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中医综合>方剂功效

小柴胡汤加减的临床应用:治疗急性咽痛一例

时间: 2023-11-16 16:03:03

小柴胡汤加减的临床应用:治疗急性咽痛一例

刘某,男,33岁,初诊日期:2011年1月3日。

患者诉咽痛二三日,咽中有痰不多,不咳嗽,无鼻塞,双耳下淋巴结肿痛,左侧头痛,早上口苦牙痛,口不渴,肚脐周围有硬块,按之能动能散,脐下跳动,小便可,大便1日1次,质稀,胃稍胀,舌淡苔白略显黄,脉弦小数,左寸浮。

辨六经属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汤证。处方: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15g,党参10g,桔梗10g,炙甘草6g,生石膏45g,生姜15g,大枣4枚。7剂,水煎服,石膏同煎,日1剂。结果:肚脐周围的硬块仍有,但已不明显,脐下的跳动不明显,吃饭不注意会有一些跳动。其他症状均痊愈。

按语:以本案为例还原冯老当时的诊治思路,一共分3步。

 第1步:以八纲分析症状。

(1)口苦。为邪在半表半里,也是辨证的一个切入口,半表半里阳证属少阳证,半表半里阴证属厥阴证。

(2)咽痛。“口苦,咽干,目眩”,咽干,咽痛同属半表半里,但痛要比干更进一步,换句话说就是上热的程度更进一步。

(3)双耳侧的淋巴结。《伤寒论》231条“耳前后肿”《伤寒论》264条“两耳无所闻”,证属半表半里。

(4)左侧头痛。没有怕冷、没有出汗,所以表证不明显,而属半表半里。

(5)牙痛。此为阳明里热。

(6)胃稍胀。意同小柴胡汤的心下痞满。

(7)大便稀。与牙痛并见当属阳明。

(8)脐周的硬块。与淋巴结肿大同时并见,为水与热结之证。

(9)脐下跳动。此为水饮作祟。

(10〉舌淡苔白略显黄,脉弦小数,左寸浮,为少阳阳明合病之证。

  第2步:辨出六经。

从上面10组症状来看,少阳和阳明为主,辨证为少阳阳明合病。

  第3步:辨出方证。

通过以上两步,方证已经很明显了,就是小柴胡加生石膏桔梗汤方证。小柴胡汤和解半表半里,因咽痛、咽中有痰加桔梗,利咽排痰,因淋巴结肿痛、脐周肿硬加生石膏,生石膏不但清阳明里热,而且还有解凝作用。胡老亦常以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治疗淋巴结肿大、腮腺肿大、甲状腺肿大等,谓生石膏有“解凝”作用。验之临床,确有显效。本例的淋巴结肿大疼痛、脐周肿硬,即水热互结的凝结所致,属少阳阳明合病,方为小柴胡加生石膏桔梗汤证,治之速愈。

柴胡加生石膏桔梗汤在临床上应用很广泛,冯老称为“日常应用的良方”,小柴胡汤证而见口干舌燥,或咽痛,或排痰困难者。据冯世纶经验,“外感表解而热不退”多现本方证。对各种高热、发热,不欲饮食而口苦、咽痛、头痛者有捷效。另外,小儿肺炎、腮腺炎、淋巴腺炎、急性睾丸炎等也常现本方证,见证治之,常收奇效。

?张庆祥解说小柴胡汤

张庆祥老师是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教研室博士生导师。他通过对《伤寒论》小柴胡汤方义、加减及半表半里概念的分析,认为小柴胡汤是一外可清热散邪、益气解表,内可调理肝脾、和解少阳、清化湿热的方剂。笔者侍诊师侧,亲眼目睹老师以小柴胡汤为主方,治疗内伤外感各种疑难杂症,每获奇效。遂将其对小柴胡汤的理解和临床应用总结如下。
方 义
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七味药组成,张庆祥认为其核心病机在于调理气机,并常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来说明气机条畅的重要性。《素问·六微旨大论》云:「非出入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故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方中柴胡升举阳气,疏肝解郁,「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神农本草经》)。原方用量八两为君,「且方中七味药中,半夏、黄芩俱在可去之列,唯不去柴胡、甘草,当知寒热往来,全赖柴胡解外,甘草和中」(《伤寒来苏集》)。黄芩苦寒泄热;半夏辛开苦降,配柴胡则升,配黄芩则降,且有降逆和胃、辛开苦降之效。另外,人参、甘草、生姜、大枣,补中气和营卫,降逆止呕,健脾培元,使正胜邪却,扶正不留邪。诸药合用,使气机有上通下达,和调内外之功。且其在调理肝与脾胃之时,亦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义。
加 减
若兼见脾虚乏力者,加香砂四君子汤以补气行气健脾;伴脘痞痰多者,加平胃散以行气除胀;伴恶寒鼻塞者,加桂枝、白芍以解表调和营卫;伴项强不舒者,加葛根、羌活以舒筋散寒;伴失眠多梦者,加龙骨、牡蛎以重镇安神;伴头晕恶心者,加天麻、白术等以祛风化痰;伴带下色黄属湿热下注者,合二妙散、三妙散及生山药、芦根等以健脾利湿清热。
主 治
《伤寒论》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由该条文可知,病位已离表而欲达里,然并未至里,而是「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之半表半里,然半表半里绝非表里之间的膜原而已,从148条纯阴结全属里证,阳微结则既有表证又有里证,都可用小柴胡汤治疗来看,半表半里当为少阳枢机游移不定,既涉表,又及里,则此方临床应用广泛当在情理之中。
另外,六经辨证理论用三阴三阳概括脏腑、经络及气化功能与病理演变。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下耳后,入耳中,其支会缺盆,下胸中,贯膈循胁,属肝络胆。而肝胆相表里,足厥阴肝经绕阴器,抵小腹,斜行少腹,挟胃属肝络胆,注肺,并上行连目系,达巅顶,环口唇。故邪在少阳经络所生病者,常会涉及多个脏腑,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肝胆经循行部位的症状,以及肝胆本脏腑病证都可用小柴胡汤治疗。
功 效
小柴胡汤方首见于《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根据仲景之义,「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临床可用之和解少阳、益气解表、调理肝脾,清化湿热等。
和解少阳? 治疗邪入少阳以口苦、咽干、目眩为主症的半表半里证。邪在少阳,胆火内郁,见口苦、咽干、目眩之三大症,用之准确,效若桴鼓。
解肌发表? 治疗邪入少阳的寒热往来证。《伤寒论》第98条所言,此时邪在少阳,正邪交争,旋退旋进,故寒热往来。张庆祥认为少阳少血,不可发汗,太阳证虽未罢,因邪入少阳之像已显,故不用桂枝而择柴胡。
益气解表? 用以治疗虚人外感,气虚发热证。小柴胡汤中有人参,为补气之要药,配伍甘草、大枣,故虚人外感时,张庆祥每用小柴胡汤随证加减而获效。
调节气机? 用以治疗中焦气机失调所致的肝脾不调及肝胃不和证。《金匮要略》开篇即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临床脾胃病的发病与肝关系密切。方中柴胡为疏肝解郁之主药,且人参、生姜、甘草、大枣四药合用,固护中洲使脾旺不受邪,随证加减,疗效甚佳。
清化湿热? 治疗中焦气机斡旋失常,津液代谢输布障碍,郁而化热引起的中焦湿热及上焦痰热证。脾主升而胃主降,脾脏喜燥而恶湿,胃则喜润而恶燥,但若脾胃虚弱,运化无权,酿生痰湿,久则蕴生湿热或痰热。方中黄芩、半夏清热燥湿,为燥湿化痰除湿之品。张庆祥临床常用此方清化湿热,化痰开窍,治疗酒客湿热内扰之胃胁胀痛、痰热扰心所致失眠多梦,以及湿热下注之尿赤带黄等。随证化裁,邪正兼顾,则痰湿去,脾胃健,且祛湿而无伤阴之弊,正中湿热缠绵难愈之机。
病案举例
陈某,女,55岁,因失眠数年,于2009年9月11日就诊。素有心脏病史,入睡困难,易醒,醒则心烦,伴身热汗出,时发心悸,口苦口臭。舌体胖大,苔白微厚,脉弦滑弱。证属痰热内扰,肝郁心弱,治以清热化痰,解郁安神。方用小柴胡汤合二陈汤加味。处方:柴胡15克,酒黄芩9克,青皮、陈皮各9克,姜半夏9克,生晒参10克,茯苓12克,苍术、白术各12克,元胡9克,鸡血籐12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8克,砂仁6克,生甘草3克,炒栀子9克。6剂,姜、枣为引,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入眠好转,醒后可以复睡,心烦减轻,唯时有心悸,口苦有味,汗出身热,纳可,时头痛,呕吐。舌胖大,有齿痕,舌质淡,苔白微厚,脉细弦弱。方药对证,湿热像已减,但病机仍在,故效不更方,去苍术、白术之温燥,栀子之苦寒,针对其高血压的伴见症加钩籐15克,以平肝潜阳,加益母草18克,以活血利小便,导热下行。6剂,煎服法同上。
三诊:药后睡眠好转,头痛呕吐未作,心烦减轻,现入眠难,汗出多,汗出时心烦身热明显。舌象同前,脉弦滑。痰热症减,因病人处于更年期,阴虚内热为主要矛盾,故去钩籐、益母草,改锻龙骨、锻牡蛎各15克;加丹参12克活血通脉,青蒿9克、地骨皮12克清退虚热。6剂,煎服法同上。
后以上方为基础方调理,睡眠正常,余症亦消。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一二五)临证谈小柴胡汤

我们在临床上会见到很多虚人外感,对于虚人外感,我们应该如何来治疗呢?只要提到虚人外感,我们首先就会想到玉屏风散,如果我们再往下想,就会想到桂枝汤,或者是桂枝汤加减方,如果再往下想,有的人可能会想到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是治疗虚人外感很常用的一张方剂,再往下想,还有一张方剂,就是补中益气汤,这样一来,玉屏风散,桂枝汤,小柴胡汤,补中益气汤,这些都是治疗虚人外感的方剂,在临床上都有使用的机会,但是,它们的用途都是不一样的,彼此是不可以取代的。

雷某,女,33岁。3月22日初诊。自诉反复“感冒”,深以为苦。近2天“感冒”又发,周身酸困,乏力懒动,恶寒,发热(低热),鼻窍欠畅,睡眠欠佳。舌质淡红,舌苔黄白,脉细弦。

动不动就感冒,反复感冒的这些病人临床上见的特别多。只不过有一部分人不去就医,不去找医生,而是自己长期使用治疗感冒药,倒退几年,最常用的就是伤风胶囊,吃一粒能管一天,有一部分人用去痛片或者是镇痛片。

对于这些动不动就感冒,反复感冒的病人,其实是很影响他的生活的。难受的时候,全身酸痛,乏力懒动,有恶寒,有低热,鼻子也不通畅,睡觉也不好。有时候,自己用点药,睡一觉感觉又好一些。舌质淡红,舌苔黄白,脉细弦。

这个病人能不能用玉屏风散加减?能不能用桂枝汤加减?能不能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能不能用小柴胡汤加减?能不能用柴胡桂枝汤加减?能的理由和不能的理由是什么?我们在临床上都需要这样去自己考验自己。

这个病人,高老师治以柴胡桂枝汤加减和解表里,调和营卫。

柴胡12g,、黄芩12g、桂枝9g、赤芍12g、姜半夏9g、蝉衣9g、炙甘草3g。3剂水煎服。药后诸症俱失,周身和畅。此后每次“感冒”皆以柴胡桂枝汤加减而愈,且“感冒”次数明显减少。

柴胡,黄芩,半夏,炙甘草,这是小柴胡汤里的,桂枝,赤芍,炙甘草这是桂枝汤里的。没有用补药,除了炙甘草象补药之外,没有用其他的补药,如人参,党参之类,连大枣都没有用。

共用了三剂,吃了以后,全身都很舒服,后来每次感冒就用这个方子,感冒的次数越来越少,慢慢的这个反复感冒就好了。这样治下来,比西药的感冒药至少要好得多,这个中药能断根,西药当时好了,过几天又会犯病。

这个柴胡桂枝汤去了温补的药,因为这个病人一开始是不能用温补的药,如果用了温补的药,有碍于湿邪的排除,温补的药就包括人参,党参之类。也就是说,这个病人玉屏风散和补中益气汤是不能用的。

看起来这个病人很虚,就是一个虚人外感,为什么不能用温补?舌质淡红,看起来是不反对补的,但是黄白,这是反对早早的就用补药,人参、黄芪之类的药,而脉象细弦,这是一个少阳脉,这不是太阳脉,于是,单用桂枝汤是达不到效果的。

尽管表现恶寒,发热,全身酸痛,象是太阳病,但是,脉象告诉我们不是太阳病,那么,这个象太阳病的病证该如何处理呢?如果我们要开太阳或者合太阳,也应该是在和解少阳的基础上开太阳,而不能单纯治太阳。

这样分析下来,我们一定是要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合桂枝汤,而不是单用桂枝汤。更不单用小柴胡汤,也不是单用玉屏风散。

柴胡桂枝汤治疗虚人外感,其中小柴胡汤和解表里,桂枝汤调和营卫,这样,表里和,营卫和,病就缓解了。即使是虚人外感,不一定处方中需要使用补药。这种虚,他是一种体质的虚,这种体质的虚不一定是病证的虚,这个体质的证和病证的证,在临床上经常需要我们分开来,我们说,有时证用时药,那是只当医的,辨出这个证来,体质的证和病证的证是统一的,这时候,有时证用时药,是对的。

当碰到复杂的,体质的证和病证的证不统一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取舍,是体质的证和病证的证同治还是先治体质的证后治病证的证?还是先治病证的证后治体质的证?这是一定要区分的,我们经常把二混到一起,最后,自己总觉得辩证是对的,用的方为什么不对呢?

中医有一句话叫“虚不受补”,为什么虚不受补,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条,我们把体质的虚当作了病证的虚,当然就虚不受补了。症证是实的,我们补,肯定是不对的。

老人及久病体虚等正虚较显而不得不用者例外,这种特殊体质,确实很虚了,必须先治体虚,这才是可以的。如岳美中的补中益气汤治疗老人虚人外感的那些医案,那是体质比较虚而外感比较轻的,这时,我们必须治体质的证。而对于中青年的这一部分人,大部分来说,经常是需要来治病证为主的,或者需要以治病证为开始的。

在高老师上面的这一张方子里面,有没有治正气的药?事实上,方中桂枝、甘草即有辛甘化阳之功,也有补益之效,这就是方中用的是炙甘草而没有用生甘草的原因,也考虑到了炙甘草和桂枝的配伍。

如果单纯治少阳,考虑甘草和柴胡的配伍的时候,可能就用生甘草,而在桂枝汤里面,考虑到甘草和桂枝的配伍,经常会有意的去用炙甘草。

在和解的基础上调和营卫,营卫和,表里畅,升降复,虚人外感可愈,推之他病,亦可因之而愈。柴胡桂枝汤作为一张“治人”之方,值得临证思考、重视。

我们在临床上治疗某一个疾病的同时,我们注意和营卫,和表里,复升降,或者,我们索性就先治这个人,先让他的营卫和,表里畅,升降复,然后再考虑他局部的病。如果我们这样思考,那么柴胡桂枝汤的用途就很广了。我们就可以把柴胡桂枝汤当作一张治“人”的方剂。

一但我们把柴胡桂枝汤当作一张治“人”的方剂的时候,很多慢性病,疑难病的治疗过程中,它的使用机会就很多。但是,这个前提还是需要有营卫不和,表里不畅,升降失调的。但是,只要我们有这种意识,我们就可以抓住这种机会,我们在临床上就会用得越来越多。

有一部分学者,特别强调桂枝汤是群方之首,在临床上用的机会很多; 有部分学者强调小柴胡汤在临床上用的机会很多。那么,我们把两张方子合起来,柴胡桂枝汤在临床上用的机会就会更多。

它的机理就是调营卫,畅表里,复升降复,治“人”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