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组成】麻黄6克,细辛6克,炮附子3克。
【用法】水煎,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歌诀】麻黄附子细辛汤,解表祛饮好商量,少阴表证反发热,外寒内饮两解良。
【方解】本方是麻黄附子甘草汤去甘草,加细辛而成。甘草有缓急迫作用而对逐饮不利,细辛驱寒逐饮,故本方治麻黄附子甘草汤证里有寒饮而不急迫者。
【仲景原文解析】
《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解析:少阴病是阴寒表证,应以无热为常。始得之病在表,脉也不应沉,今既发热而脉又沉,故谓反发热。沉脉是寒饮在里的反应,脉沉者,这也是外邪内饮之证,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按: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均属少阴病无汗的治剂,若自汗出者,宜桂枝加附子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等,读者可前后互参。
【临证思考】本方证在临床最为多见,不论是感冒,还是急慢性气管炎、关节炎等病,常可现本方证。
【辨证要点】少阴病兼寒饮,即恶寒无汗脉沉者。
【验案】唐某,女性,40岁,病历号81486,1980年1月19日初诊。1979年3月出现哮喘,经中西药治疗不缓解。前医以三阳合病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加减,服38剂不效。近症:白天无咳喘,但有鼻塞流涕、头痛、口干不思饮、背恶寒、但欲寐,晚上胸闷喘息,喉中痰鸣,吐少量白痰,口干不思饮,大便干,脉沉弦细,苔白根腻。变态反应检査对尘土、螨、花生、大豆等八种物质过敏;血流变学检査:全血比黏度6.25mPa.S,血浆比黏度1.98,全血还原黏度11.17,红细胞电泳16.70/s,红细胞压积47%;免疫球蛋白检査:IgG 1.24g/L,IgA 1.10g/L,IgM 1.38g/L;血乙酰胆碱44.9ug%。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少阴表证挟饮。治以温阳解表、祛寒化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6克,细辛6克,炮附子6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鼻塞明显好转,头痛减,增加附子用量,经服2个多月,喘平。复査血流变学:全血比黏度4.86mPa.s,血浆比黏度1.94,全血还原黏度9.74,红细胞电泳15.03/s,红细胞压积40%;免疫球蛋白:IgG 2.34g/L,IgA 0.99g/L,IgM 2.llg/L;血乙酰胆碱63.60ug%。经追访3年未见复发。
延伸阅读:
麻黄附子细辛汤症状表现,立方意义,治疗范围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临床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探讨陈达夫教授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视神经炎思想浅析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白疕”验案20则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