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术茵陈汤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方剂,但是不经常服用这种药的人对于苓术茵陈汤的了解也不多,那么究竟苓术茵陈汤是怎样的呢,它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处方】茯苓5钱,焦术5钱,苡仁5钱,茵陈3钱,知母1钱,前仁4钱。
【功能主治】阳疸,目珠尽黄,颜色光亮。
【用法用量】
【摘录】《医学集成》卷三
看完上面这篇文章,现在大家知道苓术茵陈汤了吧。苓术茵陈汤的药用价值也是很高的。
中医作用
1.《神农本草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2.《名医别录》:“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痛,去伏瘕。”
3.《医学入门》:“消遍身疮疥。”
西医作用
药理作用:茵陈有显著利胆作用,并有解热、保肝、抗肿瘤和降压作用。其煎剂对人型结核菌有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水煎剂对ECHD11病毒有抑制作用。
扩展资料:
应用
1.黄疸。本品苦泄下降,性寒清热,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为治黄疸之要药。若身目发黄,小便短赤之阳黄证,常与栀子、黄柏、大黄同用,如茵陈蒿汤(《伤寒论》);若黄疸湿重于热者,可与茯苓、猪苓同用,如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若脾胃寒湿郁滞,阳气不得宣运之阴黄,多与附子、干姜等配用,如茵陈四逆汤(《卫生宝鉴·补遗》)。
2.湿疮瘙痒。本品苦微寒,有解毒疗疮之功,故可用于湿热内蕴之风瘙隐疹,湿疮瘙痒,可单味煎汤外洗,也可与黄柏、苦参、地肤子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使用注意】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茵陈含挥发油,油中有β-蒎烯、茵陈二炔烃,茵陈炔酮等多种成分。全草还含香豆素、黄酮、有机酸、呋喃类等成分。
2.临床研究:据报道, 茵陈,煎汤内服或漱口,治疗口腔溃疡。疗效显著(中医杂志,1985,5:48)。用茵陈,煎汤代茶饮,治疗高脂血症,有良效。?
参考资料:茵陈草_百度百科
茵陈:【摘录】《中国药典》
【性味】苦、辛,微寒。
【归经】归脾、胃、肝、胆经。
【功能主治】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用法用量】 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备注】(1)用于湿热熏蒸而发生黄疸的病症,可单用一味,大剂量煎汤内服;亦可配合大黄、栀子等同用。若小便不利显著者,又可与泽泻、猪苓等配伍。本品退黄疸之效甚佳,故除用于湿热黄疸之外,对于因受寒湿或素体阳虚发生的阴黄病症,也可应用。但须配合温中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药同用,以奏除阴寒而退黄疸的作用。
茵陈:【神农本草经】
味苦平。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
茵陈:【本草备要】
通利湿热,治诸黄。 苦燥湿,寒胜热。入足太阳(膀胱)经。发汗利水,以泄太阴、阳明(脾、胃)之湿热。
为治黄胆之君药(脾胃有湿热则发黄,黄者,脾之色也。热甚者,身如桔色,汗如柏汁。亦有寒湿发黄、身熏黄而色暗。大抵治以茵陈为主,阳黄加大黄、栀子,阴黄加附子、干姜,各随寒热治之)。又治伤寒时疾,狂热瘴疟,头痛头旋,女人瘕疝(皆湿热为病)。
茵陈:【药鉴】
气微寒,味苦辛,阴中微阳,入足太阳经药也。治风湿寒热黄胆,及遍身发黄,小便不利。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黄也,栀子柏皮汤治燥黄也,此二药治阳黄也。又能治阴黄者。
茵陈:【中药大辞典】
【性味】性微寒,味辛、苦。【功能主治】清湿热,退黄疸。
以上分别从几部药典中摘录出来关于茵陈的解释,供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