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359)
【组成】
干姜10g 黄芩10g 黄连10g 人参10g
【煎服】
水浸20分钟,煎30分钟,约300ml,少量多次,频频饮服。
【主治】
饮食入口即吐。
【禁忌】
1. 无口苦喜冷者,忌之。
2.食久方吐者,忌之。
【类方】
1.大黄甘草汤:同可治食入即吐。不同者,大黄甘草汤证纯为火盛,腑气不通,应有口苦、口臭、大便干秘等实热之症。
2.理中汤:同可治呕吐。然理中汤证为脾胃虚寒,吐势缓慢,多呈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且有畏寒腹满而痛之症状。
3.连理汤:同可治呕吐,但连理汤证属虚寒呕吐,服热药格拒不受而热因寒用也。
【临床运用】
1.凡呕家夹热者,不利,与香砂橘半,服此方而晏如。(《伤寒附翼》)
2.慢性胃肠炎、胃肠弛缓症、胃扩张、神经性呕吐。(《古方临床之运用》)
3. 呕吐。兼口苦舌绛,苔微黄,口不渴,胸腹痞胀,小便清利。(《治验回忆录》)
【浅议】
此为清上温下,补虚开格,寒因热用之方。临床使用以饮食入口即吐,口苦思冷,脉象虚弱,不受冷药为目标。
寒格,系上热与下寒相互格拒,致饮食入口即吐。寒热格拒,多为中气虚弱,下焦虚寒,胃腑热盛,复经误吐、下所致。临床所见,亦有未经误治而格拒者,故当以食入即吐为靶,误治与否,可有可无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王太仆亦云:“食入即吐,是有火也。”然单纯用黄芩黄连清降胃火,反格拒不受,故用辛温之干姜开格,复因呕吐剧烈,胃气损伤,是以用人参补中益气。陆渊雷云:“凡朝食暮吐者,责其胃寒;食入即吐者,责其胃热,胃热故用芩连。本方证,胃虽热而肠则寒,故芩连与干姜并用,以其上热下寒。”临床除食人即吐外,心下痞满,嗳逆,心烦,口苦,思冷,舌尖边红赤,苔薄黄,及腹胀便溏,腹部畏凉,腹无压痛亦为应有症状。
本方除开格止吐外,复可治胃肠寒热不调、热胜于寒者,与寒胜于热之黄连汤证迥然有别,与三泻心汤证亦不相同。三泻心汤证以心下痞、吐、利为主,本证则以食入即吐为特点,临症时可互相体会。原著方中诸药剂量相等,余以为用量应据寒、热、虚程度以定。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医案】
1.恶阻
怀孕后恶心作呕,谓之恶阻,喜兆也。轻者不治自愈,倘久久不止或呕吐剧烈,则水谷化源匮乏,气血生化不足,必致母虚子弱,故须及早调治。有张某者,25岁,妊子46日,见食生厌,食入即吐。然非样样皆吐,水果下咽即安然不返。大便干秘,二日一行。脘腹胀闷,嗳逆时作。口干口苦,不思饮而思冷。体倦乏力,时有眩晕。视其舌,边尖红、苔薄白,切其脉,沉滑略数。
证候分析:口干口苦,思冷便秘,胃肠热盛之象也。热弥漫中焦,致胃气不降反逆于上,症见食入即吐。食水果不吐者,以寒制热也。眩晕、倦怠,为血聚胞宫养胎,上显不足故也。治当清热健脾,降逆止呕。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为治上热下寒、食入即吐之方,本案虽未见寒象,为防药入即吐,仍将干姜投入,唯小量也。
干姜3g 黄芩10g 黄连6g 人参6g 苏子15g 二剂,嘱频频饮之。
五日后婆婆电询,呕吐已止,眩晕大减,需否用药?余谓食养可矣。
2. 呕吐
郑某,女,45岁。素体弱多病,或失眠,或腰痛,口不离药。今年盛夏之际,突然呕吐,自以为暑湿为患,服藿香正气胶囊不见好转。两日内水谷不入,入则即吐。观其面色萎黄少华,形体瘦削,神气疲惫不堪,舌红少津,苔薄而微黄。切其脉,滑数无力。诊其腹,腹壁薄弱,腹肌挛急,心下、脐周倶无压痛。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本案脉证观之,显非暑湿所致。询知口苦思冷,小便短赤,大便干秘。且舌红苔黄,脉象滑数,一派胃火炽盛症状跃然眼前,当属中虚胃热也。治宜苦寒直折,清降胃火,然吐势如此之盛,须防服药格拒不纳。先贤有热见热亲之策,若衣伪装混入敌营者,为瞒天过海之计也。拟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4.5g 黄芩6g 黄连6g 党参10g 嘱令频频饮之,仅进一剂,呕吐便止。
按:本方清热止呕,对中虚热甚,或寒热相杂,热甚于寒者,较为相宜。黄连理中汤为治虚寒性呕吐,服温热药格拒不纳之方,适宜于寒热夹杂,寒甚于热者,可相参而体会之。
3.呕吐
杨某,女,27岁,董村售货员。夏秋间患痢疾、呕吐,经治疗,痢疾愈而吐不止,杂治不效,已历月余。患者倦怠神疲,面黄色淡,饮食入口,顷刻即吐。纳呆胸满,口干口苦,大便干秘,二三日始一行。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无力。腹诊:心
下拒压。
呕吐始于痢疾,至今仍苔腻脉滑,显系湿热未净,浊气上逆。心下不压不痛,压之则痛,为湿热互结之结胸证也。拟小陷胸汤治之:
瓜萎30g 半夏15g 黄连6g 生姜6片 二剂
二诊:呕吐不止,大便干秘带血,心下仍拒压,口干、口苦,不思饮;不思冷,下肢不温,脉舌同前。此中虚而寒热相格也。拟干姜黄芩黄连汤合小半夏汤:
干姜6g 黄连6g 黄芩10g 党参10g 半夏15g 生姜5片 二剂
三诊:一剂呕吐止,二剂大便畅,诸症随失。嘱令饮食调理。
按:上有热,下有寒,寒热相格,故拒食不入,入即吐焉。《方函口诀》云:“此方治膈有热,吐逆不受食者,与半夏生姜诸止呕吐药无寸效者有特效。”由此信然。
<组成用法>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萎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令尽。汗出愈。
<方药功效> 发越郁阳,清上温下。
<适应证候> 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
本证以邪陷阳郁,上热下寒为病机关键,以邪陷而阳郁不达之手足厥冷、热甚于上而灼伤津液之咽喉不利、唾脓血、脾虚而寒甚于下之下部脉不至、泄利不止为审证要点。
<方药诠解>
1. 药物配伍 本方主治邪陷阳郁,寒热错杂之证。故方中重用麻黄以宣内郁之邪,配升麻则宣透之功更著,且升麻又能升举下陷之阳气;知母、石膏、黄芩,苦寒以清在上肺胃之热;天冬、萎蕤、养阴生津;当归、芍药养血和阴;桂枝、干姜温中通阳;白术、茯苓、甘草健脾补中,交通上下之阴阳。诸药合补、泻、寒、温、宣、散于一体,补而不敛邪,散而不伤阴,药效互补,充分发挥清上温下、滋阴和阳,发越郁阳之功。本方用药特点有二:其一,药味多。集宣、散、清、温、补、泻之品于一方,以适应复杂之病情;其二,剂量小而重点突出。其中麻黄用量最大,为二两半,以寓宣散为主之义,余药量小,又利于发散阳郁而防伤阴液之弊。故服药后,宣散而致“汗出”,从而达到交通表里上下,既济阴阳水火之效,则其病可愈矣。
2. 名家方论
王晋三:麻黄升麻汤,方中升散、寒润、收缓、渗泄诸法具备,推其所重,在阴中升阳,故以麻黄升麻名其汤。膏、芩、知母苦寒,清降上焦之津,芍药、天冬酸苦,收引下焦之液,苓、草甘淡,以生胃津液,归、术、萎蕤缓脾,以致津液。独是十味之药,虽有调和之致,不能提出阴分热邪,故以麻黄、升麻、桂枝、干姜开入阴分,与寒凉药从化其热,庶几在上之燥气除,在下之阴气坚,而厥阴错杂之邪可解。(《绛雪园古方选注·汗剂》)
张令韶:伤寒六七昌,乃由阴出阳之期也。粗工以内在热不解而大下之,虚其阳气,故寸脉沉迟,手足厥逆也。下为阴,下部脉不至,阴虚不能上通于阳也。咽喉不利吐脓血,阳热在上也,泄利不止,阴寒在下也。阴阳两不相结,故为难治。与升麻、麻黄、桂枝以升阳,而复以茯苓、白术、干姜调其下利;与当归、白芍、天冬、萎蕤以止脓血;与知母、黄芩、甘草以利咽喉;石膏性重,引麻黄、升麻、桂枝直从里阴而透达于肌表,则阳气下行,阴气上升,阴阳和而汗出矣 ......
来自:五谷虫鼠妇 > 《经方3》
麻黄升麻汤案
伤寒六七日,大下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是过经向愈之时,阳气当自复而生发为用。此时大下之,无论中阳受损程度如何,总会重挫阳气向外之势。如此阳气不能生发外达,则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
下部脉不至,应是指趺阳脉不至。大下后使中阳下陷,伏郁于里,则当升不升、当降不降,故下部脉不能应之而至,且泄利不止。若证仅见此,则阳虚者与理中、四逆辈,阳未损者与葛根汤,但使阳升厥愈,利必自止。
但此时并见喉咽不利唾脓血,说明大下之时亦使未解之邪热内陷,灼伤血络。此时如复其阳升发之用,则恐助邪热;不复阳用,则泄利不止,故曰难治。
难治非不可治,还需谋求治法。此证属大下陷阳,故治当须升提阳气以复其用。喻嘉言谓:“寸脉沉而迟,明是阳去入阴之故,非阳气衰微可拟,故虽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泄利不止,其不得为纯阴无阳可知。况咽喉不利、唾脓血,又阳邪搏阴上逆之征验,所以仲景特于阴中提出其阳,得汗出而错杂之邪尽解也”。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二两半,合60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
升麻、当归各一两一分,合30铢;
知母、黄芩、萎蕤各18铢;
天冬、芍药、石膏、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干姜各6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方中四种用量的比例是10:5:3:1。
麻黄10份,取其浮散向外之势,发越以“提阳”,复正气之所欲为,为君。
升麻5份,《本经》谓其“甘、平;主解百毒……”;《别录》谓其“苦,微寒,无毒,主……风肿诸毒,喉痛、口疮”;《金匮》中治阴毒阳毒皆以之为主药,证则皆有“咽喉痛”,可知此处升麻之用在解毒、治喉咽不利唾脓血。针对主要的兼证,应为臣。
当归主“诸恶疮疡”(本经);“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别录)亦用至5份,盖血分已伤,取其和血之用,同升麻共治咽喉之证,亦为臣。此二药主治兼证而不碍君药之发越,但于内郁之邪热尚不能制之而使不炎。
知母“苦、寒,主……热中,除邪气”(本经)。
黄芩“苦,平,主诸热……恶疮疽蚀”(本经)。
萎蕤“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本经·女萎)。
此三味寒以治热,性皆沉降,可撤除邪热使之不散发上炎为患。既与升、归共治邪热内灼之喉咽水利唾脓血,又能兼顾其所导致的“诸不足”。共为佐。
苦寒以撤热,若药简量大,可攻专力显,但其沉降之性亦显,不利“提阳出阴”。故上三味各用3份,多用药味、小制其量,使其各各稍显沉降,终不能汇成一股大力而防碍君药之发越“提阳”。
余下诸药亦循此法,更是小制其量。天冬、芍药、石膏仿知、芩、萎;术、姜、桂、苓、草是兼顾下利。但毕竟阳气得以提出复其用,其下利可自止,故不必全仗药力,且此组药味稍重,又大不利于咽喉之治。
综观全方,君以麻黄,是一个突出的大势力,但以升浮为用。次者治喉咽不利唾脓血,亦着力不少,但终以不妨碍发越“提阳”为要。此“难治”而曲折之治,恐不能尽切病机,故不妨以乱治乱,又派了一队散兵,对各处不安定因素均加以看管,管治力量虽弱,但只要“坏分子”不进一步猖厥即可。药需频服,有急于“半日许令三服尽”,但求君药速速召出“正规部队”。一俟汗出,机体自身的管理系统被启动,则愈矣。
说到厥阴病,先看看它的提纲: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呕吐,下之,利不止。
从提纲可以看出厥阴病的人是阴阳分离的,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所以从情志上看也是一个内心比较矛盾的人,还有控制欲强(包含自我控制、压抑)、喜欢抬杠、好辩好胜、群处时亢奋、独处时却低迷猥琐、内外人格分裂、虚荣伪善等。
适合厥阴病的人常用的几个方剂在此也做个总结。
一、乌梅丸
1、方剂:乌梅、细辛、干姜、黄连、炮附子、当归、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2、作用:具有缓肝和中、清上温下的作用,
3、现代应用:治疗蛔虫、厥阴头痛、久利、手脚冰冷、上热下寒寒热错综的病症等。
二、当归四逆汤
1、方剂:当归、桂枝、细辛、白芍、炙甘草、木通、红枣。
2、作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3、现代应用: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腰、腿、足等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脉细欲绝。
三、四逆汤
1、方剂:炮附子、干姜、甘草。
2、作用:温中散寒、回阳救逆。
3、现代应用:心肾阳虚寒厥证。四肢厥逆、恶寒倦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四、白头翁汤
1、方剂: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2、作用:清热解毒、凉血止利。
3、现代应用: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利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
1、方剂:柴胡、桂枝、干姜、瓜蒌根、黄芩、牡蛎、炙甘草。
2、作用:和解散寒、生津敛阴。
3、现代应用: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寒重热轻、胸胁苦满、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出、心烦。
六、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1、方剂:干姜、黄芩、黄连、人参。
2、作用:治上热下寒。
3、现代应用:寒热格拒、食入则吐。
七、茯苓甘草汤
1、方剂:茯苓、桂枝、甘草
2、作用:温中化饮、通阳利水。
3、现代应用:治伤寒水气乘心,厥而心下悸。
四味人参汤(《卫生总微》卷七)、干姜芩连人参汤(《医学入门》卷四)、干姜黄连黄芩汤(《伤寒大白》卷二)、人参黄芩黄连干姜汤(《麻科活人》卷三)。本方方名,《外台》引作“干姜黄连人参汤”。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