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针灸疗法有哪些?糖尿病是三大慢性病之一,这种病扰着很多的人,从临床上来说糖尿病是无法根治的,那么糖尿病治疗方法是什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控制血糖,缓解病症?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中医针灸治疗糖尿病的方法,还在等什么,赶紧去了解一下吧!
糖尿病上消的针灸治疗:
主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小便频且甜。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则:清肺润燥,生津止渴。
治法:取手足太阴及背俞穴为主,毫针刺,用于补泻法。
处方:肺俞,合谷,鱼际,廉泉,照海,三阴交。
方解:肺俞、合谷清上焦之热以润肺,鱼际是肺经之荣穴,用以清肺热,廉泉清火利咽,生津止渴;肾阴为体阴液之根本,取照海、三阴交,滋肾水养肺金。
方药:消渴方加麦冬,葛根。天花粉30g,生地黄20g,鲜藕汁60ml,麦冬20g,沙参20g,知母15g,黄芩10g,葛根20g。
加减:若苔黄燥,烦渴欲饮,脉洪大为肺胃热盛,耗损气阴,加入人参白虎汤,以清泄肺胃之热,生津止渴。若脉洪数无力,烦渴不止,小便频数等肺肾气阴亏虚,用二冬汤益气生津,清热止渴。
方解:肺俞、合谷清上焦之热以润肺,鱼际是肺经之荣穴,用以清肺热,廉泉清火利咽,生津止渴;肾阴为体阴液之根本,取照海、三阴交,滋肾水养肺金。
加减:若苔黄燥,烦渴欲饮,脉洪大为肺胃热盛,耗损气阴,加入人参白虎汤,以清泄肺胃之热,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加麦冬,葛根。天花粉30g,生地黄20g,鲜藕汁60ml,麦冬20g,沙参20g,知母15g,黄芩10g,葛根20g。
治则:清肺润燥,生津止渴。针灸治疗:
处方:肺俞,合谷,鱼际,廉泉,照海,三阴交。
主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小便频且甜。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取手足太阴及背俞穴为主,毫针刺,用于补泻法。
糖尿病中消的针灸治疗:
主证:多食易饥,嘈杂,烦热汗多,形体消瘦,或大便秘结,尿多,溲黄甜甘,苔黄而燥,脉滑数。
治则:清胃泻火,养阴生津。
治法:取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中脘,天枢,大都,陷谷,三阴交,太溪。
方解:中脘是胃经募穴,腑之会穴,配天枢有泻胃火,近腑会之作用,大都配三阴交泻脾热,陷谷泻胃热,三阴交配太溪,滋真阴以润燥;胃火清,阴得复,则诸症痊愈。
方药:玉女煎加黄连、栀子。生石膏30g,生地黄20g,天花粉20g,黄连10g,麦冬15g,知母15g,山楂15g,石斛15g,山药60g。
加减:若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加减润肠通腑,使大便通利后再用上方。
方解:中脘是胃经募穴,腑之会穴,配天枢有泻胃火,近腑会之作用,大都配三阴交泻脾热,陷谷泻胃热,三阴交配太溪,滋真阴以润燥;胃火清,阴得复,则诸症痊愈。
主证:多食易饥,嘈杂,烦热汗多,形体消瘦,或大便秘结,尿多,溲黄甜甘,苔黄而燥,脉滑数。
处方:中脘,天枢,大都,陷谷,三阴交,太溪。
治则:清胃泻火,养阴生津。
治法:取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糖尿病下消的针灸治疗:
肾阴亏虚
主证:便溺不摄,烦躁引饮,甚则面目黑,小便混浊如膏淋,口渴,饮一泻二,舌质嫩红,脉沉细数。
疗法:滋补肾阴。
治法:取背俞,足少阴,足太阴经穴,毫针刺,用补法。
处方:肾俞,太溪,三阴交,照海。
加减:肺热者配少商、尺泽。
方解:本证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故取肾俞补益肾气;太溪、照海滋肾阴清下焦余热,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交会处,补之能益三阴,若兼肺热津伤,配少商、尺泽清肺热、保津液、止烦渴。
方药:六味地黄加减。生地20g,山萸肉12g,山药30g,玉竹15g,女贞子10g,枸杞子15g,麦冬15g,天花粉30g,炙首乌15g,乌梅肉10g,地龙30g,砂仁 10g。
阴阳两虚
主证:小便频,混浊如膏,甚则饮一溲一,面色黧黑、憔悴,耳轮焦干,腰酸膝软,四肢乏力欠温,阳痿,舌淡苔白而干,脉沉无力。
治法:直取背俞穴,任督脉及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皆用针法可加灸。
处方:脾俞,肾俞,命门,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方解:人体阴阳互根,阴虚虽为本病病理基础,但病久阴损及阳,终于成阴阳两虚之证,方中取肾俞、命门、关元、气海,滋肾阴,益肾阳,又取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补益脾胃以助先天。诸穴相配伍,针灸并施,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20g,山药30g,山茱萸20g,五味子10g,金樱子15g,覆盆子15g,桑螵蛸12g,肉桂10g,附子10g,补骨脂15g,麦冬20g。
加减:若出现血瘀之症,可加丹参20g,山楂15g,红花12g,桃仁 10g。活血化瘀以增疗效。
众所周知,以目前的医疗条件和水平,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无法做到彻底治愈糖尿病
在糖尿病的治疗方面,中西医各有千秋,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方案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采用
我们前面讲到了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确切疗效和优势,基本都是围绕着中医方剂进行探讨,而作为中医学中的经典疗法,针灸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是否有益有效?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从二千多年前 , 《黄帝内经》中《素问·奇病论》写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 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到《金匮要略》专门立消渴专篇,提出消渴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再到《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篇引《古今录验》曰 : “渴而饮水多 ,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每发即小便至甜” ,“焦枯消瘦”
众多中医古籍的记载充分说明,古人对于糖尿病的疾病表现已经非常清楚
糖尿病最严重的危害就是并发症,古代医学家们也早已总结出经验
《千金方·论证》记载 :“但小便利而不饮水者,肾实也
肾实则消,消而不渴而利是也”
这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者肾功能衰竭后的表现,“内消”似糖尿病肾衰期;《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记载:“其病变多发痈疽” ,类似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和皮肤病变;《河间六书·宣明论方·消渴总论》提到:“消渴一证,故可变为雀目或内障” ,类似于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
说明古代医家对消渴的并发症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关于糖尿病的针灸治则 , 《医学心悟·三消》 篇说:“治上消者, 宜润其肺 , 兼清其胃 ;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针灸治疗主要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大法
《千金要方》将 《甲乙经》中的循 5 经取穴扩大到循 8 经取穴,并对奇穴作了补充
宋代《针灸资生经》又添列 8 个治疗糖尿病的新穴位;明《普济方》搜集了明以前治消渴的绝大部分针灸处方,辨证取穴18种,总穴44个
清《针灸集成》则在分型论治方面进一步具体化了
总的来说,古代医籍中记述针灸治疗消渴病时以辨症施治为主
运用最多的腧穴是 承浆 ,频数最多的对穴是 行间、涌泉 ,最常用的组穴是水沟、金津、玉液、海泉、承浆、廉泉、气海、肾俞,皆因消渴病常见症状是口干善渴、多饮、身热,故历代医家常用具有生津止渴作用的腧穴
在二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胰岛素抵抗和胰岛 β 细胞分泌功能障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年研究已证实,针灸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还能明显保护胰岛细胞功能,提高了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率,增加胰岛素敏感指数和胰岛素分泌指数,从而推测针刺可能是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 β 细胞的敏感性和分泌功能,从而达到降糖作用
(1)针刺选穴 ①主穴为脾俞、膈俞、胰俞、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为肺俞、胃俞、肝俞、中脘、关元、神门、然谷、阴陵泉等
针刺方法以缓慢捻转,中度刺激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留针15~2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
疗程间隔3~5日
②主穴为脾俞、膈俞、足三里
配穴:多饮烦渴加肺俞、意舍、承浆;多食易饥、便秘加胃俞、丰隆;多尿、腰疼、耳鸣加肾俞、关元、复溜;神倦乏力、少气懒言、腹泻加胃俞、三阴交、阴陵泉等
针刺方法以针刺得气为指标
当患者对针刺有较强反应时,则留针15分钟,出针前重复运针一次再指压
上消:少府、心俞、太渊、肺俞、胰俞;中消:内庭、三阴交、脾俞、胰俞、胃俞;下消:太溪、太冲、肝俞、肾俞、胰俞
胰俞为治疗上、中、下三消经验穴
针刺方法为补泻兼施,留针20~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阳经选穴:膈俞、脾俞、足三里
阴经选穴:尺泽、地机、三阴交、中脘、气海
针刺方法,两经穴位配合使用,补泻兼施,留针20~30分钟,隔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2)灸法选穴 承浆、意舍、关冲、然谷(《普济方》);水沟、承浆、金津、玉液、曲池、劳宫、太冲、行间、商丘、然谷、隐白(《神应经》);承浆、太溪、支正、阳池、照海、肾俞、小肠俞、手足小指尖(《神灸经纶》)
(3)耳针选穴 ①胰、内分泌、肾、三焦、耳迷根、神门、心、肝
针法为轻刺激
每次取3~5穴,留针20分钟,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②主穴为胰、胆、肝、肾、缘中、屏间、交感、下屏尖
配穴为三焦、渴点、饥点
根据主证及辨证分型,每次选穴5~6个
针法: 捻转法运针1分钟,留针1~2小时,留针期间每30分钟行针1次
隔日一次,两耳交替,10次为一个疗程
疗效:治疗25例,疗后三多症状减轻,血糖、尿糖均明显下降,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