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肌少症属于慢病吗

时间: 阅读:1669

肌少症属于慢病吗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白敛

白敛

2025-02-01 21:19:02

肌少病也属于出现这种慢性疾病所产生的影响,这个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全身肌肉的减少,造成身体的强度下降,产生的肌肉的生理功能减退,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会导致出现慢性阻塞性肺病或者是出现慢性的心力衰竭以及骨质疏松。

最新回答共有4条回答

  • 泠青沼
    回复
    2023-08-27 13:13:59

  • 山亭柳
    回复
    2023-08-27 13:13:59

    快来对照,你应该每天吃多少蛋白质?

    蛋白质,作为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机体活动,免疫系统和激素平衡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人体每天要需要多少蛋白质呢?目前,国际公认的蛋白质摄入量的下限约为0.8 g/kg?D,中国营养学会(CNS)给出的的蛋白质安全摄入范围为0.8~2 g/kg?D。

    也就是说一个70 kg体重的人,每天至少摄入56 g蛋白质才能够避免营养不良,在56~140 g之间的蛋白质摄入量都是相对安全的。

    但是,对于上班族、运动员、减肥人群和患有各种代谢性疾病的不同人群而言,对蛋白质的需求量和种类显然都是不同的。

    针对不同人群,蛋白质每日推荐摄入量及注意事项如下:

    1. 轻体力劳动者—久坐不动上班族

    虽然这类人群运动消耗蛋白较少,但是每天至少要保证0.8 g/kg?D的摄入。由于国人饮食以植物性蛋白为主,效率较动物蛋白略低,因此建议将蛋白质摄入量提高到1.2 g /kg?D。

    另外有研究表明,奶类及奶类制品中的蛋白质可以降低抑郁情绪,所以在加班熬夜的时候不妨给自己补充些牛奶。

    2. 中度及重体力劳动者

    主要工作内容为站着或者走动的工作被称为中等活动;比如建筑工人或训练强度极大的运动员为重体力活动水平。针对这类人群,推荐提高每日蛋白质摄入量至1.2~2 g/kg。

    3. 肥胖或减脂人群

    由于蛋白质的消化速度较慢,在胃中可以留存6小时,因此有更强的饱腹感和满足感,从而减少饮食的总摄入量。

    同时,由于食物的热效应,机体消耗蛋白质比碳水化合物需要燃烧更多热量,此时能够明显提高机体新陈代谢。因此"高蛋白饮食法"广泛应用于减重人群。

    欧洲肥胖症研究协会建议,肥胖和减重人群每日应摄入1.2~1.5 g/kg蛋白质。针对快速减脂的人群,高蛋白饮食能够有效地减缓肌肉分解,可以进一步将蛋白质摄入量提高到2 g/kg

    4. 运动增肌人群

    对于有增肌需要的人群,需要摄入更多蛋白质以促进肌肉的生长,并且维持身体其他功能正常运转。但是如果蛋白质摄入过多(>2.4 g/kg?D),不仅不会进一步的促进肌肉生长,还可能会加剧肾脏过滤负担,增加蛋白尿的风险。

    因此,根据国际运动营养学周刊2018年的研究结果[2],推荐增肌人群每日摄入1.6~2.2 g/kg蛋白质。

    5. 中老年人

    实际上,中老年人由于生理退化和罹患慢性疾病,更容易导致肌肉的流失,最终发展成"肌少症"。

    健康的老人每日蛋白质摄取量为1~1.2 g/kg;营养不良或因疾病导致营养不良者,则应增加每日蛋白质摄取量至1.2~1.5 g/kg[3]。

    但值得注意的是,蛋白质摄取量应分为早、中、晚每餐25~30 g,而不可一次性大量摄取。同时应该尽量选取易于吸收的优质蛋白。

    6. 糖尿病人群

    研究显示,提高Ⅱ型糖尿病人饮食中的蛋白质比例可以有效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并降低餐后血糖水平[4]。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建议,Ⅱ型糖尿病人每日的蛋白质推荐摄入量为1~1.5 g/kg, 不过多摄入蛋白质容易加剧肾脏的负担,尤其是并发肾病的糖尿病患者,要酌情减量。

    7. 心血管疾病人群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蛋白质摄入量也应该保持充足的水平,每日推荐量为1~1.5 g/kg。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小规模研究表明,增加大豆蛋白的摄入可以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胆固醇水平[5],因此可以增加大豆蛋白的摄入25 g/D。

    8. 脂肪肝人群

    实验表明,脂肪肝患者体重减少5%以上时,就可以有效的改善脂肪肝病变[6],高蛋白饮食可以增加饱腹感,有助于减重。同时,在总摄入热量一定的前提下,高蛋白饮食可以有效的降低肝脏游离脂肪酸和总胆固醇含量,并且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7]。

    推荐脂肪肝患者每日摄入1.2~1.5 g/kg,供给蛋白质的食物优先选用瘦肉类,避免多余脂肪的摄入。

  • 祝由师
    回复
    2023-08-27 12:12:49

    肥胖、挨饿、吃苦、寒凉、冒汗……看似跟长寿挨不着边,殊不知,长寿拼的是平衡,身体的平衡、心态的平衡,“微微”胖一点、饿一点、苦一点,反而能给 健康 带来裨益!

    要想长寿,做到“六微”——

    微胖: 防止肌少症

    适量脂肪可储存能量,保护脏器。身体过瘦易致免疫力下降、疾病易感性增加等风险。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康琳: 能走、能跑、能动,都是肌肉在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如果老人出现了不明原因的摔倒,或总是觉得没有力气,很有可能是肌肉的问题,出现了肌少症。《肌肉衰减综合征营养与运动干预中国专家共识》指出,正常老年人群每天每公斤体重要补充1克蛋白质,衰弱及肌少症老年人每天每公斤体重要达到1.5-2.0克的蛋白质补充量,依据全天蛋白质摄入量计算蛋白质即可。一般老年人每天在饮食基础上,额外补充30-40克乳清蛋白是可接受的。胃肠功能退化的老年人更要补充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质,乳清蛋白更适合老年人食用。

    微凉: 慎重“热 养生 ”

    有些老人重视“热 养生 ”,错误理解了“冬病夏治”。甚至有老人因长年受肠胃病困扰,选择了“裹棉衣” 养生 ,结果中暑险些丧命。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张学敏: 老年人感受能力差,尤其是既往有中风后遗症、阿尔茨海默症、精神障碍者对高温侵袭的表现不敏感,老年人尚未出现这些症状时,就可能已经中暑虚脱了。其次,老年人汗腺散热能力减退,体内热量不易散发,或正在服用利尿剂的老年人体内水分流失更多;一些老年人在闷热的环境中因种种原因不爱开空调,易中暑。

    在膳食调养中,应以多维、清淡为主,可多食苦瓜、西红柿、黄瓜、莴苣、莲子等富含维生素的清凉食品。多喝水,要少量多次饮用,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喝水。衣着要宽松、吸水,如棉质衣服。室内通风,如自然风达不到降温降湿效果,可使用空调等辅助设施,保证室温在26 -28 ,不能一味抵触使用冷空调。在最热的中午和下午应避免外出。老年人外出最好要有家人陪伴,备好防晒物品和一些急救防暑药。

    微饿: 吃饭别太饱

    很多老人早已养成节俭的习惯,即使吃饱了,也总会把盘中剩下的几口菜吃完。“光盘”节俭理念虽好,但对老人可能得不偿失。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主管营养师井路路: 吃得过饱,会令消化系统负荷过重,导致胃痛胃胀,易诱发或加重消化道疾病,还可诱发心血管疾病。老人代谢能力较差,普遍活动量低,多余能量不易消耗,会转化成脂肪在体内沉积,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老年肥胖。肥胖老人患上“三高”、骨质疏松以及癌症风险会大大增加。对于患有慢病老人而言,过饱对于疾病康复不利。比如有冠心病史的老人,吃太饱易诱发心绞痛;高血压老人过饱,往往导致血压短时间升高;糖尿病老年患者,饱食还会出现血糖过高。

    可采取三步预防过饱:做饭前,估算食材量,宁可少做,不要多做,万一正餐量不足,饭后可加点餐,如吃些水果、坚果、肉干等;第二,做饭时少油少盐少糖,餐具适当选小的;第三,饭菜做多了,可盖上保鲜膜放在冰箱保鲜室,6小时内吃掉没问题。食物变质时,千万不要因为节省而逼自己吃下。

    微汗: 运动要适度

    有些老人认为锻炼身体必须有“效果”,“效果”主要看排汗量,汗越多,效果越好。其实,对老年人来说,运动要适度,尽量以微汗为宜。

    江苏省中医院普内科主任、主任中医师陆为民: 运动要循序渐进,比如先从散步到慢走,再从慢走到快走或正常跑。不主张老年人运动到大汗淋漓,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尤需注意。外出运动时,尽量选择散步、太极拳等不剧烈的运动方式。控制心率,控制活动量,以微微出汗、稍感疲惫、浑身舒畅为宜。运动时间最好选在早上6时-9时,或下午4时-7时之间,气温在27 -30 之间,运动半小时-1小时较好。心率是反映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的简易指标,一般为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80%。老人运动心率建议在120-140次/分钟。体虚的胖者可用黄芪泡水,瘦人可用西洋参泡水,也可按揉保健穴,比如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健脾,三阴交(小腿内侧,足踝尖上3寸)滋阴,涌泉穴(足底非足指部位上1/3处正中)引火归元。

    微苦: 别总享清福

    退休了总算能好好享受晚年生活了。但享受晚年不是坐在家里等着保姆和子女伺候,当个甩手掌柜,相反,稍微吃点“苦”对老人的身心 健康 更有利。

    《生物医学·老年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说: 家务劳动有助于改善大脑 健康 ,老年人从中受益更大。加拿大研究人员对平均年龄71岁的老人就身体活动、记忆力、注意力、思维速度和执行能力等进行评估,结果发现,花费在家务劳动上的时间与老人脑容量(尤其是灰质物质)呈正相关。研究人员指出,运动后脑容量的增加得益于体适能的改善和血流量的增加。体适能包括速度、反应、耐力、肌力、平衡性、柔软性、协调性和敏捷性等。另外,身体活动可增强心肺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有规律的家务劳动还可减少久坐。每天超过8小时的久坐与不良 健康 后果相关,这些后果包括增加静脉聚集和凝血因子,进而破坏血流并可能导致血糖和血浆甘油三酯升高,且久坐与脑萎缩也有关。

    微愚: 少点玻璃心

    季羡林老先生说, 养生 养的就是一个心态。心态好,身体自然就好。 养生 必先养心,生活中糊涂点、潇洒点,拿得起放得下,难得糊涂,才是大智慧。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孙新宇: 老年人退休后,生活圈子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生活的主题也会随之而产生偏移。他们很容易将自己禁锢在家庭小环境中,于是,日常的思维、行动都仅仅围绕家庭展开。这种孤单状态造成老年人对外界事务的感受性降低,家庭之外的生活对他们是陌生的,所以他们常会出现无法对外界做出有效判断的情况。

    一旦这种与外界之间连接的能力降低,老年人就会提升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而过度的自我保护常常是猜疑心理的开始,身体也易出问题。建议老人多参加社区活动,通过共同爱好结交新伙伴,打开话匣子,向子女、朋友说出心里话,谈谈心,把一些负面情绪发泄出来。

肌病隐形携带者是怎么来的

肌炎病怎么检查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