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中医综合>方剂功效

当归建中汤方歌方解,临床运用医案

时间: 2023-11-16 17:48:44

当归建中汤方歌方解,临床运用医案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当归12克。

【用法】水煎温服。若大虚加胶饴45克(分冲)。汤成内之,于火上暖令饴消。若出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18克、阿胶6克。

【方歌】当归建中补血虚,小建中加当归齐,不论男女腹中痛,适证应用效神奇。

【方解】此于桂枝加芍药汤或小建中汤中加补血作用的当归,故治疗该方证而有血虚证候者。

【仲景论述解析】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附方(二):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小腹中拘急,痛引腰背,不能饮食,产后一月,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解析:吸吸少气,指吸气性的呼吸困难。

按:腹中急痛有实有虚,如腹痛血虚明显者,用本方有效。但不只限于妇人产后,凡不论男女见血虚腹痛时,皆可适证服用。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血虚明显者。

【验案】刘某,男,44岁,1964年9月9日初诊。1962年胃穿孔做切除术后,大便溏泻迄今未已。常有肠鸣腹痛,腰痛两足拘急,头晕乏力,心悸短气,汗出如流,曾多次发生昏倒(西医诊断为贫血),舌苔光,脉沉细。此属表里俱虚、卫弱血衰,拟以补虚和中、调卫和营,与当归建中汤:

当归12克,白芍18克,桂枝18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苍术10克,泽泻12克,饴糖45克(分冲)。

结果:上药服三剂,诸症减,惟心悸气短尚明显,增桂枝为12克,加生龙牡各15克继服,诸症渐渐好转。在上方基础上适证变化治疗,至11月30日复诊,除脘腹微胀外,余无所苦。

文章来源《张仲景用方解析》

复元活血汤

在怀孕之前的饮食是非常重要的,此时饮食对了,怀孕就比较容易,而且会把怀孕的风险降低,有些人容易有贫血的情况,这种情况建议要喝复方活血汤,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复方活血汤吧。

复元活血汤组成

复元活血汤是能够活血的,其配比非常的巧妙,那么复元活血汤的组成有哪些呢?

复元活血汤功用反映了活血化瘀,疏肝通络。疏肝通络是疏理肝气,通络是活血化瘀和通络相结合。其针对了瘀血,外伤是伤胸胁,胸胁是肝经循行分布的地方。复元活血汤由柴胡15g,瓜蒌根、当归各9g,红花、甘草、穿山甲(炮)各6g,大黄(酒浸)30g,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15g组成。

方中重用酒制大黄,荡涤凝瘀败血,导瘀下行,推陈致新;柴胡疏肝行气,并可引诸药入肝经。两药合用,一升一降,以攻散胁下之瘀滞,共为君药。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穿山甲破瘀通络,消肿散结,共为臣药。

复元活血汤的功效

复元活血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活血,但其还有其他功效,那么复元活血汤的功效是什么呢?

复元活血汤方证因跌打损伤,瘀血滞留胁肋,气机阻滞所致。胁肋为肝经循行之处,跌打损伤,瘀血停留,气机阻滞,故胁肋瘀肿疼痛,甚至痛不可忍。治当活血祛瘀,兼以疏肝行气通络。

复元活血汤与七厘散均有活血行气,消肿止痛之功,俱治跌打损伤,血瘀气滞之肿痛。但前者长于活血祛瘀,疏肝通络,主治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者;而后者长于活血散瘀,止血生肌,故善治外伤瘀血肿痛,或刀伤出血,为既可外敷,又可内服之剂。

复元活血汤方歌巧记

复元活血汤方歌巧记是值得被知道的,其传承了多年,那么复元活血汤方歌巧记是什么呢?

本方为治疗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胁肋瘀肿疼痛为辨证要点。若化裁得当,亦可广泛用于一切跌打损伤。服药后应“以利为度”,若虽“得利痛减”,而病未痊愈,需继续服药者,必须更换方剂或调整原方剂量。但孕妇忌服。

复元活血汤中的当归补血活血;瓜蒌根“续绝伤”,“消仆损瘀血”,既能入血分助诸药而消瘀散结,又可清热润燥,共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是为使药。大黄、桃仁酒制,及原方加酒煎服,乃增强活血通络之意。

复元活血汤的做法

复元活血汤不是什么很难得的药物,虽然自己也可以做,但最好到中医院开,那么复元活血汤的做法是什么呢?

复元活血汤主要治疗跌打损伤,内有淤血阻滞的名方,原方虽然说明酒煎比较好,但实际上过去所谓的酒一般是指家酿的黄酒之类的酒,过去由于受蒸馏技术的限制,一般的酒类度数并不高,并不是用现在的白酒去煎药,其实现在煎煮本方不必用酒类煎煮,普通的水煮即可。

复元活血汤每服30克,用水225毫升,酒75毫升,同煮至210毫升,去滓,空腹时大温服之。以利为度,得利痛减,不尽服。注意复元活血汤中的柴胡没有直接活血化瘀作用,主要是行气疏肝,行气疏肝在活血化瘀方里还是帮助这些活血药物的。

?清营汤的配方是什么

导读: 的配方是什么?,中医方剂名。那么清营汤的配方是什么?下面就来具有了解下清营汤吧。

【方剂名】

清营汤

【出处】

《温条辨》

【组成】

犀角三钱(水牛角代30g),生地黄五钱(15g),玄参三钱(9g),竹叶心一钱(3g),麦冬三钱(9g),丹参二钱(6g),黄连一钱五分(5g),银花三钱(9g),连翘二钱、连心用(6g)。

【方歌】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夜甚神不宁,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方解】

本方证为邪热内传营分所致。邪热传营,伏于阴分,扰乱心神,则见身热夜甚,时有谵语,神烦少寐;邪热由气分初入营分,故初时气、营之证并见,则见口渴或不渴;气营两伤又波及血分,则见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为热伤营阴之象。治宜清营为主,辅以透热养阴。方中犀角(现以水牛角代)清解营分热毒,凉血化斑,为君药。热伤营阴,又以生地黄凉血滋阴、麦冬清热养阴生津、玄参滋阴降火解毒,三药共用,既可甘寒养阴保津,又可助君药清营凉血解毒,共为臣药。金银花、连翘、竹叶心(初出的卷状嫩叶)清热解毒,轻清宣透,能使营分之邪热转出气分而解,此即叶天士所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法;黄连苦寒,清心解毒;丹参清心凉血,活血散瘀,防热与血结;五药均为佐药。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以清营解毒为主,配以养阴生津和“透热转气”,使入营之邪透出气分而解,诸症自愈。

【功效与作用】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

热人营分证。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时有谵语,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上药,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牛角镑片先煎,后下余药。

【配伍特点】

清营解毒为主,配以养阴生津和“透热养阴”,使入营之邪透出气分而解。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主治温邪热初人营分的代表方。临床以身热夜甚,心烦少寐,舌绛而干,脉细数等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肠伤寒或其他热性病属营分热盛者。

【加减化裁】

若寸脉大,舌干较甚者,可去黄连,以免苦燥伤阴;若热陷心包而窍闭神昏者,可与或至宝丹合用以清心开窍;若营热动风而见痉厥抽搐者,可配用紫雪,或酌加羚羊角、钩籐、地龙以熄风止痉;若兼热痰,可加竹沥、天竺黄、川贝母之属,清热涤痰;营热多系由气分传入,如气分热邪犹盛,可重用银花、连翘、黄连,或更加石膏、知母,及大青叶、板蓝根、贯众之属,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使用注意】

要注意舌诊,必须是舌绛而干。若舌质绛而苔白滑,是夹有湿邪,误用本方,则助湿留邪,且延误病情。

【文献摘要】

《温病条辨》卷1:“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暑入手厥阴也。手厥阴暑温,清营汤主之。”

以上就是清营汤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中医方剂,请继续关注频道。

?黄耆建中汤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黄耆建中汤--《金匮要略》卷上
【别名】黄耆汤(《外台秘要》卷十七引《古今录验》)。
【处方】黄耆4.5克,桂枝9克(去皮),甘草6克(炙),大枣12枚,芍药18克,生姜9克,胶饴30克。
【功能主治】温中补气,和里缓急。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小腹急痛,脐下虚满,面色萎黄,唇口干燥,胸中烦悸,少力身重,骨肉酸痛,行动喘乏,食欲不振,病后虚弱,自汗盗汗。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4升,煮取600毫升,入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每次温服200毫升,日三服。气短胸满,加生姜,腹满,去枣,加茯苓4.5克。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黄耆建中汤--方出《肘后方》卷四,名见《千金》卷十七
【别名】黄耆汤
【处方】小建中汤加黄耆2两,人参2两。
【功能主治】男女因积劳虚损,或大病后不复常,若四肢沉滞,骨肉疼酸,吸吸少气,行动喘惙,或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阴阳废弱,悲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积年;轻者才百日,渐至瘦削,五脏气竭,则难可振复。
【用法用量】黄耆汤(《圣济总录》卷一七九)。若患痰满及溏泄,可除饴。
【摘录】方出《肘后方》卷四,名见《千金》卷十七
黄耆建中汤--《金匮》卷上
【别名】黄耆汤
【处方】小建中汤加黄耆1两半。
【药理作用】1抗溃疡作用《药学学报》(1965;7:440):以黄耆建中汤煎剂给大白鼠皮下注射10g/kg时,可防止结扎幽门所致胃溃疡发生,并抑制胃液分泌,减少游离酸及总酸度,使胃液PH值上升。另以本方减去甘草的煎剂皮下注射,同样也有抗溃疡作用,但作用较弱。说明黄耆建中汤除甘草外,尚有其他抗溃疡的成分。2中枢镇静作用《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60;3:208):加味黄耆建中汤(本方加当归)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可使小白鼠自由活动减少。但没有催眠和中枢的镇痛作用,对平滑肌的正常运动有抑制作用,尤其在异常兴奋状态下更为显著,有较弱对抗由组织胺引起的胃酸增高现象。认为本方的主要作用是对中枢神经的镇静及对胃肠平滑肌的解痉作用,抗酸作用可能不是主要的。
【功能主治】温养中气。主治虚劳病,阴阳气血俱虚,里急腹痛,喜温喜按,形体羸瘦,面色无华,心悸短气,自汗盗汗。现用于胃、心、肺等慢性消耗性疾患。
【用法用量】黄耆汤(《外台》卷十七引《古今录验》)。本方改为丸剂,名「黄耆建中丸」(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南昌方)。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葱。
【各家论述】1《金匮要略论注》:小建中汤本取化脾中之气,而肌肉乃脾之所生也,黄耆能走肌肉而实胃气,故加之以补不足,则桂、芍所以补一身之阴阳,而黄耆、饴糖又所以补脾中之阴阳也。2《金匮要略心典》:里急者,里虚脉急,腹中当引痛也。诸不足者,阴阳诸脉并俱不足,而眩、悸、喘、喝、失精、亡血等证相因而至也。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充虚塞空,则黄耆尤有专长也。3《金匮要略方义》:此方乃小建中汤加黄耆而成。黄耆为补气扶弱之品,得饴糖则甘温以益气,得桂枝则温阳以化气,得白芍又有益气和营之效。综合全方,其补虚益气之功优于小建中汤。
【临床应用】1虚劳《临证指南医案》:汪,三九。此劳力伤阳之劳,非酒色伤阳之劳也。胃口消惫,生气日夺,岂治嗽药可以奏功?黄耆建中汤去姜。《种福堂方》:何,三一。脐流秽水,咳嗽,腹痛欲泻。询知劳动太过,阳气受伤。三年久恙,大忌清寒治嗽,法当甘温以治之。黄耆建中汤去姜。2咳嗽《南雅堂医案》:诊得脉左细右虚,咳嗽日久,吸短如喘,肌表微热,形容渐致憔淬,虑成内损怯症,奈胃纳渐见减少,便亦带溏,若投以寒凉滋润之品,恐嗽疾未必能治,而脾胃先受损伤,岂云妥全,昔贤谓上损过脾,下损及关胃,均称难治,自述近来背寒忽热,似虑先理营卫为主,宗仲师元气受损,甘药调之之例,用建中加减法。桂枝1钱,白芍药3钱,炙甘草8分,炙黄耆1钱,饴糖2钱,加大枣3枚,同煎服。3吐血《临证指南医案》:许,四八。劳倦伤阳,形寒,失血,咳逆,中年不比少壮火亢之嗽血。黄耆建中汤。4伤寒《印机草》:病经一月,两脉虚浮,自汗恶气,此卫虚阳弱。人身之表,卫气主之。凡所以温分肉,肥腠理,司开阖者,皆此卫气之用,故《经》曰: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今卫气一虚,则分肉不温,腠理不密,周身毛窍,有开无合,由是风之外入,汗之内出,其孰从而拒之,用黄耆建中汤以建立中气,而温卫实表也。桂枝、生姜、芍药、甘草、大枣、饴糖、黄耆。5泄泻不食《得心集医案》:胡晓鹤孝廉尊堂,素体虚弱,频年咳嗽,众称老痨不治。今春咳嗽大作,时发潮热,泄泻不食,诸医进参、术之剂,则潮热愈增,用地黄、鹿、胶之药,而泄泻胸紧尤甚。延医数手,无非脾肾两补,迨至弗效,便引劳损咳泻不治辞之。时值六月,始邀予诊,欲卜逝期,非求治也。诊之脉俱迟软,时多歇止,如徐行而怠,偶羁一步之象,知为结代之脉,独左关肝部弦大不歇,有土败木贼之势。因思诸虚不足者,当补之以味,又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但补脾肾之法,前辙可鉴,然舍补一著,又无他法可施,因悟各脏俱虚之脉,独肝脏自盛,忽记洁古云,假令五脏胜,则各刑已胜,法当补其不胜,而泻其胜,重实其不胜,微泻其胜。此病肝木自盛,脾土不胜,法当补土制肝,直取黄耆建中汤与之。盖方中桂、芍,微泻肝木之胜;甘、糖味厚,重实脾土之不胜;久病营卫行涩,正宜姜、枣通调,而姜以制木,枣能扶土也;用黄耆补肺者,盖恐脾胃一虚,肺气先绝。连进数剂,果获起死回生,但掌心微热不除,且口苦不寐,咳泻虽止,肝木犹强,原方加入丹皮重泻肝木之胜再胜而安。6溃疡病《广西中医药》(1981;4:45):用黄耆建中汤略作加减,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3例,治愈22例,好转17例,无效4例。用药最长者为55天,最短者为25天,平均30.3天。《湖北中医杂志》(1982;3:21):用黄耆建中汤或黄耆建中片(黄耆、炙甘草、白芍、云苓各9g,肉桂1g,锻瓦楞3g,制成浸膏片)治疗72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治愈55例,好转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8%。平均溃疡愈合天数为28.9天。7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早搏《江苏中医杂志》(198O;6:15):顾某某,男,41岁。1967年运动时突发心速,数分钟自行缓解,后每年有多次类似发病。EKG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每发心率均>200次/分,发病前先有频繁早搏。1978年4月初诊,予益气建中,养心益阴之黄耆建中汤合生脉散主之,治疗一月余,诸症缓解,一般良好,患者要求配成丸药,乃将前方15帖剂量,饴糖炼丸,日服2次,每次6丸,以作较长时间调治巩固,半年后随访未再复发。8自汗盗汗《江苏中医》(1965;4:31):范某某,男,18岁。患者身体素弱,形体苍瘦,面(白光)欠华,近来眠则遍身汗出,衣衫皆湿,脉濡细,此卫阳失固之候,治拟扶正实表。予生黄耆4钱,川桂枝1钱,大白芍4钱,炙甘草1钱,老生姜1钱,大红枣4钱,糯稻根须3钱。上方连服5剂。汗泄得止。9小儿慢性支气管炎《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1:22):张某某,女,6岁。1977年12月10初诊。咳嗽、喉鸣时轻时重反复发作4年余。两月前感寒而发,发烧、咳嗽、喘鸣,某医院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给予青、链霉素及麻杏石甘汤等,药后烧退,咳喘不愈,来院求诊。拟黄耆建中汤加半夏、白术,服6剂后诸症缓解,嘱以原方加紫河车粉,3日1剂,计进28剂停药观察,追访3年未见复发。
【摘录】《金匮》卷上
黄耆建中汤--《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处方】黄耆2钱,白芍2钱,肉桂7分,人参1钱,甘草5分。
【功能主治】阳明病汗多或反无汗,如虫行皮中状者。痘疮遍身起发,惟四肢不起者;痘疮发热腹痛,大便自利者。
【用法用量】水1盏半,煎7分,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8分,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黄耆建中汤--《伤寒全生集》卷二
【处方】黄耆、芍药、桂枝、胶饴、甘草、陈皮、白术。
【功能主治】汗多亡阳,尺脉虚弱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元气虚甚,加人参;热,加柴胡。
【摘录】《伤寒全生集》卷二
黄耆建中汤--《百一》卷四引陆彦安方
【处方】黄耆3分(去芦),白术3分,枳壳3分(汤浸,去瓤),前胡3分,杏仁2分(去皮尖),柴胡2分(银州者),人参2分,白茯苓2分,甘草2分,当归2分,川芎2分,半夏2分(汤洗7次),黄芩2分,白芍药2分,羚羊角2分,生地黄2分,麦门冬(去心)2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虚劳有热,胸中烦,手足热,心怔忡,口苦咽干,咳嗽潮热等。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十七味大建中汤」。
【摘录】《百一》卷四引陆彦安方
黄耆建中汤--《医方考》卷一
【处方】黄耆1钱半,桂1钱半,白芍药3钱,甘草1钱。
【功能主治】伤寒汗后身痛,脉迟弱者。
【各家论述】黄耆、甘草之甘,补中气也,然桂中有辛,同用之足以益卫气而实表;芍药之酸,收阴气也,桂中有热,同用之足以利荣血而补虚。此方以建中名者,建立中气,使其生育荣卫,通行津液,则表不虚而身痛自愈矣。
【摘录】《医方考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