,具敷 布太阳经气、疏通经络 之功。

②《普济方》治“胸中痰病,穴束骨,灸随年壮”。今用治外感咳嗽,伍 列缺 丰隆 肺俞 ,名“束骨止嗽方”。



③治痰瘀交阻型冠心病,以 束骨 脾俞 丰隆 ,名“束骨冠心方”。

束骨 伍同经之 天柱 ,一上ー下相呼应,宣通、转输足太阳之经气于全身,共成调和营卫、解表清热之功,名“束骨解表清热方”,适用于外感头项强痛、腰脊酸痛。



束骨如何用针?

关节对应取穴法
一:腕关节与对侧踝关节对应,膝关节与对侧肘关节对应,髋关节与对侧肩关节对应。
二:阳经与阳经相对应,阴经与阴经相对应。如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对应,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对应,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对应,足太阴脾经与手太阴肺经相对应,足少阴肾经与手少阴心经相对应,足厥阴肝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对应。但阴经相对应关系有时不太严格,这时候就要按解剖关系来确定对应关系,把人的四肢想象成动物的四肢触地的姿势,则:内踝与桡骨茎突相对应。(如:内踝尖下方的照海穴和内踝后方的太溪穴处疼痛,此两穴位置都属足少阴经,但其对应压痛点和治疗点就不在腕关节手少阴经上,而在桡骨茎突附近)
只要四肢有局限性痛点,均可用关节对应取穴法治之,效果远胜于常规针刺疗法。
第二部分:疼痛疾病分论
第一章:头痛
头痛可分为外感头痛,肝阳头痛,肾虚头痛,血虚头痛,淤血头痛,痰浊头痛。从经络方面看:前头痛为阳明,后头痛为太阳,侧头痛为少阳,巅顶痛为厥阴。
一:经前头痛
病症描述:经行前头痛,经行后痛自止,痛在太阳穴附近,
用穴:头维
治法:头维刺血立效,而针刺效果则不行。
分析:女子月事与冲任二脉关系密切,尤其是冲脉。冲为血海,而冲脉隶于阳明,并足阳明上行,月经前冲脉血海有余,冲脉有热,冲脉血热循阳明上冲于头,头痛乃作,月事下,则血热下,头痛止。头维是足阳明胃经的最高一个穴位,亦为标穴,又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而此病不在气而在血,针刺乃调卫调气,故不效,然刺血以泄其血热,故立效。
位置:额角发际直上0.5寸
二:肾虚冲气上逆头痛
病症描述:此种头痛时作时止,每遇用脑过度或房事后发作或加重,呈昏痛或胀痛或呈搏动感,喜重按,按之稍减。
用穴:肓俞
治法:针刺
分析:肓俞为肾经之穴,又为冲脉所过之处,肚脐深处又为人之元气之所聚,针肓俞能补肾降冲,但本病要治本还是要休息大脑和节制房事,再以补肾中药调之。
位置:脐旁0.5寸
三:太阳头痛
针束骨,足太阳膀胱经之输穴(第五跖骨小头后下方赤白肉交际处)
四:阳明头痛
针中脘,任脉穴(脐与剑突连线中点)
五:厥阴头痛
针太冲,足厥阴肝经之输穴、原穴(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外缘处取穴)
六:少阳头痛
针侠溪,足少阳胆经之荥穴(足背4、5趾缝间,跖蹼缘后方赤白肉交际处)
第二章:眉棱骨痛
足太阳膀胱经行于眉头,足阳明胃经行于前额,所以眉棱骨痛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因于外感者常伴有外感症状,病在足太阳膀胱经,因于内伤者,胃中浊热上升为痛,酒后和食后加重,舌红苔黄,脉滑数,病在足阳明胃经。亦有内伤外感均俱者。李东垣有专治眉棱骨痛之奇方为:防风、羌活、甘草各9克,酒黄芩3克,亦是取祛风清热降浊之意。以下穴位也往往能收到针入痛止之效。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