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气丸原文】
1.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金匮要略》第六篇)
2.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二篇)
3.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三篇)
4.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
5. 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金匮要略》第五篇附方)
【肾气丸组成】
熟地24g 山药12g 山萸12g 茯苓10g 泽泻10g 丹皮10g 附子3g 桂枝3g
【制作与煎服方法】
研末,蜜丸,每丸10克,早晚各1丸。或水浸20分钟,煎30分钟,取汁400毫升,分两次服。
【功效主治】
1.虚劳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
2.痰饮短气。
3. 消渴。
4. 转胞不得溺。
【加减】
1. 肝肾阴虚者,减附子、桂枝。
2. 腰重脚肿,小便不利,加车前子、川牛膝。
3. 肾虚足冷,耳鸣耳聋,加鹿茸、五味子。
【禁忌】
1.口苦思冷者,忌之。
2.腹诊拒按者,忌之。
【类方】
1. 炙甘草汤:同可滋阴益阳。所异者,炙甘草汤滋阴养血为主,故用于阴虚血少之心动悸,脉结代。
2. 四逆加人参汤:同为温阳之方。不同者,四逆加人参汤证阴盛阳虚,必有四肢厥冷,脉微细,大汗出等阳气欲脱之状。
【临床运用】
1.治肾气虚乏,下元冷惫,脐腹疼痛,夜多漩溺,脚膝缓弱,肢体倦怠,面色黧黑,不思饮食。又治脚气上冲,少腹不仁,及虚劳不足,渴欲饮水,腰重疼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妇人转胞,小便不通。(《和剂局方》)
2.齿痛。伴脉沉细无力,形寒足冷。(《杏轩医案》)
3.命门火衰之流注鹤膝;虚火上炎,发热口渴,口舌生疮、或牙龈溃烂,咽喉作痛,形体憔悴,寝汗等。(《薛立斋医案》)
4. 合人参白虎汤治消渴。呈口渴多尿,腰以下清冷,喜温厚被,脉细微而数,舌红厚腻。(《治验回忆录》)
5.老人小便失禁,阳痿,带下,子宫下垂。(《经方传真》)
6.去桂附,治肾虚解颅,行迟,语迟。(《小儿药证直诀》)
7.咳嗽喘促。气急上冲,肩耸目直,痰多卧不着席,脚肿,小便不利,脉如弹石。(《谢映庐医案》)
8.腰痛,二便不利。伴足冷,口干,饮水不解,舌淡少津、无苔,脉右洪大无力,左沉细。(《蒲辅周医案》)
9.滑胎。面咣白略青,口淡不渴,饮食不化,脉细濡而形寒。(《余听鸿医案》) )
【肾气丸浅议】
此温补肾阳之方也,临床使用以畏寒,腰脊酸痛,头晕,耳聋,消渴,小便不利,少腹不仁,脉象沉迟为标的。
肾之生理、病理及症状,《素问》论述甚详。《灵兰秘典论》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六节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脉要精微论》云:“腰者肾之府,骨者髓之府;”《阴阳应象大论》云:“肾生骨髓,髓生肝,在窍为耳,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慄,在志为恐;”《金匮真言论》云:“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宣明五气篇》云“肾为欠、为嚏;”《热论》云:“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逆调论》云:“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水热穴论》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由上可见,肾为先天之本,主骨、藏精、生髓、司生育、生长,主水,与膀胱相表里。肾气有余,则天寿过度,气脉常通,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仕作强之官。所谓作强,即骨为之坚,脑为之健,发为之荣,耳为之聪,齿为之固,天癸依时而至,生殖发育无障,水液开阖有序是也。若先天不足,禀赋虚弱,早婚早育,房室不节,劳倦过度,产育过多,久乳、久漏、久带,及久病失养,皆可致肾阴肾阳虚损,出现神疲乏力,面色淡白,头昏耳聋,多欠,喜喷嚏,畏寒肢冷,或下半身发冷,腰脊疼痛,腿膝酸软,下利清谷,五更泄泻,阳痿,遗精,死精子,精子活力低,不孕不育,闭经带下,动则短气,咳嗽,痰多清稀,肌肤、足跗水肿,消渴、饮一溲一,尿频,尿失禁,排尿难,舌淡嫩红,或舌胖有齿痕,苔薄白,脉沉迟缓细或弦硬、洪大等阴不濡、阳不煦之状。肾气丸阴阳双补,凡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肾阳不足,水不化气,虚阳上浮者皆可用之。王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正谓此也。张景岳云:“水失火而败者,不补火何以苏垂寂之阴?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是方大量熟地、山药、山萸,合小量附子、肉桂,如此配伍,玄机何在?《医宗金鉴》云:“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肾气生,阳气复,则阴阳和谐。惟须久服,其效方著。
前人有补肾不如健脾、健脾不如益肾之争,证之临床,二说皆不为错,惟须辨识清楚,若肾阳虚衰,火不生土者补肾为先;肾因脾而虚者,自当健脾以益肾,脾肾两亏者,脾肾双补为是。临床诸多病证,久治不愈,皆可寻治脾肾,以先后天互益,则精气得充,其症自失。
余临床除善后治疗,及冬季进补用丸外,一般多作汤用,既便于加减,且药力较丸为大。使用时,即便症状符契亦要行腹诊检查,以防大实呈羸状误补益疾。腹诊,切诊之一,仲圣于《伤寒论》、《金匮要略》多有论述,《汤本求真》云:“腹者,生之本,故为百病之根,是以诊病必候其腹”,切不可数典忘祖,轻视腹诊。肾气丸之腹证,腹壁柔软,肌肉松弛,状如海绵,脐下按之没指,麻痹不仁,指下动气,温度偏低。若下腹胀,腹直肌痉挛而硬,为小腹拘急也。若脐周拒按,据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待压痛消失,方可用之。
【肾气丸医案】
1.眩晕
罗某,女,65岁,长沙某高校教授,患高血压十余年,服降压药治疗,一般状况尚可。2003年因头晕、心悸,于11月12日在长沙某医院就诊:动态心电图呈ST改变,彩超提示:冠心病声像,左室舒张期功能减退。遵医嘱服尼群地平(一日三次,一次10毫克),及脉通、降脂药等,血压维持在140/60mmHg。今冬来海南过冬,忽眩晕甚,就诊于海口某医院,测得血压184/66mmHg,令停尼群地平,改服得高宁,一日二次,一次一片。用药一周,仍居高不降,自视量小,加为2片,病状依然。且新增口舌溃疡,疼痛不已,医嘱加服消炎片、维生素,因循20余日有增无减。2006年元月14日,由邻居王女士偕来求诊。
患者面少光泽,精神萎顿,舌淡红嫩,舌苔水滑,口舌溃疡甚多,大者约5mmx20mm,周围淡红不焮。询知倦怠乏力,头晕不痛,甚畏寒,膝胫酸痛。胃纳不馨,口不干苦,不思饮,胸闷甚,时嗳逆,恶心欲吐,大便日二行,偏溏,小便不利。诊其脉,沉弦细缓。触其腹,小腹不仁,不温。
脉证观之,此脾肾阳虚,兼肝郁证也。细析之,肾虚重而脾虚轻也。肾虚则虚火上浮,气化不利,是以血压升高,口舌糜烂,小便不利。脾虚则恶心欲呕、食少便溏。肝郁则嗳逆脉弦。其治疗,补肾益火以消阴翳,然脾虚、肝郁亦不可忘。拟:
熟地15g 山药12g 山萸12g 茯苳10g 泽泻10g 附子4.5g 肉桂4.5g 白术15g 紫苏10g 三剂,并嘱停服得高宁、消炎片,尼群地平服之如故。
元月17日二诊:肾气丸果为补天之石,药后口舌糜痛及畏寒大减,可安睡如昔,头晕亦轻,呕恶止,血压降为154/68mmHg。胸仍闷,强迫咳嗽则舒。脉舌同前,上方减紫苏,加枳壳10g 桂枝10g 三剂
元月22日三诊:头晕止,溃疡愈,胃纳可,大便日一行,小便利,胸闷亦轻,血压降至138/70mmHg,畏寒不再,精神大好。儿媳询问春节期能否出岛一游?观其脉症,首肯之,然需金匮肾气丸保驾护航。
2.带状疱疹
任某,男,79岁,农民。头右侧病带状疱疹一周,点滴阿昔洛韦、口服板蓝根等抗病毒药物,疼痛毫不见轻,于2006年11月3日来诊。
翁白发苍颜,满面耆瘢,右眉上、太阳至百会之域,疱疹大如黄豆,三五成群,泡液浑浊发黄,疱疹间肤色不红,右目胞水肿似囊,舌质淡,苔薄白。询知痛如针剌,顷刻不停,夜间尤甚,不痒不灼。口不苦、不渴,胃纳如昔,大便正常,小便清频。足冷,至晓不温。诊其脉,沉而细。触其腹,小腹不温、不仁。
带状疱疹,西医谓病毒感染,与水痘同一病毒,患彼则无此,临床所见湿热者居多。本案老翁步履蹉跌,桑榆之景,气血亏虚,阴阳二气不足,是以邪毒嚣张。然无湿热之象,板蓝根辈显非所宜。若一见疱疹,便投苦寒之品,诸如板蓝根、马齿苋、贯众,虽系中药,实违中医之道。如张飞羽扇纶巾,岂可视为孔明。倘本案继续用之,阳气益虚,邪毒益盛,叵测之症,恐将踵生。治宜温阳益阴,缓急定痛。拟金匮肾气丸改汤合芍药甘草汤:
熟地24g 山药12g 山萸肉12g 茯苓10g 泽泻10g 附子10g 肉桂10g 白芍30g 炙甘草15g 五剂
11月10日二诊:疼痛大减,泡已吸收,局部皮损干裂将蜕,目胞水肿消散。昨日感冒,微发热,恶寒,鼻塞,无汗,恶心欲吐,饮食不思,胸胁苦满,足冷,口微苦,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细。
脉症相参,此太阳、少阳、少阴合并证也。阴证见发热,为阳气回复,正胜邪退之佳兆。宜顺其势益之散之。拟小柴胡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 ,
柴胡12g 黄芩10g 半夏10g 党参10g 甘草6g 附子10g 麻黄10g 细辛10g 生姜10g 红枣12枚
许其女一剂可,若不愈,汝来取药,翁不必至也。后果晏然。
3.卵巢囊肿
麻某,女,46岁,少腹疼痛一年余。B超探测盆腔,除左侧有3.3cmx2.5cm卵巢囊肿外,余皆正常,中西药杂进,不见效应,于2007年4月11日来诊。
患者面色晦黄,目胞黯黑,形体发福,舌质淡红,苔薄白。询知劳累则疼痛加剧,痛时喜按压,睡卧可减缓。月经后期,五六十日一行,经期腹痛,量多、色暗、杂块,经期长,十余日方净,今已汛五日。素喜眩晕腰痛,体倦乏力。胃纳尚可,食后嗳逆多,口干不思饮,不思冷,大便日一行。切其脉,沉滑不足。诊其腹,当脐悸痛,脐右拒压,少腹松软无压痛。
观其脉症,此冲任虚弱,胞宫宿瘀也。劳损太过,难以摄血,下血量多,致血海空虚,胞宫乏缺津血濡润,是以疼痛不休。卵巢囊肿者,癥积类也,与痛经、血暗杂块、延期不净,同属瘀血内宿之症。刻下行经之际,宜顺其势以逐之,一者逐瘀止血能堵阴血之亡,二者可为补益冲任搭建梯桥。拟桂枝茯苓丸改汤加味:
桂枝10g 茯苓10g 桃仁10g 丹皮10g 赤芍15g 川军6g 三七3g(冲) 三剂
二诊:经毕三日,较前缩短四天。少腹疼痛不减,仍腰脊酸痛,神疲无力,脐右拒压,脉舌如前。
审证察脉,化瘀之后,宜补肾益冲。小张献疑:喜压为虚,拒压为实,今脐右压痛未失,何以骤变攻逐为补益?曰:虽脐右拒压,然少腹疼痛呈劳则加剧。喜按压,卧则止倶系虚损之症,补之益之方可充溢胞脉,胞宫得养,腹痛自止,非擅立随取,朝令夕改也。拟:
熟地24g 山药12g 山萸12g 丹皮10g 茯苓10g 泽泻10g 肉桂6g 仙灵脾30g 白芍20g 甘草10g 桂枝茯苓丸2粒 三剂
三诊:少腹痛止,腰困亦轻,脐右微有压痛,精神大好,守方五剂。
四诊:(2007年8月1日)痛止三月,因囊橐萧瑟,未能善后之治,近复因负重致少腹疼痛。询知月经周期准,量较前明显减少,痛经不再。腰脊痛于五更,体倦乏力。胃纳可,大便调。望其舌,淡红少苔。切其脉,沉细无力。诊其腹,当脐悸动,腹软无压痛。超声波检查:卵巢囊肿消失。
脉证分析:卵巢囊肿消失,为瘀滞已化;少腹疼痛仍属冲任虚损。古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之说,本案之不通缘于气血不足,脉络失充,故需补而通之。然气血不足,非一日而成,胞脉充盈亦非旦暮可能。余无术医贫,劝其坚持服药,健康脱贫。拟金匮肾气丸加减:
熟地24g 山药12g 山萸12g 丹皮10g 茯苓10g 泽泻10g 肉桂6g 白芍20g 甘草10g 杜仲15g 五剂。
4.心房纤颤
郭某,女,67岁,2007年6月7日初诊。去年10月14日因岔气引发胁肋疼痛,自买去痛片服之,岂料药物过敏,头面水肿,全身起水疱,糜烂渗出。抗过敏治疗月余,过敏症状消失,唯茶饭无心,味同泥土,日仅食一二两许,如此荏苒半年余。
望其形容憔悴,面色微黯,紫黑色药斑尚存,舌淡润,苔白腻。询知腹中气上冲逆,冲则恶心、嗳逆,脘腹不胀不痛,亦不泛酸。大便数日一行,夜尿频。口咽干,睡寐差。高血压三年,服卡托普利片,血压在130/80mmHg左右。诊其脉,沉弦代。触其腹,松软无压痛,心下悸动,右胸胁苦满。化验室 报告: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流变值均高于正常,血糖4. 3mol/L。心电图检査:心房纤颤。心脏彩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
脉证分析:患者虽有风心病、高血脂、高血压,然去痛片过敏前尚无大碍,可从事一般家务。药物过敏,药毒也,可外伤皮肤,内毒脏腑。脾胃损伤则纳运之令不行,津血生化障碍,心脏失养而诸脏功能衰减,是以饮食不思,心悸失眠,神疲乏力。治当补心益脾,然脉沉弦,多嗳逆,胸胁苦满为肝气不舒,上逆犯胃之象,故舒肝气、益心气、健脾胃当同步而行。拟调心汤加味:
柴胡15g 黄芩10g 苏子30g 党参10g 甘草6g 百合30g 乌药10g 丹参30g 郁金15g 麦冬15g 五味子10g 瓜蒌30g 牡蛎30g 煎汤送健脾糕片10片 十剂
二诊:患者喜形于色,知饥思食,大便二日一行。仍气上冲逆,饥饿尤甚,此冲脉之病也。冲脉者,上隶阳明,下连少阴,故阳明有余,少阴不足,皆可致冲脉之气上逆。本案腰痛、尿频、饥则冲甚无疑为肾虚之象。宜补肾敛冲以治,拟金匮肾气丸改汤加减:
熟地24g 山药12g 山萸12g 茯苓10g 泽泻10g 桂枝10g 芡实15g 紫石英30g 龙骨30g 牡蛎30g 十剂
三诊:冲逆大减,睡寐好转,胃纳可,二便调,腻苔退薄,脉沉弦涩。心电图检查:房性早搏。房颤纠正实属不易,嘱守方再服十剂。
5.发热
张某,男,57岁,忻县预制厂工人。咳嗽气短十载有余,近因外感症状加重,发热不退,于1980年3月1日入住内科。
住院后检査:体温38.4℃,脉搏98/分,呼吸30/分,血压130/90mmHg,双肺有干鸣音,且伴有哮鸣音,右腋下可闻湿性
啰音。X线提示:两肺纹理增粗、紊乱,阴影呈条索状、斑点状,肺A段明显突出,右心室扩大。心电图提示:电轴右偏,肺型P波。化验血、尿常规均在正常范围。诊断为肺气肿、肺心病。经抗感染、强心治疗十日,未见明显变化,遂行会诊。
发热于午后至子夜,其不恶寒,知表邪已解。刻下咳嗽气短,动则加剧,夜间明显,痰多而不利,面色晦暗,眩晕失眠,胃纳呆滞。口舌糜痛。小便频数,大便溏,日一行。口干唇燥,喜冷思饮。舌质红嫩无苔,脉来细数。
脉证分析:久病缠身,肾阴亏损,难以纳气归根,故动则喘息,倦怠神疲。发热眩晕,口舌糜痛,皆一派阴虚之象。然舌质红嫩润滑,而非红瘦干涩;大便溏,而非秘,是为阴阳俱虚之候也。治当阴阳双补,于滋阴壮水剂中少佐温阳之品,拟肾气汤加减:
熟地15g 山药15g 麦冬15g 山萸12g 茯苓10g 石膏15g 肉桂3g 二剂
二诊:身热已退(36.1℃),口舌糜烂减轻,已不疼痛。仍动则喘息,眩晕寐差,口苦心烦。原方去肉桂,加黄芩10g 丹皮10g 地骨皮15g 二剂
三诊:身复热(38.7℃),午后至子夜持续不降,舌又糜痛,不能入寐。经询之,知其发热时双足冷至膑膝,喜生冷,然食后痰涎顷刻增多。由此观之,久病阴虚,阴损及阳,单纯滋阴而不壮阳,则浮游之阳难以安宅。基于阴阳互根之理,宜壮水益火,务求阴阳平秘。复拟肾气汤加减:
熟地24g 山药12g 麦冬15g 山萸12g 丹皮10g 茯苓10g 附子6g 肉桂6g 二剂
四诊:发热尽退,肢温神沛,咳喘亦轻,嘱服金匮肾气丸以善后。
按:身热于午后至子夜,热时足冷至膝,不烙不蒸,故非热深厥深之阳明热也。虽口干舌燥,思饮思冷,然非大渴引饮,且多食水果,痰即增多。由是观之,症非实热,乃虚热也。盖久病缠身,阴损及阳。肾不作强,未能纳气归根而动则喘息、短气不续;脾失健运,难以散精化湿而食少痰多、眩晕便溏;心血不足则面晦无华,舌尖糜烂,心悸少寐,脉见细数。阴阳两虚,则阴阳双补,本属正确之治,而惑于口苦心烦,去掉肉桂,并加苦寒之黄芩,致症状加重,实误治也。复用原法,诸症始解。可见阴阳两虚证,惟滋阴益阳方能功成。
本文来源:《经方躬行录》 作者:闫云科
为医者,只言其效如神,不言禁忌之用,轻则伤身,重则促命也。
学医必读古籍,用药必遵古法。用古法解读被滥用的千古名方!
《金匮肾气丸》—— 误用最多的补肾方!
自从《六味地黄丸》成了补肾名方以后,它的兄弟《金匮肾气丸》就成了壮阳的名方了。而各种专家和网友的以讹传讹,再加上“适应性广”的假象,很多以为自己肾虚的朋友,就经常会尝试服用此药了。
如果真的是肾虚引起的寒邪困于少阴,或者肾阳不能归元引起的水液代谢不畅,用肾气丸确实没有任何问题,而且效果如神。但这两种情况,对于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或者大病初愈的术后病人,比较多见。而对于大部分现代人来说,并不那么适合。
一,痰热内盛者误服:助火生痰
《本草新编》
痰出脾、肺者,用熟地则助其湿,用之似乎不宜。倘痰出于心、肝、肾者,舍熟地又何以逐之耶。故人有吐痰如清水者,用二陈消痰化痰之药,百无成功,乃服八味汤,而痰气之汹涌者顷刻即定,非心、肝、肾之痰用熟地之明验乎
脾肺失运而生痰,最忌滋腻之物,抑脾而塞肺故也。肾气丸以熟地为君,脾肺虚弱而肾气未散者不可妄服。关于脾肾,很多古籍有所记载,很多人被诊断为脾阳虚后,又以为火生土,所以当补肾阳以生脾阳,此大谬也。今之人,肾阳衰者寥寥无几,很多年轻人手脚凉或者性生活不协调,就误以为是肾阳虚衰,就乱用补药,为害甚多。
二,肝郁者误服:助肝伐脾
《王孟英医案》
谢谱香体属久虚.初冬患嗽痰减食.施某视之.云是肾气不纳.命火无权.叠进肾气汤月余.遂致呕恶便溏.不饥无溺.季冬孟英诊之.脉甚弦 .苔腻舌红.乃中虚而健运失职.误投滋腻.更泄枢机.附桂之刚.徒增肝横.
方中肉桂和附子,最能助阳动火,肝气不郁者,尚可借其而外达,散其热。如果肝郁而气机内蕴者,则助肝阳猛烈上行,使脾胃之气不能四达,进而大小便失职,气机上逆。
三,阴虚血燥者误服:耗肾伤血(手淫伤精者亦然)
虽然肾气丸中以熟地为君,剂量颇大。但其泽泻,茯苓,皆为伐肾之品。如果有寒饮,则桂附司其职而应之,如无寒饮邪气,则桂附反转为伤肾阴之品。更助泽泻,茯苓,使肾中之真阴,更加耗损,而助浮阳逆上。十分危险。
四,初服有效,久服有害
中药最可怕的地方,就是起初有效,再服无效,而且很多副作用感觉不到。比如肾气丸,由于其附子之性,初服的时候,很可能感觉有温通之感,呼吸不畅或者小便问题都有好转,实际上却受了很多暗伤而不自知。
在我治疗的朋友里,这种情况很多见,基本上是大部分。而且很多医生一开药就是一个月两个月的开。初期吃感觉有效,于是便一直吃了下去。结果造成了很多难以恢复的问题。
《王孟英医案》
初服颇若相安者.方中附桂刚猛.直往无前.痰亦不得不为之辟易.又得地黄等浓浊下趋之品.回护其跋扈跳梁之性.然暴戾之气.久而必露.柔腻之质.反阻枢机.治节不伸.二便涩少.痰无出路.愈伏愈多.一朝卒发.遂壅塞于清阳升降之路.是以危险如斯.
这个医案,病人是促发脑梗,就是因为初期感觉有效,于是就吃了两个月的肾气丸。结果春天阳气升腾,而痰阻上行之路。发生脑梗。
总结:千古名方建功伟,古人今异莫乱用。
总体来说,古代人贫乏者多,生活又相对清苦,所以很少有痰火,湿热等等问题,也不会因为太复杂的社会关系而导致各种压力和肝郁问题,所以在古代,肾气丸确实适用面很广。
而今人之体,已然改变了很多,不详细判断,很容易弄巧反拙。而造成今天这种滥用情况的,却是医者妄下判断导致的多,病人盲从于网络专家的次之。
《伤寒论》到处都在教,其中的古方确实异彩纷呈。但是药就药,尤其是伤寒论中的经方。判断不清就盲目服用,危害甚多。
即使对证用药的情况下,也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做加减和药量调整。肾气丸在古代的变化十分的多。并不是古方就一定要按古代的比例吃。切记。
【人行天下,笑谈众生,人生本应无拘无束,何必自寻烦恼。】
【海纳百川,学贯古今,知识本应融汇贯通,何必诸多限制。】
(予自然)
专注本源疗愈,助人解除身体及心灵上的困扰。
健康,心理,修行等方面有任何问题,欢迎与我交流。
如果觉得本文有助于你,请分享知识,帮助他人。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鉴别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规格 2.11 贮藏 3 藏药部颁标准 3.1 拼音名 3.2 英文名 3.3 标准编号 3.4 处方 3.5 制法 3.6 性状 3.7 检查 3.8 功能与主治 3.9 用法与用量 3.10 规格 3.11 贮藏 4 补肾丸说明书 4.1 药品类型 4.2 药品名称 4.3 药品汉语拼音 4.4 药品英文名称 4.5 成份 4.6 性状 4.7 作用类别 4.8 适应症/功能主治 4.9 规格 4.10 补肾丸的用法用量 4.11 禁忌 4.12 补肾丸的不良反应 4.13 注意事项 4.14 补肾丸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4.15 补肾丸的药理作用 4.16 备注 5 《得效》卷十六 5.1 组成 5.2 主治 5.3 补肾丸的用法用量 5.4 制备方法 5.5 补肾丸的临床应用 6 《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6.1 组成 6.2 主治 6.3 补肾丸的用法用量 6.4 制备方法 7 《圣济总录》卷一一二 7.1 组成 7.2 主治 7.3 补肾丸的用法用量 7.4 制备方法 8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8.1 组成 8.2 功效 8.3 主治 8.4 补肾丸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 9.1 组成 9.2 主治 9.3 补肾丸的用法用量 9.4 制备方法 10 《圣惠》卷三十 10.1 组成 10.2 主治 10.3 补肾丸的用法用量 10.4 制备方法 10.5 用药禁忌 11 《异授眼科》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补肾丸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四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补肾丸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圣惠》卷三十三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补肾丸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补肾丸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5 《梅氏验方新编》卷一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补肾丸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银海精微》卷上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补肾丸的用法用量 16.5 制备方法 16.6 附注 17 《慎斋遗书》卷七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8 《保命歌括》卷十三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补肾丸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19 《简明医彀》卷五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主治 19.4 补肾丸的用法用量 19.5 制备方法 20 《医学纲目》卷四引东垣方 20.1 方名 20.2 补肾丸的别名 20.3 组成 20.4 主治 20.5 补肾丸的用法用量 20.6 制备方法 20.7 附注 21 《济生》卷五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补肾丸的用法用量 21.5 制备方法 22 《圣济总录》卷五十二 22.1 方名 22.2 组成 22.3 主治 22.4 补肾丸的用法用量 22.5 制备方法 23 《丹溪心法》卷三 23.1 方名 23.2 组成 23.3 功效 23.4 主治 23.5 补肾丸的用法用量 23.6 制备方法 23.7 附注 24 《医学纲目》卷二十八引丹溪方 24.1 方名 24.2 组成 24.3 主治 24.4 制备方法 24.5 附注 25 《医统》卷四十八引丹溪方 25.1 方名 25.2 组成 25.3 主治 25.4 补肾丸的用法用量 25.5 加减 25.6 制备方法 25.7 各家论述 26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二 26.1 方名 26.2 组成 26.3 主治 26.4 补肾丸的用法用量 26.5 制备方法 27 《玉案》卷三 27.1 方名 27.2 组成 27.3 主治 27.4 补肾丸的用法用量 27.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补肾丸 * 补肾丸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bǔ shèn wán
2 中药部颁标准
3 藏药部颁标准
青海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4 补肾丸说明书
2.感冒病人不宜服用。
3.服药二周或服药期间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4.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5.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6.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7.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5 《得效》卷十六
6 《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7 《圣济总录》卷一一二
8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9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
10 《圣惠》卷三十
11 《异授眼科》
12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四
13 《圣惠》卷三十三
14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15 《梅氏验方新编》卷一
16 《银海精微》卷上
17 《慎斋遗书》卷七
18 《保命歌括》卷十三
19 《简明医彀》卷五
20 《医学纲目》卷四引东垣方
21 《济生》卷五
22 《圣济总录》卷五十二
23 《丹溪心法》卷三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24 《医学纲目》卷二十八引丹溪方
25 《医统》卷四十八引丹溪方
26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二
27 《玉案》卷三
古籍中的补肾丸 《验方新编》:[卷十七眼部]眼科七十二症问答症因丸散 ,黄不胜青,故视物不真。宜点珍珠膏,服苍术汤,补肾丸(方见十一问)。苍术汤∶苍术(米泔浸炒)一钱二...
《类证治裁》:[卷之六]目症论治 或散,或顿起,或渐生,多由痰火。服羚羊角散,或补肾丸。肉起于大,渐侵风轮,掩过瞳神,宜和血清火。点...
《丹溪心法》:[卷三]补损五十一 )上为末,酒煮羊肉捣汁,丸服。冬月加干姜半两。补肾丸治痿厥之重者,汤使与大补丸同。此冬令之正药,春...
《丹溪治法心要》:[卷四]诸虚(第五十六) 浸酥炙四两)上为末,酒煮羊肉为丸。冬月加干姜。补肾丸治酒色痿厥之重者,汤使与大补丸同,冬月根据本方...
《外科正宗》:[卷之三下部痈毒门]囊痈论第三十三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