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四大危险因素
身体超重
过多摄入饱和脂肪酸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可导致超重与高血压。研究表明,体重指数与血压呈正相关,体重每相差10千克,收缩压相差约3.0毫米汞柱(0.4千帕),舒张压相差约2.2毫米汞柱(0.29千帕),而高血压已知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对11万余名女性进行长达16年的随访,发现肥胖与超重均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及钠摄入与脑卒中呈正相关,是人群脑卒中病死率的主要决定因素。一般而言,脂肪摄入每天不超过50克为宜,且饱和脂肪酸所占比例不宜过高。
蛋白质缺乏
曾经有调查表明,日本本土人群比美国夏威夷移民人群患脑卒中的比率高3倍,两组人群血压水平无显著差异,但夏威夷人群动物蛋白摄入显著高于日本本土人群,且发现动物蛋白与脑卒中呈负相关,动物蛋白可以抑制脑卒中的发生。但过多蛋白质摄入也导致过量脂肪摄入,并加重肾脏负担。老年人每天每千克体重摄入蛋白质 1.2-1.5克为宜,其中至少有1/3为优质蛋白质,如鱼、蛋、奶类、瘦肉、豆制品,食用鱼类蛋白、大豆蛋白可使脑卒中发病率降低。
缺乏膳食纤维
美国学者曾经对30681名美国健康男性调查4年,综合所有营养因素分析发现,只有膳食纤维与高血压呈负相关,即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可预防高血压。有报道,增加每天水果、蔬菜摄入量可降低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提倡多食用谷类食物,少食用甜食、糖果,多吃粗杂粮、蔬菜、水果等含膳食纤维较高的食物。
盐的危害
高血压为心血管病第一危险因素,在中国高血压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全国高血压患病率最高的是西藏、北京、内蒙古、河北、天津;最低的是海南。高血压和食盐摄入量关系密切,摄入量越高,人群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就越高。与每天食盐摄入量小于6克者相比,每天吃盐大于等于12克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增高14%,大于等于18克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增高27%。中国居民每天食盐摄入量普遍较大,平均在15-16克,尤其是北方居民口味“重”,对高血压的预防非常不利。诺贝尔奖得主——伊格纳罗教授自称“有一颗年轻的心脏”,他除了强调运动的作用外,还曾特别提及在他的厨房中没有食盐,这一点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1克食盐也就是一个牙膏盖的量,6克食盐加起来并没有多少。从心血管病预防角度来说,人们的饮食还是要尽量清淡一些,逐渐减少食盐用量,直到不特别在食物中加盐。
心血管疾病:预防
合理膳食
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合理膳食是十分重要的,患者在饮食上要严格注意以下几点:
1.控制胆固醇的摄入量。研究证明,高胆固醇的人,冠心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少吃动物脑髓、内脏、蛋黄、蟹黄等胆固醇高的食物。
2.控制脂肪摄入的质与量。饱和脂肪酸能升高血胆固醇,多不饱和脂肪酸则能降低胆固醇,所以在膳食中要控制猪油、牛脂等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3.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维生素C可增加血管弹性,保护血管。
4.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膳食纤维能吸附胆固醇,阻止胆固醇被人体吸收。
5.限盐。高盐膳食可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有轻度高血压或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每日5克以下,对血压较高或合并心衰者,每日用盐量以1~2克为宜。
6.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晚餐不宜吃得过饱,否则易诱发急性心肌梗塞。
科学生活
1.加强体育运动每天坚持运动1小时,活动时心率以不超过170与年龄之差,或以身体微汗,不感到疲劳,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准,每周坚持活动不少于5天,持之以恒。
2.戒烟限酒长期吸烟酗酒可干扰血脂代谢,使血脂升高。
3. 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失眠、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焦虑、抑郁,这些因素可使脂代谢紊乱。中老年人不要长期打麻将、下棋,保持心平气和,尽量少生气。尽量少服用干扰脂代谢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利尿剂、双氢克尿塞、速尿、类固醇激素等,均可使血脂升高。积极治疗影响血脂代谢的有关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酒精中毒、胰腺炎、红斑狼疮等,均可干扰脂代谢。
定期体检
45岁以上中年人、肥胖者、有高脂血症家族史者、经常参加吃喝应酬者、高度精神紧张工作者,都属高危对象,应定期(至少每年一次)检查血脂、血压等指标。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血压,是最可控的危险因素,收缩压和舒张压两者都与脑卒中危险性独立相关。
二、吸烟,会增加脑卒中风险系数1.5-2.2。
三、血脂,降低血脂可以减少脑血管病的危险。
四、饮酒,大量饮酒与脑卒中的风险增加有关,适量饮酒可能没有影响或者可能有轻度保护作用。
五、抗血小板治疗,减少高风险患者脑卒中和其它脑血管病变,最佳剂量目前尚不清楚,接受的范围是30-1300mg/d,推荐首次剂量325mg/d。
六、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多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1)高血压
无论是收缩压或舒张压的升高,对脑卒中的危险性都是呈直线上升的关系,人群脑卒中的发病率随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升高而升高。脑卒中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高。脑卒中的发病危险性与血压增高的水平相关。脑卒中的发病率、患病率地理分布与高血压的地理分布相一致。在有心脏异常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等患者,兼有高血压时,其脑卒中的危险性更为增加。有计划地推广抗高血压疗法与脑卒中死亡率、发病率下降有关。
(2)糖尿病
糖尿病主要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3)高胆固醇和高脂血症
高血脂对脑血管的危险性不如冠心病那样明显,但高血脂与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同时升高,对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危险因素,尤其对年轻男性更重要。
(4)短暂性缺血性发作(TIA)
多数学者认为TIA是各型脑卒中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大约30%完全性脑卒中患者,以前有TIA病史,约1/3的TIA患者迟早要发展或再发完全卒中。
(5)肥胖
体重的变化常与血压的变化有关,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肥胖者,患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而高血压及冠心病又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以认为,肥胖是脑卒中的间接危险因素。
(6)吸烟和饮酒
吸烟量大的男性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几乎是非吸烟的3倍,吸烟与脑梗塞呈剂量-反应关系。鼓励戒烟是减少脑卒中危险的措施之一。无论是急性醉酒还是慢性酒精中毒。对脑卒中是重要危险因素。
另外,季节与气候也与脑卒中发生有关,气温低的地区脑卒中患病率增高。脑卒中发生还与饮食、药物及家族遗传史等因素有关,有人认为饮用软水发生脑梗塞的危险性增加,而硬水可能有助于钠的排出而防止高血压,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家族中有死于脑血管病或有高血压者,对脑卒中也是一个明显的危险因素。
(1)遗传因素
1型糖尿病具有遗传性,近年来已经发现一些与1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有关的基因位点。2型糖尿病具有更强的遗传倾向,遗传度一般高于60%,并且相继确定了一些2型糖尿病的遗传基因。家系调查显示,糖尿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较一般人群高5~21倍。
(2)肥胖
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易感因素之一。体质指数与2型糖尿病发生呈正相关关系,向心性肥胖与糖尿病关系更为密切。男女各年龄组中,超重者2型糖尿病患病率都显著高于非超重者,前者大约是后者的3~5倍。
(3)膳食因素
膳食因素一直被认为与糖尿病发生有关,高能饮食是明确肯定的2型糖尿病的重要膳食危险因素。动物实验证明,高脂肪饮食与胰岛素抵抗进展有关;相反,摄取高膳食纤维可降低糖尿病的危险性。
(4)体力活动不足
许多因素显示体力活动不足会增加2型糖尿病发病的危险。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每日静态生活时间超过4小时者与不足1小时相比,糖尿病患病率增加50%。
(5)糖耐量受损
糖耐量是指患者血糖水平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糖耐量受损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险因素,糖耐量受损在诊断5~10年复查时,大约有1/3发展为糖尿病。
(6)高血压
许多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发展为糖尿病的危险性比正常血压者高,可能与共同的危险因素有关。
(7)病毒感染
病毒一直被认为是有可能引发1型糖尿病的启动因子,病毒感染后主要造成自身免疫性胰岛β细胞的破坏。
(8)自身免疫
90%的1型糖尿病新发病例血浆中有胰岛素细胞自身抗体。多数学者认为,糖尿病是由自身免疫机制导致胰岛β细胞破坏所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
此外,生命早期营养及喂养方式、吸烟行为、社会心理因素、文化程度、服药史等,在糖尿病发生中都有一定意义。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发病的高峰在50~70岁。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