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阳长阴消,是人体阳气最旺的季节,当同时也是阳气最易受伤之时,这个时候可以试试中医艾灸保护阳气,同时可以治疗一些疾病。现在中医为您准备了一些夏季常见问题及在家中就能简单操作的艾灸方法,帮你一起守护好你的阳气,改变你的虚寒体质,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夏天保护阳气中医艾灸的方法。
1、空调病
夏至时节,很多人会选择躲在冷气充足的室内,然而走到室外时又瞬间感受强烈的热流,冷热交替,温差极大,很容易引发感冒及周身酸痛,这种情况以肩颈部最常见。因为颈部正中属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寒邪入体太阳最先受之。而督脉则主“一身之阳”。所以,当人受寒时,肩颈部最先出现不适,且此处不适的感觉最重。建议不要一味贪凉,空调温度最好调到25°C或25°C之上,当在室内感觉有凉意时,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并适当按摩肩颈部。
艾灸温阳法
取穴:大椎穴
作用:温阳散寒。
操作:患者可采取坐姿或俯卧的体位,请家人点燃艾条,对准大椎穴进行回旋灸。施灸者将艾条对准大椎穴,并距离皮肤2-3cm左右,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2、咳喘
对于慢性咳喘患者来说,如果患者有痰多清稀,面色白,舌淡苔白腻,或滑腻苔,或伴有打喷嚏、流清鼻涕,遇冷则咳嗽哮喘加重,怕冷者。也可以在夏至时做艾灸或三伏贴来进行治疗。不少患者因在此时治疗而获得明显效果,甚至痊愈。
艾灸温肺法
取穴:肺俞穴
作用:温肺止咳,化痰平喘。
操作:患者可采取坐姿或俯卧的体位,请家人点燃艾条,对准肺俞穴进行回旋灸。施灸者将艾条对准穴位,并距离皮肤2-3cm左右,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耐热较好的患者,还可以采用隔姜灸的方法,以更好的达到温肺散寒的目的。
具体操作:将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5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相应的穴位处,再取适量艾绒做成柱状,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至艾柱燃尽,可根据病情轻重程度每穴重复灸2-3壮。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3、暑湿证
中医所说的暑湿证,一般不会出现高热,仅有低热,常伴有头痛、身体酸懒、倦怠乏力等症状,出汗而热不退,口干却不想喝水,有些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可用藿香正气水或香薷饮(香薷10克,白扁豆、厚朴各5克)散寒祛湿来解除。
艾灸祛湿法
夏季多雨多湿季节,可常灸以下穴位以温胃祛湿。
取穴:足三里、阴陵泉、中脘、神阙
作用:温中散寒,健脾利湿,止呕止痛。
操作:患者可采取平卧和俯卧的体位,请家人点燃艾条,对准穴位进行回旋灸。施灸者将艾条对准穴位,并距离皮肤2-3cm左右,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耐热较好的患者,还可以采用隔姜灸的方法,以更好的达到温中散寒的目的。
具体操作:将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5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相应的穴位处,再取适量艾绒做成柱状,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至艾柱燃尽,可根据病情轻重程度每穴重复灸2-3壮。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4、皮肤病
夏季湿气重,是微生物等活动频繁的季节,细菌、真菌、蚊虫、螨虫活动能力增加,故皮肤病成为高发疾病。杜绝皮肤病的重要点在于:保持居室整洁和自身清洁,天气晴好时,应勤晒衣物、被褥,不给致病生物营造生长环境。饮食清淡,尽量避免饮酒、吃牛羊肉等发物。对于婴幼儿,应保持其皮肤的干燥,防止湿疹等疾病的诱发。对于内有湿浊,外受风寒引起的舌苔白腻、怕冷,甚至便溏型荨麻疹、湿疹等瘙痒性皮肤病也可以采取艾灸的方法缓解和治疗(但仅限于寒湿型)。
艾灸止痒法
取穴:曲池、合谷、血海、委中
作用:疏风止痒,温阳利湿。
操作:患者可采取平卧和俯卧的体位,请家人点燃艾条,对准穴位进行回旋灸。施灸者将艾条对准穴位,并距离皮肤2-3cm左右,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5、慢性腹泻
夏季腹泻的病因多为贪凉太过或饮食不洁,导致寒湿或湿热内生,从而诱发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等发生。而素来就脾胃虚弱,经常便溏者,则更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阳气。应该吃温热的东西,拒绝吃冰箱取出的冷饮、生冷食物,夜间尽量不持续开空调或调高空调温度,并注意睡眠中裹好腹部。除此之外,您也可以从夏至起每日艾灸,以保护自己的阳气。
艾灸温阳法
取穴:足三里、天枢、神阙、中脘
作用:温补脾肾,散寒止泻。
操作:患者可采取平卧的体位,请家人点燃艾条,对准穴位进行回旋灸。施灸者将艾条对准穴位,并距离皮肤2-3cm左右,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耐热较好的患者,还可以采用隔附子饼灸的方法,以更好的达到温中散寒的目的。
具体操作:将附子打成粉,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相应的穴位处,再取适量艾绒做成柱状,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至艾柱燃尽,可根据病情轻重程度每穴重复灸2-3壮。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6、宫寒
女性每到经期就怕凉、痛经,总感觉小腹凉凉的,或者宫寒不孕,伴有性欲冷淡、月经后错、稀发,经量少,经色暗,腰部冷痛。不妨也趁夏至阳气旺盛时赶紧艾灸,温一下自己的阳气吧。夏至阳气最旺时,艾灸治疗可是比平时效果提升N倍哦~
艾灸温宫法
取穴:关元、肾俞、三阴交、血海
作用:温补肾阳,温宫散寒。
操作:患者可采取平卧和俯卧的体位,请家人点燃艾条,对准穴位进行回旋灸。施灸者将艾条对准穴位,并距离皮肤2-3cm左右,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耐热较好的患者,还可以采用隔附子饼灸的方法,以更好的达到温中散寒的目的。
具体操作:将附子打成粉,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相应的穴位处,再取适量艾绒做成柱状,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至艾柱燃尽,可根据病情轻重程度每穴重复灸2-3壮。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夏天艾灸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阳气的作用,阳气不足或者阳气受伤的朋友,可以试试艾灸的方法。
一年四季每个时间段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时节应该采用不同的养生方式.而冬季艾灸无疑是非常好的养生保健方式了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经络艾灸养生的 方法 ,希望对你有用! 艾灸基础介绍 1、艾灸的热量有何作用? 艾灸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烟雾,这种烟雾凝聚在一个空间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和有治疗作用的近红外线,最多可达10mm,能够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激活素”
这种免疫激活素具有免疫和调节的作用,它能够有效的调节荷尔蒙和性激素的分泌,能够增强女性卵巢的功能,消除和改善痛经、闭经、性冷淡、不孕症等;也能够有效的消除男性的阳痿、遗精、早泄等疾病
2、为什么长期做艾灸调理呢? 养生不是养一时,是养一生!最好的方法是坚持,最好的疗效需要坚持才可以获得
现代人不可能拒绝现代高科技带来的便利,冷空调、反季节食品、电脑等让人与自然规律不在和谐,也让自然得到破坏,人们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机体就会抵抗力下降,病邪就会乘机侵入,由于长期缺乏运动、工作压力、饮食不均衡和熬夜等问题,导致我们体内代谢缓慢,排毒不畅,随之就会影响到我们身体的平衡状态,导致免疫力低下,从而使亚健康转到疾病
后悔莫及,所以说,我们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最好的医生是自己,从现在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用心养护,健康长寿不在是一种奢望! 3、近视眼可否艾灸调理? 近视的艾灸治疗艾灸治疗近视,可以达到调理肝肾治疗眼睛的目的
这种中医治疗近视的原理是以滋补肝肾,养血明目为主
中医治疗近视的艾灸治疗部位位以眼周围穴位为主
具体方法是座位或卧位,用艾灸睛明、鱼腰、瞳子髎、四白、肝肾腧穴、凤池和大椎穴每穴艾灸3-5分钟
感觉微热或周围皮肤潮红,每天艾灸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
视力会有明显提高
注意治疗期间,不要过度用眼,免得疗效不佳
艾灸的好处 1、调和阴阳
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
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
2、温通经络,驱散寒邪
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3、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
艾灸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4、温阳补虚,补中益气
5、回阳救逆
6、防病保健,强身益寿
艾灸疗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如所取穴位不同,灸法不同,刺激程度不同或施灸所用材料不同,因而功效也不同;因此,临床应用时应当视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的穴位和操作方法
如果自己在家艾灸时要注意以下五大原则,避免伤害身体
艾灸养生原则 1、艾绒质量 选择质量好的艾绒
劣质艾绒,生硬不团聚,燃烧时火力暴躁,易使患者感觉灼痛,甚至熏烤时石粒脱落,灼伤皮肤
2、环境通风 环境应保持通风,避免艾烟过浓,伤害人体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特别是哮喘病人慎用艾灸
3、施灸部位 施灸的部位,妊娠期妇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颜面五官、阴部、有大血管分布的部位不宜直接灸;头部、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不可多灸
4、避免烫伤 施灸时应及时调整灸火与皮肤间的距离
有些患者局部寒气大,初灸时,对艾火的忍耐力强,常常不知不觉将艾火靠近皮肤,结果将皮肤灼痛
实际上,以灸至皮肤发红为度,每次灸10—15分钟为宜
5、注意次数 体质壮、病情轻、病程短者,灸治1—2次即可;体质差、病情重、病程长者,可灸数月乃至1年以上
初灸时,每日1次;长期灸治者,3次后改为2—3天1次
中医经络养生穴位 六大口诀,远离疼痛 经之所过,病之所治
中医发展这么多年,已从各大经络通过的位置找出十个关键大穴,称为十总穴,而这十总穴不仅简单易记且疗效明显,常用的程度堪称中医的吃饭穴
本文进一步归纳其中最实用的六大穴位,并提供记诵口诀,只要背起来、记住位置,你就能随时缓解疼痛
面口合谷收 合谷绝对是所有穴道的首选,合谷穴不仅是临床常用穴,更是治痛要穴
它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道,主要治疗头面五官的痛症:头痛、眼睛痛、牙痛、喉咙肿痛,所以口诀叫「面口合谷收」
陈玉升说,头痛按合谷穴是最常见的,临床上遇到牙痛的患者,针刺合谷上方效果也非常明显,所以拔牙时怕痛的话也可以自己一边按
有学者进一步统计古书文献中合谷穴的适应症,发现合谷不仅能缓解头面部痛症,还能治疗身体许多不同部位的疼痛,象是上肢痛、腰痛、肚子痛等
更有研究发现,针刺合谷穴可以增加人体对疼痛的耐受力,降低对痛觉的敏感性,所以临床上遇到怕痛的患者,也可以针合谷穴抑制疼痛
合谷穴附近有二间、三间、阳溪、偏历等穴,旁边的第二掌骨侧更被喻为人体缩影,可以倒映全身从头到脚的问题,是个重要的穴区
所以真的忘记穴位时,只要记得,不管哪里痛都可以按虎口附近,愈靠近头部的疼痛就按愈上方、靠近下肢就按下方,左侧按左手、右侧按右手就对了
合谷穴位置:打开虎口,合谷穴在第一掌骨跟的二掌骨间,两条筋的中间
最简单的找法就是把手指并拢平放在桌上,往最高的点压下去,用力稍偏向食指,若痠麻胀痛的感觉愈明显,就代表压的位置愈正确
肚腹三里留 位于足阳明胃经,是调理肠胃功能的保健要穴,举凡所有肠胃问题,胃痛、胃痉挛、胀气、消化不良、十二指肠溃疡、便秘、肚子痛等症状都可以按,所以有「肚腹三里留」这样的口诀
足三里还有另一个意思,就是按了以后一天可以走三里路
足三里能缓解膝腿疼痛,对于下肢容易疲劳、没办法走路的人,按压后可以让双腿变得比较有力
足三里位置:眼下方三吋(四指幅宽)的位置
妇科三阴交 一篇发表在《疼痛治疗的护理(Pain ManagementNursing)》期刊的 文章 ,回顾了1996~2011年以「指压」(acupressure)和「疼痛」(pain)做为关键字的文献,其中提到经痛与产痛的文章几乎都是按压三阴交,相较作者归纳的其他痛症,都未看见如此明确的交集,可见「妇科三阴交」的口诀确实名不虚传
三阴交指的是三条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处,它主要调理下焦,也就是肚脐以下的部位,其中对治疗妇科疾病特别有效,所以经痛、产痛、更年期综合症……等皆可按压
该穴有刺激子宫收缩的效果,怀孕期间最好避免按压
三阴交位置:脚踝内侧最高点往上三吋(四指幅宽)的地方
腰背委中求 搬重物、坐姿不良皆易导致腰痠背痛,所以无论劳力工作者或办公室内的静态工作者多少都有腰部筋膜、肌肉、韧带、 椎间小关节、关节囊等部位扭挫损伤
经过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口诀是:「腰背委中求」,它主要治疗腰、脊、背痛、坐骨神经痛及背侧下肢活动不便等症状
委中穴位置:位在大腿后侧,膝窝中央两条筋之间的位置
内关心胸胃 位于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与心脏关系密切,能够防治心血管疾病,舒缓心绞痛、心律不整……
此外,内关穴是联络三焦经的络穴,所以它能调节三焦气机、活血止痛;同时它又与奇经八脉中分布于胸腹的阴维脉交会,因此可治胸中诸疾,如咳嗽、气喘、呕吐、胃痛等症状,是故有「内关心胸胃」的口诀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陈玉升也提到,疼痛有时候是情绪、压力所致,且疼痛是很主观的症状,如果无法得到及时的缓解,容易焦躁不安,使负面情绪加重疼痛程度,形成恶性循环
按压内关穴能够达到宁心安神的效果
内关能刺激副交感神经,让心跳趋于稳定,所以紧张的时候可以按,疼痛时揉捏它也能安神止痛
内关穴位置:手用力握拳,前臂内侧会有两条筋浮起来,在两筋之间,手腕横纹上两吋(三指幅宽)的位置
外伤阳陵泉 有关筋骨的东西都可以找足少阳胆经上的阳陵泉
所以象是关节炎、五十肩、运动伤害、扭挫伤、落枕……等症状都可以按,这就是「外伤阳陵泉」的由来
临床上也会搭配旁边的足三里一起扎,通常一下针,筋立刻就松开,筋拉到的时候可以同时按压阳陵泉与足三里
阳陵泉位置:小腿外侧,腓骨小头下方凹陷处
头颈部疼痛找合谷,肠胃不适捏足三里,妇科症状压三阴交,腰痠背痛按委中穴,心血管问题寻内关,筋骨痠痛找阳陵泉
牢记「面口合谷收,肚腹三里留,妇科三阴交,腰背委中求,内关心胸胃,外伤阳陵泉
」六句口诀,让你无论面临何种疼痛,都能一次找到相应穴位,缓解不适
冬季适合艾灸的人群 一、脾肾亏虚,阳气不足者
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在冬季会表现出面色淡白,精神萎靡,懒言懒语,嗜睡喜卧,畏寒肢冷,倦怠乏力,腰酸腿软,小便清长
这些均是脾肾亏虚,阳气不足的表现
人之阴阳与生俱来,需要通过后天的水谷精华不断补充,才能维持长久
有这方面表现的朋友,尤其是现代白领,要好好抓住冬季,做下艾灸,补充阳气,为来年的好身体打下基础! 二、阴阳失调,久寒侵体的人群 艾灸疗法的产生,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
所谓艾灸,就是通过烟熏火灼把艾草的药力通过穴位经络带到人体的病痛之处,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
艾灸具有调和阴阳、温经驱寒、温阳补气等治病养生功效
诸如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等骨关节痛症;以及妇科痛经、宫寒;还有哮喘、慢性胃肠炎等因阴阳失调,久寒侵体引起的症状,在冬季艾灸,可以得到最佳的驱寒补阳之功!冬季补阳灸两穴,精神抖擞人乐观,手脚暖和胃口开!两穴即是命门穴和足三里穴
命门,又名督脉之穴,位于背后第二腰椎棘突之下与脐相对
命,人之根本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其气与肾通
命门之火就是人体阳气,从临床看,命门火衰的病与肾阳不足证多属一致
本穴因其位处腰背的正中部位,内连脊骨,故艾灸命门穴可强肾固本,温肾壮阳,强腰膝固肾气
艾灸命门穴又疏通督脉上的气滞点,加强与任脉的联系,促进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运行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五输穴之一
足部被称为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且往往寒由脚生,阳气不足时足部常明显地表现为脚部怕冷
足三里穴位改善足部怕冷症状,另一方面,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而足三里是阳明经的合穴,是人体经气深入合于脏腑的部位,故调补足三里,是养生保健,保暖护阳的要穴
夏季的时候我们要小心,这时候大家要注意合理方法养阳才行,在夏季的时候注意做好养阳的工作才行,这样能帮助大家在夏季的时候预防疾病产生,是夏季养生的一个重点,那么具体夏季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养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按摩涌泉穴 夏季的时候首先大家就应该注意进行按摩,通过按摩穴位的方法来进行养生是非常不错的,而且中医认为,“精从足底生”,精即指人体能量
足底有一个重要穴位,即涌泉穴
《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全身四肢各处
因此,可于每天空闲时按摩涌泉穴,这样对我们养阳是非常有好处的,能帮助的吗预防好疾病产生
艾灸养生 同时夏季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试试进行艾灸的方法进行养生,特别是对体质虚弱的人来说,完全可以在这一季节进行艾灸养生
夏至节气艾灸可以起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中医认为,暑病的发生,是由于冬季寒邪藏伏于体内,至夏而发的伏气温病,这样对我们预防疾病产生有好处
而且夏季的时候人体阳气达到一年之中的顶峰,在这时候我们就要去针对暑病行艾灸疗法,可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使体内阳气得到升发和振奋,从而阻断了发病途径,使得冬季的伏邪不能触发,是夏季养生我们要注意的
夏季的时候我们首先推荐大家去进行按摩的方法来养生,这样对我们养阳是非常有好处的,同时夏季的时候大家还应该坚持去艾灸,这样同样对我们夏季健康有帮助,可以很好的预防疾病产生,是夏季大家养生非常关键的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