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脾虚痰湿可以喝豆浆吗

时间: 阅读:6482

脾虚痰湿可以喝豆浆吗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推拿按摩助人为乐

推拿按摩助人为乐

2025-02-23 13:06:54

脾虚痰湿的人可以喝豆浆的,喝豆浆并不会加重病情的,但是脾虚痰湿的人不能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包括生葱,生姜,生蒜,辣椒,白酒等,不能吃油炸油煎食品,不能吃肥肉。不能吃海鲜,这些都会加重病情,要以五谷杂粮为主。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芍药
    回复
    2023-08-21 17:17:46

  • 冉冉云
    回复
    2023-08-21 17:17:46

    豆浆没有特别禁忌的体质。它植物蛋白非常的丰富,而且补血含铁,所以对下寒的体质是有好处的。你和其他杂粮搭配使用也可以,但注意是什么杂粮,有时候虽然杂粮营养丰富、膳食纤维高,但是有些杂粮的属性属寒,所以搭配时也要注意点。推荐几款和豆浆搭配起来对下寒体质有改善的搭配方法,如花生豆浆,此款不但很有营养,而且味道也不错(我天天喝)。还有枸杞豆浆:黄豆,枸杞,水,糖适量,枸杞有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另外放点红枣也可以起到补虚益气、安神补肾等功效。

  • 泠青沼
    回复
    2023-08-21 17:17:46

    因为豆浆性质偏寒,消化不良、嗝气和肾功能不好的人尽量少喝豆浆。而豆浆在酶的作用下能产气,所以腹胀、腹泻的人最好别喝豆浆。

    豆类虽然营养丰富,但豆类却最易让肠胃产生气体,导致消化不良。

    豆类所含的低聚糖如水苏糖和棉子糖,被肠道细菌发酵,能分解产生一些气体,进而引起打嗝、肠鸣腹胀、腹痛等症状。

    豆制品中嘌呤含量很高,有严重笑话吧溃疡病症的人群尽量不要食用豆制品,豆类促进胃液分泌的作用,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和引起胃肠胀气。

    另外,急性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者不宜食用豆制品,以免刺激胃酸分泌过多加重病情,或者引起胃肠胀气。

    拓展资料:

    不宜喝豆浆的人群?

    1、急性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不宜食用豆制品,以免刺激胃酸分泌过多加重病情,或者引起胃肠胀气。?

    2、豆类中含有一定量低聚糖,可以引起嗝气、肠鸣、腹胀等症状,所以有胃溃疡的朋友最好少吃。胃炎、肾功能衰竭的病人需要低蛋白饮食,而豆类及其制品富含蛋白质,其代谢产物会增加肾脏负担,宜禁食。?

    3、豆类中的草酸盐可与肾中的钙结合,易形成结石,会加重肾结石的症状,所以肾结石患者也不宜食用。?

    4、痛风是由嘌呤代谢障碍所导致的疾病。黄豆中富含嘌呤,且嘌呤是亲水物质,因此,黄豆磨成浆后,嘌呤含量比其他豆制品多出几倍。所以,豆浆对痛风病人不宜。

    参考资料: 词条 豆浆

  • 木槿
    回复
    2023-08-21 16:16:36

    豆浆能天天喝吗?
    喝豆浆只要注意这几点就可以了: 1.并非人人皆宜。

    祖国医学认为:豆浆性平偏寒而滑利,平素胃寒,饮后有发闷、反胃、嗳气、吞酸的人,脾虚易腹泻、腹胀的人以及夜间尿频、遗精肾亏的人,均不宜饮用豆浆。 2.不能与药物同饮。

    有些药物会破坏豆浆里的营养成分,如四环素、红霉素等抗生素药物。 3.不能冲入鸡蛋。

    鸡蛋中的鸡蛋清会与豆浆里的胰蛋白酶结合,产生不易被人体吸收的物质。 4.忌过量饮豆浆。

    一次不宜饮过多,否则极易引起过食性蛋白质消化不良症,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病症。 5.不要空腹饮。

    空腹饮豆浆,豆浆里的蛋白质大都会在人体内转化为热量而被消耗掉,不能充分起到补益作用。饮豆浆的同时吃些面包、糕点、馒头等淀粉类食品,可使豆浆蛋白质等在淀粉的作用下,与胃液较充分地发生酶解,使营养物质被充分吸收。

    6.不要饮用未煮熟的豆浆。 生豆浆里含有皂素、胰蛋白酶抑制物等有害物质,未煮熟就饮用,会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

    7.忌用保温瓶贮存豆浆。 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以豆浆作为养料,瓶内细菌会大量繁殖,经过3~4个小时就能使豆浆酸败变质。
    豆浆能每天喝吗
    豆浆并非喝的越多越好,也药有度。可以按照这样的方式喝。成年人每天饮1~2次即可,每次250~350毫升;儿童200~230毫升即可。

    喝豆浆不仅可以美容而且可以治病保健。 豆浆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磷脂,维生素B1、B2,烟酸和铁、钙等矿物质,尤其是钙的含量,虽不及豆腐高,但比其他任何乳类都丰富。豆浆是防治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的理想食品。多喝鲜豆浆可预防老年痴呆症,防治气喘病。豆浆对于贫血病人的调养,比牛奶作用要强,以喝热豆浆的方式补充植物蛋白,可以使人的抗病能力增强,调节中老年妇女内分泌系统,减轻并改善更年期症状,延缓衰老,减少青少年女性面部青春痘、暗疮的发生,使皮肤白皙润泽。

    豆浆中含有大豆皂甙、异黄酮、大豆低聚糖等具有显著保健功能的特殊保健因子。常饮豆浆可维持正常的营养平衡,全面调节内分泌系统,降低血压、血脂,减轻心血管负担,增加心脏活力,优化血液循环,保护心血管,并有平补肝肾、抗癌、增强免疫等功效,所以有科学家称豆浆为"心血管保健液"。

    豆品饮料具有降血糖作用,豆浆是糖尿病患者极其宝贵的食物,因为糖尿病患者摄取大豆富含水溶性纤维的食物,均有助于控制血糖。

    鲜豆浆除了含有植物雌激素以外,还有大豆蛋白、异黄酮、卵磷脂等物质,对某些癌症如乳腺癌、子宫癌还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是一味天然的雌激素补充剂。同时,豆浆还含有一种牛奶所没有的植物雌激素"黄豆苷原",该物质可调节女性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每天喝上300~500毫升的鲜豆浆,可明显改善女性心态和身体素质,延缓皮肤衰老,达到养颜美容之目的。
    豆浆可以天天喝吗
    豆浆可以天天喝的:) 豆浆是一种老幼皆宜、价廉质优的液态营养品,它所含的铁元素是牛奶的6倍,所含的蛋白质虽不如牛奶高,但在人体内的吸收率可达到85%,因此有人称豆浆为“植物牛奶”。

    清晨,喝一碗豆浆吃几个小笼包子,这种传统的吃法既方便又营养,可有时候,喝了豆浆肚子疼的事时有发生,甚至与“食物中毒”联系起来。 喝豆浆的注意事项: N=1忌喝未煮熟的豆浆 很多人喜欢买生豆浆回家自己加热,加热时看到泡沫上涌就误以为已经煮沸,其实这是豆浆的有机物质受热膨胀形成气泡造成的上冒现象,并非沸腾,是没有熟的。

    没有熟的豆浆对人体是有害的。因为豆浆中含有两种有毒物质,会导致蛋白质代谢障碍,并对胃肠道产生 *** ,引起中毒症状。

    预防豆浆中毒的办法就是将豆浆在100℃的高温下煮沸,就可安心饮用了。如果饮用豆浆后出现头痛、呼吸受阻等症状,应立即就医,绝不能延误时机,以防危及生命。

    N=2忌在豆浆里打鸡蛋 很多人喜欢在豆浆中打鸡蛋,认为这样更有营养,但这种方法是不科学的,这是因为,鸡蛋中的黏液性蛋白易和豆浆中的胰蛋白酶结合,产生一种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大大降低了人体对营养的吸收。 N=3忌冲红糖 豆浆中加红糖喝起来味甜香,但红糖里的有机酸和豆浆中的蛋白质结合后,可产生变性沉淀物,大大破坏了营养成分。

    N=4忌装保温瓶 豆浆中有能除掉保温瓶内水垢的物质,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以豆浆作为养料,瓶内细菌会大量繁殖,经过3~4个小时就能使豆浆酸败变质。 N=5忌喝超量 一次喝豆浆过多容易引起蛋白质消化不良,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

    N=6忌空腹饮豆浆 豆浆里的蛋白质大都会在人体内转化为热量而被消耗掉,不能充分起到补益作用。饮豆浆的同时吃些面包、糕点、馒头等淀粉类食品,可使豆浆中蛋白质等在淀粉的作用下,与胃液较充分地发生酶解,使营养物质被充分吸收。

    N=7忌与药物同饮 有些药物会破坏豆浆里的营养成分,如四环素、红霉素等抗生素药物。 ■特别提醒 急性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不宜食用豆制品,以免 *** 胃酸分泌过多加重病情,或者引起胃肠胀气。

    豆类中含有一定量低聚糖,可以引起嗝气、肠鸣、腹胀等症状,所以有胃溃疡的朋友最好少吃。 胃炎、肾功能衰竭的病人需要低蛋白饮食,而豆类及其制品富含蛋白质,其代谢产物会增加肾脏负担,宜禁食。

    豆类中的草酸盐可与肾中的钙结合,易形成结石,会加重肾结石的症状,所以肾结石患者也不宜食用。 痛风是由嘌呤代谢障碍所导致的疾病。

    黄豆中富含嘌呤,且嘌呤是亲水物质,因此,黄豆磨成浆后,嘌呤含量比其他豆制品多出几倍。 所以,豆浆对痛风病人不宜。

    豆浆是好东西,特别对于一些不能喝牛奶的人(有些人喝牛奶会胃疼,比如本人) 豆浆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它含有丰富的蛋生质,含有人身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和维生素B。此外,豆浆还具有保健功能和美容作用。

    保健功能 豆浆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能防止脂肪堆积在人体内,抑制脂肪吸收,促进脂肪分解,预防肥胖。 降低血压中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

    补虚润燥、清肺化痰、通畅肠胃。 豆花中含有丰富植物蛋白,它能与动物蛋白相互补充,增加了营养价值,此外它还含有磷脂、B族维生素和无机盐。

    美容作用 豆浆具有光滑滋润面部皮肤的功能,其中维生素还能防止皱纹的出现和预防浮肿。 所以豆浆为价廉物美的上乘营养食品。

    天天喝豆浆,祝愿你健康美丽! 。

肉苁蓉能治疗肾亏吗

湿热型痛风怎么治疗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