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中医综合>方剂功效

良附丸的功效与作用

时间: 2023-11-16 00:34:02

良附丸的功效与作用

良附丸是人们还算比较熟悉的一款方剂,良附丸的作用有很多,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强人体的某些功能等,今天就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良附丸如何吃最好。

【处方】高良姜500g 香附(醋制)500g

【性状】为棕黄色至黄褐色的水丸;气微香,味辣。

【炮制】上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温胃理气。用于寒凝气滞,脘痛吐酸,胸腹胀满。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次。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高良姜(酒洗七次,焙干)香附子(醋洗七次,焙干)

【制法】二药各研各贮。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温胃祛寒。治肝郁气滞,胃有寒凝,脘腹疼痛,喜温喜按,成胸胁胀痛,或痛经,苔白,脉.沉紧者。

【用法用量】用时以米饮汤加入生姜汁1匙,盐1撮,为丸服之。

【注意】胃脘痛属于肝胃火郁,甚或出血者忌用。

【备注】原书云:本方用治诸痛,如因寒而得者,用高良姜6克、香附3克;如因怒而得者,用高良姜3克,香附6克;如因寒怒兼有者,用高良姜、香附各4.5克。

【摘录】《良方集腋》卷上

【处方】良姜1钱,香附4钱,青皮3钱,木香3钱,当归3钱,干姜2钱,沉香1钱。

【制法】上为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胸膈满痛,得暖便轻,呕吐清水。

【用法用量】每服3钱,米汤送下。

【摘录】《实用方剂学》

在了解了良附丸这味方剂之后,我们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试一试。相信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香附米的功效与作用

今天给各位分享香附米的功效与作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香附米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样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收藏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1、香附的功效与作用与副作用2、香附的功效与作用3、香附功效与作用4、香附米的功效香附的功效与作用与副作用香附的功效与作用与副作用
香附的功效与作用与副作用,大多数人都知道香附对我们人体的好处,但是不知道具体的功效是什么,下面跟着我一起来看看香附的功效与作用与副作用是什么吧,希望能帮助到你。
香附的功效与作用与副作用1
香附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
有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的功效。
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寒疝腹痛,乳房胀痛。
下面就来看看香附的具体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理气止痛
香附辛香行散,味苦疏泄,主入肝经,善理肝气你之郁结并止痛,肝气郁滞诸症均宜,故为疏肝解郁之要药。
治肝郁气滞之胁肋胀痛,可与菜户、川芎、止咳同用。
调经止痛
香附善于疏肝理气,调经止痛,故为妇科调经之要药。
治疗肝郁气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可单用,或与菜户、川芎、当归等同用。
行气宽中
香附味辛能行,入脾经,有行气宽中之功,故常用于治疗脾胃气滞证。
治疗脘腹胀痛,胸膈噎塞、噫气吞酸、纳呆、可配砂仁、甘草。
镇痛
用小鼠电盘刺激法,香附子中20%的醇提取物0.5毫升/20克体重皮下注射,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
抗菌
香附块根有抗菌作用,其提取物对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
比如香附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对宋内氏痢疾杆菌亦有效。
治病保健
1、抗炎作用:对于炎症引起的脚肿等症状,香附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2、保护支气管:香附对支气管痉孪有保护作用。
3、止呕吐:中医认为,香附可以止呕吐,对于呕吐犯恶的人,服用香附可以止呕吐。
4、安神宁心:香附能够安神,对于浮躁的心情导致的肝气郁结,心烦意乱,香附可以稳定情绪,安神宁心。
5、降压:服用香附,可以使得血压缓慢下降,可持续0.5~1小时。
6、强心:香附有强心和减慢心率作用,其强心的有效成分与生物碱、黄酮、苷类、酚类等均有关。
香附的食用禁忌
凡气虚无滞、阴虚血热者忌服,①《纲目》:“得童子小便、醋、芎_、苍术良。
②《本草经疏》:”凡月事先期者,血热也,法当凉血,禁用此药。
③《本草汇言》:“独用、多用、久用,耗气损血。
香附的功效与作用与副作用2
香附性味辛、苦、甘,归于肝脾经。
具有行气解郁,调经止痛的功效。
用于肝郁气滞、消化不良、胸脘痞闷、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症。
香附有严重褶皱,并具有深褐色外表,但能为女性朋友提供非常多的调理办法,但需要注意的是香附也是有副作用的,所以大家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服用,不可胡乱服用。
香附的功效与作用
一、脘腹胀痛
香附可用在肝气郁结导致的胸胁和胃部腹部胀痛。
配柴胡、青皮治胸胁痛,配高良姜治胃寒痛。
二、调经止痛
中医学认为香附可用于肝气郁结导致的月经不调、小腹胀痛。
配合艾叶治寒凝气滞之行经腹痛。
三、保护子宫
香附能抑制离体子宫的收缩,对于子宫肌张力具有弛缓作用,而且香附所含有的油有微弱的雌激素作用。
四、抗菌消炎
香附有抗菌作用,香附的提取物对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比如香附挥发油对金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对宋内氏痢疾杆菌也有一定功效。
香附对于炎症引起的脚肿等症状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香附的副作用
一、药性过猛
香附的副作用之一就是药性过猛,很多女性患者服用香附就是因为身体虚弱或是体质差,但香附的性子偏偏相当的强烈,许多患者服用了香附不仅会头晕胃痛,还会有呕吐的情况。
如服用香附有强烈的反应,建议可以多喝水,稀释药性来缓解不适。
二、体虚者谨慎服用
身体虚弱或是经常出虚汗,或是女性面色无血,这类患者是不建议服用香附的,香附是一种药性强烈的药物,体虚者不能将药性全部吸收,香附的副作用就会比较严重。
三、未患病者慎服、
身体没有任何疼痛疾病者服用香附进行调理会导致香附反而发挥毒性,因此不要过于追求养生而适得其反。
香附的功效与作用与副作用3
功能主治:理气解郁,止痛调经。
治肝胃不和,气郁不舒,胸腹胁肋胀痛,痰饮痞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1)理气解郁:用于肝气郁结之胸胁及胃腹胀痛。
配柴胡、青皮治胸胁痛。
配高良姜(...[详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调敷或作饼热熨。
【别名】
雀头香(《江表传》),莎草根(《别录》),香附子(《唐本草》),雷公头(《纲目》),香附米(《本草求真》),猪通草茹(《陆川本草》),三棱草根(《中药志》),苦羌头(《中药材手册》)。
【成份】
含葡萄糖8.3~9.1%、果糖1.0~1.7%,淀粉40~41.1%、挥发油0.65~1.4%。
挥发油中含:β-蒎烯、莰烯、1,8-桉叶素、柠檬烯、对-聚伞花素、香附子烯、芹子三烯、β-芹子烯、α-香附酮、β-香附酮、绿叶萜烯酮、α-及β-莎草醇、香附醇、异香附醇、环氧莎草_、香附醇酮、莎草_酮、考布松及异考布松。
根部含有抑制某些真菌发育的物质。
【加工采集】
春、夏、秋三季均可采,一般在秋季挖取根茎,用火燎去须根及鳞叶,入沸水中片刻,或放蒸笼中蒸透取出晒干。
再放入竹笼中来回撞擦;用竹筛去净灰屑及须毛,即成光香附。
亦有不经火燎,即将根茎装入麻袋撞擦后晒干者。
也有用石碾碾去毛皮,称为香附米。
【药材鉴别】
干燥根茎多呈纺锤形,有时略弯曲。
长1.5~4.5厘米,直径5~10毫米。
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纵皱纹及数个隆起的'环节,节上有棕色毛状鳞片及残留的根痕;去净毛须者,则外表光滑,环节不明显。
质坚硬,经过蒸煮者断面色棕黄而微紫红,显角质性;生晒者断面色白而显粉性,周边与中心分层明显,中心色略深。
气芳香,味微苦。
以个大、色棕褥、质坚实、香气浓者为佳。
主产山东、浙江、湖南、河南。
其他地区亦多有生产。
其中山东产者称东香附,浙江产者称南香附,品质较佳。
【药理作用】
①对子宫的作用
香附子(购自南京,据说产于广东)5%流浸膏,能抑制豚鼠、家兔、猫、犬等离体子宫(已孕及未孕)的收缩,对子宫肌张力的弛缓作用,与当归流浸膏相似,但效力较弱。
香附所含的油有微弱的雌激素作用。
②镇痛作用
用小鼠电盘刺激法,香附子(采自贵阳)20%醇提取物0.5毫升/20克体重皮下注射,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
③抗菌作用
块根有抗菌作用,其提取物对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
碾碎,醋炒。
【功能主治】
理气解郁,止痛调经。
治肝胃不和,气郁不舒,胸腹胁肋胀痛,痰饮痞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1)理气解郁:用于肝气郁结之胸胁及胃腹胀痛。
配柴胡、青皮治胸胁痛。
配高良姜(名良附丸)治胃寒痛。
(2)调经止痛:用于肝气郁结之月经不调、小腹胀痛。
配艾叶治寒凝气滞之行经腹痛。
①《别录》:"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
"
②《唐本草》:"大下气,除胸腹中热。
"
③《医学启源》:"快气。
"
④李杲:"治一切气,并霍乱吐泻腹痛,肾气,膀胱冷,消食下气。
"
⑤《汤液本草》:"治崩漏。
"
⑥《滇南本草》:"调血中之气,开郁,宽中,消食,止呕吐。
"
⑦《纲目》:"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跗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疮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
"
【性味】
辛微苦甘,平。
①《别录》:"味甘,微寒,无毒。
"
②《本草衍义》:"味苦。
"
③《滇南本草》:"性微温,味辛。
"
④《纲目》:"气平,味辛微苦微甘。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调敷或作饼热熨。
【宜忌】
凡气虚无滞、阴虚血热者忌服,
①《纲目》:"得童子小便、醋、芎_、苍术良。
"
②《本草经疏》:"凡月事先期者,血热也,法当凉血,禁用此药。
"
③《本草汇言》:"独用、多用、久用,耗气损血。
"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副作用】
毒性:香附挥发油腹腔注射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0.297±0.019ml/kg。
香附毒性较小,饲料中加药比例不超过25%时,大鼠可以耐受。
加药量达30-50%时,动物生长受一定抑制。
香附醇提取物小鼠腹腔注射的急性半数致死量约为1500mg/kg。
三萜类化合物IV-B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50mg/kg。
香附挥发油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0.297±0.019ml/kg。
【归经】
肝;肺;脾;胃;三焦经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
匍匐根茎长,先端具肥大纺锤形的根茎,外皮紫褐色,有棕毛或黑褐色毛状物。
茎锐三角形,基部呈块茎状。
叶窄线形短于秆;鞘棕色,常裂成纤维状。
叶状苞片2~5;长侧枝聚伞花序简单或复出,辐射枝3~10;穗状花序轮廓为陀螺形;小穗3~10,线形,具花8~28朵;小穗轴具较宽的、白色透明的翅;鳞片覆瓦状排列,膜质,卵形或长圆状卵形,中间绿色,两侧紫红色或红棕色,具脉5~7条;雄蕊3,药线形;花柱长,柱头3。
小坚果长圆状倒卵形,三棱状。
花期6~8月,果期7~11月。
【临床应用】
用量6~9克。
用治肝胃不和、气郁不舒、胸腹胁肋胀痛、痰饮痞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
【药用部位】
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根茎。
植物形态详"莎草"条。
香附的功效与作用香附的功效与作用
香附为常用中药。
始载《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原名“莎草”至《唐本草》始称“莎草根香附子”,因其根相附连续而生,可以制香料,故名。
别名:香附子、莎草根。
产地:主产于山东、湖南、湖北、浙江、河南、河北、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
性状鉴别:根茎略呈纺锤形,大小不等;长约1.5~3厘米,直径约0.5~1厘米。
表面棕褐色。
全体具多数环节纹,附生棕色毛须及残留的根痕(带有毛须的称毛香附,去净毛须的称光香附,碾去外皮的称香附米)。
质坚硬,经过蒸煮的`折断面有光泽,色显紫红,直接晒干的色白而显粉性。
外皮与中间圆心分层明显,中心色略深,散步有黑色点状维管束。
气芳香,味辛苦。
以粒大,色紫红,光润,质坚实,香气浓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香附稀,香附醇,并含脂肪酸等。
功效与作用:理气解郁、调经止痛。
其药理作用研究得还很不够。
现代实验初步发现有:
1、镇痛作用。
香附的乙醇提液能显著地提高实验动物(小白鼠)的痛阈。
2、抑制子宫收缩,使子宫肌肉弛缓,但其作用不及当归。
炮制:碾碎,醋炒。
性味:辛、微苦、平。
归经:入肝、三焦经。
功能:理气解郁,调经,止痛。
主治:肝胃不和,气郁不舒,胸腹胀满,月经不调,痛经等症。
临床应用:前人称本品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广泛用于气郁所致的疼痛,尤其妇科病症和月经不调。
1、治月经不调、月经痛。
见证有肝郁气滞,与神经精神因素(如情绪抑郁或暴躁、精神紧张)有关的月经疼痛更适宜。
可用香附配四物汤,或加乌药、延胡索。
如属经来后期,小腹虚寒作痛,可用香附配当归、川芎、杜仲、艾叶等,方如香附芎归汤,既能调经,又能止痛。
2、治气郁疼痛。
如属肝郁所致肋痛(多见于慢性肝炎),可用香附配逍遥散。
如胃脘气痛,兼有吞酸呕吐,嗳气食少(可见于胃神经能症、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或慢性胃炎),偏于热的,配栀子、川连、陈皮、如香附散,偏于寒,配良姜、吴茱萸。
此外,伏暑湿所致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可配旋复花等行气舒肝化郁,方如香附旋复花汤。
外感而兼有肝气郁结者,可用香附、苏叶等发汗解郁止痛,如香苏饮。
使用注意:有血虚内热,或月经先期者不宜用。
用量:6~9g。
处方举例:1、香附芎归汤(《肾氏尊生书》):香附9g,川芎4.5g,当归12g,白芍9g,艾叶(炒)9g,熟地30g,麦冬9g,杜仲9g,橘红3g,青蒿6g,甘草3g,水煎服。
2、香附散(《沈氏尊生书》):香附9g,栀子6g,川连3g,陈皮6g,法夏6g,水煎服。
3、香附旋复花汤(《温病条辨》):香附3g,旋复花9g(布包),茯苓9g,苏子9g,陈皮9g,制半夏9g,薏苡仁15g,水煎,分三次温服。
;
香附功效与作用香附功效与作用
香附功效与作用,作为一种较为十分常见的中药材,不同的使用方法对人体产生的作用也不一样,正确的使用方式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功效与作用,坚持食用的'话其功效和作用会更加明显,下面是香附功效与作用。
香附功效与作用1
香附的功效:
香附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
别名:香头草、回头青、雀头香、莎草根、香附子、雷公头、香附米、三棱草根、苦羌头。
有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的功效。
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寒疝腹痛,乳房胀痛。
生香附解表止痛,醋炒香附消积止痛,酒炒香附通络止痛,炒炭香附止血。
别名:香头草、回头青、雀头香、莎草根、香附子、雷公头、香附米、三棱草根、苦羌头。
性味:辛微苦甘,平。
归经:入肺经、肝经、脾经、胃经。
功效:理气解郁,调经止痛。
主治: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寒疝腹痛,乳房胀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撒,调敷。
木香与香附均有理气止痛之功,并能宽中消食,均用于治疗脾胃气滞、脘腹胀痛、食少诸症,二者可配伍应用。
但木香药性偏燥,主入脾胃,善治脾胃气滞之食积不化,脘腹胀痛,泄痢里急后重,兼可用于治疗胁痛、黄疸、疝气疼痛以及胸痹心痛,为理气止痛之要药;香附性质平和,主入肝经,以疏肝解郁、调经止痛见长,主治肝气郁结之胁肋胀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症瘕疼痛等症,为妇科调经之要药。
香附的作用:
香附配伍乌药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主行血分,功擅理气开郁;乌药顺气降逆、散寒止痛,专走气分,长于顺气散寒。
二药合用,有理气解郁、散寒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寒凝下焦、气血不和之小腹疼痛、腹胀肠鸣泻下、里急后重等症。
香附配伍白芍香附疏肝理气止痛;白芍柔肝养阴、缓急止痛。
二者伍用,有疏肝、养阴、理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肝郁血虚之月经不调、经行腹痛者。
香附配伍木香香附疏肝理气止痛,兼能活血;木香行气止痛,兼能温中。
二者伍用,有疏肝调中、理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肝郁气滞之胸胁、胃脘疼痛等症。
香附配伍高良姜香附理气活血、调经止痛;高良姜温中散寒、降逆止痛。
二者伍用,高良姜得香附,则散寒祛郁;香附得高良姜,则行气散寒。
共奏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寒凝肝胃、气滞不行之胃脘疼痛、喜温喜按者。
香附配伍苏梗香附疏肝解郁、理气活血、调经止痛;苏梗理气安胎、宽中除胀、和胃止呕。
二药伍用,其解郁止痛、消胀除满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肝郁气滞之胸腹胀满、胁肋疼痛;娠妊呕吐、腹胀等。
香附配伍当归、艾叶香附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
三药共用,共奏补血、散寒、理气、调经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血虚肝郁、寒滞肝脉之胁肋胀痛、月经不调、经行腹痛;或宫寒不孕、小腹时痛、腰酸带下等症。
香附配伍延胡索香附走气分,理气解郁、调经止痛;延胡索走血分,活血祛淤、行气止痛。
二者伍用,共奏疏肝解郁、活血化淤、行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血淤之胸胁胀闷不舒、乳房胀痛、疝气疼痛以及痛经等。
香附功效与作用2
香附的食用方法
香附艾叶茶
功效:行气理血,祛除寒湿。
主治心气痛,腹痛,痛经。
组成:制香附80克,陈艾叶15克。
制法:二味按上述用量加水150毫升,用文人同煎,待熬至欲干时,去艾叶,取出香附烘干,研成粗末,放暖水杯中,冲入沸水,盖闷10分钟后,代茶频饮。
当归香附泡酒
组成:当归20克,香附30克,黄酒250克。
用法:将前二味洗净,浸泡酒中3天,每服15—30克,日服2次
功效:疏肝调经;适用于女子青春期肝气郁结而致月经周期或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者。
香附川芎红糖煎
功效:理气解郁,止血调经。
主治:气滞血瘀型经期延长;症见月经不断,淋漓10余日不净,色黑有血块,排出不畅,小腹疼痛。
材料:香附10克,川芎6克,红糖50克。
做法:上3味同时放入砂锅,加入水,先武火后文火煎半小时,去渣取汁,2次/日,早、晚空腹服,1剂/日,连服7日/疗程。
香附当归蜜饮
功效:对气滞血瘀型痛经尤为适宜。
材料:香附10克,当归尾10克,延胡索10克,乌药10克,蜂蜜20克。
做法
1、先将香附、当归尾、延胡索、乌药分别洗净,晒干或烘干,切成片。
2、将上述材料同放人沙锅中,加水浸泡片刻,中火煎煮30分钟,用洁净纱布过滤,取汁放人杯中,趁温热加入蜂蜜。
拌和均匀即成。
早晚2次分服。
香附米的功效你好,功能主治理气解郁,调经止痛。
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香附,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寒疝腹痛,乳房胀痛。
关于香附米的功效与作用和香附米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样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收藏本站。

“三味药”的方剂汇总

麻黄细辛附子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附子、细辛
功效:助阳解表
主治:素体阳虚;暴哑。

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附子、甘草

功效:助阳解表

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

小承气汤 《伤寒论》
组成:大黄、厚朴、枳实
功效: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轻证。

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
组成:大黄、芒硝、甘草;

功效: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大陷胸汤 《伤寒论》

组成:大黄、芒硝、甘遂;

功效:泄热逐水;

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四逆汤 《伤寒论》

组成:附子、干姜、甘草;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

通脉四逆汤 《伤寒论》
组成:附子、干姜、甘草;(即四逆汤倍干姜)

功效: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主治:少阴病,阴盛格阳证

白通汤 《伤寒论》

组成:附子、葱白、干姜;

功效: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主治:少阴病阴盛戴阳证

桃花汤 《伤寒论》
组成:赤石脂、干姜、粳米
功效:温中涩肠止痢;

主治:虚寒血痢证

茵陈蒿汤 《伤寒论》

组成:大黄、栀子、茵陈;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栀子柏皮汤 《伤寒论》

组成:栀子、黄柏、甘草;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黄疸之热重于湿证

小陷胸汤 《伤寒论》

组成:半夏、黄连、瓜蒌;

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痰热互结之结胸证

瓜蒂散 《伤寒论》

组成:瓜地、赤小豆、香豉;

功效:涌吐痰涎宿食;

主治:痰涎宿食壅塞胸脘证

芍药甘草附子汤 《伤寒论》

组成:芍药、甘草、附子;

功效:阴阳双补

栀子甘草豉汤 《伤寒论》

组成:栀子、香豉、甘草;

功效:清热散结,兼以益气

栀子生姜豉汤 《伤寒论》

组成:栀子、香豉、生姜;

功效:清热散结,和胃止呕

栀子厚朴汤 《伤寒论》

组成:栀子、厚朴、枳实;

功效: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三物小白散 《伤寒论》

组成:桔梗、巴豆、贝母;

功效:温寒逐水,涤痰散结

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

组成:大黄、黄连、黄芩;(以麻沸汤渍之)

功效:清热除痞

栀子柏皮汤 《伤寒论》

组成:栀子、黄柏、甘草;

功效:清解里热,兼以祛湿

猪肤汤 《伤寒论》

组成:猪肤、白蜜、白米粉;

功效:滋肾、润肺、补脾,除烦利咽

苦酒汤 《伤寒论》(苦酒即米醋)

组成:半夏、鸡子、苦酒;

功效:化痰敛溃,消肿止痛

半夏散及汤 《伤寒论》

组成:半夏、桂枝、甘草;

功效:散寒通阳,化痰开结

枳实栀子鼓汤 《伤寒论》

组成:枳实、栀子、香豉;

功效:清热除烦、宽中下气

甘麦大枣汤 《金匮要略》

组成:甘草、小麦、大枣;

功效: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主治:脏躁症

瓜蒌薤白白酒汤 《金匮要略》

组成:瓜蒌、薤白、白酒;

功效: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主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轻证

大半夏汤 《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人参、白蜜;

功效:和胃降逆,益气润燥;

主治:胃反证

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附子、细辛;

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泻心汤 《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黄连、黄芩;

功效:泻火消痞;

主治:邪热壅滞心下,气机痞塞证

下淤血汤 《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桃仁、蛰虫
功效:泄热逐瘀
主治:瘀血化热,瘀热内结

滑石代赭汤 《金匮要略》

组成:百合、滑石、代赭石;

功效:清心润肺,利湿除热

蜀漆散 《金匮要略》

组成:蜀漆、云母、龙骨;

功效:祛痰截虐

瓜蒌薤白白酒汤 《金匮要略》

组成:瓜蒌实、薤白、白酒;

功效:宣痹通阳,豁痰利气;

主治:胸痹

茯苓杏仁甘草汤 《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杏仁、甘草;

功效:宣肺利气化饮

橘枳姜汤 《金匮要略》

组成:橘皮、枳实、生姜;

功效:温胃理气散结

桂枝生姜枳实汤 《金匮要略》

组成:桂枝、生姜、枳实;

功效:通阳化饮,下气降逆

厚朴三物汤 《金匮要略》

组成:厚朴、大黄、枳实;

功效:行气除满

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附子、细辛;

功效:温经散寒止痛

当归生姜羊肉汤 《金匮要略》

组成:当归、生姜、羊肉;

功效:养血散寒止痛。

主治:血虚内寒之寒疝

旋覆花汤 《金匮要略》

组成:旋覆花、葱、新绛;

功效: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厚朴大黄汤 《金匮要略》

组成:厚朴、大黄、枳实;

功效:涤饮泄热,行气开郁

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生姜、茯苓;

功效:祛饮降逆,宣阳制水

滑石白鱼散 《金匮要略》

组成:滑石、乱发、白鱼;

功效:化瘀行血,清热利尿。

主治:血淋

茯苓戎盐汤 《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白术、戎盐;

功效:补益脾肾,渗湿利水;

主治:劳淋

麻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组成:麻黄、附子、甘草;

功效:温经助阳,发汗散寒

柏叶汤 《金匮要略》

组成:柏叶、干姜、艾叶;

功效:温中止血;

主治:虚寒吐血

猪苓散 《金匮要略》

组成:猪苓、茯苓、白术;

功效:健脾祛饮

薏苡附子败酱散 《金匮要略》

组成:薏苡仁、附子、败酱草;

功效:清热解毒排脓;

主治:肠痈之脓已成

干姜人参半夏丸 《金匮要略》

组成:干姜、人参、半夏;

功效:温中散寒,化饮降逆

当归贝母苦参丸 《金匮要略》

组成:当归、贝母、苦参;

功效:养血开郁,清热除湿
主治:妊娠血虚热郁小便难

下瘀血汤 《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桃仁、蛰虫;

功效:破血逐瘀
主治:瘀血内结之产后腹痛

大黄甘遂汤 《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甘遂、阿胶
功效:破血逐水
主治:水血并结血室

三物黄芩汤 《千金要方》

组成:黄芩、苦参、干地黄;

功效:清热燥湿,滋养阴液。

主治:产后四肢烦热之湿热阴虚证者

生脉散 《医学启源》

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效: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玉屏风散 《医方类聚》

组成:防风、白术、黄芪;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缩泉丸 《魏氏家藏方》

组成:天台乌药、益智仁、茴香;

功效:温肾祛寒,缩尿止遗;

主治:膀胱虚寒证

磁朱丸 又名“神曲丸”《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神曲、朱砂、磁石;

功效:益阴明目,重镇安神;

主治:心肾不交诸症

三圣散 《儒门事亲》

组成:防风、瓜蒂、藜芦;

功效:涌吐风痰;

主治:中风闭证

控涎丹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甘遂、紫大戟、白芥子;

功效:祛痰逐饮;

主治:痰伏胸膈证

戊己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黄连、吴茱萸、白芍;

功效:疏肝理脾,清热和胃;

主治:肝脾不和证

香连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黄连、吴茱萸、木香;

功效:清热化湿,行气化滞;

主治:湿热痢疾

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甘草;(入粳米同煮)

功效: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热喘咳证

香薷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香薷、白扁豆、厚朴;

功效: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阴暑

碧玉散 《伤寒直格》

组成:滑石、甘草、青黛;

功效:清解暑热;

主治:暑湿证兼有肝胆郁热者

鸡苏散 《伤寒直格》

组成:滑石、甘草、薄荷;

功效:疏风解暑;

主治:暑湿证兼微恶风寒者

益元散 《伤寒直格》

组成:滑石、甘草、辰砂;(以灯心汤调服)

功效:清心解暑,兼能安神;

主治:暑湿证兼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者

金铃子散 《太平圣惠方》

组成:川楝子、延胡索;

功效: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主治:肝郁化火证

良附丸 《良方集腋》

组成:高良姜、香附子、生姜;

功效:行气疏肝,祛寒止痛;

主治:肝胃气滞寒凝证

三妙丸 《医学正传》

组成:黄柏、苍术、川牛膝;

功效: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之痿痹

三子养亲汤 《杂病广要》

组成: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功效: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主治:痰壅气逆食滞证

枳术丸 《内外伤辨惑沦》

组成:枳实、白术、荷叶;

功效:健脾消痞;

主治:脾虚气滞,饮食停聚

牵正散 《杨氏家藏方》

组成:白附子、白僵蚕、全蝎;

功效: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风中头面经络

增液汤 《温病条辨》

组成:玄参、麦冬、生地;

功效:增液润燥;

主治: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

香附的功效与作用点及副作用

香附的功效与作用点及副作用

  香附的功效与作用点及副作用,大家吃一样食物之前都会了解一下它的功效和作用吧,这种药材现在也逐渐走向国际,身体保健不一定要依靠药物,这种食材可以安神静心,下面是香附的功效与作用点及副作用。

  香附的功效与作用点及副作用1    香附的功效与作用

  1、调经止痛

  香附是一种能疏肝理气和调经止痛的中药材,平时它可以用于人类肝气不疏以及女性月经不调等多种常见病的治疗,治疗功效特别明显。

   2、解热麻醉

  香附中含有大量的香附醇,这是一种天然的'药物成分,它具有出色的解热功效,平时人们出现感冒发烧时都能用香附进行治疗,可以让人们的体温尽快恢复正常,另外香附还有一定的麻醉作用,在临床上它可以用于一些小型手术的麻醉。

   3、降压强心

  香附中含有一些微量元素钾,能促进身体内钠盐的代谢,而且它能提高肾上腺功能,可以促进肾上腺激素分泌,可以让人们的血压处于正常状态,能让过高的血压降下来。相府中还含有大量的生物碱和黄酮类物质以及酚类成分,这些物质都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心脏,可以提高心脏功能,也能调节心率。

   香附的副作用

  香附功效虽多在食用时却不能忽略它的副作用,这种中药材有一定的毒性,如果服用不当就会出现中毒,会让人们出现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等多种中毒症状。另外气虚无滞和阴虚血热的人群不适合服用香附,他们服用香附会让气虚与阴虚的症状加重。

  香附的功效与作用点及副作用2   香附

  理气解郁,止痛调经。治肝胃不和,气郁不舒,胸腹胁肋胀痛,痰饮痞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1)理气解郁:用于肝气郁结之胸胁及胃腹胀痛。配柴胡、青皮治胸胁痛。配高良姜(名良附丸)治胃寒痛。

  (2)调经止痛:用于肝气郁结之月经不调、小腹胀痛。配艾叶治寒凝气滞之行经腹痛。

  ①《别录》:"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

  ②《唐本草》:"大下气,除胸腹中热。"①治-切气疾心腹胀满,胸膈噎塞,噫气吞酸,胃中痰逆呕吐及宿酒不解,不思饮食:香附子(炒,去毛)三十二两,缩砂仁八两,甘草(爁)四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用盐汤点下。(《局方》快气汤)

  ②治心腹刺痛,调中快气:乌药(去心)十两,甘草(炒)一两,香附子(去皮毛,焙干)二十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人盐少许,或不着盐,沸汤点服。(《局方》小乌沉汤)

  ③治心气痛、腹痛、少腹痛、血气痛不可忍者:香附子二两,蕲艾叶半两。以醋汤同煮熟,去艾,炒为末,米醋糊为丸梧子大。每白汤服五十丸。(《濒湖集简方》)

  ④解诸郁:苍术、香附、抚芎、神曲、栀子各等分。为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一百丸。(《丹溪心法》越鞠丸)

  ⑤治停痰宿饮,风气上攻,胸膈不利:香附(皂荚水漫)、半夏各一两,白矾末半两。姜汁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姜汤随时下。(《仁存堂经验方》)

  ⑥治偏正头痛:川芎二两,香附子(炒)四两。上为末。以茶调服,得腊茶清尤好。(《澹寮方》)

  ⑦治吐血:童便调香附末或白及末服之。(《丹溪治法心要》)

  ⑧治小便尿血:香附子、新地榆等分。各煎汤。先服香附汤三、五呷,后服地榆汤至尽,未效再服。(《全生指迷方》)

  ⑨治下血不止或成五色崩漏:香附子(去皮毛,略炒)为末。每服二钱,清米饮调下。(《本事方》)

  ⑩治肛门脱出:香附子、荆芥穗等分。为末。每用三匙,水一大碗,煎十数沸,淋。(《三因方》香荆散)

  香附的副作用

  凡气虚无滞、阴虚血热者忌服,

  ①《纲目》:"得童子小便、醋、芎藭、苍术良。"

  ②《本草经疏》:"凡月事先期者,血热也,法当凉血,禁用此药。"

  ③《本草汇言》:"独用、多用、久用,耗气损血。"

中药高良姜的作用和用法

  中药高良姜听说过吗,它是一种可以有止痛散寒作用的,对于出现的体质虚寒啊还有经常出现的腹部疼痛有一定的改善的作用和效果的哦。你知道中药高良姜的作用和用法吗,下面就来具体的介绍关于中药高良姜的一些小常识吧。

   中药高良姜功效作用的应用

  中药高良姜辛热燥散,主入脾胃,长于温中止呕止泻、散寒止痛,为治中寒疼痛吐泻的良药。如用治寒邪犯胃所致的脘腹冷痛,常于干姜同用,即二姜丸;用治寒凝气滞所致的胃冷胀痛,常与香附同用,即良附丸;右感寒邪心腹绞痛如刺者,可与肉桂、厚朴等同用,即高良姜汤。用治胃寒呕吐,常与半夏、生姜等同用,以增强温中降逆之功。中药高良姜可以有散寒的作用,对于止痛止吐有好处,而且有额可以有缓解肠胃不适的作用,对于出现的肠胃寒冷腹胀的问题有调理的作用,可以和半夏啊还有生姜一起用。效果显著。

   中药高良姜用法

  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干姜,孕妇应慎用。表虚自汗及阴虚内热,或热证忌用生姜。生姜与其制品干姜(炮姜)等药理作用不同。用量:3-10克。中药高良姜可以导致内热的作用,所以如果是内热体质或者是孕妇要禁忌。

   功效主治

  高良姜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经。

  高良姜功效:温中止痛。

  高良姜主治: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中药高良姜的作用和用法,都给大家介绍了相关的内容了,其实中药高良姜的作用很强大的哦,可以有提高体质的作用,对于出现的腹部寒冷,体寒体质的人群来说有调理的作用,当然如果是内热体质还有孕妈妈要注意禁忌选择使用。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