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是中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医案可以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广开思路,扩大眼界。笔者近年阅读和整理承槐卿医案,总为其文笔所折服。该医案在中医各家医案中堪称上乘佳作。
承恩诏(1862—1945),字鼎文,又字亦农,号槐卿,以号行,自幼随父习医,才华出众。承槐卿擅长内科,曾说:“余平生无它长,自业医,读书未尝一日闲,顾卷帙或多或少耳。”承槐卿对其诊治疾病的记叙既清楚明白,又生动形象,行文流畅,夹叙夹议,几乎可以当作优美的医学散文来品味。有一篇百余字的医案,将“补药有一偏之害”的道理,分析得合情合理。原文如下:
药以对病为补,补药有一偏之害。前人所以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论。五谷为人生养命之源,精神气血皆从此出。时咳无痰,历年已久。按脉弦大,舌腻苔黄。气体不虚,无从投补。每日用老枇杷叶三张,去毛包,煎汤代茶,频年常服。肺金清肃,即为祛病良方。此不补之补,胜于补也。
在这则医案中,承槐卿建议患者使用一味老枇杷叶煎汤代茶,常年服用。最后一句“此不补之补,胜于补也”,确乃画龙点睛之笔。
他善于用四言、六言或八言排句书写病案,讲究藻饰对仗,读之颇顺口,如:
脾胃气虚,饮食之后,膈脘不舒,脾生乎离(?),胃生乎坎 (?),欲醒脾胃,宜补心肾。
另如:“用意聊尽人工,不识能邀天眷?”说的是医生已经尽心尽力了,不知上苍能否眷顾。写得言辞恳切,医者的赤诚之心跃然纸上。
承槐卿对病机的分析深透、精辟,阐发得淋漓尽致,这就是他最不为一般医者所能及之处。详述治疗过程中的曲折,给人以具体、真实而深刻的印象,如:
拟肺肾并调,子母相顾,化源不窒,但补肾皆滋腻之品,又恐有妨胃纳,清肺皆甘寒之品,不免戕贼生气,是为用药之最难,勉与汤丸并进,双方兼顾,治病求本,庶合经旨。
承槐卿医案的文采是有其深刻内涵的,是其精深医学功底的外显。其在医案中对于成语的引用更是信手拈来,如:“痰热蒙窍,发作如痫,平时神识不慧,非入虎穴不得虎子。”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同义语。“勉与朱、钱两先生商进开泄宣化,以冀挽救,不识鞭长果能及马腹否耶?”是套用了“鞭长莫及”一词。再如,虚劳证医案中写道:“桂非交趾,不能直达丹田,姑与清肺补肾之中,参以摄纳。”如“桂非交趾”,出自“交趾侵桂”一词,是宋代交趾(今越南北部)侵扰广西事件。大中祥符七年(1024年)交趾王李公蕴利用宋受辽、西夏骚扰之机,在钦州、洪砦江口掳掠人畜。承槐卿借用这个成语,告诫医生一定要找准病因和病位。又如:“君相火旺之时,水涸金囚中。急于滋养,恐杯水难救车薪”,是借用“杯水车薪”的句子。成语的恰当运用,易记易懂,言简意赅,语义深远,往往令人过目不忘。
承槐卿医案最长的一篇是“中风”医案,多达659字,引经据典,博引旁征,夹叙夹议,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由于承槐卿诊务繁忙,短小精悍的医案,亦占很大比例,如:“饮悬两胁,咳时引痛,脉弦,宗《金匮》治法:白杏仁,红芽大戟,大枣。”理法方药,面面俱到,一共24个字,可谓惜墨如金之作。
承槐卿对于痰的破解尤其精辟。其在“类中”的医案中写道:“‘痰’字从疒、从炎,由二火炼成。古人造字,早露一斑。”这种拆字解释,形象生动,易懂好记。他对某些症状的描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如对“惊悸”一案的记叙:“营阴不复,心悸而嘈,惊频频,心惕惕,如有人捕。”“惊频频,心惕惕”六个字,生动地将患者的症情表达出来。
承槐卿勤奋、敬业,毕生致力于医的精神令人景仰。从而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医案。晋代陆机《文赋》道:“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意思是指石头里面蕴藏着美玉,整座山都有光辉;水里面含有珍宝,连河流都更加妩媚。承槐卿以此来比喻文章中的精彩词句可以让整篇文章生辉。承槐卿医案中珠玑妙语,俯拾皆是,用此来比喻承槐卿医案,亦甚确切。
虽然承槐卿去世已74年了,但每当我读其医案,总为其医德与才华所感动。一个出身中医世家,常年奔走于南北城乡间,不辞劳累为民众治病,而且肠热胆坚、学问博洽,救治了许多危急重症、疑难杂症的儒医形象,总是浮现在我眼前。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硕儒名医,留下的医案更是宝贵的文献资料。
字如其人,文如其人,医案亦如其人。承槐卿医案立意构思之巧,遣词用字之妙,医理与文采兼备,朴实自然地反映了其学术观点及风格。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