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很可能会有大大小小的疾病缠身,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阻挡的。当我们人体患病了之后,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必然是要靠药物治疗的,中药方剂由于可以从根本上治愈且无副作用,受到人们的喜爱。下面来介绍一种:凉血地黄丸。
【处方】升麻、白芍药(桂炒)、生地黄、条黄芩(酒炒)、连翘、当归梢、牛蒡子(炒)、红花、甘草、通草、黄连(酒炒)。
【功能主治】痘疮发热之时,经水适来。
【摘录】《痘疹全书》卷下
如今的人们生活压力在不断的加大,使得我们的身体经常处于疲劳的情况,凉血地黄丸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对身体有一定的调理作用,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味地黄丸的名声响当当,大多数人也因此对地黄这个中药十分耳熟,地位几乎可以与东北三宝之一的人参相媲美。也因为六味地黄丸这个复方的补肾作用显著,许多人可能都把地黄当做一个单纯的补药了,谁能想得到呢,地黄有生熟之分,生地黄的名字就莫名其妙地躺在清热药栏目下面,而熟地黄才是更为纯正的补血之品,可想而知,炮制之法对于中药的性味功效改变是很大的。
其实生地黄不是纯白的,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色泽红黄,特别是新鲜出土的更是明显,因这颜色世人才取名为地黄的。鲜品洗净可直接入药,晒干也可,九蒸九晒更可,不过鲜用者习惯称为“鲜地黄”或“生地黄”,晒干的习惯称为“生地黄”或“干地黄”[1],九蒸九晒之后的自然就是熟地黄了。
地黄鲜品和晒干的性味相同,都味甘、苦,气寒,味甘能补,甘寒而能养阴,生地黄是养阴的常用之品,自张仲景时代到明清温病盛行时都是医家常常使用的中药。并且地黄既能补诸脏之阴,如心、肝、肾经等,还能凉血,故归心、肝、肾经。
生地黄性寒,善入血分,有三大功效,即凉血、养阴、止血[1][2],但很多人却不知道。
1.清热凉血
生地黄凉血作用特佳,是凉血第一药,主治血热证,包括温病热邪入里较深(在营血分)和杂病血热。温病热入营分,多见发热常夜间加重、口干明显、舌红无苔等症状,治疗时常用生地黄与玄参、金银花等同用(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曾记载),如清营汤;若是热邪更深已入血分,常多见患者有神昏、舌绛红、甚有异常出血(如吐血、便血等)、斑疹紫暗等症状,常以生地黄配伍水牛角、赤芍药、牡丹皮等药,如凉血地黄汤。杂病血热则是没有明显的外邪侵袭人体却有发病,这种情况一般多机体虚实夹杂,如皮肤疾患中银屑病、湿疹等病程较久、病情反复,常有气血郁滞化火,若有血热之象医家多会选用生地黄加入复方当中,以使热清血宁。
2.凉血止血
《药性论》指出,生地黄“主吐血不止”,张仲景也常应用生地黄于出血病症中获效,细究其理,乃是可凉血而后止血,消除了出血的动因而获得了血止的效果。生用、炒炭都有此效,不过炒炭之后止血的效果更明显,因为炒炭后药性偏收涩更具收敛之力。因为中医复方的使用,诸药协作使得生地黄的止血范围变得更广一些,如四生丸可治血热妄行所致吐血、衄血(流鼻血);黄土汤可治脾胃虚寒之消化道出血;小蓟饮子可治血热妄行所致尿血等等数不胜数。
3.养阴生津
生地黄虽然不属于养阴药,但养阴作用极强且使用范围相当广,尤其是鲜地黄,没有晒干的它本身汁液就很丰富,若是主要用地黄的养阴生津作用,古代医家多采用鲜品,且用量较大,近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就是如此,内有诸多详尽病例。若是阴虚内热,骨蒸潮热,可与知母、地骨皮等同用;若是温病后期有夜热早凉伴口渴这种余热未清津液有伤之象,可与青蒿、鳖甲等药同用;若是阴虚肠燥便秘明显,可使用大名鼎鼎的增液汤,内有生地黄、玄参、麦冬,增水行舟大便易出。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生地黄性寒且滋腻,内有水湿之人忌用,病情需要的话量也不会大的没边,最多就在10~15克间,如果是新鲜的地黄,汁水占比较多,剂量就在12~30克之间。又因为生地黄润肠通便的作用明显,所以大便稀溏的人也需要慎用。熟地黄也是如此,医家为了减少滋腻对气机的影响常常在方中加入砂仁等行气药,或是将熟地黄与砂仁拌炒。气以通为顺,保持脏腑气机运化正常就是最好的 养生 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建,王诗源.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2]凌一揆.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地黄的功效与作用-地黄的药用价值
中药地黄的功效与作用专区,为您详细介绍地黄的功效与作用、地黄图片、地黄的药用价值、六味地黄丸的副作用等。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地黄的功效与作用的知识,欢迎阅读。
地黄简介
地黄,中药名,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炮制后用。分为鲜地黄,干地黄和熟地黄。
鲜地黄,呈纺锤形或条状,长8~600px,直径2~225px。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7L样突起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黄,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长6~300px,直径2~150px。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气微,味微甜。
熟地黄,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气微,味甜。
地黄的功效与作用
鲜地黄,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干地黄,用于热人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知绛烦渴,津伤便秘,咽喉肿痛;熟地黄,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眩晕,耳鸣,颏发早白。
1、清热凉血
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口干舌绛。如清营汤。
2、治温病
治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如青蒿鳖甲汤。
3、治温热病
可用于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如四生丸。
4、养阴生津
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治温病伤阴,肠燥便秘,如增液汤。
地黄的.药用价值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干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1、堕胎下血不止:代赭石末一钱,生地黄汁半盏调。日三、五服,以瘥为度。(《圣济录》)
2、吐血衄血:胡黄连、生地黄等分。为末,猪胆汁丸梧子大,卧时茅花汤下五十丸。(《普济方》)
3、口干心躁:熟地黄五两,水三盏,煎一盏半,分三服,一日尽。(《圣惠方》)
4、吐血不止:鳖甲、蛤粉各一两(同炒色黄),熟地黄一两半(晒干)。为末。每服二钱,食后茶下。(《圣济录》)
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
六味地黄丸是中药方剂和中成药的统称。由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组成,其中熟地黄为君药,故名为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有很多,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1、降糖作用
对于二型糖尿病,具有降低血糖,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的作用,还能减轻糖尿病的基本症状。
2、滋阴补肾
六味地黄丸是偏于补阴的药,配方中阴柔的药多一些,对于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四肢无力,头晕耳鸣有很好的作用。
3、降脂降压
对于老年高血脂高血压患者有很好的调理治疗作用,还有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的作用。
4、延缓衰老
六味地黄丸能明显增加阴虚动物体重,增强其抗疲劳、耐低温和耐缺氧能力。
5、调节免疫
六味地黄丸对多形核白细胞的免疫功能有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且具有一定的防癌作用。
六味地黄丸的副作用
六味地黄丸的作用是滋阴补肾,主要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等。具有显着的增强免疫、抗衰老、抗疲劳、抗低温、耐缺氧、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改善肾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及较强的强壮作用。
不少人视?六味地黄丸?为?补肾秘方?,长期食用,却感觉越补越虚,原有的一些症状越来越严重,有的甚至?补出?胃肠不适的毛病。据了解,六味地黄丸不能?瞎吃?,因为它有着非常明确的适应症,需要根据不同体质进行调整和搭配,才能获得最好效果。
一般中成药是没有什么副作用的,短时期服用不会有什么副作用。但是药三分毒,如果长期服用的话,有可能出现腹满、便溏、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
地黄丸的种类
1、六味地黄丸
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等6味中药组方而成。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山茱萸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泽泻利小便、清湿热,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
2、桂附地黄丸
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肉桂、附子组成。对肾阳虚所致的四肢冰冷、腹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阳萎、滑精或女子不孕症等,较为适用。从更严格的意义来讲,桂附地黄丸就是在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的基础上加用温补肾阳药物,达到阴阳双补的目的。
3、杞菊地黄丸
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枸杞子和菊花,它们有清热及补气的作用。治疗肝肾阴虚所致之眩晕、耳鸣、视物模糊、眼目干涩疼痛等,可收到补精、清肝、明目的目的。
4、归芍地黄丸
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养血柔肝的当归、白芍。当归有很好的养血功效,而白芍是比较温和的柔肝之物。具有填精养血之功,对头晕、崩漏等疗效显着。
5、麦味地黄丸
治肺肾阴虚对于这种地黄丸大家很少看见,其实它只是多添加了五味子和麦冬两种成分。它们都是用来增加六味地黄丸的养阴生津、敛肺涩精之效,专治肺肾阴虚所致的肺痨、喘咳、遗精等。
地黄医书记载
1、《本草纲目》:生地黄(诸经血热,滋阴退阳。蜜丸服,治女人发热成劳。蜜煎服治小儿壮热,烦渴昏沉。)熟地黄(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虚燥。同生地黄为末,姜汁糊丸,治妇人劳热。)
2、《本经逢原》:生地黄治心热,手心热,益肾水,凉心血,其脉洪实者宜之。若脉虚者,则宜熟地黄。
;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