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汤原文】
1.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76)
2.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19)
3.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350)
4.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5.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倶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
6.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
7.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0)
8.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22)
【白虎汤方歌】
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组成】
石膏48g 知母18g 甘草6g 粳米15g
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加人参10g
【煎服方法】
水浸2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分3次服。
【白虎汤主治】
白虎汤:大热,大汗,大渴,大烦,喜冷恶热,脉洪大有力,舌苔黄或黑燥,甚则手足逆冷,神昏谵语者。
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证,脉洪大而力不足或洪数者。
【白虎汤加减】
1. 脉虚或脉数者,加人参(白虎加人参汤)。
2. 舌红发斑者,加犀角、元参(化斑汤)、生地、丹皮。
3. 神昏谵语抽搐者,加羚羊角、犀角(羚犀白虎汤)。
4. 身重、便溏者,加苍术(白虎加苍术汤)。
5. 兼表热证者,加连翘、薄荷、蝉衣。
6. 兼恶寒、骨节疼烦者,加桂枝(桂枝白虎汤)。
7. 温病内发,风寒外束,加葱白、豆豉、细辛(葱豉白虎汤)。
8. 温毒发斑,烦热错语不得眠,加大黄、芒硝(白虎承气汤)
9. 兼胃气上逆,心下痞闷,减甘草、粳米,加半夏、竹茹(镇逆白虎汤)。
【禁忌】
1. 发热、恶寒者,忌之。
2. 脉浮弦而细或脉沉者,忌之。
3. 不烦、不渴者,忌之。
4. 汗不出者,忌之。
5. 喜热、不思冷者,忌之。
6. 腹痛拒压者,忌之。
7. 大便溏泻者,忌之。
8. 舌苔白润者,忌之。
9. 舌赤、舌练者,忌之。
【类方】
1. 白虎加人参汤:此治白虎证而体虚脉弱,或脉数之方也。
2. 大承气汤:同可治大热、大汗。然大承气汤证为阳明腑实证,以腹痛拒压、潮热、便秘为主。
3. 桂枝汤:同可治汗出、发热。不同者,桂枝汤证为太阳表虚证,必有恶寒、口不渴、脉浮缓等营卫不和症状。白虎汤证之汗出为里热蒸逼,必有不恶寒,反恶热,大渴引饮,脉象洪大等症状。
【白虎汤临床运用】
1. 夏月中暑毒,汗出恶寒,身热而渴。(《和剂局方》)
2. 治一切时气瘟疫杂病,胃热咳嗽,发斑,及小儿疱疮瘾疹伏热等症。(《医学入门》)
3.白虎汤治赤斑,口渴烦躁;痘疹纯红,睑赤眼赤,口气热,唇口肿痛,烦躁闷乱,循衣摸床,小便赤,大便秘,身如火,发斑谵语实热等症,并治口气臭。(《皇汉医学·方舆轵》)
4.齿牙疼痛,口舌干渴者。又治眼目热痛如灼,赤脉怒张,或头脑眉棱骨痛,烦渴者俱加黄连为良。(《皇汉医学·类聚方广义》)
5.急性传染性热病,如伤寒、肺炎、麻疹等高热、烦渴、汗多、舌干燥等情况下。又糖尿病初期或夏季小儿热病、皮肤病、汗疹、烦热搔痒、口渴、夜啼不安等。又霍乱后大热烦渴,有尿中毒倾向时,以及疟疾、回归热、肺炎等大汗出,分利解热时用本方可防虚脱之危险。此时本方应用适当,确有起死回生之功。(《古方临床之运用》)
6.热病喜饮沸汤。症见壮热,目赤唇干,舌黑起刺,便闭溲赤,脉弦数,口不甚渴,唯喜饮沸汤,数口稍凉即不思饮。(《杏轩医案》)
7. 出血疾患见滑脉者,如功能性子宫出血、鼻衄等。(《三部六病精义》)
8. 风湿热,只要气分邪热挟湿、挟风,虽无大热大渴,汗不出者,桂枝、苍术白虎汤常奏卓效。(《中医杂志》1963;8:14)
9. 在眼科应用本方时,多数病例不具白虎汤“四大症”,必须具备以下体征:①眼科症状:外障为主,局部红肿,瘀滞较甚,刺激症状比较严重。②舌象:舌赤少津,或舌赤苔黄而燥。③脉象:滑数、洪数或洪大有力。④其他症状:身体壮实,面色红润,鼻干灼热,口唇干燥,烦渴,喜冷饮。(《上海中医药杂志》1964;4..23)
10. 胃脘痛。伴口噪咽干,渴喜冷饮,舌苔黄厚,脉洪滑有力。(《经方验》)
11.磋牙。伴口渴多饮,手足心汗出,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江苏中医》1990;4:38)
【白虎加人参汤临床运用】
1.凡有大热烦渴,脉洪汗出,心下痞硬之证者,不问何病悉治之。(《伤寒论今释》)
2.消渴。(《经方实验录》)
3.暑邪内闭。症见神昏不语,肢厥,身热目红,舌苔黄燥,唇紫红,脉细数有力。(《治验回忆录》)
4.比白虎汤多一味人参,故对气阴已虚,或原来体质虚弱的尤为适宜。(《伤寒译释》)
5.夏日小儿高热、多渴、多尿综合征。(《伤寒论汤证新编》)
6.妊娠期尿崩症。(《广东中医》1963;4:18)
7.痿证。症见两腿无力,口渴喜冷饮,脉洪滑。(《经方验》)
8. 热深厥深。脉沉如无,无汗神昏,遍体如冰舌绛而焦黑,干燥无津。(《余听鸿医案》)
【白虎汤方解】
白虎汤为清解燥热之方,临床使用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目标;若脉洪数,或洪大无力则为白虎加人参汤之适应证也。
发热,系机体抗邪之反应。外邪侵袭肌表,宜发汗解表以散热;邪在胃家,当攻下导滞以泻热;若邪热既不在表,亦不在里者,必在气血,以胸为中心,弥漫全身。临床以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热不退为特征。因燥热亢盛,逼津外泄则汗大出;热盛伤津则口大渴;正邪相争,气血沸腾,血流增快,血流量增加,则脉洪大;热邪上扰,轻则心烦,重则神昏、谵语、遗尿,以胃络通心故也;热郁于里,阳气被遏,不能外达,则四末厥冷,或四肢肌肤不热,而胸部灼烙,所谓热深厥深是也。且伴有面赤而垢,声重气粗,口不仁(语言不利),口臭,小便短赤,舌质红、干燥少苔或苔黄燥,或干黑有芒刺等燥热症状。如此大热,既不可发汗以治,亦不可攻下以医,非白虎汤清解不能退也。白虎为西方金神,以司秋令,用作方名者,以一雨成秋,暑热全消之意也。
汗出,呈全身性汗出,面部油垢,且汗愈多,渴愈甚。陆九芝云:“白虎之治,以有汗为准。”然汗出一症,桂枝汤证有之,承气汤证有之,茵陈蒿汤证有之,四逆汤证亦有之。辨识之处,桂枝汤证恶寒不恶热,口不渴,脉浮缓;承气汤证之汗出,以手足、头额明显,且腹痛拒压,潮热便难;茵陈蒿汤证,除身黄目黄外,其汗出特点呈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四逆汤证之汗出,呈全身汗出,必有恶寒厥冷,吐利,脉微等亡阳证状。故须结合临床诸症予以辨别。《素问·决气篇》云:“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可见汗大出为津液消亡、阴阳离
决指征之一,故需积极救治。张景岳指出汗出不治有六:即汗出而喘者不治;汗出而脱脉(脉躁)者不治;汗出而身痛甚者不治;汗出而发润至巅者不治;汗出如油者不治;汗出如珠者不治。此六证者,必伴津液耗竭,阴阳虚脱之状,皆有别于白虎汤证之汗,认真区分,不难辨也。
口渴一症,有津液不足与津液被阻之分。本证口渴,为热盛伤津,故欲饮水自救,表现为喜冷思冰,渴饮无度,大有吞海之势。若属痰饮内停,津液不能上承者,呈口渴不欲饮,或不多饮,或水入则吐,舌不燥而腻;若属瘀血内蓄,阻遏津液不能上达而渴者,其渴势不甚,仅欲漱水而不欲下咽也。
读《伤寒论》第219条,白虎汤证亦有腹满,为燥热壅盛,胃气不能下行,郁滞于腹所致。黄坤载云:“白虎证即将来之大承气汤证。”然与大承气汤证之腹满相比,则有严格区别,因无宿食、燥屎停积,故仅腹满而无疼痛拒压也。
白虎汤以“四大”症状为目标,究之临床,不必悉具,且“四大”并见者少,张锡纯云:“凡服白虎汤之脉皆当有滑象,滑者,中有热也。”故头痛、眩晕、目障红肿、齿痛、磋牙、消渴善饥、心烦不寐、鼻衄、齿衄及诸窍出血属中有热者,皆可投用本方。
白虎加人参汤证,较白虎汤证津液损伤更甚,所表现之大汗出、口燥渴尤为严重,脉象已呈不足,或数,或硬,或有不整。吴鞠通云:“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散大者,急用之。”张锡纯亦云:“白虎证,其脉洪大有力,若不及时援以白虎汤,其脉洪大有力之极,又可渐变为细小无力,此乃由心脏亢进转变为心脏麻痹,证候至此,极为危险,急宜投以白虎加人参汤。”可见脉象系使用白虎加人参汤之重要依据。
《伤寒论》第168、169条白虎加人参汤证,有时恶风,背微恶寒之症。临床观察,见此症者,表示发热已达最高峰。尤其背恶寒,系心阴虚进而致心阳虚、阳极转阴之兆,故须加人参补气复阳。恶寒一症,极易被视为太阳表证未罢,亦易误认为少阴病阳气虚弱。不论太阳病之麻黄汤、桂枝汤证或少阴病之四逆汤、附子汤证,皆为白虎加人参汤之禁忌症,故须严格区别。白虎加人参汤证之恶风寒,为内热太盛,伤津耗气,卫阳受损,不能卫外所致,其恶风寒程度较轻,出现于发热高峰期,并未及全身,仅背部而已,同时必有口舌燥、烦渴引饮,大汗出,脉洪数等症状。太阳病之恶风寒,与病倶来,与病倶去,于表不解或转变前始终存在,其程度较重,绝无口渴思冷等内热证;少阴病之背恶寒,属阳气衰微,阴邪弥漫,少阴病不解之前一直附身,如影随形,呈全身性恶寒,必兼但欲寐,口中和,小便清长,肢厥脉微等症状。
石膏甘寒,为本方君药。《名医别录》谓:“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不论伤寒杂病,凡发热汗出,心烦思冷,属里热燥热者,便可使用或重用。先贤余师愚清瘟败毒饮用石膏240g,余无言用达500g,张锡纯主张研细冲服,皆可谓善用石膏者也。
【白虎汤医案】
1. 狂食
解某,男,8岁。自幼扁桃体反复发炎。热盛则风动,手足搐搦,牙关紧闭。后又患过敏性紫癜,故常辍学,父母甚忧之。一日携儿就诊,云胃纳甚狂,放学归家,若饿虎扑食,饭后须臾,便饥肠辘辘,食量胜于大人,是以体重远超同龄儿。亦曾试图限食减肥,然孩子哭,老人怨,未能行之。是儿腰粗圆,腹便便,满月脸,唇若朱,舌边红,苔薄黄。思饮欲冷,大便日一行。诊得脉象沉滑略数,触知腹壁厚实无压痛。
由是观之,此胃热也。盖小儿纯阳之体,最易化热动火,
加之生活条件优越,巧克力、火腿肠等高热量食品从未有缺,以至胃热益盛,消谷善饥;胃火上熏咽喉,是以扁桃体发炎化脓;内热盛则逼血妄行,故而肌衄紫斑。清胃之方,一白虎,一承气,何者为宜?其腹不痛不胀,大便调,一无燥实满坚之象,显然承气不宜。拟:
石膏60g 知母15g 甘草6g 粳米30g 嘱远离肥甘食品
二剂后,饥饿感明显减轻。服过五剂,已无狂食之象。
2.产后发热
罗某,40岁,本家境欠丰,子女众多,40岁复老蚌含珠。产后体质虚弱,为风寒所袭。初发热恶寒,头痛骨楚,某医注射安乃近以治,汗大出而热不退,恶寒停止而恶热开始,虽解衣揭被,仍呼热甚。五内倶沸,大渴引饮,昼夜四壶,渴犹不解。翌日中午,邀余出诊,患者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头汗蒸蒸,舌红少津,脉象洪数。
此太阳病汗不得法,致邪传经入里,白虎加人参汤证是也。遂书:党参15g 石膏30g 知母10g 甘草6g 粳米30g。彼虑中药不能速效,惧黑夜漫长,焚灼难熬,不欲购药。此前,余尚无用此汤之经验,然观其状,确与白虎加人参汤证吻合,深信仲圣不会误人,故力保速效,劝其快服。并晓之不治则阳明液亏,厥阴风动,变证将生之害,若城门失火,必殃及池鱼。患者疑信参半,勉强服之。日哺,热未再增,口渴亦减。至暮,热渐减退。迨凌晨,身凉神爽矣。此1969年冬季之事也。
3.发热
罗某,女,18岁,高城村人。发热两月余,每下午,体温波动于39℃〜40℃,至子夜热减,徘徊于37℃左右。某医用解热之安乃近、抗菌之青霉素治疗月余,汗出热退,继而复热。自服开胸顺气丸4袋,亦不应。验其血、尿常规,均属正常。
视其面色潮红,舌质红润少苔。询知寒热往来,热时头汗如蒸,寒时战栗欲被。恶心呕吐,口干口苦,喜冷思饮,渴饮无度,大便不干,小便色黄。脉来滑数无力。
观其脉症,病属少阳阳明合病。既有表邪,复有里热,岂能舍表求里,或舍里求表?发汗未伤及气阴,开泄未成结胸、坏病者,正气可支也。如此简单明了之证,治不如法,逶延二月之久,《伤寒论》一书不读可乎?拟小柴胡合白虎汤,以和解少阳,兼清阳明:
人参6g 甘草6g 石膏45g 知母10g 天花粉15g 柴胡24g 黄芩10g 半夏10g 生姜6片 红枣6枚
一昼夜连进二剂,大便3次,次日寒热解,渴饮止,诸症均失。
4. 消渴
赵某,女,54岁,市党校家属。1986年10月13日初诊,谓口干欲饮已逾三月,一日饮水四壶,渴犹不解。且消谷善饥,食则鲸吞虎噬,从未有饱足之时,而体重反日渐轻,三月消瘦10公斤。尿多且频,昼夜间小便10余次。夜间烦热,难以入寐。化验室检査:空腹血糖15.1mmol/L、尿糖+++,诊断为糖尿病。患者自幼喜爱中药,每病皆找中医。今持化验单来诊。视其面黄消瘦,舌红少津,苔薄黄燥。诊得脉来沉滑略数。
观其脉症,属消渴无疑。进一步分辨,当属上中消,为肺胃热邪亢盛之故。《灵枢·师传》云:“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其治法,师《伤寒论》“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之教,拟:
石膏100g 知母18g 花粉15g 甘草4.5g 党参10g 粳米30g 十剂,每日一剂,嘱令少食肥甘。
二诊:饥渴大减,小便仍多,原方加乌梅15g五剂。
三诊:诸症减轻,守方续服。
共服45剂,于12月20日化验检查,血糖、尿糖均在正常范围。
5. 头痛
张某,女,21岁,色织厂工人。勤奋好学,纺织工作已很辛苦,为完成自考学业,下班之后,仍诵文啃书。夜以继曰,废寝忘食,心血暗耗,犹不知晓。当出现前额、巅顶痛时,为时已晚,虽废学而痛不止,历时一年半矣。时轻时重,多痛于午未之际,痛剧时头额筋脉怒张,抚摸按压均不减缓。询知五心烦热,眩晕少寐,易饥纳亢,思饮思冷,大便干秘,日一行。视其赤颊朱唇,舌红少苔。诊得脉象沉滑略数。
由痛位观之,病于阳明、厥阴二经,据症状辨析,则属肝肾阴虚,阳明火盛。治宜滋养肝阴,清降胃火。拟白虎汤加味治之:
石膏60g 知母10g 粳米15g 甘草6g 丹皮10g 生地30g 菊花10g 三剂
二诊:头痛止,寐好转,时微眩晕,脉舌如前,原方续服三剂。
6. 崩漏
董某,35岁。月经素正常,近崩漏三月余,医与归脾汤加仙鹤草不效,易医投胶艾四物汤亦不应。后就诊于某院妇科,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用安宫黄体酮等,血亦仅止一周,于2007年10月22日来诊。询知经血量多,色鲜红杂块,少腹不痛,腰脊酸困,时头晕。胃纳亢,大便调,口渴思冷。望其体胖形腴,舌尖红赤。诊得脉象沉滑略数,触知少腹松软不痛。
观其脉症,此热伏于里,扰动血海,血因之不宁而崩矣。叶天士云:“经水必诸路之血,贮于血海而下,其不致崩决淋漓者,任脉为之担任,带脉为之约束,纲维跷脉之拥护,督脉以总督其统摄。”今纳谷善饥,口渴思冷,舌红脉数,阳明热也。
冲脉隶于阳明,阳明热则冲脉溢,诸脉皆失其职,是以经血横决莫制。归脾汤、胶艾四物汤,倶属甘温,补气血,益心脾,心脾虚者固为相宜,热伏阳明则非所治也。必清阳明,血海方宁静焉。
石膏60g 知母10g 甘草6g 生地15g 大黄3g 三剂
二诊:崩止,仅有微量淡粉色物。腰仍酸困,此崩久肾虚也,拟安冲汤加黄芩善后之。
——本段摘自《经方躬行录》
相关文章:
白虎汤的临床新用,白虎汤加减运用
大剂人参白虎汤频服治疗阳明证
白虎汤方歌方解,临床运用医案
加味白虎汤治疗高热64例
白虎汤的方解,功用与主治
白虎汤加减治疗肾病发热30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类证活人书》卷十八方之白虎加苍术汤 4.1 白虎加苍术汤的别名 4.2 处方 4.3 制法 4.4 功能主治 4.5 白虎加苍术汤的用法用量 4.6 白虎加苍术汤的临床应用 4.7 各家论述 4.8 附注 5 《伤暑全书》卷下方之白虎加苍术汤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白虎加苍术汤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白虎加苍术汤 1 拼音 bái hǔ jiā cāng zhú tāng
2 英文参考 Baihu Jia Cangzhu Tang
3 概述 白虎加苍术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
4 《类证活人书》卷十八方之白虎加苍术汤
苍术白虎汤、白虎苍术汤、白虎加苍汤
知母180克 甘草(炙)60克 石膏500克 苍术90克 粳米90克
上锉如麻豆大。
功在清温燥湿。主治湿温病。身热胸痞,汗多,舌红,苔白腻者;湿温,两胫逆冷,胸腹满,多汗,头目痛,苦妄言,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伤寒发汗不解,脉浮者;湿温憎寒壮热,口渴,一身尽痛,脉沉细者;湿热证,壮热口渴,自汗身重,胸痞,脉洪大而长者;疹毒烦热渴泻者。现用于风湿热、夏季热等。
每服5钱,水1盏半,煎至89分,去滓,取6分清汁温服。
每服15克,用水25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温服。
2.《本事方释义》:知母气味苦寒,入足阳明;甘草气味甘平,入足太阴;石膏气味辛寒,入手太阴、足阳明;苍术气味苦辛温,入足太阴;白粳米气味甘平,入手足太阴。此治暑湿相搏而为湿温病者。以苦寒。辛寒之药清其暑;以辛温雄烈之药燥其湿,而以甘平之药缓其中,则贼邪,正邪皆却,病自安矣。
5 《伤暑全书》卷下方之白虎加苍术汤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