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乳腺有15~20个乳腺导管,开口于乳头。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指发生在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癌。根据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乳腺肿瘤分类,将导管内乳头状瘤分为中央型和外周型。中央型乳头状瘤多发生在乳管壶腹以下大约1.5cm的1、2级乳管(壶腹是指乳管接近乳头膨大成囊状的部位),又称大导管内乳头状瘤,位于乳腺中央区乳晕下方,一般认为其不增加乳腺癌的风险。外周型乳头状瘤是指终末导管-小叶系统发生的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曾使用过“乳头状瘤病”的名称,位于乳腺的周围象限,一般认为是癌前期病变,癌变率为5%~12%。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多见于产后妇女,以40~50岁者居多,是临床上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
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主要与雌激素水平增高或相对增高有关。由于雌激素的过度刺激,引起乳管扩张,上皮细胞增生,形成乳管内乳头肿瘤。
2临床表现
1.乳头溢液
乳头出现血性、浆液血性或浆液性溢液,溢液可为持续性或间断性。有些患者在挤压乳腺时流出溢液,也有些患者是无意中发现自己内衣或乳罩上有溢液污迹。个别患者可出现疼痛或有炎症表现。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较易出现乳头溢液,而外周型乳头状瘤很少出现溢液。
2.乳腺肿块
由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瘤体小,多数情况下临床查体摸不到肿块。有些中央型乳头状瘤可在乳晕附近摸到结节状或条索状肿块,质地较软,轻压肿块时可引出溢液。外周型乳头状瘤发生在乳腺周围象限,若能触及肿块可在乳腺周边部位。
3检查
1.乳管镜检查
从溢液乳管口处放入纤维乳管镜,借助电视屏幕可直接观察溢液乳管的上皮及管腔内的情况,并可酌情进行活检,极大地提高了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准确性,为需要手术的患者提供肿瘤的准确定位。
2.乳腺导管造影检查
乳腺导管造影是将造影剂注入溢液导管后摄片,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显示导管突然中断,断端呈弧形杯口状影像,管壁光滑完整,可见到圆形或椭圆形充盈缺损,近侧导管显示明显扩张。由于乳腺导管造影不能直接观察导管上皮及导管腔内的病变,目前许多大医院已不再使用,诊断乳管内病变通常采用乳管镜检查。
3.乳腺超声检查
对较大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彩超可见到扩张的导管和肿瘤影像。
4.脱落细胞学或针吸细胞学检查
乳头溢液细胞学涂片检查是通过采集乳头溢液,制成细胞学涂片,经显微镜观察,了解病变的细胞学特征,如能找到瘤细胞则可明确诊断,阳性率较低但可重复进行,临床医生应客观分析涂片结果。对查体可摸到肿块的病例,可进行针吸细胞学检查。最后确诊还应以石蜡切片为准(组织学诊断)。
4诊断
中老年妇女乳头经常有血性溢液,或在内衣、乳罩上发现血性溢液污迹;在乳晕处可触及1cm以下肿块,质软,按压肿块可引出溢液。具有以上临床表现者可考虑患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可能性。可选择采用乳管镜、乳管造影、彩超、乳头溢液细胞学涂片、针吸或手术活检等检查明确诊断。
5鉴别诊断
因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乳头溢液,故应与产生乳头溢液的乳腺疾病进行鉴别,如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乳腺导管扩张症、乳腺囊性增生症等。
1.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鉴别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归于导管原位癌范畴,发生于乳腺导管内。导管内乳头状癌以血性溢液为主,多为单侧单孔溢液。导管内乳头状癌若可触及肿块多位于乳晕区外,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肿块常大于1cm,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辅助检查可与导管内乳头状瘤鉴别,明确诊断应以病理学检查为准。
2.与乳腺导管扩张症鉴别
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慢性良性疾病,病程可持续数月数年之久。发病较长时间后,乳管分泌物不仅刺激导管扩张,还可溢出管外,引起管周以浆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故又名为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病情反复发作者,可出现1个或多个边界不清的肿块,多位于乳晕区,位置与导管内乳头状瘤相同但肿块较大,质地坚实,与皮肤粘连者皮肤可出现橘皮样改变,乳头回缩甚至乳腺变形,腋窝可触及肿大淋巴结。乳管造影可显示大导管明显扩张、迂曲,失去正常的树枝状影像。
3.与乳腺囊性增生症鉴别
乳腺囊性增生症是乳腺小叶、小导管及末梢导管高度扩张形成囊肿,同时伴有其他结构不良,它与单纯性增生病的区别在于该病伴有不典型增生。乳腺囊性增生症出现乳头溢液可为单侧或双侧,多为浆液性或浆液血性,纯血性者较少。乳腺囊性增生症常以单侧或双侧乳腺肿块来院就诊,肿块大,有的可累及大部分乳腺,多靠近乳腺边缘,可呈孤立的圆球形或为多发性囊性肿块。乳腺囊性增生症常出现周期性疼痛,疼痛与月经有关,月经前加重,且囊性肿块似有增大;月经后疼痛减轻,肿块亦缩小。辅助检查亦可协助与导管内乳头状瘤鉴别。
6治疗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临床体检能触及肿块者,手术切除病变导管送检即可,待病理回报。对临床体检摸不到肿块的患者术前必须对病灶定位,如术前靠乳管镜定位可在皮肤上进行标记,必要时还可在乳管镜检查时置入“金属定位线”,为术中引导手术切除病灶;二是在手术中找到溢液乳管开口放入探针或注入蓝色染料(亚甲蓝),术中利用探针或蓝染的区域引导切除病灶送检。靠手术中定位的患者术前应嘱患者不要挤压乳房,以免溢液排净,导致术中难以定位。对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手术切除范围合理,一般很少复发;但可在同侧乳腺的其他乳管或对侧乳腺再发。对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若手术切除不彻底,可导致肿瘤复,手术应切除病变所在的腺叶,术后定期复查。对病变范围较广、病理检查提示伴不典型增生者,如患者年龄较大,也可考虑行乳房单纯切除加即刻乳房重建手术。
7预防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因尚不十分明确,故目前还没有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推荐乳腺自我检查(自查)结合定期体检。乳腺自检可及时发现乳头溢液、结节等乳腺异常及时就诊。乳腺自查应每月1次,最佳时间应选择在月经过后或两次月经中间,此时乳腺比较松软,无胀痛,容易发现异常,对已停经的妇女可选择每月固定的时间进行自查。
乳腺自我检查方法 站立或坐于镜前,面对镜子仔细观察自己两侧乳腺,包括乳腺大小、形态、轮廓、皮肤及颜色有无改变,乳头有无抬高、回缩、溢液等。触诊时手指伸开并拢,用手指指腹侧触摸乳腺,左手查右侧,右手查左侧,可按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触摸,不要遗漏乳头、乳晕及腋窝部位。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乳头溢液,绝大多数患者是以乳头溢液为主诉前来就诊的,而其中仅有20%左右的病例可触及乳晕部肿块。本病的乳头溢液可在挤压乳腺时而出,但更多者为自发性的。溢液可呈持续性,亦可呈间歇性,有些仅在内衣上留下棕黄色的污迹。多数病例不伴有疼痛,少数情况下,当肿瘤较大而阻塞输乳管时,可产生疼痛和肿块,而随着积血积液的排出,肿块会变小,疼痛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由于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瘤体很小,所以多数情况下不能扪及,仅有少数患者可在乳头乳晕处发现肿块。肿块呈结节状或条索状,质地较软,轻轻按压时即可有血性或咖啡样液体自乳头溢出。多发性乳头状瘤的肿块则位于乳腺的边缘区域,边界不清,质地不均。一般来讲,单发的大导管内乳头状瘤较易发生溢液;而多发的中小导管内乳头状瘤则溢液机会相对少一些。
临床表现乳头状瘤病是指发生于乳腺中小导管上皮的乳头状增生,部分或全部填充乳管的管腔,并使其不同程度的扩张的多发性良性病变。乳头状瘤病不同于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头状囊腺瘤,后二者皆构成可触及的肿瘤,而乳头状瘤病为一种镜下改变,并不构成可触及的肿瘤,因而许多学者也将乳头状瘤病称为“显微性乳头状瘤”。 乳腺乳头状瘤病作为囊性增生病的一种常见病理类型,由于具有一定的癌变倾向而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重度乳头状瘤病被公认为癌前病变.临床上多以乳头溢液、溢血和(或)局部肿物为首发症状。当局部肿物为唯一症状时,易与乳腺癌相混淆. 乳头状瘤病常累及多个中小乳管呈不同程度扩张,其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生,细胞无异型,排列有极性,肌上皮存在。 分类 根据病变程度将乳头状瘤病分为轻、中和重度。根据乳头状瘤病受累范围、乳头密度及上皮细胞增生程度,分别诊断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乳头状瘤病。主要依病理诊断。标准如下: 轻度乳头状瘤病:导管轻度扩张,上皮细胞增生形成低而稀的乳头结构,分支简单,被覆乳头的腺上皮细胞(层,肌上皮细胞明显)。 中度乳头状瘤病:导管扩张,增生的上皮细胞形成多数乳头结构,分支较多,常连结成网状或腺样, 被覆的腺上皮细胞 ( 层或占据管腔的大部分,细胞无异型,肌上皮细胞清楚)。 重度乳头状瘤病:导管明显扩张,乳头拥挤,常见复杂分支连结成密集的网状或腺样,被覆的腺上皮细胞 % 层以上或形成实性细胞巢,排列极性部分紊乱,可见轻度异型,肌上皮仍存在。其组织学诊断标准包括囊肿、导管上皮增生、乳瘤病、腺管型腺病和大汗腺样变等多种病理变化。诊断 由于病理组织学表现的复杂和多样性,及光学显微镜检查的局限性,有时对于乳头状瘤病的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对中&重度乳头状瘤病的划分,而准确的病理诊断是选择临床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治疗 临床治疗以预防性全乳腺切除术为主 轻度患者经局部手术治疗后常有很好的预后,而重度患者被视为癌前病变,常规行全乳切除术以预防癌变的发生。对于中度乳头状瘤病患者,仍以局部区段切除术为主要治疗手段,术后定期随访观察。 乳头状瘤病向癌过渡的形态学改变,显示出此症病变范围广和癌变倾向的特点。故手术过程中对切除标本的断端行病理学检查对于确定手术的安全范围应有益处。 总之,乳头状瘤病虽为良性病变,但有一定的癌变倾向,故应积极手术治疗。由于其病变范围较广泛,手术切除范围应更广泛,并建议对切除标本的断端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确保病变的完整切除,降低癌变的发生率。尤其对于那些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乳腺癌家族史),应密切随访观察。寻找并确定密切相关的分子标记物辅助病理诊断,筛选出有高癌变风险的患者,以更好地指导并规范临床治疗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方向。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患有乳腺导管或小叶单纯性和不典型增生病变者,其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分别是正常人的1.5~2.0倍和4~5倍。据近年研究报道,其主要的癌前病变被认为是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次为中小导管乳头状瘤病.与乳腺癌的关系 乳腺乳头状瘤病是发生于乳腺中小导管的多发性乳头状病变,其与乳腺癌的关系一直存在较多争议。已往有些报道对病理学证实为乳头状瘤病的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以了解其癌变情况,但由于首次手术已经切除了病变组织,以后发生的癌是否来自乳头状瘤病的癌变则很难肯定。有研究通过全乳腺大切片观察,清楚显示出重度乳头状瘤病癌变的癌变灶弥散分布于乳头状瘤病组织之中,可见重度乳头状瘤病组织与癌组织相互交错移行。另有学者通过对乳腺癌根治标本行全乳腺大切片观察,亦发现大约20%乳腺癌的癌旁可观察到相互移行存在的乳头状瘤病改变。可见至少有部分乳腺癌的发生是由中小导管乳头状瘤病逐渐增生癌变而来,这些病理所见,均有力地支持重度乳头状瘤病为乳腺癌的癌前病变。通过对乳腺癌癌旁非典型增生上皮的组织学研究,得出结论即乳腺增生症中非典型增生与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某些癌可在非典型增生的基础上发生。对于囊性增生病的癌变倾向,多数学者认为囊性增生病患者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是一般妇女的 倍,由囊性增生病活检到发生乳腺癌平均间隔年,与乳腺增生症发病年龄较乳腺癌提前岁的结论相吻合。总之,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乳腺囊性增生病是发生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